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古迪亞拷問”拷問了誰

2016-09-13 06:49
環球時報 2016-09-13
關鍵詞:迪亞老嫗有罪

李昊

每當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發生,尤其是事件中摻雜進悲情成分的時候,“拉古迪亞拷問”就會如期而至地隨著一篇篇煽情文章在網絡空間廣為流傳。

這則具體時間和地點都很模糊的故事大致講述的是:紐約市長拉古迪亞微服于一個盜竊案的庭審現場,一位被控盜竊罪的老嫗自辯盜竊面包是為了給自己挨餓的孫子,而法官判定有罪并要求老嫗在10美元罰款或10天拘役中選擇,老嫗哭訴著選擇牢獄。市長大人脫帽起身,放入10美元并要求現場每人拿出50美分,為各自的冷漠而付費。市長還致信拷問羅斯福身為總統對此就沒有責任么?這是筆者從諸多無處追溯本源的游記、漫談與時聞中總結出的大概。除事件描述外最常見到的是緊跟其后不知出處的一句評價——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面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作為一位在美國經濟危機中走到前臺,曾就讀于紐約大學法學院,以關注移民與貧窮著稱的紐約城三屆市長,拉古迪亞出現在某位窮苦被告的庭審現場是很有可能的,但筆者難以相信所謂的“拷問”。作為羅斯福超黨派的“親密戰友”和狂熱支持者,他寫給后者的信更像是對老朋友的真誠建議。

“拉古迪亞拷問”是否和“華盛頓的櫻桃樹”一樣是個以訛傳訛的假托之作,筆者無法證實,也不能證偽。但筆者從事法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西方法學界基本不提“拉古迪亞拷問”。

不妨假設確有其事,作為這則軼事的傳播者或者受眾,我們要面對幾個問題:拉古迪亞先生拷問了誰?是控訴紐約州地方法院的不公審判還是美國刑事法律的不正義?是控訴社會保障不健全,還是在拷問全體紐約市民——偷面包的老嫗被定罪,這個社會就人人有罪?

就法律而言,筆者認為拉古迪亞絕非在拷問紐約州的盜竊法律或庭審進程。西方法律體系中,無論是私法中的侵權法抑或是刑法,基本邏輯構造均不復雜:一個意志自由的人對其行為自負其責。法律本身也擔不起蕩滌靈魂,塑造君子的使命,而是小心地甚至簡陋地維護著人類文明沉淀演進的幾個基本行為規范——不殺人、不強奸、不放火、不侵犯他人產權等。法律的重要意義恰恰是這份簡單與堅持,但其卻不可避免地總是成為政治、社會矛盾凸顯的舞臺與前沿。所以拉古迪亞帽中的美元與其說是“連坐”的贖罪金,不如說是慈善救濟。

但讓筆者憂懼的是第二個問題,所謂“拉古迪亞拷問”在中國的網絡傳播中被太過自然地演繹成了“貧窮-不幸-絕望-罪者脫罪-社會有罪”的邏輯鏈,而且轉換得如此輕巧,一次又一次被用來為違法甚至殘忍施暴者開脫,在不經意間扭曲了善惡標準,模糊了是非邊界。這背后深藏著意大利智者帕累托先生所謂的非理性因子“留存物”,表現為所謂封建主義留存以及資本主義舶來的現代性留存??偨Y起來大致是:以成功為目標,不問條件;以貨幣為標尺,不問用途;以子女為附屬,不問個體;以環境為托詞,不問改變;以軼事為戒律,不問思考;以不幸為忿恨,不問奮斗;以幸運為當然,不問感恩。

這似乎扯遠了些,但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均要面對的真正拷問——如何在這個時代下好好生活,自己好好生活,家人好好生活,他人也好好地生活。筆者無意討論社會保障與慈善機制的建立,更想借此多向自己,以及“拉古迪亞拷問”的傳播者們“拷問”:是否節制,是否守法,是否參與了社會公益,是否關心了他人,是否從非理性的束縛中解放了一些?!?/p>

(作者是北京工業大學法律系主任)

猜你喜歡
迪亞老嫗有罪
老嫗
老嫗
印度女星請女性主婚獲贊
老嫗老翁
印度百歲老嫗被醉漢強奸致死
檢察機關3年刑事抗訴近2萬件
應驗吧
終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