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臺時政新聞“講好故事”的四條路徑

2016-08-26 12:55王群
中國記者 2016年6期
關鍵詞:主題報道時政新聞講故事

王群

內容提要 福建省新聞名專欄、廈門電視臺以時政新聞為主打的欄目《廈視新聞》近年來在“講好故事”上不斷探索,重大主題報道、經濟民生新聞以及會議報道都努力“講好故事”,在觀眾中產生積極的傳播效應,欄目的收視率和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

關鍵詞 時政新聞 主題報道 講故事 走基層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講好故事是一項需要不斷修煉的基本功。城市臺面向本地觀眾,更加需要接地氣,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好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促進新聞節目的轉型升級。

一、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中“挖”出好故事

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近年來廈門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的新趨勢,全面深化改革,為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而積極探索。2015年初,圍繞美麗廈門建設的主題宣傳,《廈視新聞》派出多路記者,分別到全國知名“文青聚集地”曾厝垵、海滄青礁村院前社等10多個村莊、社區蹲點,每個村莊、社區蹲點3-5天,與村民、居民同吃住、同勞動,以“體驗、感受、傾聽”的方式,真實記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生動場景和鮮活事例,用講故事的方式采寫了30多篇主題報道。其中,《蹲點院前社》用四集篇幅記錄下村里的年輕人開發古厝、發展旅游的想法如何獲得村里老人支持的故事。在正式采訪前,記者攝像就已經連續三天,每天到村里和村民“嘮嗑”,了解到年輕人自發組成的合作社想開發村里的古厝,卻碰到兩大難題,一是村里的老人們有顧慮,不肯租,二是資金不足。為解決古厝租賃的問題,年輕人一次次地跟老人們溝通,記者攝像也原原本本地用鏡頭記錄了“出現矛盾——處理矛盾——初步解決矛盾”的過程,把看似瑣碎的鄉村故事濃縮在了四集新聞里,且每集結尾都精心設置懸念,引發觀眾每天像“追劇”般地等著收看。這些蹲點報道鮮活、生動、感人,播出后獲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受到蹲點采訪社區和村莊的熱議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作為一檔時政新聞欄目,《廈視新聞》每年都會圍繞重大活動提前進行策劃。講述普通臺灣人在廈生活、創業故事的《臺灣人在廈門》系列報道就在第五屆海峽論壇前夕策劃推出。這組系列報道不拍大型臺企的老板、高管,而是另辟蹊徑,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在廈門生活得有滋有味,和廈門人一起感受城市發展,也會為堵車而煩心的普通臺灣人,他們中還有好幾位在大陸找到了“另一半”。系列報道中的《“呷蝦仔”別墅體驗餐廳:兩個人的“浪漫滿屋”》講述的就是一個兩岸情緣的故事。臺灣人姚必定從事室內設計,2000年在廈門置業,經人介紹娶了一位廈門姑娘。夫妻倆在中山公園附近開了一家主打臺灣美食的餐廳,“呷蝦仔”的店名充滿著濃濃閩南味。他們的女兒在附近讀小學,夫妻倆經常走路去接女兒放學。針對很多朋友覺得他不可思議,姚必定說,“我就邀請他們來玩,看看這邊的環境。他們說,廈門真棒,怪不得你想要呆在這邊?!睆倪@樣的故事中,觀眾不難感受到,這些在廈臺灣人“日久他鄉變故鄉”的“廈門情”。這組系列報道一共講述了30多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岸百姓生活故事,生動展現了海峽論壇所倡導的兩岸民間交往的獨特魅力。

二、在經濟民生報道中,讓宏大政策“融”入小故事

2010年,全國唯一的公鐵兩用海堤——廈門海堤在服役53年后正式“退休”,此后所有進入廈門本島的列車改從以高鐵標準設計的杏林鐵路橋上通過。這意味著,創造了移山填海奇跡的廈門海堤即將“退出舞臺”,結束半個多世紀作為鐵路進入廈門唯一通道的歷史,廈門即將迎來新的高鐵時代。記者并沒有簡單拍攝最后一輛列車通過廈門海堤的情景,而是提前策劃聯系,通過鐵路部門找到了一位負責海堤日常養護達27年的養護工。當天下午,記者跟拍了這名養護工仔細養護海堤、“站好最后一班崗”的工作場景,從一個有關聯的具體人物跟海堤的告別來切入,既讓觀眾直觀地看到廈門鐵路史上兩個時代的交替,也讓觀眾看到了新聞背后的“溫度”,可以說“見人見事”。

