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英語”構成形態探究
——以2015年1-6月《環球時報》社論為案例

2016-08-16 06:55王薇薇
關鍵詞:借詞原詞社論

王薇薇,楊 麗

(江蘇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

“中國英語”構成形態探究
——以2015年1-6月《環球時報》社論為案例

王薇薇,楊麗

(江蘇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江212003)

2015年1-6月《環球時報》英文版社論中有239條“中國英語”詞匯和短語,這些“中國英語”真實、準確地承載了中國特色文化。用“中國英語”作為對外傳播的語言媒介和文化標識,中國可以在與世界文化對話的過程中保持本國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國英語樣本的構成形態方面,“譯借詞”最多,其次是“意譯詞”,“音譯+類詞”,“音譯詞”,“譯借+釋義”,其中“譯借詞”“音譯詞”“音譯+類詞”和“譯借+釋義”保留了漢語形式結構,能負載一定的中國語言文化。

中國英語;《環球時報》;構成形態

在語言全球化進程中,英語與當地語言、文化相互接觸并融合,自身發生了各種變異,從而形成了帶有明顯當地語言特征和文化色彩的區域性英語變體,英語的本土化現象和多元化身份特征凸顯,并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可,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帶有中國社會、文化、語言等特征的元素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各個層面,產生了中國語境下特殊的英語變體——中國英語 (China English)。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學者們開始爭論“中國英語”的客觀性,到本世紀初轉向對中國英語語言層面的描述性研究。如范勇以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2009-2010年涉華報道中的532條“中國英語”樣本為語料,發現該報媒使用了較為明顯的“異化手法”來表達中國特色的事物;[1]文秋芳、俞希分析了《21世紀報》上中國作者撰寫的英文文章,討論了詞匯、短語層面的本土化英語特征和較強的可接受性;[2]俞??疾炝恕癴oreign”一詞在新聞中的用法,揭示出中國人在英語詞匯搭配使用中的規律性。[3]這些研究成果支持了本土化英語變體在中國的現實存在,但是有關國內主流媒體上“中國英語”語言構成特征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本文以國內主流媒體《環球時報》社論中的“中國英語”為語料,分析我國主流媒體中的“中國英語”構成特征,并探討其對全球化語境下傳播中國文化、實現對話式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一 中國英語的界定

“中國英語”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學界的爭論。支持者以世界英語理論和語言變異理論為依據探討了中國英語產生的原因及其本質。世界英語理論的代表人物Kachru根據英語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使用目的提出了“三大同軸圈”理論:“內圈”英語是傳統盎格魯-撒克遜人文化圈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愛爾蘭等所使用的母語,它為圈外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英語語言規范;而“外圈”國家把英語當作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或當作輔助語言和第二語言, 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非等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當地的英語已經有了比較牢固的語言規范和明顯的當地文化特征,已被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擴展圈”國家如中國、韓國、德國等以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為語言規范,將英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來學習和使用并將其作為參與國際社會各項活動與交流的工具。[4]Kachru的世界英語理論主張用復數形式的Englishes取代傳統意義上的English,承認了內圈英語之外的其他英語變體的存在。

戰菊[5]以語言變異理論為理據解釋了中國英語的形成。在語言變異理論看來,語言的變異是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語言內部因素指語言本體要素,而外部因素是導致語言變異的社會因素。語言這個符號系統無法獨立于社會,語言的任何變異都無不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語言變異的產生歸根于語言的根本屬性——社會性。

無論是世界英語理論還是語言變異理論,它們都合理解釋了中國英語存在的客觀性。然而,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英語缺少系統的規范與標準,不能看作是一種穩定的語言變體。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Kachru將世界英語分成制度型變體和使用型變體。[4]當英語成為國家內部的一種通用語言時,這就成為了制度型變體,而用作國際通用型語言的英語則是使用型變體。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英語屬于使用型變體,主要用于國際交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在國際交流中魅力已經盡顯無疑,這是因為英語不僅是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際工具,它還承載了本民族、本國家的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即文化。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特征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語變體的迅速發展。就中國英語而言,它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規范,且具有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家形象的社會功能。李文中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領域內的特有事物,能夠不受母語干擾,通過音譯、借譯等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式和語篇。[6]賈冠杰對中國英語的定義直接指向其社會功能和被理解度:操漢語的人們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反映中國文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本族語人能夠理解、并接受的英語。這些定義的共同之處在于:(1)中國英語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中國本土使用的英語;(2)中國英語以標準或規范英語為共核;(3)中國英語用來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和概念。[7]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中國英語被賦予負載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不斷增強,“中國英語”逐漸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語言文化現象。范勇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對其中有關中國的報道語言進行分析,發現美國主流媒體在表達中國特色的事物時采取了明顯的“異化手法”,以滿足美國讀者對異國文化的“好奇心”。[1]我國主流媒體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又該如何主動地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來傳遞中國文化從而達到構建文化身份、提升國家形象的作用呢?本研究以中國主流媒體之一《環球時報》為例,分析其在英文社論中采用了何種語言策略來表達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

