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氯異氰尿酸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抑制效果

2016-09-14 06:14宋曉兵彭埃天凌金鋒程保平
植物保護 2016年1期
關鍵詞:葉鞘三氯病斑

宋曉兵, 彭埃天, 凌金鋒, 陳 霞, 程保平, 周 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40)

?

三氯異氰尿酸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抑制效果

宋曉兵,彭埃天*,凌金鋒,陳霞,程保平,周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510640)

香蕉葉鞘腐爛病是近幾年的新發病害,目前生產上尚無高效藥劑,2012-2013年進行了三氯異氰尿酸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抑制效果評價。兩年的試驗結果表明,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是抑制香蕉葉鞘腐爛病的較好藥劑,336倍液施藥4次對香蕉葉鞘腐爛病防治效果達到63.16%、66.15%,顯著優于對照藥劑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348倍液施藥4次后的防效,值得在香蕉產區推廣應用。

三氯異氰尿酸;香蕉葉鞘腐爛病;成團泛菌;抑制效果

伴隨香蕉產業近50年的持續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產量第二的香蕉生產大國,香蕉種植業已發展為華南地區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高效經濟作物[1-2]。近年來,在廣東省廣州、肇慶、惠州、湛江等地的香蕉葉鞘部位普遍發生一種腐爛性病害。其病原菌主要危害葉鞘基部,病斑呈黑褐色,初成點狀,后擴大成條形或長橢圓形水漬斑,葉鞘腫脹、腐爛[3],擠壓病斑處有酸臭水流出,后期葉片從腐爛部位葉柄折斷,導致蕉葉倒垂,故稱香蕉葉鞘腐爛病。一般田間輕者發病率為5%~10%,重者可達100%,常年均有發生。該病害以前較少發生,近幾年發生普遍且有加重之勢,常規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已成為影響香蕉高產、穩產的重要威脅之一。

香蕉葉鞘腐爛病病原菌初步鑒定為成團泛菌(Pantoeaagglomerans)[4],是一種細菌侵染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成株期香蕉的中下部葉鞘,新葉鮮有發病,底部葉鞘發病后逐漸向上部葉鞘蔓延。目前有關該病的發生、危害及防治情況的報道較少,病害暴發成因、侵染循環及其防控措施等都有待詳細研究。

三氯異氰尿酸(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TCCA)是一種強氧化劑和氯化劑,有效氯含量達90%以上,具有高效、廣譜、較為安全的消毒作用,對細菌及其芽胞、病毒、真菌等都有殺滅作用,具速效緩釋作用特點,應用范圍廣[5-6]。2012-2013年我們連續兩年進行了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抑制香蕉葉鞘腐爛病的田間效果研究,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湖南省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湖南省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供試香蕉品種均為‘巴西’,為2年蕉留芽栽培種植。蕉園地勢平坦,水位中等,土壤肥力中等,種植密度約120株/667 m2,香蕉各期肥水管理、害蟲防治措施屬當地中等水平,香蕉葉鞘腐爛病常年均有發生。

1.2試驗方法

兩年試驗地點均設在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香蕉葉鞘腐爛病發病初期開始施藥,試驗設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 504、403、336倍和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 348倍及空白對照共5個處理。每處理4個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供試香蕉5株,每隔10~15 d施藥1次,共施藥4次,施藥時間為當年的7-9月份。施藥工具為西班牙產“沒得比”超綠16型(Matabi super green 16)噴霧器,噴水量約為48 kg/667 m2,均勻噴施香蕉葉鞘,直至滴水為止。

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5株蕉樹,每株從下往上查6~10葉外葉葉鞘,記錄調查總葉鞘數、發病葉鞘數、病級,并計算平均病指及平均防效。

病葉鞘分級標準:0級,葉鞘無病;1級,葉鞘發病,病斑縱向直徑小于3 cm;3級,葉鞘發病,病斑縱向直徑3~6 cm;5級,葉鞘發病,病斑縱向直徑大于6~10 cm;7級,葉鞘發病,病斑縱向直徑10 cm以上,葉鞘斷裂,葉片下垂;9級,葉鞘發病腐爛,葉鞘斷裂,葉片完全下垂。

1.3數據處理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2012年試驗結果

2012年試驗結果表明(表1),香蕉在施藥4次后12 d,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504、403和336倍處理隨施藥濃度升高,平均病指降低,分別為26.89、26.31和22.32,平均防效提高分別為50.45%、56.70%和66.25%,3個供試濃度處理間的平均防效差異達到顯著水平;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504倍處理的平均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348倍的處理,403倍處理的平均防效與對照藥劑防效相當,336倍處理的平均防效則顯著高于對照藥劑的處理。施藥3次后10 d的平均防效略低于施藥4次后12 d的平均防效,詳見表1。

表1 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抑制效果(2012年)1)Table 1 Control efficacy of 42%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WP on 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 by field trials in 2012

1) 同列數據后小寫字母不同者表示經DMRT法檢驗在0.05水平差異顯著。下同。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y DMRT.The same below.

