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哲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9-23 10:08鄭向東毛玲
廣東教育·職教版 2016年6期
關鍵詞:生命哲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鄭向東 毛玲

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關懷:過于偏重于意識形態灌輸,功能單一化、功利化,教育內容僵化,教育過程忽視學生主體性,教育方法單調刻板。生命哲學倡導通過對生命的思考來尋求生活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價值實現的追求,它啟發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關注“人的生命”的發展,用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化”路徑。

關鍵詞:生命哲學;生命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6-0007-03

一、引言

所謂生命哲學,從廣義上來看,現代西方哲學史上所有的人本主義哲學如唯意志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哲學、現象學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等,都可以稱之為生命哲學。從狹義上來看,生命哲學則專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流行的以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借助肯定人的生命價值來沖決理性絕對主義哲學觀念的一種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亨利·柏格森、威廉海姆·狄爾泰和喬治·齊美爾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生命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生命現象當作一種非理性的心理體驗或本能沖動,一種絕對自由的創造力量和最真實、最直接的實在。例如,柏格森認為:“生命沖動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根源”、“這種沖動變化是在時間上永不間歇地自發地流轉,故稱為‘綿延或‘生命之流?!盵1]他說:“綿延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新的形式的創造,意味著不斷精心構成嶄新的東西”[2]“對于有意識的生命來說,要存在就要變化,要變化就要成熟,而要成熟,就要連續不斷地進行無盡的自我創造?!盵3]所以,在柏格森看來,生命本質上就是綿延和持續不斷的變化與創造的生命之流。生命哲學家們還認為傳統哲學和科學所使用的理性概念和方法只能把握凝固的、靜止的、表面的東西,而要把握生命,就必須深入到生命本身中,深入到現實生活當中去,而這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覺。柏格森說:“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這種方法絕對地掌握實在,而不是相對地認知實在,它使人置身于實在之內,而不是從外部的觀點觀察實在,它借助于直覺,而非進行分析?!盵4]

西方生命哲學啟發我們通過對生命的思考來尋求生活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價值實現的追求,這正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反思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生命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石和載體,離開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脫離實際的抽象的東西,失去了其存在價值。所以,從生命哲學視角看,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人的生命”的發展,用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關懷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意識形態灌輸,功能單一化、功利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能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物質生產和科技創新,而精神家園的建構卻被忽視。學校教育也更多地關注社會對人才的知識水平、 科學技能和創造財富能力的需求,為社會塑造了一個又一個 的“知識人”, 卻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內在精神品質的塑造。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趨于工具化、功利化,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發展的本質。具體表現為:學校教育者從社會的需求出發,向受教育者極力灌輸社會政治思想,將受教育者當作培訓的工具,將教育教學作為獲得功利的手段,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和個性特征,忽視了與其進行生命交流,從而抑制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和創造性。例如, 有的教育者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同時,否定或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及其堅持和實現,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單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5]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確立、內容設置、方法選擇時忽視人文關懷,致使 “本可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讀物有時成為政策、文件、語錄的簡單匯編與轉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飛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時成為枯燥、空洞的政治說教與道德說教”。[6]等等 。柏格森指出:“我們若將目的性理解為一種事先設想的(或是能夠事先設想的)意念的實現,那么,生命便超出了目的性。因此,對于整體性的生命,目的性的范疇就過于狹窄了?!盵7]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衡量其實效的標準,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政治覺悟是否高等,而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是否得到全面發展卻被無視。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同樣重要的目標。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僵化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遠離生活,缺乏創新性

作為傳遞一定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增設相應的內容,而在實際教育內容中,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卻越來越疏遠。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局限于書本內容的教學,大學生現實生活比較關注的焦點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過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理論體系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卻陳舊落后,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學生普遍表現出對“兩課”不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的過程中沒能把理論的內容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生命哲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

傳統教育有兩個根本的弱點,“第一是它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段。第二個弱點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8]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統一的教學模式,即在教育內容中片面強調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忽略了人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統一的標準塑造全部的學生,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從而導致我們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脫節。大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育者在施教中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忽視學生主體性

