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2016-08-16 14:39龔兆雄
考試周刊 2016年61期
關鍵詞:中國哲學整體觀中國文化

龔兆雄

摘 要: 《中國歷史研究法》是由一九六一年在香港的八次演講匯編而成的,言簡意賅地論述了通史和文化史兩個總題,以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六個分題。此書反映了錢穆先生三十年史學見解之精華,介紹了中國歷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結合該書的論述和觀點,嘗試從中國哲學、朝代體系和中國文化三個方面論述中國歷史研究堅持整體觀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 歷史研究 中國文化 中國哲學 整體觀

一、引言

《中國歷史研究法》全書結構清晰,條理分明,語言生動。全書分為八講,最先是講如何研究通史,一開篇就回答了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史這個問題,最后講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實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則最好應以文化為主要內容。其間更分政治、社會、經濟、學術、人物與地理之六分題,每一分題,各有主要內容,以文化為共通對象與共通骨干。在每個章節內,都基本上遵循“提出問題——解釋問題——闡明觀點——中西對比立論觀點——闡釋方法和呼應論點”這樣的思路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讀者醍醐灌頂。此書有助于幫助讀者提高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理解整體史觀的重要性,從而促使更多人思考中國歷史研究中整體觀的由來和根源。

二、中國歷史研究中整體觀根源

(一)中國古代哲學注重整體觀。

錢穆先生提出“中國人當知道些中國史”,因為歷史講了人的本源和來歷,知道中國史,才算是中國人,才算明白中國人的特異性、真實性和優良性。由此可見,學史的目的是了解人和人性。因此,了解古代史和現代社會并不矛盾,歷史的借鑒指導意義始終存在。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把人和世界對立起來。中國古代哲學起源于巫史,在經歷了“絕地天通”、“武王克商”等歷史事件之后,天命神學信仰體系開始動搖,最終崩潰。中國哲學萌芽有幾個代表性事件,叔興論“吉兇”,史伯論“和同”,伯陽父論“地震”及史墨論“陪貳”等,這些史官、大夫們擯棄舊式巫史的神秘論,開始理性地闡釋自然和社會現象。此后,占天卜地和宗教神學等方式漸漸被拋棄,這些新式哲人慢慢打破了由巫史壟斷的神壇和政壇,促使中國文化從宗教母體中分離,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化樣式——中國哲學思想。由于宗教天命觀念坍塌之后迫切需要一種較為全面和圓滿的解釋系統來支撐彷徨的內心世界,因此就不難理解中國哲人提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推天道”的目的是要為“人事”給出說明,其核心在于人事。中國哲學帶有鮮明的入世特征,這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了中國哲人飽含憂患的意識,以至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中國文人的自覺使命?!熬刻烊酥H,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中國文人的學術理想?!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仰觀象于天,俯察理于地,觀鳥獸之父與地之宜”等觀念深入人心。由此可見,中國人以整體觀看待世界,把人和天看做一體,并把萬物看做陰陽交合。中國哲人怎樣看待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人與自然,也就會怎樣看待歷史。

(二)中國歷代朝代結構呈現整體觀。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頻繁。各朝創建者考慮的頭等大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通常,名稱來由有五種: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創建者原有爵位或卦號;宗族關系;創建者政權統治區域或吉祥的寓意。俗語云: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國人覺得朝代變了只是皇帝換了,國沒有變。這種整體觀鮮明地體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年代歌里:“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卞X穆先生提出:“中國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歷史上每一時期劃斷。而中國史則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貫下來,永遠是一部中國史,通體是一部中國史?!薄拔餮髿v史如一本劇,中國歷史像一首詩。詩之銜接,一句句地連續下去,中間并非沒有變,但一首詩總是渾涵一氣,和戲劇有不同?!?/p>

由此可見,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有本質區別,中國史一脈相承,歷史和文化都沒有斷裂,改朝換代僅僅只是改變了國號,變換了統治者,主體是沒有改變的,所以中國史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三)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整體觀,中國歷代文人踐行整體觀。

中華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是強調整體、統一、和諧,從先秦的“天人合一”論到宋明時期的“萬物一體”論,都是這一特征的集中體現。

這種觀念浸透在中國文人的骨子里,體現在諸子百家的作品當中。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崩献诱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吨芤住酚性疲骸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婦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薄吨杏埂氛f:“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敝袊軐W體系把天看做萬物的本源和主宰,天地、萬物和人是一個齊同的統一體。不論是儒家的“天”還是道家的“道”,都強調整個自然界、整個社會的統一,也就是天地、萬物和人的統一和完整。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整體觀以儒學為主,諸子百家為輔,兼容佛教與道教精華于一體。由此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強調某一家或某個代表人物,因為只強調某一家或某個人而不談整體觀,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反映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不符合中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再有,中國傳統文人一直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家庭、國家和天下的統一,要想國泰民安,必須把自己的智慧及所學用于個人修養、家庭管理和國家治理,這種把自己融入天下,又把天下融入自己的胸懷一直被中國文人踐行至今,成為中國文人及知識分子的一個顯著特征。

三、結語

其一,以整體觀方法論與形象整體思維為基礎的中國哲學方法,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指導方法。中華文明歷經磨難卻得以綿延數千年而不斷,與它的指導是分不開的。其二,中國歷史的沿革和發展與西方歷史不同,我們的歷史是整體無斷層的發展,朝代的變化只是國號的變化,其主體一脈相承,這是理解中國歷史要首先明確的前提條件。其三,中國歷史是整體,是因為中國文化是整體,任何只強調某一家的學說都不全面,中國傳統哲學培養出了中國傳統文人,中國傳統文人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化?!靶摭R治平”的價值觀促使他們把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融入社會,又把天道、人民和自然融入自身,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來看待個人和歷史。

最后,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給了我們一些現實意義的啟示。中國學術傳統講究融會貫通,不鼓勵分裂地看待問題,不論是言論還是觀點,都需要有縱覽全局的整體觀。而且要認識到文化體現在歷史事件和人身上,可以說文化即人生,研究人和歷史離不開研究文化。再有,在歷史研究中,我們不但要注意分辨細節和異同,還要從大處著眼,以小見大,綜合整體地考量問題。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三聯書店,2001.

[2]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孫通海.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老子.道德經[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5]馬克思·韋伯.李秋零,田薇,譯.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中國哲學整體觀中國文化
田野調查和學術整體觀
推進零售業務標準化轉型需要整體觀
以《最藍的眼睛》為例看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當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論中國哲學的現代定義
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
蘇格拉底之死對中西哲學差異的闡釋
基于“整體觀”的“韋達定理”教學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