二 研究設計

1.語料來源。

《環球時報》(Global Times)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人民日報》社主辦與出版的國際新聞類報紙,創刊于1993年1月。而《環球時報》英文版則于2009年4月20日創刊。這是中國第二份面向全國發行的英語綜合性報紙,也是唯一一份向國外傳達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綜合新聞的報媒。該報英文版每期有兩篇社論,與同日出版的《環球時報》中文版的兩篇文章相互直譯?!董h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認為《環球時報》的觀點“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主流社會的聲音”。也就是說,《環球時報》對外傳遞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主流社會的意識傾向。因此,筆者以《環球時報》社論為語料,可以確保從中找到的“中國英語”樣本符合英語語言規范。

研究語料由《環球時報》網站社論欄目中2015年1月-6月所有社論232篇組成,約28萬字,這些社論分別以中文和英文在網站上登出。

2.研究方法。

筆者首先通讀了所有中文社論,從中找到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文短語(無重復計算),并且記錄了它們所在句子和文章的出處。然后采用人工識別的方法對照英文社論找到對應的“中國英語”樣本。一名中國英語教師和一名美國教師分別對所提取的“中國英語”樣本進行辨認,隨后對比辨認結果。根據“中國英語”的定義,最后被確認的“中國英語”樣本一共有239條。

現有“中國英語”構成形態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使用的劃分方法并不完全一致。李文中將“中國英語”劃分為三種形式:音譯詞、借詞+英語詞和譯借詞;[6]司顯柱將“中國英語”劃分為音譯詞、譯借詞、直譯詞和語義再現詞四種形式。[8]根據本文對“中國英語”的界定,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本研究中將“中國英語”分成音譯詞,音譯+類詞,譯借詞,譯借+釋義,意譯詞。

三 研究結果與討論

筆者將搜集到的239個中國英語詞條按照構成形態進行分類,發現大多數“中國英語”是以短語的形式出現,其中譯借詞>意譯詞>音譯+類詞>音譯詞>譯借+釋義。從圖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239條“中國英語”的樣本中,“譯借詞”的比例最大(為56.90%),數量共有136個,約占樣本總數的二分之一。數量占第二位的是“意譯詞”有85個(占35.56%,超過三分之一),后面依次是“音譯+類詞”11個(占4.60%)、“音譯詞”5個(占2.09%)、“譯借+釋義”2個(占0.84%),這三者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均不超過5%。

因此,在中國主流媒體的對外報道中,“譯借詞”是最常見的“中國英語”的類型。而美國主流媒體使用的“中國英語”中,“譯借詞”也是最常見的類型,[1]其構詞形態排序如下:譯借詞>意譯詞>譯借+釋義>音譯詞>音譯+類詞。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媒體在對外傳遞信息、表達立場和觀點時注重國際化表達,采用的表達策略與國外主流媒體類似。

圖1 “中國英語”樣本各構成形態所占比例

1.音譯詞。

對于那些具有濃郁民族語言特色而且在目的語文化中又屬于意義空缺的漢語詞匯,采用漢語拼音拼寫方式已經成為慣例。[9]音譯詞有三種形式:原詞漢語拼音讀音,原詞漢語拼音讀音的派生或屈折變化,原詞同義詞漢語拼音讀音。直接使用原詞漢語拼音讀音的多為人名、地名、單位名等,例如Ren Min Bi(人民幣)、Dalai Lama(達賴喇嘛)。

