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式

2016-09-07 16:37李艷妮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關鍵詞:德育資源綜合素養語文課堂

李艷妮

【摘 要】 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學習平臺,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就會不斷提高,而語文也會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而魅力無窮,語文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滲透很有必要,也勢在必行。

【關鍵詞】 語文課堂;綜合素養;課堂教學;德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8-0-01

高陵區第三中學是一所城鄉結合地的普通農村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普通農村家庭,由于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在道德素質方面整體狀況偏低,尤其在人文素養、德育方面的現狀令人堪憂,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缺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引領,表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缺少奮斗的動力,沒有遠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部分教師對學生單純重視知識的學習和占有,而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所松懈,導致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處于模糊狀態。表現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生的基本禮儀素養欠缺,日常生活用語不文明、不規范。

基于這些令人堪憂的現狀,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我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深入挖掘“文質兼美”的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正確引導,傳播正能量,同時陶冶情操,使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中學生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離不開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講的就是人文情懷,情緒情感,其內涵是提供自由的文本,關注生命個體,尊重個性差異。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有著不同思維和情感特征的生命個體。為此,語文學科作為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文化中介”,就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注重其對生活的體驗。我認為應該從三個角度在教學中進行滲透。

第一,查訪結合,觀察生活,用心感受,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在語文課程中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痹诮虒W中,教師要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并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在此有一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文言文的學習是高中語文的一大難點,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我發動學生通過網絡查找作者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在課外進行交流。這種查詢過程一方面給枯燥的文言文知識學習注入了學習的活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與之相關的背景資料,進而了解作者的品質性格,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價值觀的滲透,了解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價值取向,在不自覺中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對散文的學習而言,盡管各篇課文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這些課文的共同點都是景美情濃思想深,都可以引發讀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多方面思考。對于當代中學生而言,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透過優美的語言對作者情感的體會和對課文美的感知,另一方面,能夠對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和審美觀進行正確的引導。例如在《囚綠記》的學習過程當中,我讓學生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本文作者對于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精神的贊美,進而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以此為契機,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第二,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再現生活場景。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大部分都能夠貼近生活實際。要理解、讀懂它們并不難,難點在于我們如何通過文字體會文章所蘊含的的思想內涵。教學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內容,真切地體會到作品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充分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在《雷雨》這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指導學生排練成戲,然后在全班演出。在這次表演當中,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表演,深刻體會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極其豐富的潛臺詞,把那個虛偽自私、卑劣奸詐、心狠手辣的周樸園演繹的惟妙惟肖,同時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倔強剛強、善良自尊的魯侍萍。通過這個話劇的演出,一系列矛盾沖突的展現,使學生深刻體悟到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這樣的形式致使學生參與性很高,并且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盡情表演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他們欣賞戲劇文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把語文學習活動和德育教育滲透其中。

第三,拓寬空間,體驗生活,嘗試實踐,感悟語文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展現課文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還要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在必修2閱讀鑒賞學習第四單元演講詞時,我們高一年級語文學習活動,同步舉辦了演講比賽“祖國頌”,引導學生加強朗讀和口語的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演講的技巧,體會演講的魅力,提高演講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學會在公共場合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在班級內舉辦了詩歌朗誦會,學生們朗誦的詩歌幾乎涵蓋了三個單元中的所有類型,《書憤》的朗誦,讓我們體會到了陸游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的慨嘆;《一剪梅》的吟誦,讓我們領悟了李清照的寂寞相思之情;《春江花月夜》的誦讀,讓我們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的美景由衷的發出慨嘆;《新城道中(其一)》的低吟,讓我們對蘇軾筆下雨后山村風光自然美發出由衷的贊美;《將進酒》的縱聲朗誦,讓我們對李白豪放的風格和復雜的思想感情有了新的認識。朗誦會的舉行,既完成了教學內容中的誦讀,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一次升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充分說明了語文學習的魅力。這種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既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又增加學生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

以上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德育如何更好地與語文學科相結合的一些嘗試和心得體會??傊?,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讓語文走進生活,同時也讓生活走進語文,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搭建一個多元的學習平臺,讓語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教育資源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真正地走近他們。通過這樣相互滲透的方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的同時,德育素質也隨之提高,那么,語文也會因其強大的生命力而充滿魅力。

惟愿與各位同仁攜手并進,把德育教育思想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之中,在語文學科的德育資源開發研究之路上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語文教師教學用書》

猜你喜歡
德育資源綜合素養語文課堂
高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研究綜述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
“童詩”也精彩
讓語文課堂之樹根深葉茂花嫣然
讓快樂走進語文課堂
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