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文化建設要處理好五個關系

2016-09-10 07:22陳衛東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共性理念體系

陳衛東

決定一所學校優質與否的重要因素是學校文化。優質學校應該擁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北京師范大學學校文化研究中心提出,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和經營的文明、和諧、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學校核心價值觀及其主導下的行為方式和物質形態的總和,包括學校精神文化(又稱學校辦學理念體系)和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三者合稱學校辦學實踐體系)[1]??梢?,學校文化是全體成員共同創造的,是由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一種行為與思維方式,主要由理念體系和實踐體系兩部分組成。學校文化建設須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理念與實踐、體系與部分、共性與個性、傳承與創新等多種關系。

一、文化主導與文化主體之間的關系

鄭金洲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擁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2]。全體學校成員包括校長、教師、學生乃至家長。校長是主導,教師、學生、家長是主體。校長在文化建設中有責任凝練學校的核心理念,然后統領學校文化,轉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并引導他們“共同創造和經營文明、和諧、美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校長不可能替代他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教師是學校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更新者,學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參與者、促進者和傳承者,家長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參謀者,他們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校長應該是文化建設的領導者、設計者和倡導者,而不是文化的統治者。學校文化不是“校長文化”,校長等學校智囊團須在充分聽取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挖掘教育資源,整合文化力量,做好“頂層設計”,同時要得到全體學校成員的文化認同,只有在認同的前提下文化才會“落地生根”?!绊攲釉O計”不僅僅是從上而下的外力,更需要攝取教師自下而上的內在動力。通過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的參與、接受和認可、支持,達成共識,形成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并使發展規劃更加完善、更加可行。教師、學生、家長群體對學校文化價值的認同度越高,凝聚力就越強;凝聚力越強,文化自覺就越強;文化自覺越強大,文化力量也就越強大。文化的設計、論證、認同、實施、交流、改進是文化建設的一個循環過程,每個環節缺一不可,是學校這個文化組織(團隊)中全體成員的共同行為。

二、文化理念與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

文化理念引領文化實踐,文化實踐驗證并實現文化理念,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在文化理念與文化實踐之間,不可缺少的是“文化支架”,即鏈接實踐與理念的支體、梁架。如果只有文化理念沒有文化支架,文化實踐就懸于空中,學校文化建設就成為一個空殼。要知行統一,實踐創新,就必須做真活動、真研究、真服務。這“三真”便是“文化支架”。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師生的文化需要開展好文化服務工作,即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需求,結合教育實情,實踐文化服務,為實現教育目標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文化研究,從中找到文化理念與文化實踐之間的銜接口、平衡點。如小學生養成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可以結合兒童日常生活,開展“八禮四儀”活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學?!八墓潯蔽幕顒樱ㄗx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學校為師生服務,提供一切可利用的活動場地、活動設施、活動資源,以充分滿足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需要。學校要組織教師開展“三題”研究活動,即“專題沙龍”、“主題論壇”、“課題研討”,落實真研究,解決真問題,獲取真效益,使得文化能夠在學校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生根開花”。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循環往復,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螺旋式上升,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馬不停蹄”。這樣,理念才能經受起實踐的檢驗與考證,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三、文化體系與文化部分之間的關系

學校文化體系可分成兩個部分:辦學理念體系,包括學校核心價值觀、學校精神、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校訓、?;?、校歌等,是學校精神文化;辦學實踐體系,包括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具體分解到課程文化、課堂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學校核心價值觀處于精神文化體系中最高的邏輯位置,學校精神、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校訓等處于次級邏輯位置,再下級就是辦學實踐體系的各類文化。文化體系與文化部分之間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部分處于被支配地位,服從服務于整體,二者不能相互分離,關鍵部分甚至對整體起決定作用。文化體系中各部分之間應該保持一種自洽的邏輯關系,即概念與觀點前后一致和相容,體現邏輯的自洽性。不能前后不統一,互不相干,“說做兩張皮”,即知行分離,指學校文化理念體系的表述與文化實踐的操作及其表述邏輯無關聯或不一致[3]。各部分應該各有各的邏輯位置,且指向一致,互相支撐,形成塔式結構。同時,學校文化體系只能有一個邏輯起點(一個核心、一個頂端),必須依照學校文化操作變量依次分解,不同的概念表述不同的邏輯層級,從頂部到底部始終邏輯一致、體系完整、層級分明、環環相扣、便于操作。

