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中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語用偏誤分析

2016-09-10 07:22李靚
文學教育 2016年12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內容摘要:本文以泰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語用偏誤現象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了泰國學生在跨文化背景下交際失敗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有助于學習兩國語言的學生,減少或避免語用失誤,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泰中文化差異 語用偏誤

一.引言

隨著中泰在教育、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泰國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但是,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語言語用偏誤。很多泰國學生會不自覺地將泰語的使用習慣帶到漢語的使用中,從而造成交際混亂,影響人際交往。

跨文化交際中經常會出現誤解,不是聽話人聽不懂說話人的發音,也不是聽話人不理解某些詞的詞義,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雙方不能及時、準確有效地理解和使用對方的語言,所以會產生誤解,使交際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即說話人沒能讓聽話人理解自己的說話內容。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能否成功對交際雙方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交際雙方沒有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則意味著交際失敗,雙方無法繼續交流,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國家或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因此,減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語用偏誤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緊迫了。

根據Thomas(1983)的觀點,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失誤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說話者使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不符合聽話者的語言習慣;二是說話者將母語的語義和結構不適當地套用到聽話者語言中來。這說明,交際中話語意義的形成過程與說話人和聽話人所遵循的本族語的語用規則是有密切聯系的。若交際雙方缺乏這種意識,就很有可能導致語言語用偏誤。

泰國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也是如此,經常為此而感到困惑。那應該如何解決?我們認為,首先要弄清楚偏誤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后根據原因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目前,泰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只提出了問題成因而少有相應的對策。下面,本文將先分析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造成偏誤的原因,然后探索減少或避免語用偏誤的對策。

二.學習漢語語用偏誤的主要成因

1.缺乏語言意識和語用意識的學習者

跨文化背景下,語言知識不足,語用能力薄弱,特別是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是造成語言語用偏誤、阻礙人們有效交際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雙方對對方的社會文化傳統缺乏一定的了解,雙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觀點參與跨文化交際,各人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對方的語義表達,就經常會導致語用偏誤現象的出現。

【例子】一位泰國人要跟一位中國人做生意,名叫張德義,雙方要商量一下。一見面時,泰國人就向張德義打招呼:“你好,先生德義!”這是問候語中的誤用。

漢語中,在稱呼他人時會連姓氏帶先生、小姐,或者連姓氏帶職業、職位一起叫。中國人習慣用“姓氏+先生/小姐”的方式來稱呼別人,比如張先生、張小姐;若知道對方的職位或職稱,則可以用 “姓氏+職位/職稱”的方式來稱呼,比如張經理、張秘書;若對方是年輕的同事,可以用“小+姓氏”來稱呼,如小張;用“老+姓氏”來稱呼年長的同事,如老張;還會用“姓氏+老”來稱呼表示尊重,比如張老。

相反,泰語中,在稱呼他人時,平時會叫他人的名字。泰國人的名字有兩個名字,第一是實名;二是綽號。若雙方都是陌生人,習慣用“實名”,若雙方都是親人和老相識,習慣用“綽號”。另外,當有禮貌地向對方示意,可以用 這個詞放在名字的前面,(即 男女都可以用,意為先生/小姐);若知道對方的職位或職稱,可以用“職位/職稱+名字”的方式來稱呼,比如 ,

;若對方是年長的人,可以用

這個詞的意思跟“老”漢語詞的差不多),用 來稱呼年輕的人,如 這個詞的意思跟“小”漢語詞的差不多)。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突出強調這一點,學生也沒有形成這樣的意識,這必然不利于學生正確的習得漢泰語中的社會稱謂。

2.有遷徙的文化或生活習性

外語或第二語言的學習與習得都易受本族文化或生活習慣的影響,而腳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異,都有可能造成語用的文化遷移。在交際的過程中,說話人本來是用目的語表達交際意圖的,卻常常不自覺地將本民族的語言應用于交際。

【例子】在正式的場合,一位班上的學生向老師們介紹一位新來的女學生:

在中國的文化中,習慣(1)先問好;(2)介紹她的名字、年齡、國籍;(3)介紹她的教育背景和經歷;(4)介紹她的性格;(5)說說她以后的目標和期望。

相反,泰文的正式介紹習慣(1)先問好;(2)介紹她的名字、年齡、國籍;(3)介紹她的教育背景和經歷;(4)說說她在這兒的過程中的任務和任期;(5)請老師們給予指導。

上面來看,我們會發現,在泰國文化中不需要介紹性格,對泰國人來說介紹“性格”是帶了主觀評價,語言顯得過分殷勤,很不得體.也容易讓對方尷尬。另外,介紹結束時,要問大家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解釋,并且請老師們給予指導,即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上級與下級的關系,比如在私生活方面,在私事方面、在人際交往方面等等。不過,中國人卻總喜歡贊揚別人,他們認為當對方聽到別人對自己贊揚,會產生親切感,從而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雙方的融洽關系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3.漢泰詞語等同

漢泰詞語等同也會造成語言語用偏誤。

【例子】一個泰國留學生小李問她的中國同學小白關于上課的地點:

小李:小白,今天在哪兒上課?

