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源位置對波場能量傳播以及數據采集的影響研究

2016-08-05 08:57葉云飛韓復興張益明孫建國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2016年3期

葉云飛,韓復興, 張益明, 孫建國

(1. 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7;2. 吉林大學,長春 130000)

?

震源位置對波場能量傳播以及數據采集的影響研究

葉云飛1 ,2,韓復興2, 張益明1, 孫建國2

(1. 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100027;2. 吉林大學,長春130000)

摘要:針對瓊東南盆地深水大陡坡區域中深層地震能量弱、成像品質較差的問題,這里通過混合網格建模技術建立了盆地內寶島凹陷典型地震剖面速度模型。在此模型基礎上,應用射線追蹤方法模擬了震源處于不同位置時地震波場能量的傳播方向及規律,得出地形復雜的大陡坡區域震源和檢波點相對位置關系是影響地震能量傳播、信號接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研究對今后該類大陡坡、崎嶇海底區域地震資料采集方案的設計和提高中深層地震資料能量及成像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陡坡; 混合網格; 射線追蹤; 采集方案

0引言

南海北部瓊東南盆地深水區油氣資源豐富,是我國油氣勘探的重點區域[1]。前人研究證實,瓊東南盆地從西側樂東、陵水凹陷經松南凹陷到寶島凹陷內,沉積地層厚度差異較大,西側樂東凹陷最大沉積厚度超過5 000 m,而東側部分無大量物源注入,區域沉積厚度不足1 000 m,且水深較大。大量鉆井結果表明,寶島凹陷內晚中新世至今的沉積主要表現為以泥巖為主、快速沉積、地層束縛水含量高的特點,地球物理屬性上表現低速度、低密度和異常高壓的特征,高頻能量被吸收而快速衰減[2]。另外,在盆地北部淺水區向南部深水區過渡的坡折區域,存在大范圍的水深突然加大、海底傾角突然變陡、海底強烈起伏的現象,這對地震波場能量影響很大,嚴重影響了地震資料成像品質[3]。在二維地震資料上主要表現為凹陷結構不清、基底面無法成像、反射雜亂、中深層信噪比低、多次波嚴重、側面波發育等現象。以往前人對該現象在采集參數和處理流程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進,如擴大氣槍容量(或氣槍組合)、調整電纜沉放深度、增加電纜長度、改變采集方向、改變采集船速、改進中深層能量補償和提高信噪比技術等,這使得深水大陡坡區域地震資料品質確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淺水區或海底地形平緩地區資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4-8]。圖1為寶島凹陷典型地震剖面,從海底特征上看,主要表現為水深突然加大,坡度變化劇烈,海底面傾角最大可達10°~13°,且海底受潮流、海流的侵蝕作用,產生了許多垂直于坡折線的縱向水道,對地震波場能量傳播影響很大。受此影響,中深層能量明顯變弱,多次波和側面波明顯,局部范圍內基底成像不清晰,甚至影響了對凹陷結構的準確認識。不合理的震源位置及其與檢波器的相對位置關系可能是無法采集到大陡坡下中深層有效地震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這里應用該區內實際采集參數和實際地層速度數據建立模型,再通過射線追蹤模擬地震波場傳播路徑,剖析在此條件下震源與檢波器相對位置關系,對大陡坡下中深層地震波場能量變化的影響。

圖1 寶島凹陷典型地震剖面Fig.1 Typical seismic in Baodao sag

1混合網格法建立模型

建立海洋特殊地質模型的關鍵,是對崎嶇海底及海底一些復雜界面及復雜地質構造形狀的準確刻畫,其涉及的核心問題是采用怎樣的網格剖分技術,剖分崎嶇海底及海底一些復雜界面及復雜地質構造的形狀。從數值計算的角度考慮,該網格剖分技術應該盡可能降低計算的復雜程度和減少計算量,同時還能很好地保證數值算法的穩定性和計算精度。因此,網格剖分技術是保證數值算法計算效率、計算精度及穩定性的基礎。

圖2 混合網格建立法剖分地質模型Fig.2 Establish a geological model with mix grid

為了更好地刻畫崎嶇海底及海底一些復雜界面的形態,并同時保證算法的大部分計算工作在規則均勻的正方形網格中進行,采用混合網格法建立海洋特殊地質模型(圖2)。具體實現步驟為:

