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汾河下游旱災的時空分布

2016-08-12 02:24王慧蓉王尚義
關鍵詞:明清時期旱災分布

王慧蓉,王尚義

(太原師范學院 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山西 晉中 030619)

?

明清時期汾河下游旱災的時空分布

王慧蓉,王尚義

(太原師范學院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山西晉中030619)

[摘要]通過整理和分析歷史文獻資料,對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旱災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進行探究,結果表明:從時間尺度來看,旱災發生的頻率大、持續時間長,2級以下的旱災發生的頻率最高,3級、4級相對較少,在明中后期、清中后期,發生重度和特大旱災的頻次相對較多;從空間尺度來看,臨汾盆地中心是干旱發生的重災區,周邊山地、有支流流經的地區旱災發生相對較少,入黃口附近因黃河的頂托作用受災較小。

[關鍵詞]明清時期;汾河下游;旱災;分布

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人類與其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學界已經對氣候變化中的旱澇災害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明清時期汾河流域的旱澇災害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顯不足。已有研究主要把目光集中在汾河中游地區,甚至延伸到整個山西省境內,大多數學者研究單一的災害,或者重點探究干旱和洪澇,或者與其他氣象災害一并歸類,未作嚴謹區分。汾河下游地處山西中南部,受地形、水文、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旱災發生的頻率很高。明清時期是傳統時代旱災發生的高峰期?!懊?、清兩代,災荒之頻數,亦遠超于其享祚之年數?!薄爱敃r各種自然災害之發生,實表現為同時交織之極復雜狀態?!盵1]30該區域范圍內旱災的發生也不例外。故此,本文聚焦明清時期的汾河下游地區,圍繞區域干旱災害進行研究,主要探討旱災發生的時空演變規律及其形成原因,以期對區域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歷史借鑒。

一、流域概況

汾河古稱汾水,是山西省境內最長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寧武縣境內管涔山麓東寨鎮的雷鳴寺,至萬榮廟前村附近注入黃河,干流全長694km,流域面積39 471km2。根據河流的自然特征,汾河可分為三段,河源到蘭村烈石口為上游,其下至洪洞石灘為中游,下游為洪洞石灘至入黃口。下游河長210.5km,流域面積為11 276km2,該河段主要流經臨汾盆地,東西山地高而寬,南北平川狹而長。下游河段較為平緩,匯入的支流多,河道彎曲。入黃口附近,地形最為平坦,流速較慢,受黃河頂托因素的影響,大量泥沙淤積。

明清時期,小冰期的氣候變化對環境有巨大的影響,氣候嚴寒,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大,出現大旱、洪水,黑眚、颶風、隕石、地震、火山爆發、動物異常等現象的頻率大增。在這樣的氣候大背景下,汾河流域同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資料來源及數據處理

數據統計資料主要來源于:溫克剛主編的《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山西卷》[2]34-107;張杰主編的《山西自然災害史年表》[3]86-295;山西省水利廳編撰的《汾河志》;程延江主編的《山西氣象志》[4]180-184。除此以外,很多散見于地方志及其他史料的相關記載也列入其中。再者,對統計的文獻資料進行量化,采用Microsoft Excel應用軟件將量化結果轉化為圖表,使研究結論更具體形象地反映出來。

三、干旱等級參數化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山西卷》對干旱的定義是:久晴不雨或少雨、空氣干燥、土壤中水分大量耗散、植物體內水分嚴重虧缺,導致植株生長發育不良,出現葉片萎蔫、卷縮,凋萎或枯死,繼而造成種植業減產甚至絕收的一種災害。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對象不同,對于干旱有各種不同的定義和指標。這里所指的干旱災害是歷史上因干旱而造成的災情記載,不單單指農業,更反映在人口、社會情況上。傳統地方志中對旱災的記載,多是簡單的描述語句,比如,“明永樂十四年,曲沃饑?!盵5]4149“明嘉靖四十四年,太平旱?!盵5]4155“清康熙三十一年,平陽又旱蝗民饑,奉旨蠲賑,仍詔所司撫恤”[5]4164等。為了更加形象、深刻地研究旱災現象及其發生的規律,對文獻記載中的災害進行參數化的定量處理十分必要,也很迫切。

表1 汾河流域下游地區旱災等級劃分

目前,關于歷史時期旱澇災害的等級劃分,學界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科學的方法,如趙景波等人的研究[6]。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中的劃分方法,對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的旱災序列進行等級劃分。具體根據歷史文獻中的定性描述,圍繞旱災的發生情況,綜合考察旱災持續的時間、波及范圍以及影響程度,將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的旱災劃分為四個等級,見表1。

圖1 明朝汾河流域下游地區旱災等級劃分

圖2 清朝汾河流域下游地區旱災等級劃分

通過逐年統計有歷史記載的汾河下游各地區發生旱災的次數以及旱災序列的等級劃分,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明清兩朝2級以下的旱災發生的頻率最高,3級、4級相對較少,分別在兩朝統治的中后期,發生重度和特大旱災的頻次較多。

四、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旱災分布的時空分析

(一)明清時期汾河下游旱災的時間變化

明清時期544年間汾河下游地區旱災共發生207次(有干旱記載的均計算在內,且一年內有多次記錄的按一次計算),明洪武元年(1368)到崇禎十七年(1644)276年間發生99次,平均每2.79年發生一次,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到宣統三年(1911)268年間發生旱災108次,平均每2.48年就發生一次。

