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地記者筆下的中國遠征軍

2016-08-24 05:39張文芝
云南檔案 2016年1期
關鍵詞:緬北遠征軍滇西

■張文芝

戰地記者筆下的中國遠征軍

■張文芝

我們的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從1941年底組建,1942年3月入緬展開對日作戰至1945年3月凱旋回國,歷時3年又3月,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悲壯輝煌的一頁。有關這段歷史的著述數不勝數,而當年隨軍戰地記者的相關報道,則顯得更加具體、生動、翔實。

為真實報道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國民政府當局及中外相關媒體紛紛派出記者,跟隨中國遠征軍將士親臨作戰一線,深入中印公路修筑現場和滇西反攻陣地,用筆和鏡頭呈現遠征軍將士的艱苦、英勇和戰地風采。這些珍貴的報道,經過記者、作者的整理匯編,形成了一系列遠征軍抗戰事跡專著、專欄、???。如中國第一位戰地記者樂恕人編著的《緬甸隨軍紀實》、彭和清編寫的《緬甸大戰實錄》、黃仁宇著的《緬北之戰》、蔡力行編著的《中國遠征軍》、伯華編著的《峰煙緬甸》等等。其中,1944年12月出版,由羅時旸編撰的《我們的遠征軍》,匯集收納了緬北滇西戰場上的戰地記者在中央日報、時事新報、新民報、大公報、掃蕩報、商務日報、新蜀報、國民公報等報刊上刊登的報道,分“生活與訓練”、“戰地風光”、“戰斗紀實”、“英雄群相”四部分,共收221篇報道,涉及一千多個事件。報道這些事件的記者,有的是對史迪威、鄭洞國、戴安瀾、孫立人、廖耀湘等將軍的采訪,有的是在炮火聲中對戰場上受傷撤下療傷戰士的采訪、有的是對日本戰俘的采訪,還有的是對戰地附近市民、村民的采訪和對戰場的觀感。這些采訪報道,再現了中國遠征軍與盟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的傳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該書作為青年叢書出版,被國民政府當局作為青年人了解這段歷史的基礎讀物??梢?,《我們的遠征軍》一書在當時青年中的普及性與影響力。如今保存在云南省檔案館的《我們的遠征軍》第二部――“戰地風光”,共計有80篇300余個事件,其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場景,至今讀來仍歷歷在目、感人至深。

一條在戰斗中誕生的公路——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國際軍用戰略公路,由印度的雷多經緬甸的密支那至中國的云南畹町再到昆明,全長1730千米,其中從印度雷多至中國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經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并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筑。從印度雷多到緬甸的新平洋一段最艱難,筑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重重困難。在有些路段,筑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和步兵襲擊的條件下作業,被稱為是一條從戰斗中誕生的公路。

戰地記者永炎在名為《掃蕩L.D速寫》中這樣描寫到:“1942年盟軍在緬甸轉進入印,中英美聯軍在戰略上決定以全力從遠東抵抗中南半島敵人以來,L.D(指印度雷多)便從一個處女的原始森林蛻變成為一個現代戰爭的富有隆重歷史意義的X X戰區,開始它孕育在胡康河谷以硬仗永遠保持‘有勝無敗’光榮的中國鄭洞國軍X X師孫立人所部。這種由中華民國孩子們在印緬前線所創造的血汗作品,L.D占盡了這份榮光……,華美路的開端,從L.D通過新平洋、孟關、越過許多河川、峻嶺,這些鄭軍用血汗壓平的道路和城鎮,一直到今日最前線的瓦拉渣,以及不久我們所要占領的孟拱和密支那,這條用中國和美國遠征軍健兒們的血汗而泥漿的通道,不久將來還要透過野人山接通中國云南,作為遠東反攻勝利的開端……”。

