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2016-08-26 12:31崔士鑫
中國記者 2016年6期
關鍵詞:編校差錯報紙

崔士鑫

內容提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和沖擊,對文字類稿件及報紙編校質量的影響不容小覷。本文結合近幾年發生的報道差錯實例,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報紙編校質量、防錯糾錯。

關鍵詞 報紙 編校 差錯 新媒體

新媒體環境下,由于傳播形態和方式多樣復雜,媒體出現報道差錯的具體情況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文字稿件始終是各類報道方式與傳播形態的源頭。報紙最以文字稿件見長,因此本文就以報紙為例,說明新媒體環境下重視文字稿件編校質量、防止報道差錯的意義,分析常見報道差錯的原因,探討如何多環節把關互補提高文字稿件編校質量,防止報道差錯。

一、新媒體時代,報道差錯更非“小事”

近年來,新媒體競爭的快節奏、高時效,引發了媒體人搶眼球、找噱頭、尋求轟動效應的強烈沖動,重編校質量、防報道差錯的意識有所弱化。同時,新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又將媒體出現差錯、偏差的影響急劇放大。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精心打造的新聞作品可能聞者寥寥,一旦出現差錯,有時只是關鍵字的一字之差、一詞之錯,就會被大肆炒作,造成惡劣影響。這方面的教訓不可謂不沉痛。

因此,越是在眾聲喧囂的新媒體時代,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主流媒體,更要始終牢記“報道差錯非小事”的原則,明確自身肩負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神圣職責,明確提高編校質量、防止報道差錯對提升媒體公信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首先,媒體編校質量是彰顯媒體權威性的重要基礎,是增強媒體可信程度的重要手段。傳統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發出權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為什么現在網絡這么發達,人們要確認一個重要新聞真實性的時候,還是要看傳統媒體?因為他們認為傳統媒體的特點就是準確、嚴謹。這是傳統媒體的安身立命之所,不能丟棄。如果報道差錯很多,被人當成嘲諷對象,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可信度會大打折扣。

其次,媒體編校質量是贏得社會廣泛贊譽的必要前提,是對受眾高度尊重的重要體現。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報道風格可能有不同意見,但是到現在為止,人們對傳統媒體的看法,特別是對大報大社比如黨報的看法,在文字語法等編校質量方面,仍有很高的美譽度。如果報道差錯不斷,美譽度降低,既是對受眾的不尊重,也勢必會進一步削弱傳統媒體在受眾中的影響力與媒體本身的競爭力。

第三,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肩負著語言文字規范的職責,起著有序吸納新詞、消除語言不規范及語言濫用的作用。新媒體的興起,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許多網絡語言、外語中硬譯的語言詞匯等,不可避免滲透到傳統媒體的報道中,語言文字的規范性面臨著嚴峻挑戰。語言是發展的,對網言網語、新詞術語等,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拒之門外。同時也應認識到,作為受眾面廣、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傳統媒體,哪些網言網語、新詞術語可以采用,哪些應予摒棄,有很強大的指向標作用。媒體編校質量提高、差錯減少,可以保證新聞報道從內容到語言上的準確性、規范性。反之,將會加劇語言濫用現象,有出現更多報道差錯的可能。

第四,媒體越重視編校質量,就越有助于形成良好氛圍,引導新聞從業人員養成“嚴、細、深、實”的作風。進而提高從業人員的意識和素質,提升新聞品質,使防止差錯有深厚的思想基礎、良好的作風養成、永恒的質量追求。反之,報道差錯就可能無孔不入,隨時隨地出現。

二、主客觀兼具,出錯原因更趨復雜

就文字稿件而言,出現報道差錯的種類,主要包括政治性差錯、事實性差錯和文字性差錯。傳統媒體由于程序相對嚴密、把關比較嚴格,明顯的政治性差錯、事實性差錯不易出現,反而往往因文字性乃至技術性的“低級錯誤”,造成比較大的政治影響。特別是由于電腦寫作與編輯的日益普及,網絡資料的大量引用,以及新媒體時代新聞競爭所帶來的“搶新聞”“博眼球”的風氣等,這類文字性、技術性差錯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有的造成很大負面影響,損害黨和政府形象,損傷媒體公信力。

復制粘貼,手一抖就會捅出大簍子。電腦在帶來采編便利的同時,如果操作時不瞻前顧后,細致操作,認真核對,往往不經意間就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差錯。如某南方省級黨報報道“全市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主要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卻誤將同一版面上一名官員因貪污和受賄被查處消息中的“因貪污和受賄”,復制替換了前文的“組織”二字,造成了不良政治影響。

