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三曹詩歌“悲情美”的差異

2016-09-10 07:22陳倩倩張慧靈
文學教育 2016年12期
關鍵詞:詩歌

陳倩倩 張慧靈

內容摘要:“三曹”詩歌雖然都體現出了“悲情美”,然而,特定的時代背景,獨特的文人性格和不一般的人生遭際決定了“三曹”詩歌雖都悲情,卻又有所不同。曹操因為對社會、對百姓、對戰亂的悲慨,所以他的詩表現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悲愴美;曹丕因為對宇宙、對人生、對生命的憂愁,所以他的詩體現出一種柔和秀麗的憂郁美;曹植因為對奢華享樂的感觸,對友人贈別的悲慨、對悲苦命運的哀愁,所以他的詩呈現出一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哀怨美。

關鍵詞:三曹 詩歌 悲情美

建安時期的詩歌創作,不但改變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1]89的固有的創作方式,而且也擺脫了為政治服務的詩教禁錮。特別是“三曹”的創作掀起了探索生命、反思人生的自覺審美思潮,確立了用詩歌來抒發自己情感的創作形式。但是盡管處于同一時期的“三曹”,他們的詩歌雖然都體現出一種哀愁憂怨的悲情美。但是他們在詩歌中所體現的悲情卻迥然不同。

一.曹操詩歌中的“悲愴”美

曹操的詩悲愴雄渾,他的詩歌大多是抒發對天下戰亂、生靈涂炭、生命短促、胸襟抱負的悲情,其情慷慨、昂揚、蒼茫、雄壯、悲愴。恰如鐘嶸所言:“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盵2]478敖濤孫曾贊論:“魏武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盵3]8徐世溥也有“蒼茫渾雄,自有開創之象”[3]20的美譽。

1.對戰亂連綿、生靈涂炭的感傷

曹操一生都以治平天下為己任,縱然有雄心壯志,但是面對連綿的戰爭,生靈的涂炭依然流露出悲憤與感傷。如《薤露行》一詩敘述了董卓之亂的前因后果,整首詩仿佛是一幅真實的漢末歷史畫卷,并通過最后一句“瞻彼洛陽城,微子為哀傷”,既有對董卓之亂的悲憤,又有難以掩藏的哀嘆。東方樹評價《薤露行》是“浩氣奮邁,古直悲涼,音節詞旨,雄姿真樸?!痹偃纭犊嗪小?,詩歌開篇就開門見山的寫出了太行山的山勢高聳與道路的艱險?!败囕啚橹荨边@一感慨恰到好處的烘托出北上太行山的艱辛與凄苦,繼而又寫野獸當道的險情,行軍路上陰暗低沉的景色,以及行軍時無棲身之宿、食不果腹的困境。全篇的感覺氣勢逼人,風格慷慨悲愴,不但真實的描繪了率軍出征之艱險和山之冬景的蕭瑟悲涼,而且以“悲比東山詩,悠悠使我哀”的嘆息,不僅抒發了他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而且也體現了他的豪邁氣魄與憂患意識。

2.對生命苦短、治平天下深思后的感傷

他的詩充滿剛健之力和浩然之氣,深刻的天下意識給曹操的詩以悲愴之情。陳祚明對曹操的《短歌行》評價道“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边@首詩之所以撼動人心,不僅僅是他對生命如露的憂思,更在于他那“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以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抱負。正是因為詩人有對生命苦短的悲情體驗,所以他的詩才會在慷慨激烈的情懷中流露出一種無盡的哀傷。

曹操的詩歌氣蓋一世、莽蒼悲愴,反映了他胸懷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英雄主義精神和一統天下、治平社稷的責任意識。曹操其人其詩表現出的這種悲愴精神不僅影響了一個時代,而且他雄渾悲愴的審美體驗模式也構成了建安風骨的核心精神。

