?

讓“后果”教育孩子

2016-07-29 10:49白蘇
世界博覽 2016年13期
關鍵詞:監獄長妮可校車

白蘇

導語:剝奪孩子特別珍視的物品或權利,就會讓他們聽話。然而,這樣做不會讓孩子做出他們期待的行為。

哪個父母沒有在某些時候威脅過孩子?如果他們頂嘴,我們就不讓他們看電視。如果他們翻白眼,我們就不讓他們玩。如果他們考不好,我們就不帶他們去迪士尼樂園。如果他們不收拾自己的房間,我們就拿走他們的iPod。我們的口頭禪是:“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樣,那么我就怎么怎么樣?!?如果你考試第一名,就可以和朋友去看電影。如果你現在不做家庭作業,我就不給你買新鞋。如果你和我說話不禮貌,我就沒收你的手機。如果你繼續騙我,就會被禁足三星期。這些話估計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稱這種教育方式為“囚徒-監獄長”的養育模式。

囚徒-監獄長模式

搶走孩子的手機,對他們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這些管教方式只會拖延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監獄長必須密切留意孩子的行為。扮演囚犯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對即錯。作為監獄長的父母,除了獎勵和懲罰之外,簡直不會干別的。

搶走孩子的手機,對他們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這些管教方式只會拖延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薩巴瑞博士認為,家長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沒收孩子特別喜歡的哪些東西,才會讓他們守紀律?”家長們認為,剝奪孩子特別珍視的物品或權利,就會讓他們聽話。然而,這樣做不會讓孩子做出他們期待的行為。

為了展現這種做法是如何荒謬,讓我們把它提升到成人水平。假設你決定減肥節食,你的配偶卻發現你偷吃了一袋甜甜圈,于是他就拿走了你的車鑰匙,防止你再去甜甜圈店買。那么,你的感覺如何?如果你答應和朋友一起吃飯,卻遲到了,結果你的朋友要你把你最喜歡的首飾給她,你作何感想?

你一定會覺得,這種行為絲毫沒有建設性,無助于發展良好的婚姻或深厚的友誼,甚至連讓你遠離甜甜圈或者防止你再次遲到都做不到。同理,讓我們來想想孩子的感受,他被攆回自己的房間,不能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不能出門見朋友,手機被沒收了,有人大聲訓斥他,甚至打了他屁股。他的感覺會好嗎?會因此自動聽話嗎?不會的,他學到的是:“父母都是我的老板,所以不要激怒他們?!彼赡苓€會想到,父母對待其他成年人,比如同事甚至寵物,都比對他有更多的尊重。

這種獎懲系統削弱了孩子學會自我約束的能力,破壞了他們自我調節的內在潛力,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單純的傀儡,其性能完全依賴于監獄長。孩子完全在外部動機驅使下行事,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指引。時間一久,大家會不清楚究竟誰是監獄長、誰是囚犯,陷入互相折磨與操縱的無盡循環。

雖然孩子可能遵照我們的要求做了。但他們內心是抵制的,不僅抵制我們的命令,甚至抵制我們自身。他們的反抗或充其量是半心半意的服從,讓家長愈發認為孩子需要控制,覺得紀律越嚴格,孩子就越聽話。正是這種阻力給孩子造成了情緒的陰影和學習的障礙,并且阻隔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如果不能賄賂或懲罰孩子,那怎么才能讓他們按我說的做?

讓后果教育孩子

對于沒做作業,拒絕吃某種食物,不想去睡覺,表現得沒有禮貌的孩子,家長們經常會想“孩子做出了這種行為,我要給他什么樣的后果?”

薩巴瑞博士認為“給”后果的想法完全是誤解。我們無法給出后果,它們不是我們可以拾起來的東西,就像在超市里把商品放進購物車一樣。后果是“自動”嵌入在特定情境之中的,我們不用做什么,它就在那里。在你想要“給”孩子后果的那一刻,你已經走進了懲罰的領土。一個孩子不做作業,父母就不讓他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這是孩子行為的自然結果還是父母施加的懲罰呢?從長遠來看,如果后果是強加的,就永遠無效。人為的“后果”不會教給孩子現實生活的知識,因為它們并非來自現實生活,而是由父母的主觀意愿決定的。

“讓后果教育孩子”意味著,只有當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所引發的后果時,才能懂得道理。如果我們予以處罰,他們就得不到教訓,只會討厭我們。這兩種方法的區別在于,前者會讓孩子變得自律。

當我們往一個杯子里倒了太多的水,水會溢出來;這教會我們,下一次不要倒太多水。如果我們碰觸燒熱的爐子,結果燙傷了手;這教會我們,不要碰熱爐子。如果開車時不專心,就會造成事故;這教會我們小心駕駛。無論別人多么頻繁地給我們指出這些危險,都不如我們親自“體驗”來得印象深刻。孩子沒有學會自律的唯一原因是因果關系沒有達到足夠有效的配對,而這通常是父母的干擾引起的。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11歲的妮可起床后總是磨磨蹭蹭,經常錯過校車。她的母親不希望她在學校挨批評,就開車送她上學。但越是這樣,妮可就越磨蹭,她的母親幾乎每天早晨都要送她上學。母親厭煩了妮可的拖拉,然而卻一直開車送她,希望她上課不要遲到,同時祈禱妮可第二天能夠奇跡般地準時出門。

后來,這位母親終于明白自己成了妮可的壞習慣的幫兇。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其實是在傷害女兒,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壓力是無法避免的。母親總會開車送她上學,保護她不被后果傷害。

那一天,妮可起床之后,母親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幫助她趕上校車,而是站到旁邊,把一切都交給妮可。毫不奇怪,妮可錯過了校車。當時,母親沒有拿著外套和車鑰匙沖進來,而是穿著睡衣,慢悠悠地喝著咖啡。一分鐘后,妮可才意識到,媽媽今天早晨不會開車送她。她嚇得哭了起來:“媽媽,我該怎么辦,你要幫助我?!彪m然看著女兒擔驚受怕并不舒服,但母親知道,讓妮可知道遲到的自然后果更加重要。于是母親讓女兒坐在那里焦慮了整整五分鐘——這不是一種指責,而是讓女兒冷靜下來思考各種因果聯系。然后,母親建議:“讓我們想想解決方案?!睅追昼姾?,妮可實事求是地說:“學校已經開始上課了,我只能去老師的辦公室開一張遲到證明?!碑斕?,妮可得到了遲到證,從此以后,她再也沒錯過校車。

薩巴瑞博士告訴我們,當孩子的行為失常,父母通常會覺得他們需要“做”一些事,比如幫孩子解圍,懲罰、賄賂他們,或者以其他方式介入。相比之下,將孩子暴露在自然后果之中,則要求我們退后一步,讓生活成為孩子的老師,然后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對其提供鼓勵和指導。

猜你喜歡
監獄長妮可校車
永遠的歌
未來的校車
再出祁山
妮可·基德曼的十大佳片
打死也不跑
中學生英語·中考指導版(2008年12期)2008-01-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