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寫在大門上的“家風”

2016-08-18 00:40吳惟
今日中國·中文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詩書胡同家風

吳惟

舒了先生有著濃厚的胡同情結。他走胡同,畫胡同,寫胡同,2016年5月,他的首部胡同著作—《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問世。這部著作令人不忍釋卷,勾起沉思。

“胡同是個大課堂”

胡同是北京人的寶庫。聊舒了的新書,要從他的名字說起。

舒了,滿族,1931年出生在北平南下洼子陶然亭湖畔西側的龍爪槐(今龍爪槐胡同)。從他的祖輩、父輩開始就定居在了北京,而他本人從上學到工作,幾乎沒離開過北京,在胡同生活了五六十年,是典型的老北京原住民,對北京胡同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原名舒世忠,1987年退休后改名舒了,意為:退休了,一事無成完了,心未了。這三個“了”的核心是第三個“心未了”。

1990年,北京市正式開展危房改造工程,拉開了舊城內大規模危房改造的序幕。隨后,老胡同里四合院平房區的許多危破房屋被列入拆除計劃。那些年,在胡同里常??梢钥吹剿暮显悍课莨爬?、斑駁的墻壁上用白灰寫著醒目的“拆”字。舒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如果胡同都拆了,胡同里的生活方式就會隨之消亡,胡同文化也就沒了。于是,他開始琢磨著如何把積淀近千年的胡同文化保留下來。他說,自己這一輩子一事無成,大事做不成了,這件小事就讓自己來做吧。同時他將這件事看做是刻不容緩、爭分奪秒的急事。他決定盡己所能,用手、紙、筆、腳、相機把北京胡同文化記錄保留下來。于是,他放棄了一切愛好以及晚年與老伴、家人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把所有時間和精力交給了胡同。一場持續27年的保留胡同文化的持久戰就這樣開啟了。

舒了認為,古老的北京胡同是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保護胡同文化應該以深入了解它為起點,而且,要想了解它,必須走進它。于是,他從19 87年開始到2002年為止,先用15年的時間把舊城區的胡同全部走了一遍。截至2007年,他在近30年里走訪了京城近萬條胡同?;叵氘斈曜吆母惺?,他說:“與胡同相關的歷史背景豐富而龐雜,走胡同如同掉進了深不可測的大海。因為要了解它,需要對北京歷史和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研究。這個過程于我而言,猶如學子走進‘大課堂?!碑敃r有媒體稱他為“用步丈量胡同第一人”。通過走胡同,讓他收獲頗豐:一是掌握了北京舊城區全部胡同的數據資料,用4年時間繪制了《20世紀末北京胡同分片全圖》;二是寫滿了46本關于胡同的人文資料;三是拍攝了近萬幅胡同照片。而所有這些研究成果無不源于他身為老北京人的愛城情結和他對北京城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擁有的個體記憶。在他看來,“胡同是老北京人的魂,一天不見胡同就像丟了魂”。

“一副門聯一段故事”

北京胡同里大多數院落的宅門上都雕刻著門聯,它是大院的“臉面”。門聯內容豐富,有的透露著主人的心地品性和深厚學養,有的表達了主人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寄托,有的反映出主人世代遵守的治家信條……凡此種種,可謂五花八門。但這些門聯大都遵循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傳統文化立意,是胡同文化最直接的體現。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每副門聯都或多或少與宅院主人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承載著豐富的、鮮為人知的故事。而當你將門聯的字面意思與門聯主人的身世關聯在一起時,就會發現門聯的內涵躍然紙上,并自然而然地融入門聯主人的生活,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切身感受到當年老北京的修身齊家之道、經商濟世之情懷、教誨庭訓和門弟觀念,而這也正是舒了先生決定深入研究老北京門聯,致力于解讀胡同門聯的深刻含義,探尋其背后故事的出發點之一。

在走訪中,舒了先后發現并抄錄了240副老門聯,這些門聯大多有百十年歷史,其中以崇文區保留的門聯居多,共有97副,其他地區的數量分布為:宣武區55副、西城區48副、東城區40副。另外,舒先生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是,崇文區門聯在內容上明顯有別于其他地區,突出了一個“商”字。究其原因,或許與崇文區的歷史有關。作為古都北京的老城區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在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除歷史遺產外,崇文區還是民族手工藝的聚集地,一直被譽為“手工藝之鄉”。自北京建城以來,崇文區境內尤其是前門大街和崇文門外一帶商業發達,能工巧匠云集,會館、寺廟、戲院匯聚。