(1)Taiwan resorted to diplomatic trickery when led by Chen Shui-bian, yet the current Ma Ying-jeou government has seemingly turned to similar tricks after the Kuomintang (KMT) was defeated in elections late last year.(January 8,2015:paragrapgh6)

上述的Kuomintang“國民黨”在A New Century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新世紀漢英大詞典)被收錄。Kuomintang屬于原詞漢語拼音發生屈折變化形成的音譯詞。

(2)Heated discussion has been sparked online after popular TV drama The Empress of China, a program about 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as taken off the air temporarily.(January 7,2015:paragraph1)

上述的Wu Zetian“武則天”(即武媚娘)在New Ag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新時代漢英大字典)中被收錄。

(3)The institution of the Dalai Lama has spanned over 300 years, and since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 the successor for a late Dalai Lama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March 13,2015:paragraph2)

上例中的Dalai Lama“達賴喇嘛”也被收錄在New Ag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新時代漢英大字典)中。例(2)與例(3)中的Wu Zetian和Dalai Lama都屬于直接使用原詞漢語拼音讀音而形成的音譯詞。

2.音譯+類詞。

“音譯+類詞”指除了音譯詞外,再加上表示范疇的英語固有詞匯所構成的短語,例如:

手術操作屬于侵入性操作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加大患者感染發生率,容易引發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等病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因此,為了加快患者機體素質好轉,必須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1] 。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在我院婦產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圍手術期應用護理干預所產生的護理效果,做如下報道。

(4)The report by the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that Zhao "had contributed positively to the causes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nd it also said Zhao "made serious mistakes during the political turmoil during the early summer of 1989." (January 17, 2015:paragraph3 )

上例中Xinhua News Agency(新華社)包含了已經被英語所吸收的一個漢語音譯借詞Xinhua(新華)和一個英語的固有詞匯news agency(新聞機構)。

(5)Sources said it was because too much of the actresses' cleavage was revealed. Some people argued that this is how women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when Wu lived dressed and the post-production changes showed no respect for history. (January 7, 2015:paragraph2)

上例中的Tang Dynasty(唐朝)既包含了音譯而成的唐(中國的一個歷史朝代),同時也使用了一個英語固有詞匯dynasty表示朝代。

其他類似的詞還有Boao Forum“博鰲論壇”(March 27, 2015:paragraph1), Koo-Wang Talks“汪辜會談”(March 24, 2015:paragraph3),Shangri-La Dialogue“香格里拉對話”(June 1, 2015:paragraph1)等?!耙糇g+類詞”語構結構多用于表達重大事件,體現了中國英語尊重國際慣例,用國際通用語言表達中國特色事物。

3.譯借詞。

“譯借詞”是指借用漢語詞匯并通過直譯手法形成的“中國英語”,例如:

(6)Washington should be aware that it does not have real advantages in the face of China's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to protect its sovereignty. When the Chinese say something is a "paper tiger," this is it.(May 24,2015:paragraph8)

(7)They are so bold in naming a deer as a horse, or naming black as white.(March 7,2015:paragraph10)

句中的naming a deer as a horse直譯自中文成語“指鹿為馬”,這是因為人類畢竟有著共同的經歷、情感體驗和認知能力,在語言文化上同樣存在著不少“共性”成分,這就表現在漢、英習語形象的設喻上出現了一些重合或基本對應的現象。這類表達異域色彩鮮明,表達生動活潑,能讓目的語讀者真實地感受到源語傳遞的信息。

類似的例子還有prickly question“綿里藏針”(March 9,2015:paragraph1)end up in thunder but few raindrops“打響雷,雨點小”(January 31,2015:paragraph9)等。

有些中文概念已經在國際舞臺上被我國領導人多次提出并解釋,這些短語就可以直譯為英語而不需要添加任何補充處理,例如:

(8)Both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AIIB are China's grand strategies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arch 17,2015:pagagraph4)

2015年9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的英文譯法進行了統一規定。在對外公文中,將“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或“One Belt, One Road”,英文縮寫用“B&R”。除了在對外公文中進行了定義,我國政府官員在對外交流中也多次提出這個概念。因此上例中的“一帶一路”就被直譯為One Belt, One Road。

(9)The consumption capac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never been high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February 25,2015:paragraph4)