1)獲取海水及海底以下介質中地震波傳播的速度參數分布、海底水深、復雜界面位置等信息,并確定相關計算參數(包括計算區域尺度大小、正方形網格的網格間距)等信息。

2)綜合利用海平面位置、崎嶇海底水深、復雜界面位置、計算區域尺度大小等信息,構建模型的整體框架。

3)根據計算要求選取的網格間距大小,采用均勻的正方形網格剖分整個框架,并采用三角網格剖分崎嶇海底及復雜界面附近區域。

4)根據各網格節點的位置和其鄰近網格單元地震波速度參數的分布情況,采用面積加權平均法計算各網格節點的地震波速度參數,并按照一定存儲格式輸出模型參數以備數值計算使用。

據此,細化了陡坡和深水數據,并進行了網格化,生成的模型如圖3所示。該模型為凹陷坡折區深水漸變密度模型,水深從300 m至3 000 m急劇變化,坡折度為13°,勘探目的層深度約為3 s~5 s,速度、密度參數均按實際地層參數設置。

圖3 網格剖分后地質模型Fig.3 The geological model after grid subdivision

2地震走時和射線路徑計算

針對海洋特殊地質條件的特點,并為了很好地適應上述混合網格模型和復雜介質,通過綜合利用快速推進法和線性插值法各自的優勢,采用基于迎風差分思想的線性插值法來進行射線追蹤[9]。

如圖4(a)所示,為了完成混合網格中的走時計算,作者基于Asakawa[10]的線性插值法的思想,分別推導了正方形網格和三角網格中的走時計算公式[11],如式(1)、式(2)所示。

(1)

(2)

黃淮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蘇、魯、豫、皖四省是黃淮流域白酒的核心產區,產業規模和產品品質位居我國白酒主要產區前列,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和發展優勢。本次峰會以“傳承創新,協同發展”為主題,共同探討進一步提升板塊的優勢和特色,引導區域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如圖4(b)所示,為了保證算法的穩定性(滿足Fermat原理),式(1)、式(2)在實現時采用的策略分別為,在對應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網格中,在包圍被算點的8和6條線段上分別采用式(1)和式(2)進行計算,然后選取其中的最小走時作為最終的計算結果。

圖4 基于迎風差分思想的線性插值公式Fig.4 The linear interpolation formula based on upwind thought(a)原線性插值公式的建立;(b)原線性插值公式的局部實現策略;(c)改進后線性插值公式的建立及實現策略

如圖4(c)所示正方形網格中新計算TC的公式,如式(3)所示。

(3)

(4)

(5)

同理,如圖4(c)所示三角網格的形態來獲取計算TC的公式,當三角形CBminAmin為直角三角形時,如式(4)所示。

當三角形CBminAmin不為直角三角形時,如式(5)所示。

綜上所述,式(3)為新的正方形網格中的走時計算公式,式(4)和式(5)計算結果較小者為三角網格中被計算TC的值。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建立式(3)、式(4)、式(5)借鑒了迎風差分格式建立時的基本思想,即根據地震波的傳播規律,地震波總是從走時值更小的方向傳來,因此在計算被算點的走時值時,應該選擇其附近走時值最小的網格節點來作為已知條件,這樣在走時計算過程中Fermat原理就得到了自然的滿足,進而保證了算法的穩定性。

建立了混合網格中的走時計算公式后,基于Asakawa[10]的線性插值法的思想,在走時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產生計算射線路徑的公式。實際上,射線路徑的計算公式即為圖4中各種情況下E點的位置坐標公式。與式(3)相對應,E點的位置坐標公式為式(6):

(6)

與式(4)相對應,E點的位置坐標公式為式(7):

(7)

與式(5)相對應,E點的位置坐標公式為式(8):

(8)

綜上所述,式(6)~式(8)即為各種網格情況下射線路徑的計算公式。其具體實現策略:①確定射線路徑的終點,即從震源出發射線路徑最終要到達的位置;②根據式(6)~式(8),以及當前被算法點周圍的走時分布情況,來計算當前被算點的上一級子震源點;③再把新算出來的上一級子震源點作為新的被算點,繼續追蹤其上一級子震源點;④如上不斷追蹤下去直到追蹤到震源點位置。