提到門聯的解讀,據舒了介紹,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大工程。難點之一是字跡的識別。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這些舊門聯經過日月風霜的侵蝕再加上人為的破壞,有的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二是門聯文字的字體不易讀懂???、行、隸還難度不大,而篆書就不同了,特別是有些古篆字,常常成為攔路虎。這就需要登門拜訪門聯的主人,有的則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翻閱大量書籍。為此,舒了成了書店、書攤、書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

在研究門聯的過程中,令舒了大感意外的是,那些舊門聯不僅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而且幾乎每副門聯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史實或傳說,而這些故事反過來又非常有助于對門聯內容的理解。以西城區新街口街道辦事處板橋二條5號門的一副門聯為例。門聯為:“卜居積水,世守研田”。這是宅院主人、畫家許林邨親手雕刻在自家大門上的,意在表明,當年選擇居住在積水潭畔,這里雖然遠離繁華街市,但卻換來了遠離塵囂的清幽;居室雖然簡陋,但能夠世世代代在此讀書、作畫,這就足矣。

許林邨19 13年出生于北京,祖上為書畫世家。他繼承家學,既擅長書畫,又精于金石,其作品先后被中南海和毛主席紀念堂收藏。然而這位造詣很深的畫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近30年里,一直默默無聞,可就是這位認認真真作畫的老實人,卻在19 67年8月老舍逝世一周年的時候,為表達對老舍先生的崇敬和懷念刻了一塊石碑,碑文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辭世處。更令人敬佩的是,在當時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許先生還光明正大地在石碑的落款處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六七周年紀念許林邨敬立”。他將石碑立在了老舍投水自盡的太平湖岸邊。結合許先生的身世,不難看出,這副門聯與主人生活簡樸、平易近人、襟懷坦蕩、純樸善良的處世態度相得益彰。

門聯傳承家風祖訓

舒了介紹說,在北京胡同的舊門聯中,以“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類門聯居多,僅舒先生抄下來的就有25條。它們集中體現了老北京人對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推崇,對本分做人和對修身、立德、求知的渴望與重視。類似的門聯還有:“忠厚傳家久遠,詩書繼世長存”“忠厚執家遠,詩書處世長”“忠厚傳家久,信實處世長”“忠厚承天德,詩書啟后昆”“忠厚為甲胄,詩書教子孫”“為善濟世,忠厚傳家”等等。這些門聯體現了老北京人忠厚、誠實、守信、善良的天性,是老北京胡同里舊門聯中最常見的內容之一。

西城區育德胡同28號門有一副門聯“詩書承世業,孝友念家風”。為弄清此上聯的內涵,舒先生翻閱了《詩經》、《尚書》以及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他認為,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里,在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仕途上,是離不開詩與書的。因為那里面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才干、給人以力量。雖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曾遭過批判,但是,只有真正通過苦讀詩書而成才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國家真正的棟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下聯“孝友念家風”,經翻書,他發現《詩·小雅·六月》中有相關內容;《毛傳》中有“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大致意思是:對父母好,就是孝;對兄弟好,就是友。如果兩者都做得很好,既孝又友,即曰孝友?!逗鬂h書·韓棱傳》寫道:“棱四歲而孤,養母弟以孝友稱?!表n棱,字伯師,東漢大臣,為人耿直、忠正,講究信義。4歲時失去父親,養母弟以孝友之名著稱。到了壯年,推讓父親的余財數百萬給堂兄弟,鄉里人更加稱頌他的做人風格。不難看出,此門聯旨在弘揚讀書、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傳統家風。事實證明,好的家風能讓一個家族興旺,壞的風氣則會使一個家庭落敗。

為撰寫《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一書,舒了共甄選了50幅門聯,翻閱了59本相關書籍。寫作始于2010年,歷時5年,可謂嘔心瀝血之作。然而,當書稿剛剛收筆,正陶醉于無比快樂之中時,一場厄運突然降臨在他頭上,他不幸患上了惡性淋巴癌。但是面對病痛他覺得并不可怕,只是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書的出版。北京燕山出版社慧眼識珠,很快出版了他走胡同的首部專著《最美鄉愁—老北京門聯的故事》,而舒老的另一部作品《20世紀末老北京胡同分片全圖》也已經入選北京市委宣傳部“十三五”主題出版“種子庫”項目,可望于2016年底付梓。另據舒先生講,他的手繪胡同地圖最近被西城區檔案館收藏,并舉辦了“舒了先生胡同檔案陳列展暨檔案捐贈”儀式。盡管眼下依然病痛纏身,但看到近30年的夢想正在如愿以償地變為現實,這對于舒先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猜你喜歡
詩書胡同家風
退休詠懷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兇案
家風伴我成長
當好廉內助,樹立好家風等
百家姓看“家風”
百家姓看;家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