廈門社保方面的新政策也是百姓特別關心的,2015年1月,廈門率先在全國推行省外異地報銷就醫,并首選北京、上海的12家知名大醫院試點。廈門醫保參保人在這12家醫院就醫,不用自己墊付資金,也不用奔波兩地報銷醫療費了。記者在報道這一領先全國的惠民新舉措時,先是跑到離市區十多公里的島外,采訪了一位剛從上海一家醫院出院的市民。他住院期間共花費17萬多元,其中醫??蓤箐N7萬多元,出院時在上海就實現了醫保省外就醫的結算,成為新舉措的第一個受益者。隨后記者又走訪了社保部門,了解到新政出臺背后更多的細節。這樣一則新聞,從市民得實惠的故事講起,又有對政策出臺背景的解讀和今后努力方向的展望,讓觀眾看了信服,看了“解渴”。

三、例行會議報道中,“不錯過”好故事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曾就發展養老服務業舉行專題詢問,按慣例這就是一則普通的會議新聞,人大方面問了些啥,政府官員們怎樣回答,記者只要抓住市民感興趣的信息,準確報道出來即可。不過,當天的這個專題詢問卻顯得有些“不同尋?!币灰粫h上午八點半準時開始,人大的問題也提出來了,卻遭遇到無人回答的尷尬,原因是有些政府部門的領導遲到了。在接下來三小時的詢問過程中,面對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一連串問題,政府部門的回答也不盡如人意。有賴于記者的新聞敏感,最終呈現在電視屏幕上的是一條題為《人大專題詢問某些政府部門卻“姍姍來遲”》的輿論監督新聞。有情節,有沖突,不走一般會議新聞的尋常路,體現了電視新聞既有聲音又有畫面的獨特優勢,也充分彰顯了人大問政的力量。

四、用好技術手段,用鏡頭“捕捉”好故事

要講好故事并沒有那么容易,必須調動盡可能多的電視元素。電視講究“畫面為王”,畫面的捕捉拍攝和選擇剪輯,決定了電視新聞傳播的效果。套句廣告語,“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那么,沒有畫面,文稿寫得天花亂墜也沒有用。由于新聞現場的畫面轉瞬即逝,不可能事后彌補,記者和攝像在采訪之前,就應對選題進行充分的溝通,做到配合默契;采訪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多拍,做周全的記錄,收集數倍于播出時間的影像素材。要善于用細節來表現、刻畫人物。電視畫面中人物的表情、體態、眼神等非語言信息,往往能將人的性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在電視記者的采訪中,碰到采訪對象“排斥”攝像機,鏡頭一對準就表情呆板,不說話,也是常有的事情。這種情況下,記者攝像更要配合默契。不妨先把機器放在一邊,“忘掉”采訪,跟采訪對象聊聊家長里短,聊聊他感興趣的話題。

講好故事,還需要記者提升對新聞素材、故事節奏的整體把握能力,就像一個大廚,面對琳瑯滿目的食材,也要懂得取舍搭配,起承轉合,才能呈現一桌“美味佳肴”。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一個在北京的英國小伙“一鏡到底”,拍了一段解讀中國兩會的視頻。鏡頭一開始,小伙子系著圍裙,在廚房里問大家:“你做飯嗎?”接著他引用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話“治大國如烹小鮮”,對中國的全國人大進行了解讀。短短4分10秒的視頻創意十足,外國人一看就懂,而中國人也覺得形式新穎,深入淺出。此外,既然是講故事,語言就要簡練、平實、接地氣,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就像跟家人朋友聊天一樣,而絕不是居高臨下,“我說你聽”。

猜你喜歡
主題報道時政新聞講故事
聽冬神講故事
Max講故事——逃跑的熊
Max講故事——殺手算命
Max講故事——溫柔的鬼故事
淺談時政新聞的創新與突破
全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創新
對電視主題報道的反思與探索
全媒體時期時政新聞發展的新常態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政治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在編解碼過程中的非同步性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