中印緬戰場形勢圖

中印公路修建之難,難于言表。1943年3月,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將軍的新38師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筑中印公路。由于當時野人山上的原住民,處在村落不固定、半流動生活狀態,有“人無定所、地無恒名”之說,他們三年必遷移一次,并且人遷往何處,某村某里之名也隨之他往,所以這些地方一直沒有形成精確的地圖。路線的測量十分不易:第一,在原始森林里,空中測量看不到地,地上測量看不到天;第二,大多無土人帶路,全靠自己摸索;第三,補給困難,空投無目標,遞送更困難;第四,再加上森林中有毒的蟲獸,而生的奇奇怪怪的疾病。為筑好這條路,測量員、開山機、碾路機、捲土機、卡車司機、中美廣大工兵和民工們不僅要防備日軍的襲擊,邊戰斗邊修路,還要與叢林、泥濘、季雨抗爭,與瘧疾、潮濕、寒風、蟲獸斗爭。為保護筑路的順利進行,作為先鋒的114團遇敵作戰,遇水架橋,遇叢林披荊嶄棘,遇野獸刀槍對付。記者永炎在他隨同史迪威將軍深入前線,經歷火線野餐、陣地一宿后感慨地寫到:“緬北戰場是現階段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場,中國軍隊在野人山上和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到處開路,到處創造地名,創造歷史,那種工作的艱辛是非人類智慧可能想到的,這并沒有夸大之詞”。

呂德潤在《中印公路巡禮——人類征服自然》中描述道:“從雷多出發不久,便開始爬印緬交界的查培山(patkol H ills),汽車在森林里走著S,越過一個山頭,另一個山頭又在迎著你,上坡時可看到掛在樹尖上的云霧,下坡時可向矗立在青空的芭蕉告別。也許在這段山巒間可看到蔚藍的天,可是拐幾個彎便落雨……美國修路、養路的黑白弟兄們沿途給我們打招呼,中國與美國的憲兵留心著過客,汽車團的大卡車成群結隊地急馳,騾馬團的弟兄們呼喊著馬匹,美國的油管檢查車來往穿梭,緬北新攻勢開始的時候,中印公路的繁忙,令人想起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古句來……”。在叢林戰中,敵我雙方要么襲擊戰、要么遭遇戰,飛機用不上,大炮力不足,“需要”是發明之母,遠征軍士兵發明利用大樹為掩護堡壘、樹岔為射擊支點的方法,防守和破解日軍的偷襲和進攻,中美工程兵隨著戰斗部隊的推進也積極推進中印公路的鋪設速度,并于1945年1月打通至中國畹町。

在藍姆伽受訓的中國駐印軍

就是這樣一條由中美官兵的血汗和智慧筑成的戰地公路,被當時的工兵們、戰士們根據不同的地名、意義、心境、譯音呼出多樣的名稱。如雷多路、華美路、麗都路、到東京之路、史迪威公路等等,寄托著人們對中美友情的銘記,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信心和對將領貢獻的紀念。

緬北滇西戰場上的英勇將士

緬北滇西戰役是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發生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云南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發動的一次進攻性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在這場戰役中,華美聯軍從將軍到士兵無一不以堅強的意志和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去奪取戰爭的勝利。

在緬北滇西反攻中,記者永炎在與史迪威視察緬北前線巡禮中,記敘到:當總指揮史迪威將軍深入緬北前線指揮所,要求部隊拿下拉吉時,隨同的孫立人將軍和李鴻上校勸說史將軍,這是火線,不能在此多留,往安全地帶轉移,不然危險!史迪威卻說:不行,如果團拿不下拉吉,我明天到彭少校那里去;如果營拿不下,我要親自到連上去。接著他還說,如果連拿不下他要親自到排和班上去。他的語氣是那么堅定有力,不僅堅定自己,也激勵將士,就這樣他和記者們不僅留在了火線上,一個新的、攻下拉吉的戰斗攻勢就這么形成了,陣地也如期攻下。

