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罕見的冬季暴雨過程分析

2016-08-08 01:00李厚偉周靜周義昌翁佳烽
廣東氣象 2016年2期
關鍵詞:肇慶市

李厚偉, 周靜, 周義昌, 翁佳烽

(肇慶市氣象局,廣東肇慶 526060)

?

一次罕見的冬季暴雨過程分析

李厚偉, 周靜, 周義昌, 翁佳烽

(肇慶市氣象局,廣東肇慶526060)

摘要:采用Micaps資料、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1°×1°網格資料,以及1960年1月—2012年12月肇慶市各縣(市)逐日降水資料,統計了1960年1月—2012年12月各縣(市)出現冬季暴雨情況,并對肇慶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12月份區域性冬季暴雨天氣過程的天氣形勢圖和物理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① 該次冬季暴雨是在強盛的西南氣流、低壓倒槽和冷空氣等多個系統的配合下產生;②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旺盛的暖濕氣流、較強的垂直上升運動、大氣柱云水區的匯聚以及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抽吸效應為該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條件。

關鍵詞:天氣學; 冬季暴雨; 區域性天氣; 肇慶市

冬季是廣東降水較少的季節,冬季暴雨更是小概率事件。長期以來,關于汛期暴雨已有了大量的研究,而對于冬季暴雨的研究比較缺乏,加強對該類天氣的研究,總結其發生的規律、特征和預報指標[1-2],對于提高預報準確率,提高公眾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蘇白興等[3]分析了廣東的冬季暴雨,總結各個層次的天氣形勢,認為200 hPa強輻散場和中低層西南氣流的加強是有利廣東冬季暴雨的系統配置;郭亮等[4]研究表明,冬季強降水是在深厚南支槽、低空急流、較強冷空氣和低層強切變線等多個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凌穎等[5]提出產生冬季暴雨的物理條件與充沛的水汽、強烈的對流不穩定和輻合上升運動密切相關;葉海平[6]從地面到高層分析了能夠產生冬季暴雨的天氣形勢;賈子冰[7]研究表明冬季暴雨發生前0~3 d,中層500 hPa往往有一個由干轉濕的過程。本研究試圖對造成冬季暴雨的原因作進一步探討,為以后的冬季暴雨預報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采用Micaps資料、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1°×1°網格資料以及1960年1月—2012年12月肇慶市各縣(市)逐日降水資料。

為了便于研究和統計,以天文因子為依據劃分的季節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因此本研究定義如下:①12月—次年2月某日降水量≥50.0 mm的雨日定義為一個冬季暴雨日;②當日降水量≥50.0 mm有3個測站或多于3個測站同時出現暴雨時,定義為區域性暴雨;③當日降水量≥50.0 mm少于3個測站同時達到暴雨,定義為局地性暴雨。

2暴雨過程概況及影響

2013年12月15—16日,受高空槽和冷空氣共同影響,肇慶市出現了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過程。該次降水的主要時段為14日22:00—17日12:00(北京時,下同),歷時62 h,持續時間長,降水時間分布比較均勻,小時雨強不大,最大雨強為11.7 mm/h。15日08:00—17日08:00累積雨量大,超過100 mm有62站,平均雨量為109.9 mm,最大過程雨量為德慶悅城182.6 mm,成為歷史同期(12月份)罕見的冬季暴雨。受連續性降水影響,12月16日凌晨05:00左右,位于國道321線103 km處山體塌方,至當日中午12:00,約有1 500 m3的山體蹦塌。該次強降水具有“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影響范圍廣”的特點。

3歷史同期暴雨統計特征

統計1960年1月—2012年12月各縣(市)出現冬季暴雨情況(表1),結果表明:①冬季暴雨是小概率事件,肇慶市各測站發生冬季暴雨57次,其中最多四會13次,廣寧最少7次。②冬季暴雨發生在1月的幾率較大,發生在12月份的幾率比較小,即冬季暴雨易發生在冬中,而冬初不易發生,其中德慶測站歷史上12月份從未發生過冬季暴雨事件。③區域性冬季暴雨出現的幾率比較小,52年中僅有3次,分別出現在1983年2月5日(四會、德慶、高要共3站同時達到暴雨)、1985年2月18日(懷集、封開、德慶共3站同時達到暴雨)和1992年1月4日(懷集、廣寧、封開、四會、德慶共5站同時達到暴雨)。④近20年未發生過區域性冬季暴雨事件,并且有氣象資料以來12月份從未出現區域性冬季暴雨。2013年12月16日,除懷集外共5站同時達到暴雨量級,懷集也達到大雨量級(49.4 mm)。因此,該次12月份區域性冬季暴雨實屬罕見,是肇慶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12月份區域性冬季暴雨。