2.22013年試驗結果

2013年試驗結果見表2,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防治效果與2012年的結果趨勢基本一致,施藥4次后11 d,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 504、403和336倍處理隨施藥濃度升高,平均病指降低,分別為16.71、17.51和14.78,平均防效提高,分別為52.84%、57.14%和63.16%,3個供試濃度處理間的平均防效差異顯著;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504倍處理的平均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348倍的處理,403倍處理的平均防效與對照藥劑防效相當,336倍處理的平均防效則顯著高于對照藥劑的處理。施藥3次后10 d的平均防效略低于施藥4次后11 d的平均防效,詳見表2。

表2 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對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抑制效果(2013年)Table 2 Control efficacy of 42%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WP on 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 by field trials in 2013

3 結論與討論

近年來廣東、福建、海南等香蕉產區葉鞘腐爛病發生危害較重,該病害以前發生較少或并不嚴重,最近幾年發生越來越普遍,而常規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是目前生產上需要重點防治的病害對象。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流行與當地氣候密切相關,廣東省通常5-6月開始發病,7-10月發病嚴重,病害在高溫、高濕、土壤含水量過高以及蕉園密植、通風不良的條件下容易發生流行。目前泛菌屬包括有成團泛菌在內的7個種[4],泛菌可廣泛存在于植株表面、種子、土壤、水以及人體與動物體中[7],長期以來成團泛菌的致病性問題都有爭議,大多情況下該菌被認為是一種腐生菌或植物病斑上的次生菌[8],引起香蕉葉鞘腐爛病的成團泛菌與蕉園水源、土壤是否存在緊密聯系,其致病力有無分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連續兩年的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42%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是抑制香蕉葉鞘腐爛病的較好藥劑,使用336~403倍液噴施香蕉葉鞘,對香蕉未見藥害現象。建議在香蕉葉鞘初發病或未發病時施

用該藥,推薦使用濃度336~403倍,施藥次數4次,施藥間隔為10~15 d,均勻噴施在香蕉假莖和葉鞘部位,或輪換噴施其他殺菌劑,如春雷霉素、井岡霉素、農用鏈霉素等。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STAT[EB/OL]. http:∥faostat. fao. org/site/567/default. aspx#ancor.

[2]董濤, 陳新建, 凡超, 等. 我國香蕉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 廣東農業科學, 2013(11): 220-223.

[3]卞阿娜, 方份, 蘇茹. 2%加收米水劑防治香蕉葉鞘腐爛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天津農業科學, 2006, 12(2): 128-129.

[4]嚴玉寧, 何紅, 葉藝俊. 香蕉葉鞘腐敗病病原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 2011, 41(2): 124-130.

[5]田厚倫. 三氯異氰尿酸生產技術研究[J]. 遼寧化工, 2006, 35(10): 570-572.

[6]王翔, 聶湘平, 李凱彬. 三氯異氰尿酸和環丙沙星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J]. 生態科學, 2006, 25(2): 155-157.

[7]王金生, 楊曉云, 方中達.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侵染規律和病理解剖學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1987, 17(2):79-83.

[8]Bradbury J F.Guide to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M]. 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Institute, 1986:81.

(責任編輯:王音)

Inhibitory effect of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against 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

Song Xiaobing,Peng Aitian,Ling Jinfeng,Chen Xia,Cheng Baoping,Zhou J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 Guangzhou510640, China)

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 is an emerging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and currently there is no efficient pesticide for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in production. Field trails during 2012 and 2013 demonstrated that 42%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WP at dilutions of 1∶336 applied for 4 times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 with the efficacy of 63.16% and 66.15%, respectively.42%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 WP presented better control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fungicide, 50% chloroisobromine cyanuric acid WP (1∶348) against the disease. Therefore, it wa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banana orchards.

trichloroiso cyanuric acid;banana sheath rot disease;Pantoeaagglomerans;inhibitory effect

2014-12-11

2015-01-06

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粵農[2009]380號)

E-mail:pengait@163.com

S 482.2

B

10.3969/j.issn.0529-1542.2016.01.044

猜你喜歡
葉鞘三氯病斑
漲瘋了!碘漲50%,三氯漲超30%,溶劑漲超250%……消毒劑要漲價了
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三氯蔗糖中1,1,2-三氯乙烷含量的研究
凡是殺菌的護理用品要小心了
球莖茴香儲藏的關鍵技術
改進自適應分水嶺方法分割棉花葉部粘連病斑
辣蓼及其常見混偽品種的真偽鑒別
一種桑輪紋病病葉發病程度的評價指數
9種藥劑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試驗研究
稻稈葉鞘表面霧滴沉積特性試驗
pH值與腐殖酸濃度對三氯生光降解的聯合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