我軍進攻密支那

樂恕人在“隨孫立人將軍視察孟拱加邁公路——憑弔色湯戰場”中記述周浩排長在色湯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時,這樣寫道:色湯戰役是為奪取孟拱、切斷日軍后援與后路的一次重要戰斗,而小黃土山高地的爭奪,又是這場戰斗的關鍵。在斷了日軍后路的頭三天中,由于總部沒有及時來投擲彈藥和給養,我軍雖然搶到了敵人的彈藥,可是槍彈不能用不同口徑的武器,仍無用武之地。所以第二天敵人開始兩面反攻,周排長率兵緊張抵抗,士兵不敢亂發一槍,后來彈藥用完了,就連后備部隊的彈藥也收集了去,還是沒有后續彈藥補給,住守小黃土山的一排人,被敵人反復攻擊。周浩排長在最后關頭,發了一道命令:我們要死就同死在這個陣地上,誰要退我就槍斃誰,我退你們就用槍打死我!就這樣,全排弟兄堅持戰斗,沒有退縮,彈盡糧絕之后,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周排長與他的弟兄們壯烈犧牲,全排殉職。在孟關大戰中,還有三位英雄戰士,一個是上等兵張全友,貴州人,戰場上殺死在三個日本軍官和八個日本兵,救回兩個班長,得到史迪威將軍的表彰;另一個是一等射手周國泰,一槍打死三個日本士兵,搶得日軍的重要作戰命令,促成我遠征軍新22師的孟關大捷;第三個是上尉鄒益卿,在我軍包圍孟關時,率全連包抄敵人后路,打到最后一顆子彈也死守陣地不后退,他兩臂中彈仍堅持戰斗,直到援軍趕到。他們三人被當時的廖耀湘將軍稱為國家的抗戰功臣。在進攻密支那城的戰斗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七十多天一直未破敵陣,最后組織了110人的敢死隊,夜間突襲敵人防線,才最終攻下密城。

我軍強渡過怒江時的宋希濂軍長與美國道恩將軍

在滇西戰場,中國遠征軍在陳誠、衛立煌、宋希濂將軍的指揮下,強渡怒江,穿越高黎貢山,收復了騰沖、龍陵、芒市、畹町,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一個美國記者這么記敘滇西戰況:我是一新聞記者,到過很多戰地,而山谷交錯的滇西,是地形不利的戰場,二十個月以來,無論天氣還是地理上的困苦都算達到極點,也許只有新幾內亞的歐文斯坦與班那海灘,以及那血跡斑斑的沼澤地還可比擬吧,唔!恐怕也不能比,因為這里氣候的變化是從熱帶的炎熱到寒帶的陰冷。在這個布滿幽影的戰場上,在這個鬼怕人愁的地域,中國遠征軍在衛立煌將軍的指揮下,攻擊著日軍的防線,這些防線包括了許多潮濕陰冷的壑谷和日軍堅固的工事。尤其那些延綿不絕的山峰山坳里的羊腸小道,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艱苦最高的戰場上唯一的交通線……盡管如此,第一次嘗試性的會戰,就有幾萬華軍參加戰斗,在收復騰沖、龍陵的戰役中,他們雖受到新的訓練、有了新的武器、用新的戰術作戰,但中國參戰部隊仍傷亡了百分之六十。這戰場的激烈與艱難是很難想像的……滇西戰役是抗戰七年來中國軍事史上最大戰役了。七年來,中國軍隊只在局部戰場上取得勝利,這次戰役是第一次爭取主動,進攻敵人,收復失地。它不僅是為了掃清滇西日軍,重開滇緬路,并與史迪威麾下的盟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并南下收復日軍的占領區。更是中國自18世紀乾隆皇帝那段開疆拓土的進取時代以后,這是進取精神的第一次復活,對于中國的未來意義十分重大。無論是宋希濂、周福成將軍,還是三十歲就打了十五年仗、來自東北的上士辛萬里這樣的眾多士兵,為了勝利,都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勇氣和不可磨滅的意志。中國遠征軍中的英勇將士在緬北滇西反攻中,做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

