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議論文寫作的一材多用技巧

2016-09-10 07:22吳倩
文學教育 2016年12期

內容摘要:在學生們普遍存在審題角度單一和運用素材僵化的現狀下,如何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創作過程中變革思路,進行多向審題與新穎舉證,既考察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也對學生理解分析熱點素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所述的“一材多用”技巧便是通過訓練學生對案例進行多維解讀,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這不僅對其考場審題有所幫助,也將給他們帶來“巧用熟悉素材進行多主題論證”的新思路,一舉節省了很多學生大量記憶不同類別素材的時間。

關鍵詞:一材多用 由果溯因法 連鎖聯想法 對比求異法

作為“以理服人”的典型,議論文寫作因其能有效培養人的嚴密思維、清晰邏輯和精煉語言而成為了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重點。一篇好的議論文,即一篇連貫豐富而又能夠觸動心靈的說理文,如溫婉達理的姑娘,以論點為心,以論證修德。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就在于讓手中的材料緊扣中心,為自己的論點發光溢彩——作者在對事物的抽絲剝繭中逐步論述事理,最終恰到好處地引出論點,如水到渠成。

一.當前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誤區

由于近幾年的考試說明較以往更加強調議論文寫作的章法,在應試的指揮棒下就有不少一線教師秉持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指導思想將教學重心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模仿優秀議論文的語言、結構、論證方法甚至是書寫上。[1]筆者認為,不論是針對哪一種文體的寫作教學,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借此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而不加以思考、內化和創新的盲目模仿終究沒有提高寫作者的組織和論辯本領,不過將其變成了拓印別人思維范本的機器。

不僅如此,我們也經??吹胶芏嘟處熢谥笇懽鲿r苦口婆心地勸道:平時一定要廣泛搜集各方面的素材,每人要買一個本子分門別類記錄好,有空時多去翻翻看看,逐漸將每個主題各種類型的論據都裝進腦袋里,寫的時候才能根據命題指向一揮而就。在很多同學的作文中,不難見到這樣的格式:“中心句+論據的敘述+這不正說明了……嗎?”其間大量充斥著中外古今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卻往往只是零散觀點下暇瑜互見的堆砌。由此看出,上面的方法雖不失為一種可行之策,但久而久之就會把學生的思想引入一個誤區,使學生認為寫議論文就要通過反復查找滿滿當當的素材本拼湊論據,讓人信服自己的論點。不僅如此,當學生需要不斷地記憶更多的素材以適應千變萬化的論題時,漸漸就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無力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不斷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素材庫,就會出現論據有限而且陳舊的現象。說到樂于助人就想到雷鋒叔叔、說到堅韌頑強就想到張海迪姐姐、說到淡薄名利就寫出居里夫人、說到堅持不懈只知科學家愛迪生,這些影響幾代人的勵志故事傳遞了正能量,但在科技信息爆炸的今天,還有很多學生執著地“重彈老調”,用一大段的文字一遍遍地描述這一類的素材“積木”,便會讓閱卷老師看來頓覺無味。

二.培養“一材多用”的多角度思維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當學生們解析材料的注意力都停留在同一個角度,舉證所用的論據又都是大同小異的陳詞濫調時,想要寫出一篇讓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絕非易事。究其原因,長期教育下形成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使學生看問題的方式日益僵化,墨守成規。多角度剖析事物是求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打破常規,在解析命題時得出與眾不同的理解,也可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如果能在課堂上經常引導學生學習并體會這方面的技巧,在閱讀素材的過程中進行多角度分析,學會把自己的見解記下來與同伴相互交流,就能從中體會創新和分享的樂趣。

“一材多用”,顧名思義就是同一個案例可以作為不同話題的支撐材料,當然這里的案例最好是論述者在閱讀時經過全方位剖析的素材案例。我們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對一則素材進行解析,它就會體現出多面特征用以支持不同的論點,經過這樣一個分析過程的論據就不會被局限地引用在某一個特定的話題中了。比如,從大家所熟悉的“東施效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主人公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她有樂觀豁達、不懼流言的生活態度,她善于觀察、積極向好的方面學習;同時她的學習流于表面形式,她的模仿趨于盲目……然而,很多同學在閱讀時并沒有客觀立體地分析這個人物的行為,也不加以思考這個寓言本身的價值,只是簡單地記住了老師說的“東施因盲目模仿而遭人恥笑”,當碰到“不懼流言”這一個話題時百般苦思無果,殊不知熟悉的“東施姑娘”身上就體現了這一個特點。

上述只是一個簡單的舉例,如果我們能夠照此方法堅持對素材進行多角度地思考、解讀和分析,那么我們每讀一個素材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多維解讀的每個素材都可以被應用在不同的話題中,也節省了很多學生大量記憶不同類別素材的時間。

