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小”字研究“微課程”

2016-09-23 00:15姚李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 2016年4期
關鍵詞:筆者家長課堂教學

姚李

“微課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于2008年秋首創的。微課程是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短,一般1~3 min,突出關鍵的概念、主題和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這個強大的工具,根據所提供的資源和信息,建構自己需要的知識。微課程這幾年才在國內興起,主要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很多一線教師都認為,“微課程”是一個很高深的課題,那是專家研究的內容,和我們平時的教學生活相距甚遠。其實“微課程”不僅可以運用于教學,還能運用在我們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甚至用于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微課程正讓我們的教育經歷著鳳凰涅槃式的變化與成長。下面讓我們通過幾個鏡頭,來看看“微課程”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1鏡頭一:助推課堂教學改革

在一次授課中,筆者自認為已經講解得非常詳細了,但是課后通過測試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遠遠不如想象的那樣。筆者很困惑,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怎樣才能變教師教為學生學呢?筆者開始進行探索。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通常教師為缺課學生補課,40~50 min的課堂教學內容,最多只需20 min就可以完成。這是因為,在一對一的補課中,學生學習態度特別誠懇,受環境干擾少,注意力更加集中,所以學習效率高。

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進行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在課前,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自學學習任務單”,制作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視頻,使自主學習有任務、有測評、有目標、有動力、有成效。

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學學習任務單”,觀看視頻,完成基本的測評任務。不同的學生對于不同的知識點掌握的進度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暫停、倒退、重播。即按照自己的節奏、步驟、速度或方式學習。避免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講課版本面對所有對象教學的弊端,有助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學習,夯實基礎,減少“學困”。

一堂課下來,筆者發現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而且對于知識的掌握比以前效果更好,特別是以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內化知識的效率比傳統教學好了很多。這次的實驗改變了筆者原來認為學生不會自學的看法。筆者發現,信息化教學前移,可以更好地發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更多的內化知識的時間,從而為教學創新提供新的空間。而且這樣的課堂,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商討難點,既內化了知識,又學會了協作學習;既發展了人際交往能力,又收獲了學習的成就感。

2鏡頭二:把“教師”帶回家

班上有一些學生,每天做作業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當天課堂上反復強調并著重講解過了的問題。但是學生在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就會忘記當天老師強調的內容,變成了自己記憶里的一種做法。比如,有個學生當天學習了除法豎式后在作業中就忘記把除數和商的積寫在豎式下面,而是直接寫了余數。反復強調的問題有些學生卻反復出錯,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筆者將“微課程”引入到教學中。教師制作一段視頻,記錄當天課堂講授中的重難點,學生把這段視頻帶回家,做作業之前先觀看一遍視頻,把當天的學習內容溫習一遍,然后再開始寫作業。這樣一來,就像是每一位學生都帶了一位“老師”回家,這位“老師”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無論學生讓“老師”講多少遍,這位“老師”都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講解。而且作為視頻資源,特別適合學生在需要思考或者做學習筆記的時候暫停,在沒有理解學習材料的時候重復播放,以便厘清思路,一步一步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3鏡頭三:轉換看問題的視角

一個夏天的中午,筆者遠遠看見操場上有一個學生一動不動蹲在地上,筆者怕學生中暑,便急忙走近,看看這個學生究竟在干什么。只見學生手里拿著一個放大鏡,眼睛一眨不眨盯著地上的一張紙片。他在做放大鏡聚光燃燒的實驗,可是中午實在是太熱了,筆者擔心學生中暑,拍拍學生的肩膀說:“我們下次再來觀察好嗎?”那學生看都沒看我一眼,繼續看著放大鏡下的紙片。于是,筆者走過去蹲在他身邊,直接告訴他這個實驗的結果和原理:“放大鏡又叫做凸透鏡,其實就是一塊中間厚,邊緣薄的玻璃。當陽光透過玻璃時會發生折射,因為玻璃厚度不一,所以折射角也不一樣,光線穿過放大鏡后,會在鏡后的某一點匯聚,這一點叫做焦點。因為光是一種具有能量的物質,把太陽光聚集起來,溫度非常高,所以能使紙張燃燒?!惫P者一口氣說了很多專業性的詞匯,本以為學生會追問,沒想到,那學生“哦”了一聲,便起身跑開了。

學生起身跑開的一瞬間,筆者意識到自己做錯了。那一通費解的解釋,讓學生子覺得很深奧,難以接受。如果順著他的話題,引導他思考,或者啟發他“還觀察過什么”“還想觀察什么”,使對話繼續,這樣容易走進學生子的內心世界,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引導。

筆者將這個故事告知了孩子的班主任蔡老師。蔡老師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入地交談,得知孩子很喜歡觀察動物、植物,有很多生動的小故事。經蔡老師推薦,這個孩子給全班同學做了一次“觀察介紹”。

這個故事在學校廣為流傳,筆者一直在思考它為何這么能打動人?大概是因為它很小、很普通,但卻流露著溫情,令人感動。教育中的細節最動人,更能讓人觸摸到教育的本質。

微課程就是基于微問題和微研究開展的。微問題和微研究關注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引導教師放低視角,叩問細節,提升教育敏感度。微研究,讓更多一線教師有了研究意識。

后來,筆者將這個故事做成了一個視頻,供教師觀看,并且鼓勵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收集這樣的小故事,并用視頻、PPT或者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漸漸地,教師交流的東西越來越多,積累的小現象也越來越多。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特別是對班主任而言,正是這樣的具體事件組成了每天的教育生活,我們將這樣的教育事件積累起來,尋找他們之間的相同與不同,才能真正領悟和把握教育規律。同時,教師在學習和開發“小現象”這一類微課程的過程中,體會著理念與實踐的融合,并將自己的理念在不同的形式中不斷實踐。

4鏡頭四: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一天,一位學生的家長給筆者打電話說,孩子的鉛筆接連4天都不見了。但是該家長表示,不是想要在學校調查這件事,而是希望孩子自己能通過這件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文具。這位家長在家里告訴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這件事情,然后給筆者打了電話,讓孩子明天把這個情況同筆者說說。

因為有家長的事先溝通,學生反映問題時,筆者已經想好了應對的策略。告訴學生:“今天,你不僅要學好知識,還要照顧好自己的鉛筆,你能做到嗎?”學生很肯定地點了點自己的小腦袋。果然,學生特別關注了自己的鉛筆,發現原來是自己在寫作業的時候,鉛筆掉在了地上,同桌撿到了卻不知道是誰的筆,就把筆放在了講臺前面的筆筒里。但此事給學生的感受是:“原來,這些事情我自己可以解決,我的訴說老師也會傾聽?!?/p>

這位家長選擇了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當初一個電話打給教師,讓教師解決或者責備教師,那么這件事情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正是因為這位家長和教師在背后合作,將孩子推向前臺,教會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將這件極小的事情做成了“微課程”,在一次會議上供家長們觀看,受到家長的熱烈歡迎。一位家長會后這樣說道:“我也看過一些教育孩子的書籍,也接受、認同很多教子理念,但苦于沒有落實這些好的教子理念的具體實踐方法,導致理念和行為之間相差甚遠。這次的會議讓我明白了如何具體地去操作,真是太好了!”

微課程是教師專業化教學的一種新方式。對于教師而言,微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微”,如:微問題、微故事、微研究等。只要我們將眼光放低,著重關注常態的教育教學事件,就會創造屬于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就會有屬于自己的有價值的“微課程”。

猜你喜歡
筆者家長課堂教學
老師,別走……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家長請吃藥Ⅱ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