快捷輸入,字母一顛倒表述面目全非。中文輸入法素有“萬碼奔騰”之稱,根據不同人群的特殊喜好和使用更便捷,不同的中文輸入法應運而生,各類快捷輸入也不斷被開發。在使用這些類型不同的輸入法與快捷輸入時,如果錄入后不認真校對,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差錯。比如,東北某晚報把“線索”打成了“線所”;東南一省會黨報把“鼓勵推動重心下移”寫成了“鼓樓推動重心下移”。更離譜的是南方某報,把一位市委書記在開幕式上“致辭”打成了“辭職”。

引用網絡資料,轉來轉去南轅北轍。網絡的海量信息,給新聞從業者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多種渠道,但如果不注意甄別和追本溯源,貿然加以引用,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甚至在轉述中扭曲原意。比如中央某報在引用一份外文轉譯的資料時,把原文的“僅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就完成了1230次跨境并購交易”的“第三季度”,錯成了“前三季度”。一字之差,數據嚴重失實。

常用外媒信息,造成政治敏銳性下降。隨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程度加深,閱看和參考外媒的渠道越來越通暢。有些媒體直接引用外媒的數據與說法,天長日久,不但報道方式與語言風格受外媒影響,當事涉政治問題時,也缺乏足夠的政治敏銳性,在無關政治問題報道中,有時也會出現政治性差錯。比如華東一份發行量很大的都市報,在報道中就采用了“首批中港互認基金獲準發售”的大標題?!爸懈邸闭_的說法應是“內地與香港”。

網言微語,降低年輕新聞從業者的文字敏感度。新媒體時代,網絡影響無處不在。尤其是網言網語、微言微語等,對年輕新聞從業人員影響很大。網上聊天或發微信短信,為圖簡便,往往各種同音形近字混用,使不少人尤其是年青人對文字與語法等差錯的心理容忍度大大提升,敏感度大大降低。比如許多年青人“的”“地”“得”不分。又如北方某晚報把“助紂為虐”刊成“助咒為虐”,某雜志將“哪怕”“竟然”刊成“那怕”“竟然”等。

讀圖時代,圖片也成為報道差錯重災區。新媒體催生的“快閱讀”“淺閱讀”,促使媒體更多使用照片、圖表等吸引讀者。大量使用照片、圖表,如果不注意用圖規范和認真審圖,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差錯。比如某財經類報紙在報道“中國與全球資源相互依賴有多強”和“全球投資企業家最擔心的風險是什么”時,文中的地圖漏繪了我國與相鄰國家有爭議的一個重要地區。又如一家科普博覽類報紙,在刊用一張1937年延安時期的人物合照時,說明中把圖中人物全部弄錯。

搶發新聞,淡化了記者與編輯的層層把關意識。新媒體時代傳播節奏加快,“搶新聞”成為常態。為了爭搶第一時間,記者往往稿子一寫完就出手,編輯也無意間放寬了把關尺度,“一遍稿”“一遍版”的現象日益突出,出錯幾率隨之上升。比如某黨報把某高?!案苯淌谥軇P”錯成了“教授周凱副”。又如某地級黨報在同一篇有關當地兇殺案的報道中,兇手一會兒是“廖某”。一會兒又變成了“繆某”。

三、多環節互補,新招數化解新難題

數字化是新媒體最顯著的特征,交互性是其最本質的特征。數字化與交互性加快了媒體信息采集與傳播的節奏,提供了更為繁多的采編技術手段,增加了媒體出現差錯的概率,但也給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差錯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手段。新媒體環境下防范報道差錯,除了繼承傳統主流媒體良好的新聞工作傳統,強調嚴肅紀律與嚴謹作風,規范從業人員行為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外,更需強調多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從管理層到采編一線多層次、以及采編校多環節,加強交流互補,破解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差錯風險。

在媒體領導層方面,要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編校質量所面臨的新挑戰,準確把握新媒體時代出現報道差錯的新特點與規律,積極探索利用新的技術手段,規范業務流程,提高編采人員的質量意識。為防范報道差錯打牢思想與制度基礎。比如,對新聞從業人員,既要抓好導向性政治性培訓,也需重視基礎的文字技能考核與培養。傳統上不少報社的編輯部門會把積累下來的最基本的新聞采編ABC編成《編輯實用手冊》之類,有較好的提質防錯效果。新媒體時代,更有條件將其編成電子版的相關資料集,并保持隨時更新。不僅編輯、校對要隨時學習、參考,特別是記者也要認真學習,隨時關注。