三.掌握“一材多用”的分析方法

所謂訓練學生進行“一材多用”式的思考,簡單來說便是培養學生“活用同一個素材,就例說不同道理”的能力。開拓思路通茅塞,若學生能在平日閱讀材料時下足功夫多看幾遍、多分析一會兒,牢固掌握“一材多用”的素材準備法,養成耐心分析、求異創新的思考習慣,不僅有助于其在審題立意時定下新穎的論題,更能讓學生在例證時感到得心應手。

那么,如何就同一個素材進行多角度地分析呢?且以柴靜關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一電影對導演李安所作專訪的部分文字記錄為例,闡釋筆者剖析素材的方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印度少年和一頭三歲的孟加拉虎,在遇到海難之后,共同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故事。李安投入《少年派》的拍攝幾乎是有生以來最冒險的電影之旅。小孩、動物,水,這三樣已經是電影界公認最難拍的題材,這還不夠,他還嘗試著挑戰3 D拍攝。當李安被問及為什么不去做已經很熟悉、很有經驗、很安全的事情,比如說他把握得游刃有余的社會關系題材的電影,而選擇去做一個只有一個男孩和一個老虎基本上連對白都沒有的電影,李安則回答,沒有做過的才有意思,拍電影沒有挑戰,我的斗志就沒有了,我喜歡做我不知道該怎么做的事。在片場,為了調動派的情緒,李安曾經親自扮演過那只老虎,來跟這個少年搭戲,兩個人沉默對視,在這個大水池搭起來的太平洋里,一個完全靠想象力構建的世界,只依據兩個人共同的相信。柴靜問,你不怕失敗嗎?李安笑答,怕啊,我怕觀眾失望,但怕才有勁,怕人才會提高警覺。

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臥虎藏龍,這頭臥虎是我們的欲望,也是我們的恐懼,有時候我們說不出它,我們搞不定它,它給我們危險,它給我們不安,但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讓我們保持精神上的警覺,才激發你全部的生命力與之共存。李安年輕時從臺灣去往美國,自傳中他寫道,“畢業快六年,一事無成,在家帶孩子做飯,剛開始還能談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歲走,依舊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說什么理想,于是開始有些自閉?!钡拇_,曾經的他也曾頹廢得想要放棄,在重壓下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看不到出路,更沒有解決之道,感覺就像派一樣在大西洋中漂流,一切都沒有盡頭。他說那時的自己,唯一能和絕望對抗的,就是對電影的幻想?!?012.11.18《看見·心中的臥虎》

1.運用由果溯因法

由果溯因,就是從最終的結果出發一步步回溯總結各方面的歸因,即從因果關系上找到素材人物的多方面特征。以上述素材為例,今日李安之所以能成為獨樹一幟的電影大亨和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1)失敗時的李安仍然堅守夢想,成功時的李安亦在不斷挑戰,可見在拼搏過程中勝不驕敗不餒的人更易成功;(2)李安畏懼失敗,更善于化恐懼為力量,不會被精神壓力打垮的人才能走向成功;(3)李安敢于不斷地挑戰自己,因此不斷涌現的創新之作將李安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推上輿論潮頭,勇于挑戰并戰勝自己才是真正跟得上時代、不會被淘汰的贏家;(4)李安在片場盡職盡責的工作讓他的每一個作品都精彩絕倫,可見唯有辛勤汗水才能換來甘甜果實;(5)李安作為導演對每一個工作人員的充分信任和鼓勵,讓整個團隊凝成一股繩,誠然,每個成就都離不開團隊人員的傾力相助和完美協作……單從“李安成功”這一個結果往回看就可以從素材中找出多條原因,不同原因反映了一個來之不易的成功背后所具備的多方面要素,每一個要素都可以成為一個論點(比如:成功需要整個團隊互相配合團結協作、成功者往往不會輕易被精神壓力打垮等),而前面的素材就是用以證明這個論點的不二之選。通過由果溯因法由點及面地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已知素材進行多維提煉和加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助于讓學生在應用這個素材進行寫作時有話可說,有理能辯。