表1 1960年1月—2012年12月肇慶各縣站出現冬季暴雨的次數

4暴雨過程天氣形勢分析

4.1500 hPa

2013年12月14日20:00,中高緯度的緯向環流逐漸轉為經向環流,在80°—90°E、50°—60°N附近有高壓脊發展,東北低壓維持在東北以東的沿海地區附近,伴隨著中高緯環流的調整,不斷有小槽分裂南下東傳,中低緯的經向度也逐漸增加,南支槽加深,肇慶市上空的西南風分量增大。15日20:00位于東北以東沿海的低壓東移出海,在東北地區新的低壓系統建立,中高緯貝加爾湖以西有阻塞高壓逐漸形成,繼續有小槽分裂南下東傳,低緯位于95°E附近的南支槽繼續加深并開始東移,肇慶市上空的西南氣流繼續加強,并且濕度明顯增大。16日20:00中高緯度的阻塞高壓崩潰,呈現兩槽一脊型,中緯度的小槽和南支槽合并加深,并東移至105°E附近,肇慶市上空的西南氣流繼續加強,濕度也略微增大,此時高度場明顯降低。17日20:00中緯度高空槽北段東移至118°E附近,南段東移減弱,肇慶市上空仍處于西南氣流中,強度有所減弱,并且濕度減小,氣壓場高度達到最低。18日20:00中低緯高空槽東移出海,肇慶市上空轉為偏西氣流,并且濕度減小,氣壓場升高。

4.2700 hPa

2013年12月14日20:00,中南半島西北部有一低壓環流形成,北部的低壓倒槽位于30°N附近,受其影響,肇慶市上空的西南氣流加大。15日20:00低壓倒槽從低壓中分離出來,并南壓東移至廣西的西北部,肇慶市處于其槽前的強盛的西南急流中(風速達18 m/s),并且濕度明顯增大。16日08:00肇慶市上空轉為偏南氣流,并達到最大(風速達28 m/s),20:00位于中南半島的低壓東北偏東移至貴州東南部,肇慶市上空的西南氣流開始減弱,但濕度仍很大。17日20:00影響肇慶市的低壓槽東移北抬,此時上空轉為西北到偏西風。18日20:00低壓槽東移至福建,肇慶市上空處于弱的偏西氣流中。

4.3850 hPa

2013年12月14日20:00,低壓位于中南半島西北部,肇慶市上空處于東南到偏東氣流中。15日20:00低壓環流東移至北部灣,肇慶市受低壓倒槽影響,上空以東南偏東氣流為主,但高度場略有減弱,濕度略有增大。16日08:00低壓環流東移至粵西上空,肇慶市上空高度場略有減弱,偏西地區由偏東風轉為偏北風。17日08:00肇慶市上空已轉為一致的偏北氣流。

4.4地面場

15—16日冷空氣主體位于蒙古西部,并且不斷有冷空氣滲透南下,華南地區等壓線密集,肇慶市地面吹一致的偏北風,氣壓在1 020.0~1 022.5 hPa之間。17日仍受冷高壓脊控制,強度減弱。

綜合以上分析,造成該次罕見的冬季暴雨主要由于肇慶市上空500和700 hPa西南氣流強盛,并且濕度較大,850 hPa受低壓倒槽影響,地面則不斷有冷空氣滲透南下而形成的。

5暴雨過程物理量場診斷分析

通常暴雨的產生與大氣中的水汽、層結狀態及垂直運動等有關,所以分析暴雨發生前的水汽、動力條件等物理量場的分布特征,為今后預報冬季暴雨提供參考。

5.1水汽條件

該次暴雨過程的水汽輸送方向主要為東南-西北方向,水汽來源主要為南海、西太平洋及孟加拉灣3支氣流,其中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十分旺盛,為該次肇慶暴雨過程提供充沛的水汽。

水汽通量反映了暴雨過程的水汽來源,而暴雨落區以及雨量的級別則與水汽通量散度更為密切。由圖1水汽通量散度分布可知:15日20:00(圖1a)和16日08:00(圖1b)肇慶市位于水汽輻合區中,低層850 hPa輻合強度較強,處于暴雨落區當中,高層200 hPa(圖略)處于輻散區,肇慶上空整層大氣存在抽吸作用,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輸送,且水汽源源不斷地從南海、西太平洋及孟加拉灣輸送到暴雨區,使得該次冬季暴雨過程能夠持續較長時間,并且在16日03:00—04:00和11:00—18:00恰好都出現了強降水過程。暴雨區上空的大氣十分潮濕,850 hPa 15日20:00云浮、茂名等地水汽通量都很大,16日廣佛肇三地水汽通量最大,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逐漸東移,隨著水汽的不斷輸送到肇慶,結合自動站雨量實況可知,16日肇慶降雨量開始增多并達到此次暴雨過程的最大降雨量。500 hPa(圖略)肇慶市上空的水汽輸送主要來自于南海,強烈的西南氣流給中高層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圖1 12月15日20:00(a)和16日08:00(b)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場(陰影,單位:×10-7g·cm-2·hPa-1·s-1)

5.2垂直速度

12月15日08:00開始低層850 hPa上升速度開始增大,16日08:00(圖2)維持,17日開始減弱。

圖2 12月16日08:00 850 hPa垂直速度分布(單位:Pa/s)