如圖5所示,上述射線路徑計算策略的具體實現步驟為:

1)確定接收點G的位置,其即為射線的終點。

2)把射線最終端點G作為當前計算點,根據該點周圍的走時分布情況與各網格節點與G點的具體的位置關系,根據式(6)~(8)計算G點對應的E1點(G點的上一級子震源點)的位置。

3)對E1點作判斷,若其為真正的震源點則計算結束,否則跳回步驟2),并把E1點作為當前計算節點繼續重復計算,直到E1點等于S點為止。

圖5 射線路徑計算的整體實現策略Fig.5 Overal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 calculate the ray path

根據上面走時計算以及射線路徑的計算描述,在所建立的模型上計算走時和射線路徑如圖6所示。

圖6 地震波走時和射線路徑計算Fig.6 The calculation of travel time and ray path

3震源位置變化對能量傳播的影響

在前面模型建立和地震走時計算的基礎上,模擬了震源處于不同位置處地震波場能量傳播的路徑,并以此來剖析大陡坡和崎嶇海底的存在對地震波場能量傳播的影響。根據實際的采集電纜長度,我們建立了大小為1 848 m×871 m、間距為5 m×5 m的網格,并依次變換炮點位置,通過射線追蹤分析其能量傳播路徑。

從圖7可以看到,由于海底大陡坡和崎嶇海底地形存在的影響,有部分能量能夠穿透到地層下部中深層,但是同樣也有一部分能量無法穿透地層,甚至在此采集模式下無法被接收到。例如,圖7(a)中,炮點在初始點位置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能量是沿海水層傳播至遠處,并未能穿透至地層,甚至僅僅是作為直達波被接收到;隨著震源位置的變化,穿透至地層中的波場能量不斷增加,仍需要很長的電纜方能接收到反射信號;當震源位于x=5 000 m位置處放炮時,大部分能量穿透至地層中,但反射能量方向不同,這時若仍采用電纜單邊接收的方式進行地震資料采集,就會損失掉很大一部分能量。當震源位于x=7 000 m位置處時,在坡度較緩地帶能量基本穿透地層,但在陡傾角位置依然有能量損失。這種情況說明,在采集過程中,無論是采用上傾方向還是下傾方向采集都會損失部分能量,而致使在接收到的信號中,中深層能量偏弱。因此,在應對這種陡傾角、崎嶇海底地形情況的時候,采集過程中可以根據傾角大小、海底地形起伏特征在適當的位置增加放炮次數,同時盡可能地增加電纜長度,來增強中深層能量,從根本上為中深層地震資料成像提供高能量信號。

圖7 炮點位置變化時地震波場能量傳播路徑Fig.7 The variety of seismic wave field energy propagation path with the change of shot location(a)炮點位置X=5 m;(b)炮點位置X=625 m;(c)炮點位置X=1625 m;(d)炮點位置X=5 000 m;(e)炮點位置X=6 000 m;(f)炮點位置X=7 000 m

4結論和認識

通過混合網格法地層模擬技術,模擬了寶島凹陷大陡坡、崎嶇海底情況下地層模型 ,應用射線追蹤技術,分析了震源處于不同位置處地震波場能量傳播路徑。通過分析可以看到,當存在大陡坡和崎嶇海底地形的時候,始終有一部分能量無法穿透地層,致使中深層地震能量偏弱,影響了后續地震資料處理和中深層成像。因此,在該類大陡坡、崎嶇海底地形地震資料采集的過程中,除了關注氣槍能量、電纜沉放深度、采集方向、電纜長度等信息外,更應通過實際模擬,適當調整炮點和檢波點相對位置,在適當位置處增加放炮次數,以從根本上增強大陡坡下中深層地震資料信號,為后續地震資料處理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偉林,張功成,高樂.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油氣地質特征與勘探方向[J].石油學報,2008,29(1):1-9.