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的教育學觀念中,教師和學生設定為主導作用與受動地位的形象,兩者具有對立性。在課堂上,一直是以教師為中心,將教師看作是實施教育的唯一主體,強調教師作為權威的中心地位,過于關注對學生的控制,使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完全附庸于教師,對教師所傳遞的思想言聽計從,不能提出任何的疑義。這種聽話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很少有機會思考,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而嚴重削弱了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造成了學生個性壓抑。教師與學生之間這種從屬、依附的關系,表明了師生之間地位不平等,學生缺乏主體性,合理需求達不到滿足,使他們缺少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種傳統教育方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宰,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宣教,這與素質教育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背道而馳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調刻板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灌輸方法是必要的,但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對灌輸方法的應用有偏差,過于強調單向灌輸,通常訴諸直接的問答式教學、說服、強迫執行、訓誡、獎懲以及榜樣等,試圖使學生接受并最終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特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以知識來衡量教育的價值,以學到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和判斷學生,這是一種強制、封閉的教育教學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單向灌輸模式,教育者把系統規范的思想以一種不可置疑的態度灌輸給學生,學生完全是被動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發展被忽視,他們的感受和實際接受性很少被兼顧,于是就產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上學生逃課、睡覺的現象,最后導致出現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問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化”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育人教育,而育人教育不僅是一個階級統治行為、政黨政治行為或完成教學任務的行為,而且是要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行為?!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盵9]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擁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都貫穿著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線,因此,離開對生命的關懷和敬畏,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其本來的面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單是為了統治階級意志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灌輸、宣傳, 或者純粹的知識傳授, 也不單是為了實現思想認識上的統一, 更不單是為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 而是為了育人, 為了給學生以智慧、道德和情感的啟迪, 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只是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大學生,而是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的生命質量。從本質上說,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喚醒人性、健全人格、完善人生,指導學生怎樣做人,使學生成為真正“人”的育人活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實現教育目標,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活動、情感變化,不斷地進行情感滲透和激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重視學生的思想問題,也要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只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才能切實從思想上教育學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滿足大學生生命成長需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這樣才能及時、有針對性地關懷到大學生個體,真正煥發出人文關懷魅力,這也是由當今大學生成長的特點和社會背景所決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選擇上, 不能不顧實際,停留于照本宣科, 滿足于傳達文件精神,而應該立足于現實,對內容進行精心編制, 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豐富的人文內涵, 使之更貼近大學生、更貼近現實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了應該與當今世界形勢發展以及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特點相適應外,必須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與需要。針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價值觀模糊、社會責任感不強、耐挫力弱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積極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使大學生能夠在逆境中學會堅強,學會發現生活的真諦,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要高度重視大學生中出現的自殺、自殘和其他暴力傾向,積極融入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找尋到生活動力與生存價值,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和幸福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符合大學生生命成長規律

生命哲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斷促進大學生生命質量的提高,不斷推進其全面、自由的發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既要滿足大學生對完善人生、充實靈魂、提高思想境界的需求,又要促使大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1.教育目的由“知識‘量的積累”向“生命‘質的升華”轉變

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知識越來越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和威力。知識價值的凸顯就必然使得知識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知識“量”積累的多,并不代表個體發展能力就強、生命質量就高。教育不能為知識的積累而教育,因為積累知識的目的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是要讓生命更有價值、人生更有意義。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識“量”的積累,而忽視了對生命的關懷?!敖逃侵泵嫒说纳?,是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終使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棲息地?!盵10]因此,生命哲學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授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心靈凈化、人格完善、生命升華, 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和滋潤心靈的統一。

2.大學生由教育“客體”向“主體”轉變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客體和被動接受者,“看不到”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面的發展需求,“看不到”學生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關注“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的過程,過于關注“被動接受”的過程而忽視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將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僅僅當作個體應該遵守的外在規范和約束,而不是當作有益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由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純粹的政策宣傳、知識灌輸和行為約束,本來應該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因此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的內容難以接受和內化。生命哲學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思想狀況,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有意識地創設機會與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去自覺、獨立地思考問題,開發其智力,鼓勵其創造。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認可教育目標,自覺內化、接受教育的內容。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主體性人格,才會真正自覺地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

3.教育方式由“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于強調知識的單向灌輸,一方面,它無視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灌輸的核心就是強制和服從,而不是自主和創新;是一種漠視學生生命、“目中無人”的教育。必須用雙向互動式的教育教學取代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教學。雙向互動式的教育教學,是以教育者為主導、以受教育者為主體、以雙向交流為手段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征,積極創設教育教學情境 ,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智慧。學生經過自主思考,自愿地接受教育影響,從而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逐漸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在人性化教育的基礎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傳開.西方哲學通論(下卷)[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2][3][7](法)亨利·柏格森著,肖聿譯.創造進化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4.

[4](法)亨利·柏格森,劉放桐譯.形而上學導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6]沈壯海.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論教育,2008(3).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葉瀾.教育創新呼喚“具體個人”意識[J].中國社會科學,2003(1).

責任編輯賴俊辰

猜你喜歡
生命哲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對《過客》特殊意象的解讀
微博文化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與融合
藝術意境中生命哲學的靜照及其表征
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啟示
從熊十力的生命哲學看人的生命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