700 hPa 14日開始速度轉為上升(圖略),15

日維持,16日速度上升明顯增大,并且上升速度的最大中心靠近肇慶市東部地區,中心最大上升速度為-0.15 Pa/s;17日上升速度區的中心位置向東移動,肇慶市上空開始轉為下沉氣流。500 hPa 15日上升速度中心位于清遠(圖略),肇慶市處于上升速度為-0.05 Pa/s的區域;16日08:00肇慶市處于上升速度中心帶區域,中心最大上升速度為-0.2 Pa/s;17日上升速度中心區向東移動至河源附近。

5.3大氣柱云水

14日08:00開始在粵北、桂中北和中南半島北部形成大氣柱云水匯聚帶,肇慶市處于其東南部邊緣區域。15日有一個1.0 kg/m2中心區位于肇慶市上空。16日08:00肇慶市處于大氣柱云水匯聚帶上,其值上升至1.6 kg/m2。17日,大氣柱云水匯聚帶明顯東移,肇慶市上空的大氣柱云水值減小,介于0.4~1.2 kg/m2之間,且東南部大于西北部。18日08:00大氣柱云水匯聚帶東移出海,肇慶市上空其值為0(圖3)。

圖3 12月15—17日大氣柱云水分布場(單位:kg/m2)

5.4散度場分析

850 hPa,15日20:00(圖略)強輻合區位于中南半島和廣西,其次為粵北、粵中和粵中偏西地區,肇慶市上空的散度介于-1×10-5~-3×10-5s-1之間;16日08:00(圖4)肇慶市處于強輻合區內,并且散度在小于-6×10-5s-1區域內,廣西處于輻散區;17日肇慶市處于輻散區。500 hPa(圖略),15日肇慶市上空處于弱的輻合區,散度介于0~-3×10-5s-1之間;16日轉為明顯的輻散區,散度大于2×10-5s-1;17日,又轉為弱的輻合區,散度介于0~-4×10-5s-1之間。因此低層輻合、高層輻散有利于降水的發展和持續。

圖4 12月16日08:00 散度場(單位:×10-5s-1)

6結論

本研究采用Micaps資料、NCEP資料和NCAR資料,分析肇慶市歷史同期罕見冬季暴雨過程,結果表明:

1)肇慶出現區域性冬季暴雨幾率較小,52年中僅有3次,并且近20年未發生過區域性冬季暴雨事件,該次12月份區域性冬季暴雨是肇慶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12月份區域性冬季暴雨。

2)該次冬季暴雨是在強盛的西南氣流(500和700 hPa)、低壓倒槽(850 hPa)和冷空氣(地面)等多個系統的配合下產生,并且從高層到低層濕度較大。

3)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旺盛的暖濕氣流,較強的垂直上升運動,大氣柱云水區的匯聚,以及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抽吸效應為該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條件。

參考文獻:

[1]吳成表,夏園鋒.一次隆冬大到暴雨過程分析[J].浙江氣象,2006,27(3):5-9.

[2]羅律,李翠華,王天龍.一次冬季連續性暴雨過程診斷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15738-15742.

[3]蘇百興,段朝霞,梁健.廣東省隆冬季節暴雨及個例分析[J].廣東氣象,2001,23(4):4-6.

[4]郭亮,麥柳霞,胡建明.防城港市2010年冬季連續性暴雨過程小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S2):57-58,72.

[5]凌穎,黃海洪,何慧等.廣西冬季暴雨事件的特征及影響天氣系統分析[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5,21(1):47-50,55.

[6]葉海平.肇慶市冬季暴雨的氣候統計淺析[J].廣東氣象,1999,21(1):8-9.

[7]賈子冰,羅秋紅.1998年廣東一場冬季暴雨的啟示[J].廣東氣象,1999,21(4):10-12.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簡介:李厚偉(1979年生),男,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應用氣象和行政服務審批等工作。E-mail:103380243@qq.com

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6190.2016.02.006

Analysis of a Rare Wintertime Heavy Rain

LIHou-wei,ZHOUJing,ZHOUYi-chang,WENGJia-f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Zhaoqing City, Zhaoqing 526060)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MICAPS,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daily rainfall data of different parts of Zhaoqing City from January 1960 to December 2012, we statistically studied the climatology of wintertime heavy rains for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In addition to it, we also statistically studied the synoptic patterns and physical quantitie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heavy rains of every December of the years and analyzed the first December regional heavy rain (in 2013)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ocal meteorological record.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First, this first December heavy rain was formed under the joint effect of a strong southwesterly airflow, an inverted low-pressure trough and cold air. Second, abundant amount of warm and humid airflow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 Pacific, intense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the meeting of atmospheric columns of cloud-water and the sucking effect of low-level convergence versus upper-level divergence were physically favorable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is December heavy rain.

Key words:synoptics; wintertime heavy rain; regional weather; Zhaoqing City

李厚偉, 周靜, 周義昌, 等.一次罕見的冬季暴雨過程分析[J].廣東氣象,2016,38(2):25-28.

猜你喜歡
肇慶市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星科學校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幸福街道中心小學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中心小學
“互聯網+”背景下肇慶市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路徑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第二小學
高端旅游服務業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研究
肇慶市排舞運動的推廣及其啟示
肇慶市普通高校殘疾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研究
肇慶市西江沿岸部分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與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