小白:五樓,501室。

上課前10分鐘,小李到那個教室,但沒有人來。同時,小白給小李打電話說:“小李你在哪兒?為什么沒來上課?”小李迷惑地說:“我在教室!”

上面來看,這其中原因就是他們對“樓”有不同理解,在實際運用中,漢語“樓”和泰語“樓”不是對應的意思,其區別在于漢語和泰語明白的意思較差。漢語里說“樓”表示樓房,樓宇——層 等。而泰國人聽“樓”這個詞起來就想到泰語詞語 。在實際上,小白說到“樓”那個詞就是樓宇——層 的意思。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小李還沒到教室,這就是一種語言語用失誤。

4.漢泰詞用意表達的存在著差異

從說話者的角度來看,泰國人說“對不起”的時候,就是表示中國人的一般道歉情況“不好意思”。由于泰國人非常注意社會文化等級,下級若不小心冒犯了上級,一定會一邊雙手合十一邊道歉說 。泰國人無論任何道歉情況,都立刻說 是最常掛在嘴邊詞語。相反,中國人在正式的重要場合道歉時才會說“我很抱歉”、“對不起”,中國人輕易不說“對不起”,因為這樣是很沒有面子的,如果說了那就表示了很深的歉意,是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以求別人了原諒。一般情況下,道歉時更多使用的是“不好意思”、“請您見諒”這樣的說法,既表達了歉意,也保全了面子。

5.文化負載詞漢泰互譯的影響

在語言系統中,最能體現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胡超,2006)。詞感包括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詞語的文化意義是具有同一種文化背景的人對事物的聯想意義或者認知。如果兩種文化的思維是不一樣,有效溝通會受到干擾語。

【例子】漢語動物詞“?!奔疤┱Z動物詞“ ”這兩個詞是含義相同,在漢泰語中也是一種符號??伤鼈兊膬群瓍s完全不同的。中國人經常用“很?!边@個詞為贊人,是指厲害的意思。相反,在泰國人眼睛里這個詞“?!保?)是指不好的意思,表示為罵人。

因此,從詞匯的學習和教學中,學生該注意文化意義,并重視文化負載詞,如:動物、顏色、鮮花、禁忌等方面。

三.如何減少或避免語用語言偏誤的問題

減少或避免語言語用偏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改進培養材料,轉變教師觀念

由于學習者不敢和外國人說話的人數居多,缺乏真實的交際語境,就會造成這樣或那樣的語用偏誤。教師應把最新的國內外文化資料以及語用原則納入教學內容當中,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得體地運用目的語,并且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逐漸培養語言學習者的語用意識。另外,教師的觀念也應該有所轉變,各級教育部門應該組織各類培養訓班、講座會議等,幫助教師提高理論水平。最后,漢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結構,幫助加深對語用文化層次的理解。

(二)培養學習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注意文化傳播

1.影視鑒賞

通過觀看泰中文電影可以更真實的了解泰中國的文化風俗、社會生活、談話的語音語調等。利用多媒體傳播,比如新聞、電影、電視劇,尤其是電影和電視劇,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并引導學習者注意觀察兩國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如衣、食、住、行、話的各個方面。

2.文學作品的多重解讀

多讀文學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習者加深對泰中文化的了解。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對社會文化狀況的描寫,所以學習者應該更多地閱讀文學作品, 擴展知識面,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對于現代的文學作品如小說、雜志和報紙等等,要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其中的故事情節。

3.重視實踐

為了從多種形式中得到練習,學習者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講座活動。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泰漢語文化移情能力, 如學唱泰中文歌曲、與兩國朋友網上聊天等, 感受豐富多彩的泰中文化。另外,在和兩國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經常向他們詢問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并了解都他們是如何慶祝這些節日的。從中可以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也在潛意識中培養了其文化移情能力。

(三)運用對比分析教學,加強學生語用能力

兩國語言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比分析漢泰語言結構、語言習慣以及話語規則,幫助加強學生的語用能力,也要提醒學生在學習漢太語的過程中要不斷重視語用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各種語境中靈活地運用語言和準確地理解語言,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或避免言語交際中的語用偏誤。

四.結語

語言與文化是形影相隨的統一體,文化是語言的基本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學習某種語言時,同時要深入地了解該種語言和本族人民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預先了解某些在對方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含義的語言材料,在準確恰當地理解他國文化中的信仰、習俗審美價值觀等方面的同時,忠實地傳達本國文化的精髓與靈魂。這樣才能準確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內容從而進行有效的溝通,讓交際更簡單、更成功,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參考文獻

[1]陳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008(3):138-140.

[2]胡超.跨文化交際實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研出版社,2006(6).

[3]期刊序號:倪虹.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中泰體態語研究[J].2012(4):61-62.

[4]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5]吳鋒針,翟燕語.提高語言意識減少語用失誤[J].2004(2):146-148.

[6]熊學亮.簡明語用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5).

[7]俞東明.什么是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8]朱懷沛.語用—語言失誤及其對策[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15-20.

(作者介紹:李靚,英文姓名:Kapittha, Rosarin,泰國人,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學)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因素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的體現
從《推手》看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淺談中日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
淺析中韓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差異
創新意識下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隨俗”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