上例中的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開放”實際上指的是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國際形勢研討會論文中多次提及此概念,因此改革開放政策就可以被直譯為reform and opening-up。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包括Election Committee“選舉委員會”(June 9,2015:paragraph2), the Eighth Route Army“八路軍”(June 24,2015:paragraph2),soft landing“軟著陸”(March 6,2015:paragraph6), Silk Road “絲綢之路”(March 30,2015:paragraph7),new normal“新常態”(March 6,2015:paragraph7)等。

此外,社論中還會采用直譯的手法來使用“直接引語”,這是因為直譯更能顯示報道的客觀性?!董h球時報》社論部分也出現過這樣一些“中國英語”。例如:

(10)The current support for establishing the AIIB has shown the validity of the old Chinese saying, "a just cause gains grea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one gains little."(March 29,2015:paragraph3)

上例中出現的a just cause gains great support, while an unjust one gains little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采用了完全直譯的手法。

4.意譯詞。

當傳遞中國文化獨特詞時,倘若在英語中找不到同義詞套用,如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習語,就得結合上下文用意譯的表達手法將原詞的含義呈現出來,從而恰如其分地傳達原詞的文化內涵。意譯詞是在忠于原詞內容的前提下,擺脫原詞結構的束縛,用英語做釋義性解釋而產生的“中國英語”,例如:

(11)Once cultural security grows stronger, people will have not only increasing confidence to ensure the blossoming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more stable state of mind in terms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April 22,2015:paragraph8)

上例中的the blossoming of cultural development指的是“百花齊放”?!鞍倩R放”很難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直譯,因為這個成語背后講述的其實是和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一個歷史時間段。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而“百花齊放”指的是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因此,譯者往往需要采取意譯的方式對這一概念直接進行闡釋。

(12)China is good at making strategic plans for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 annual plans, five-year plans, planning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2020, as well as long-term planning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March 30,2015:paragraph1)

上例中的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指的是小康社會。早在西周,“小康”一詞就已出現?!对娊洝飞系摹洞笱拧っ駝凇分杏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在這里,“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而后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也出現了“小康”一詞,指的是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從“小康”的由來可以看出,“小康”一詞承載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鑒于英語中并沒有與之直接對應的說法,所以例(12)選擇了用意譯的辦法來闡釋該詞,但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從本質上仍然包含了中國文化特性。

類似的例子還有a thankless task“費力不討好”(March 30,2015:paragraph5),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小龍” (March 27,2015:paragraph4),be unavoidably affected“躺槍”(April 14,2015:paragraph1)等。

5.譯借+釋義。

當下的讀者對一些中國文化特色詞并不熟悉,此時就需要在直譯之后輔以解釋性的文字,這樣既能使他們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滿足他們對漢語文化的好奇心,又能讓他們充分理解原詞背后的涵義或背景知識。釋義一般是指在譯借詞之后添加的幾句解釋性文字,通常是以同位語的形式出現,例如:

(13)Sunday marks the seventh day since the Yangtze cruise ship Eastern Star went down, a key date on which to mourn the dead in Chinese tradition.(June 7,2015:paragraph1)

上例中,如果單單出現the seventh day(英文意思為第七天),國外讀者就無法理解這個“第七天”究竟有什么特殊含義。實際上在中國,這個“第七天”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為了方便讀者理解,譯者利用同位語,對該短語補充了一句解釋性文字,不但保留了原詞在中國文化中的語義,也便于國外讀者的理解。類似的例子還有:the box where delusions of persecution prevail “圍棋思維”(May 15,2015:paragraph8)。

作為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一種交流方式,翻譯活動的實質是文化信息的傳遞。而在將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不同翻譯策略的使用(“歸化”或是“異化”)反映了國內主流媒體的文化取向問題?!皻w化”和“異化”這兩個翻譯策略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提出的。以國內主流媒體為例,“歸化”是指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譯者是以英語文化為立足點;而“異化”則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以作者所處文化環境為中心,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即譯者是以漢語語言文化為立足點。