2.運用連鎖聯想法

連鎖聯想法,就是從某一個已知信息開始,運用聯想,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層層逼近,思維亦隨之向縱橫多向發展。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方法體現了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維過程。[2]以上述素材為例,人們首先看到的只是一種表象:李安初到美國時諸事不順,感到無所適從和自卑絕望,而現在的李安卓有成就并飽含斗志,由此展開:(1)自卑往往失去自我最終導致毀滅,但初到美國的李安并沒有因自卑而否定自己,所以他能進步;驕傲往往容易狂妄最終導致失敗,而成功時的李安也沒有因功成名就而止步不前,所以更加輝煌——這是因為他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不犯常人容易犯的錯誤終使他比別人更加出色;(2)探索期的李安懂得如何用電影的幻夢激勵自己,成功時的李安懂得如何用心中的猛虎警覺自己由此可見唯有自己才是人生的良師;(3)無論是暫時的失敗抑或成功,李安都將責任背負在肩上,昔日更多的是不希望拖累家人,而今日也不愿觀眾的期待落空,李安始終在壓力的推動下全力以赴,可見適當地給自己施壓能夠助力拼搏;(4)過重的壓力容易將人擊垮,使人困頓痛苦,但茫然時的李安沒有畏懼,善于調整并堅持,所以保持積極調整心態是成功的必要元素……上面的分析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先分析人物的行為特征進而得出一般性規律,其實就是分析出這個例子能體現什么觀點的思維過程。由此及彼,如同思維的連線,像這樣由一想到二,由二想到三,先現象后本質,先特例后規律,逐步挖掘出不同角度的人物特征,便能輕松地將素材的適用論題一一總結出來,不僅有助于克服思考簡單,深入不下去的缺點,更有助于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3.運用對比求異法

對比求異,要求學生們將分析由單一的個體延伸到整個大環境中,讓學生們通過將素材人物與周邊環境中的眾多普通之人作一比較,迅速尋找到主人公身上若干鮮明的特性與獨特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一材多用”。以上述素材為例,李安的行為與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相比確有許多獨特之處,而這也是造就他最終登上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功之巔的重要原因:(1)李安自年輕的愿望就直指電影,這在當時雖不被整個社會(包括家人)理解,但他卻愿意執著地相信;(2)畢業六年一事無成的他感到絕望,換作旁人可能早已向社會妥協另尋一份安穩工作簡單生活,然而他卻始終追逐著理想,沒有屈從于現實;(3)因社會題材電影成名的他并不像其他導演一樣不斷地重復同一個主題,以求穩當的票房,而是選擇了從未涉足的領域承擔著更大的失敗風險進行挑戰,也因此不斷地成為首屈一指的成功者或“烈士”;(4)如今年愈花甲的他本可以像其他名人一樣攜財富與聲望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然而他卻仍然活躍在重壓下的電影圈工作,笑談愿不辜負觀眾的期待……上述的每一條都體現出李安與旁人相比的特別之處,而這每一個特別之處都可以成為一個論據(即成就今日李安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特質)用以論述人生之道。

四.應用“一材多用”法的注意事項

應用此類素材進行寫作時,須讓這個論據用于論證不同的觀點時都能無縫契合,這是專門針對那些在分析案例時沒有用一句明確的語句來總結觀點,或只說一半留一半、躲躲閃閃的現象而言的。觀點句的錘煉,必須包含有話題和觀點,這樣才能達到《考試大綱》里規定的“明確”的要求。有的學生不擅長說理又怕行文與話題或觀點看起來若即若離,選擇在論述中反復出現話題或觀點的字眼也未嘗不可,但要注意點題三五處即可,不可過多,否則會弄巧成拙。[3]議論文因其特殊性,作者在論證時的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最好能用最凸顯論點這個特征的方式來敘述這個材料(可適當地化用材料內容),使評卷者理解論據時能夠按照學生行文的思路走,清晰地看到所用論據的該方面特征,若敘述方式有歧義或表達不當,就會給人帶來套用其他話題材料的錯覺,因為閱讀者看不到這個材料身上所體現的論點。當然,作為論據的故事,不必詳細地敘述過程、工筆式地描寫人物,而只需要粗線條式地把故事概述出來就可以了。[4]同時,如果用簡潔概括的語言,采用排比的方式把用以證明同一論點的同類論據濃縮后組合在一起說理,使之產生合力,這樣會使得文章的內涵更加豐富,氣氛與效果俱佳。

五.結語

上文就例作多角度分析以適“一材多用”的幾種方法,是筆者本著新課標的實質,化解議論文寫作教學難點的一些嘗試。以此類推,經過教師的“點化”,學生就能夠采用適當的方法對案例進行多角度解讀和化用。通過這樣的“小心思”將積累素材一舉“化難為易”,不僅會讓腦海中每個熟悉的案例在需要使用時呈現多種樣貌,對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大有裨益;同時也促使他們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多角度和求異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學生終究都要步入社會,在作文訓練中形成的這種分析、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不僅有利于適應考試中的復雜情境之題,也會給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帶來相應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波,李少毅.《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思維訓練新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第10期.

[2]范耀瓊.《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幾種方法》[J].《教法新探》,2014年第7期.

[3]盧文鋒.《切莫猶抱琵琶半遮面》[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0年第9期.

[4]姚聯碧.《自創論據,自證觀點——議論文寫作教學之我見》[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0年第9期.

(作者介紹:吳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