ZHU W L, ZHANG G C,GAO L.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objectives of hydrocarbons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J].Ac tapetrolei sinica,2008,29(1):1-9.(In Chinese)

[2]龐雄,陳長民,彭大均,等.南海珠江口深水扇系統及油氣[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PANG X,CHEN C M,PENG D J,et al.The deep-water fan system and oil and ga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7.(In Chinese)

[3]鄧勇,李列,柴繼堂,等.瓊東南盆地深水區地震資料品質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海上油氣,2010,22(6):382-386.

DENG Y,LI L,CHAI J T,et al.An analysis of impacted factors on seismic data quality in the deepwater area,Qiongdongnan basin[J].China Offsh Ore Oil and Gas,2010,22(6):382-386.(In Chinese)

[4]溫書亮,尹成,李緒宣,等.地震照明分析技術在深海地震數據采集設計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4):506-512.

WEN S L,YIN C,LI X X,et al.Seismic illumin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ismic geometry design in deep waters[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on,2011,46(4):506-512.(In Chinese)

[5]李緒宣,溫書亮,尹成.深水崎嶇海底區不同采集方向地震波照明能量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海上油氣,2010,22(2):73-76.LI X X,WEN S L,YIN C,A research on energy distr ibution pattern of seism icillum ination a long various acquisition direction on deep rough seafloor[J].China Offsh Ore Oil and Gas,2010,22(2):73-76.(In Chinese)

[6]鐘廣見,文鵬飛,羅文造,等.電纜沉放深度對地震資料品質的影響[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7,27(6):131-134.

ZHONG G J,WEN P F,LUO W Z,et al.The Impact of cable sinking depth on seismic data[J].Marine Geology & Qu Aternary Geology,2007,27(6):131-134.(In Chinese)

[7]羅文造,韋成龍,王立明,等.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參數的選取與驗證-以南海北部某調查區為例[J].熱帶海洋學報,2009,28(4):93-101.

LUO W Z,WEI C L,WENG L M,et al.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in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a case on land-slope deep water area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2009,28(4):93-101.(In Chinese)

[8]朱振宇,王小六,宋亮,等.船速對深水高精度地震資料影響的正演模擬[C].中國地球物理年會,2008:158-159.

ZHU Z Y,WANG X L,SONG L,et al.The forward modeling of the impact for high accuracy seismic data in deepwater by boat speed[C].China Geophysics,2008:158-159.(In Chinese)

[9]韓復興,孫建國,楊昊.不同插值算法在波前構建射線追蹤中的應用與對比[J].計算物理,2008,25(2):197-202.

HAN F X,SUN J G,YANG H,Interpolation Algorithms in Wavefront Construction[J].Chinese Jouran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2008,125(2):197-202.(In Chinese)

[10]Asakawa EKT.Seismic ray tracing using 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1993,41(1):99-111.

[11]孫章慶,孫建國,韓復興,復雜地表條件下基于線性插值和窄帶技術的地震波走時計算[J].地球物理學報,2009,52(11):2846-2853.

SUN Z Q,SUN J G, HAN F X,Traveltimes computation using linear interpolation and narrow band technique under complex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J].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09,152(11):2846-2853.(In Chinese)

收稿日期:2015-07-01改回日期:2015-07-22

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20112x05025001)

作者簡介:葉云飛(1982-),男,碩士,主要從事儲層與油氣檢測工作,E-mail:yeyfz@cnooc.com.cn。

文章編號:1001-1749(2016)03-0382-06

中圖分類號:P 631.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16.03.14

The impact of the source positions on the wavefield energy spread and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YE Yun-fei1,2, HAN Fu-xing2, ZHANG Yi-ming1, SUN Jian-guo2

(1.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100027,China;2.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i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weak seismic energy and poor imaging quality in the deep water area with big steep slope of Qiong Dong Nan basin. Firstly, the typical velocity model of BaoDao sag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mixing grid modeling technology. Then, the wavefield propagation directions is simulated with ray tracing in different source posit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complex terrain of steep slope area, the relative position relation of source and hydropho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has the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propagating and signal receiving. This research will pla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seismic acquisition scheme design in big steep or rugged sea areas, and also for improving the energy of deep seismic data and imaging quality.

Key words:big steep; hybrid grid; ray tracing; acquisition schem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