在記者方面,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技術便利,讓記者把好第一關,寫稿當好第一編。一名好記者,首先要能當好自己稿件的編輯校對。要非常善于對自己的稿件刪繁就簡、提煉標題等等。這些一般被認為是編輯校對所應具備的功夫,如果記者不具備,他不但很難成為一名好記者,在報道中出現差錯的幾率也相對升高。一般在報社采編人員規范中,通常也都會有要求記者把好第一關的要求,比如要對時間、地點、人名、單位名稱、身份、數據等,進行認真核實和向被采訪人反復求證。目前則可以更多利用技術手段,比如在記者稿件提交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設置相關提醒式的問題,督促記者再次對稿件所述事實進行核對,不要一味求快,確定不留下任何疑點,確保稿件相關內容的準確性。

在編輯層面,提升全方位的質量意識,不但追求稿件與版面出新出彩,同時要關注內容上的不出漏出錯。最重要的是這一條:永遠保持質疑態度,不輕信經驗和記憶。在校對環節,要重視校對工作的專業化。校對與編輯工作關系密切,但兩者不能相互替代。因為從閱讀目的看,編輯是“線性閱讀”,即看稿主要是看是不是符合版面需要,順便改正其中的錯誤。校對是“點性閱讀”,主要目的是發現有無差錯,絕不允許像看小說一樣得意忘言,而是要“得字忘意”,專注于每個字詞、字母或標點符號是否正確,甚至可以不知道這篇文章整體在說什么。從校正性質看,同樣是改正錯誤,編輯是“自?!?,校對是“他?!?。同一稿件的處理往往是同一編輯,但校對往往采用一二遍稿交叉校對方法,即同一篇稿由不同的人來校對。即使是同一位校對來校,他也會不管稿子內容是否熟悉,像看頭一遍稿一樣專注于發現差錯。從版面校對分工看,編輯“追求出彩”,更注重版式的美觀、標題的提煉,難免對文字有所疏漏。而校對的關注點是“防止差錯”,專注于發現問題、排除差錯。因此,編輯與校對兩者著眼點與興奮點有很大差異,可以相互補充,不能完全代替。

在編采反饋方面,需建立與編校質量有關的編采反饋機制。與策劃上的編采協調不同,與編校質量有關的編采溝通不能大而化之,一兩周才開一次協調會,應隨時反饋,一字一詞消滅瑕疵,日積月累,才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筆者在《西藏日報》工作時,主要通過兩個平臺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記者部有《編輯動態簡報》,每周將發現的記者寫稿中的差錯等問題,編成簡報后發給每個記者。另一個平臺是每天的總編輯評報,把刊出后發現的差錯及被夜班編輯校對等消滅的差錯通過評報張貼于評報欄,提醒編輯與記者注意?,F在微信等新的交流手段比較普及,可以通過建立編采微信群等方式,隨時將發現的問題向所有編采人員進行提醒,效率高,效果好。在制度方面,每當媒體本身或兄弟單位有差錯發生,應通過深究差錯原因,及時建立相應的防范制度與措施,不斷加強規章制度的積累與完善。

新媒體的本質特征是交互性。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梢酝ㄟ^引入社會監督、及時發布更正等,讓編采人員時刻繃緊編采質量這根弦,防止報道差錯的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報道差錯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媒體通常比較懼怕發更正啟事,認為是家丑外揚。但每天刊播那么多內容,出一點報道差錯在所難免,如果敢于大大方方地糾錯,反而容易獲得人們的理解。如果能走得更遠一些,主動發動受眾為自己挑錯,對挑出真正差錯的還給予一定獎勵,對有些人們認識含糊的差錯,還可以寫一些辨析評點,能增加報紙與讀者的互動,贏得讀者的尊重與喜愛,提高讀者及潛在作者規范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從長遠來看,對提升編校質量、防止報道差錯,也有一定益處。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報紙本身的差錯率很低,尤其要防止出現因文字技術性差錯,導致出現導向性政治性的問題,才能形成與讀者的良性互動,確保報紙質量與公信力。

猜你喜歡
編校差錯報紙
直升機防差錯設計
報紙
把編校質量的弦繃得更緊
賣報紙
可以吃的報紙
賣報紙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差錯是習題課的有效資源
校對工作中常見差錯辨析
編校手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