滇西反攻中的無名英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后勤保障。在緬北和滇西戰場上,有成千上萬的中國百姓和華人華僑加入到支持反攻的后勤保障中,有的組成運輸隊運送糧草彈藥,有的當向導為遠征軍將士帶路攻城,有的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有的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些無名英雄為中國遠征軍的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美國《禮拜六晚報》記者蔣遜在視察怒江前線時寫下的《咆哮的怒江》一文中寫道:“山地戰一切都系于補給,我們經歷過多少補給上的困難。在補給線上的工具有人力、騾馬、牛畜,一切可能走動的東西都加以使用,有些騾馬都難通過的地方,就要依靠兩手兩腳地爬行運送了。戰地上每天發生的行軍困難無奇不有,操典和教范再也沒法收盡,甚至西方的普通軍事長官想也想不到,只有中國偉大的力伕們是見慣不驚的,我想就是中國軍隊里苦戰多年的指揮官也會咋舌。我看到成千上萬的力伕們在怒江沿岸的泥滑的山路上爬上爬下,緊挨著峰崖在蠕動,那些胸襟的顏色會使你想到怪異的蝙蝠,你可以看見他們背上沉重的負擔,每人壓塌了的頭頂上扛著百磅重物,差不多要壓斷了腰,可是比山羊還能走,比騾馬還背得重,而且無論什么時候,你看見他們總是微笑或者是張齒大笑一陣來回答你。差不多沒有一條小路旁邊沒有他們的尸骨——一件破爛不堪的衣服包裹著消瘦的肌體和嶙峋的餓骨。你得知道他們笑著玩著直到不能再走,一剎那內,他們不聲不響地自己走到路旁倒下來死了。正如他們活著的時候那樣平凡,那樣寂寞,不帶一點俗人氣的繁文縟節。在中國,人數已定的價值必須整個地推翻而重新加以估計。有一次,一隊力伕帶著馱馬試著爬過馬面關的削壁去,雨下來了,大得使人睜不開眼睛,在泥濘蜿蜒的小徑上,濕濡漆黑的混亂中,一百多匹馱馬和一百九十幾個力伕,摔死在了削壁下無底的深淵中去了……中國不可計算的力量就寄托在這些人這些苦力的身上,他們那挨餓的身體上顯露著筋骨,幾乎看不見肌肉,他們極端貧困的皮囊里面有著驕傲與尊嚴。怒江前線的戰爭,沒有他們是不能支持的。就是這些艱苦卓絕的力伕的精神和中國軍隊的決心與勇氣,加上美國的支助,使血戰七年的中國,第一次爭得了主動去反攻敵人?!?/p>

記者彭河清在騰沖綺羅報道的《滇西征途雜寫》中,分別以“涉險渡瀘、別有天地、中外一家、為了勝利、兩件法寶、懸樑慘劇、眼福不淺”等內容報道滇西戰況,他總結道:滇西淪陷區的同胞全體動員,看見國軍到來,如久別的家人,除了簞食壸漿之外,壯丁們連秧也顧不得插,都自動去送子彈,抬傷兵,老年的則擔任向導,婦女在家里幫助軍隊碾米,小孩子做了臨時通信兵,有時部隊里火伕持槍上陣去了,民眾則即來接替差使,他們也有在高黎貢山上運糧凍死的,也有在前線工作中彈犧牲的,但仍欣然前往。為的什么?一切為了勝利!!

從記者的筆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創造了一個傳奇的時代,我們遠征的健兒們,在廣闊的緬北戰場和滇西戰場,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和堅韌意志,創造了無數傳奇的故事,他們的勛業將被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史頁上,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在人間。

[1]羅時旸編著.《我們的遠征軍》.1944年青年出版社出版.

[2]曹聚仁,舒宗僑主編.《中國抗戰畫史》. 1947年5月聯合畫報社出版.

作者單位:云南省檔案局

自滇西進攻之王凌云軍長(左)與緬北反攻之孫立人將軍會師

猜你喜歡
緬北遠征軍滇西
歐洲遠征軍聯合部隊峰會
走進大美滇西·探尋紅色印跡
騰沖 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線6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德宏
中國遠征軍汽車兵陳文的傳奇經歷
中國遠征軍
海角小詩(2首)
滇西一次局地典型秋季暴雨診斷分析
緬北監獄
中國遠征軍滇緬戰場抗日作戰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