二.曹丕詩歌中的“憂郁”美

曹丕的詩歌創作使得民間歌唱向“文人自覺”的詩歌創作這一趨勢的發展有了新的突破,他的詩歌總是懷著迷茫悵惘的憂傷,他體恤游子思婦的哀嘆,思考生命的無常、人生的價值,他的情感極其的細膩,思緒非常的深婉,即便是享樂人生也無不充滿了他憂愁悲傷的生命意識,所以說他的詩歌,在保留了民謠風格的基礎上,又體現出了“文人的自覺”。

比如在敘寫游子思婦的傳統民歌題材上,其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簡潔流暢,其七言詩《燕歌行》就一韻到底,鐘惺云:“緩節安歌,靈通幽感,其口角低回,心情溫頓,有含辭未吐、氣若芳蘭之意?!盵3]63在寫享樂生活的題材時,如“乘輦夜行游,逍遙步西園,”(《芙蓉池作詩》)“兄弟共行游,驅車出西城,”(《于玄武陂作詩》)“清夜延貴客,明燭發高光,”(《于譙作詩》)等詩,都在描述他與鄴下文人飲酒作詩、聚會游宴,反映文士們的縱情享樂的日常生活。其詩講究語言表達和抒情技巧漸趨工麗,所以清代學者沈德潛就說曹丕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盵3]77

莊子曰:“人之生也,與憂俱生?!辈茇У脑娭写蠖加幸粋€“憂”字。如“憂心孔疚,莫我能知”、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嗟爾昔人,何以忘憂”、“何嘗快,獨無憂”、“忘憂共容與,暢此千秋情”、“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善哉行》(其一)更是一首“憂”之名作,在詩中“憂”就出現了三次:“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載馳載驅,聊以忘憂”。綜上而言,我們不難發現,曹丕的詩中既有漂泊他鄉,不能回家的游子“還望故鄉,郁何壘壘”的憂傷;又有秋日深夜,獨守空房的少婦“為何淹留寄他方”的憂傷;還有他自己對生命探究、對人生反思“何為自苦”的憂傷。

與曹操詩歌的悲愴雄健不同,曹丕的詩歌更多的是對人生與生命的不斷追問,他的詩歌中不單有悵惘的心緒,更是蘊涵著憂愁與哀怨。正是他以如此深刻入骨的哲思、悲嘆憂傷的情感所激發出的生命意識,從而對建安文學的詩歌創作和內涵的豐富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曹植詩歌中的“哀怨”美

曹植的詩歌既有與曹操詩歌中“悲愴”相通的建功立業的志向,亦有與曹丕在探索人生時的“憂傷”相通的生命意識,但他更多的是展示了一個失意者真實的內心世界,抒發了自己在遭受挫折后的哀嘆與怨憤。

“哀而且怨,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創作情感成為曹丕詩歌的特色,這一情感模式是將原始儒學的傳統詩教和道家思想充分融合后的結晶。

1.哀而且怨

曹植的生活及創作以“司馬門事件”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詩歌主要以游樂贈別言志為主,豪邁灑脫,風流自賞,同時也有哀嘆憂怨的感嘆。比如他的《名都篇》寫了他早期的享樂和奢華生活。這一類詩帶給人一種貴公子不諳世事,但也愿意享樂期間的歡愉。詩人雖寫出自己沉浸于斗雞跑馬、歌舞宴樂、觥籌交錯的享樂生活,但透過這層歡樂的表面詩人體會到更深刻的哀傷與悲涼。再如《箜篌引》一詩中,詩人與親朋好友一起觥籌交錯、推杯換盞,而身陷歌舞聲色的詩人突然驚醒,他意識到時間一瞬即逝,于是他開始思考生命與死亡,就在這苦苦思索中詩人陷入了無限哀傷。詩中最后一句“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是詩人在面對生命與死亡的命運時,無可奈何的自慰,深刻的流露出詩人無法排遣的悲哀。

曹植前期另一類的詩歌就是贈別詩,這一類詩同樣充滿了哀嘆憂怨。離別本就是一個黯然傷神的事情,更何況是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眼中的這個戰亂頻繁的時代,就更是有訴不盡的生離與死別。曹植的《送應氏》其二寫道:“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盵4]127詩人將離別放置在永恒的天地之間和人生短促的氛圍里,使這場離別顯得友情尤為珍貴,感情更加的哀怨。