以傳統意義上認知的土木之變(1449)和一條鞭法(1581)斷限,明代前期旱災發生的頻率較低,中后期相對較高。以康熙繼位(1670)和鴉片戰爭(1840)斷限,清代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

下面從時間角度分析旱災發生的情況:

1.以10年為一個周期統計旱災發生的次數(時間劃分取尾數從0~9,因不可避免因素的影響,朝代更替起始部分存在時間段劃分不足一個周期的情況)。

表2 明朝以10年為一個周期分割表

表3 清朝以10年為一個周期分割表

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以10年為一個周期,旱災發生次數在8次以上的時間段有3段,分別為1480—1489年、1610—1619年和1630—1639年;旱災發生次數≥5的時間段明朝有10段,清朝有10段;沒有旱災記錄的明朝有4段,清朝有2段。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旱災發生的頻率很大,且災害持續時間長。除此之外,圖3、圖4中還反映出一個較為隱性的現象,就是在各朝代建立初期,旱災發生的頻率相對較低,排除客觀自然因素的影響,與統治階層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組織抗旱的政策也密切相關。

圖3 明代各朝旱災發生次數分布圖

圖4 清代各朝旱災發生次數分布圖

2.從每次旱災發生與上一次的時間間隔角度分析旱災發生情況。

圖5 明代每次旱災發生與上一次的時間間隔分布圖

圖6 清代每次旱災發生與上一次的時間間隔分布圖

從圖5和圖6中可以看出:在各朝代統治初期,每次旱災發生距上一次的時間間隔較大,末期旱災發生的時間間隔較小,排除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干擾作用,這一現象間接反映出人為干預因素的影響,旱災等自然災害極有可能是加速王朝更替的催化劑。

(二)明清時期汾河下游旱災的空間分布特征

表4 明朝汾河下游各縣旱災發生頻次表

表5 清朝汾河下游各縣旱災發生頻次表

據表4和表5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臨汾、曲沃、襄陵、太平、絳州、岳陽、萬泉是旱災發生的重災區,其他地區旱災的記錄相對較少(此處已忽略行政區劃變動的因素)。旱災發生的重災區多分布在臨汾盆地中,受到凹陷地形的影響,形成高溫干旱的氣候特征。[7]浮山、翼城、絳縣等地旱災發生較少,主要是受當地地形、當地氣候以及汾河支流澮水的影響。河津位于汾河入黃口附近,地勢較低,受黃河的頂托作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較多,旱災發生的頻率較低。[8]

五、結論

1.根據史料統計發現,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發生旱災207次,平均2.63年發生一次,旱災發生的頻率大且持續時間長。各王朝統治初期,每次旱災發生距上一次的時間間隔較大,末期間隔較小。

2.明清時期2級以下的旱災發生的頻率最高,3級、4級相對較少,在明中后期、清中后期,發生重度和特大旱災的頻次較高。

3.明清時期汾河下游地區的旱災發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臨汾盆地中心是干旱發生的重災區,周邊山地、有支流流經的地區旱災發生相對較少,入黃口附近受到黃河的頂托作用,受災較小。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選取研究區域主要遵循河流的自然特征,未考慮到地形地貌的因素,事實上,以地形地貌因素劃分,汾河主干劃分略有區別,河源至上蘭村為上游,靈霍山峽出口以上為中游,霍州王莊至入黃口為下游。其中霍州王莊到洪洞石灘的這一部分山峽區域,因與下游整體的地形地貌差異性較大,為了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與統一性,故不劃入汾河流域下游地區的研究范圍。其次,本文在整理文獻、統計數據時,雖盡可能全面地搜集史料,力求細致、完整,但是資料保存的有限性及史料記載的缺失或謬誤仍不可避免。

[參考文獻]

[1]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2]溫克剛.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山西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3]張杰.山西自然災害史年表[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8.

[4]程延江.山西氣象志[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5.

[5]儲大文.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六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趙景波,李艷芳,董雯,等.關中地區清代干旱災害研究[J].干旱區研究,2008(6).

[7]段若筍,薛紅平.臨汾凹陷“火爐”氣候的成因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8]趙淑清.明清時期汾河入黃段河道變遷的原因分析[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張琴】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簡介]王慧蓉(1989-),女,山西孝義人,太原師范學院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在讀研究生。 王尚義(1955-),男,山西交口人,太原師范學院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明清以來汾河流域旱澇災害研究》(2011325)

[文章編號]1672-2035(2016)04-0018-04[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 Fenhe River Downstrea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Hui-rong,WANG Shang-yi

(ResearchCenterforScientificDevelopmentinFenheRiverValley,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ata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drought in the Fenhe River downstrea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ws that on time scale, the drought occurs frequently and lasts long; The drought below level 2 has highest frequency, level 3 and level 4 relatively low; In mid and lat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evere and extreme drought occurs more frequently. On spatial scale, Linfen Basin center is the worst hit area while mountainous area around it and the areas flowing tributaries are relatively better. The area adjacent to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is less affected.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nhe River downstream; drought; distribution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歷史流域學的理論與實踐》(13FZS018)

【歷史學】

猜你喜歡
明清時期旱災分布
板栗“旱災”后生產管理技術
明代江西地區旱災發生頻次分析
大葉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積累動態
28例醫療糾紛起訴案件特點分析
揚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況
明清室內陳設藝術
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在牙人牙行興盛中的作用
德州市2014年旱災應對措施與經驗分析
洞庭湖流域農業旱災風險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