四、文化共性與文化個性之間的關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質;個性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質。共性和個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個性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個性體現并豐富著共性。共性是絕對的,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首先具有文化共性,即具有教育性、穩定性、傳承性和傳播性,這是學校文化的普遍性質。楊九俊先生把“共性的東西”概括為三個“合”,即“合法”(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合理”(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合時”(符合時代精神要求)[4]。同時,學校文化還需要有自己的個性,即具有區別于他校的鮮明的文化特質。建筑有自己的風格、色調,課程有自己的體系、結構,育人有自己的理念、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校文化的個性化、品質化,才能使文化更加“接地氣”,貼近生活,面對現實,順乎人理,接其自然,才能尋求適合自己生長和發展的路徑和方式,促進學校品質發展、內涵發展。學校文化建設之所以容易走“泛化”“淺化”等老路,就是因為個性不足、共性有余。避免千校一面的辦法就是要培育學校文化個性,從學校歷史中尋找文化的核心,即根性文化,堅信歷史傳統,善于改革創新;學校個性首先體現在“合格加特長”的個性化培養目標上;目標實現在于構建融“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等八大領域為一體的特色課程。只要文化建設有基點、有路線、有課程、有跑道,學校發展就能有個性、有特色、有品位、有潛質。

五、文化繼承、模仿與文化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

繼承、模仿是發展、創新的必要前提,發展、創新是繼承、模仿的必然要求。學校文化應該在繼承、模仿中發展、創新,在發展、創新中繼承、模仿。文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開放交流,博采眾長。一方面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應倡導文化追溯、文化積淀,尋求文化之根、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著力體現時代精神,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用包容的態度倡導“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尋求時代特色、學校風范。通過文化交流、借鑒、融合,實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求同存異,革故鼎新”。要避免兩種極端傾向,即要么拿來主義,照搬別人的東西,缺乏獨立思考、個性品質;要么全盤否定傳統的東西,重起爐灶,缺乏必要的吸收和借鑒,以致失去文化之“根”。

綜上所述,“崇真”“求實”“向善”“尚美”始終應該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觀念與精神追求,多元視角、哲學思考、開放辦學、系統規劃、全員參與始終應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學校只有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體現全體學校成員的文化參與、文化體驗和文化自覺;只有正確處理文化體系與文化局部之間的關系,才能展現概念的可操作性、邏輯的自洽性和方案的可行性;只有正確處理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用理性的思考開展扎實的行動,才能凸現文化認知、文化智慧和文化真理;只有正確處理文化共性與文化個性之間的關系,才能呈現學校文化個性、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只有正確處理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才能顯現文化根源、文化基因和文化魅力。概言之,只有把握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周密權衡各種文化因子之間的輕重關系,才能真正提高文化建設的厚度和高度,尋求文化建設的真諦和密碼。

參考文獻

[1] 張東嬌.論學校文化的雙重屬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6(2).

[2] 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張東嬌,張風華.“邏輯難自洽”“概念不操作”“說做兩張皮”學校文化建設三大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中小學管理,2015(1).

[4] 楊九俊.學校個性、文化傳承與校本課程[J].江蘇教育,2016(2).

【責任編輯:白文軍】

猜你喜歡
共性理念體系
延安精神和三線精神的共性特性與繼承弘揚
基于OBE理念的課堂教學改革
遵循課程理念,探尋專業成長之路
仁愛至和 篤行達慧——至和教育的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構建
用心處事
旋轉體容球的一個有趣共性再探究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三位一體”建體系 長治久安防哮喘
喜愛音樂的物理大師
現代陶藝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