2.怨而不怒

“怨而不怒”一直都是中國詩學中抒情的審美準則。曹植的詩歌就是“怨而不怒”的典型。曹植的“不怒”并非真正的沒有怒氣,而是在創作中通過直抒或著委婉的手法來表達出他由“怨”長久積累而產生的“怒氣”,這種“怒”很少是赤裸裸的展現在詩句中,而是通過“怨”來緩緩的釋放,如被后人稱為千古絕唱的《美女篇》就是“怨而不怒”之佳作,詩人用大量的辭藻與筆墨來描述寫一位美女的容貌之艷美、所處的環境之典雅、所穿的服飾之華麗以及她的門第之清高,來映襯美女“盛年處房室”的幽怨。雖然自己是宛若天仙的美女子,但因尋不到適合自己的賢士佳人而未能出嫁,在盛年的時候卻一個人獨守空閨,任憑著美好的年華在時光里流逝,“夜中起長嘆”更是表達了胸中難以撫平的怨情。

曹植還借助棄婦的形象來吐露自己的哀怨。如哀婉動人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原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將何依?”[4]130丈夫在外十余年都沒有回來,夫妻相見遙遙無期,使思婦感到無限的愁思與悲嘆,在她哀怨之余,她仍然忠愛著丈夫,甘愿化作一縷清風,飛過千山萬水投入丈夫的懷抱。然而她又擔憂萬一君懷不開,這顆心該歸向哪里?其實曹植寫怨婦思君之切,暗寓他對兄長的忠心的同時也怨恨兄長對他的逼迫。

3.哀而不傷

曹植詩歌的另一情感特征就是“哀而不傷”。高爾泰曾說:“中國藝術所追求表現的力,不是‘劍拔弩張’的力,而是‘純棉裹鐵’的力?!薄霸诼L而又黑暗的中世紀封建社會,中國藝術很好的表現了處于沉重的壓力之下不甘屈服而堅持抗爭,不甘沉寂而力求奮發,不同流合污,而追求潔身自好的奮斗精神?!盵5]313-314曹植的“哀而不傷”正是如此,他雖然有很深的哀怨之情,卻不會被這種哀怨的情感所屈服,而是在這哀怨中,尋找解脫。他在詩歌中所體現的力求奮發、志在四方的精神,充滿了堅韌不拔及超曠脫俗之氣。

曹植的“哀而不傷”有著自強不息、昂揚向上之骨,超曠脫俗、包容萬物之氣。他的哀怨不像“凄凄慘慘戚戚”般的消沉。那些輾轉反側、憂從中來的棄婦詩無不懷著對美好的期望,渴望有一天自己的丈夫能夠回到自己身邊,正是懷著這種期望,所以不曾墮落消沉,陷入絕望。曹植“哀而不傷”的情愫滲透在他的作品中如《雜詩》其三:“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這是思婦將自己比作孤獨的飛鳥悲鳴著尋找自己的伴侶,她雖因獨守空房而哀怨,然而她更愿化為一道影子馳著月光去見夫君,表現了她永懷希望的堅強。然而在他生死未卜之時,他仍在《責躬》中堅守他建功立業的宏偉志向。建功立業、平治天下是詩人的心聲,在曹丕不斷地迫害下,曹植任然豪情壯志的昂首高歌,毫無頹廢墮落之態。

所以說,曹植是借助詩歌的創作實現心靈的對話,他“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情感,實現了他在詩歌創作中對藝術的自覺追求。

“三曹”既是舊時代的結束者,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他們的詩歌,無論是反映民生疾苦、抒發理想抱負,還是反思宇宙生命都充滿著悲情之思,呈現出濃郁的悲情之美。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藝文志,轉引自編委會.續修四庫全書(詩賦略·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梁]鐘嶸.詩品.轉引自曹旭集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三曹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4]劉躍進,王莉.三曹[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

[5]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

猜你喜歡
詩歌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忍冬
我的詩歌
第六屆中國當代詩歌獎評選啟動
誰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七月詩歌
我是小詩人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90后”詩歌小輯
小小詩歌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