而就《環球時報》社論部分收集到的五種“中國英語”構成形態而言,“音譯詞”“音譯+類詞”以及“譯借詞”是最明顯的“異化”式“中國英語”:“音譯”和“音譯+類詞”基本保留了漢語原詞的拼音讀法,而“譯借詞”則是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完全保留了原詞的漢語語義以及語言結構。此外,“譯借+釋義”在保留原詞語義的同時,額外添加了一些“歸化”的解釋。但從句子成分層級來說,這些解釋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讀者對譯借詞的理解,因此可將“譯借+釋義”算作是“異化”式“中國英語”。而最后一類“意譯詞”則是依據英語文化國家讀者偏向的表達方式對原詞進行了新的詮釋,將譯文向目的語讀者靠攏,因此,“意譯詞”應當算作是“歸化”式的“中國英語”。

通過對不同形態“中國英語”樣本的數量以及分布比例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在《環球時報》2015年1到6月社論部分找到的239個“中國英語”樣本中,以“音譯詞”“音譯+類詞”“譯借詞”以及“譯借+釋義”形式呈現出來的“異化”式“中國英語”樣本數量共有154個,占樣本總數的64.44%,超過了樣本總數的一半。由此可以判斷出,《環球時報》在語言轉換以及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采取了非常明顯的“異化”翻譯策略和表達方式,在文化取向上更注重保留漢語語言文化特征。

四 結語

從上述討論與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英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變體。它不僅能承載中國文化,還能在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中發揚中國文化。有效的跨文化傳播需要交際雙方相互適應、各自調整,不是任何一方放棄自己的文化身份而遷就另一方。既然是要傳播中國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那么在對外宣傳時就要選擇能夠負載中國文化的語言。用“中國英語”作為對外傳播的語言媒介和文化標識,我們就可以在與世界文化對話時保持中國的民族文化特征。

本研究所選取的語料中共找到239條“中國英語”詞匯和短語,其中“譯借詞”最多,有一半以上的“中國英語”是直譯而成并且保留了原來漢語的語言特征。再加上“音譯詞”“音譯+類詞”“譯借+釋義”,毫無疑問,在“中國英語”中保留漢語形式特征的做法是行得通的,這也有利于在跨文化傳播中建構清晰的中國文化身份認同。本研究中的“中國英語”來自社論,因而偏向于制度文化,而對生態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中國英語涉及不多,今后可以從這些文化層面進行研究。

在當前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眾媒體具有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它們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主流媒體應在跨文化傳播中起引領作用,一方面對內挖掘、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規范“中國英語”的使用,以提升“中國英語”的認可度。尤其在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語出現時,也應考慮其相應的國際表達。

[1]范勇.美國主流媒體表達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顯異策略——基于對2009年《紐約時報》涉華報道的實證研究[J].上海翻譯,2011(1):65-69.

[2]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3(3):6-11.

[3]俞希.“Foreign”一詞在中國英語新聞中的用法——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教學,2006,27(6):23-26.

[4]Kachru,B.B. Models for Non-Native Englishes [A]. In B.B.Kachru (ed.).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C].Urbana: Pergamon Press,1982:31-57.

[5]戰菊,李菲,付慧敏.中國英語的本質、根源及發展——基于語言變異理論的解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163-170.

[6]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7]賈冠杰.中國英語再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3(3):8-13.

[8]司顯柱,李莉.英譯質量與中國英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7):49-51.

[9]王銀泉.“福娃”英譯之爭與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 2006(3):74-76.

Class No.:H310.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A Sampl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related Editorials Based on Global Times

Wang Weiwei,Y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Jiangsu 212003,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ndered into English in China-related editorials by the Global Times in 2015 from January to June. Using China English as the linguistic medium and cultural signal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ina can maintain its inherent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era.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words, loan translatio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art, followed by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filling class, transliteration and loan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Among them, loan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filling class and loan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retain the form of Chinese,therefore they can be linguistically culture-loaded.

China English; Global Times; formation

A

王薇薇,江蘇科技大學。

楊麗,碩士,講師,江蘇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

201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傳播”(項目編號:201510289020z)。

1672-6758(2016)08-0089-5

H310.1

猜你喜歡
借詞原詞社論
三姐妹
關于社論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綜述
回鶻文獻語言中借詞的對音規律研究——以《玄奘傳》第六卷為例
淺談借詞對維吾爾語詞匯演變的影響
當成語中的“心”變成“薪”
東干語借詞國內研究述評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新中國成立前后《人民日報》社論如何引導輿論
說“長”道“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