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傳播視域下的網絡暴力研究

2016-09-28 05:28吳艷芳
老區建設 2016年2期
關鍵詞:大眾傳播網絡暴力

[提 要]隨著“微博效應”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新聞事件通過微博與受眾互動。盡管這一網絡媒介起到了監視環境、教化受眾的作用,但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不少缺乏理性的網民借助網絡暴力手段,發起對事件當事人的道德審判;部分娛樂記者和新聞媒體曝光明星的私生活,為制造噱頭不惜“興風作浪”。在這樣一種被“道德淪喪”與“倫理虛無主義”所裹挾的文化背景下,當下的網絡暴力已然成為擺在受眾和傳者面前不可小覷的問題。結合傳播學有關知識,從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產生動因以及治理策略三個方面研析當下網絡暴力現象。

[關鍵詞]大眾傳播;微博效應;網絡暴力

[作者簡介]吳艷芳(1990—),女,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電視傳播藝術。(江西南昌 330000)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微博用戶國,而新浪微博是國內最有影響力、最受矚目的互動性交流平臺,其囊括了電腦CP端、手機和平板等移動客戶端,具備開放的傳播機制、互動性和時效性等傳播特點。相較其他網絡媒介,新浪微博的名人認證、媒體認證將名人、媒體曝光于大眾視野范圍內,擴大了受眾的傳媒接近權,網民通過轉發、評論、發布信息與微博名人互動。發揮如此強大傳播效應的同時,新浪微博也孕育著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其負面效應正逐步惡化。

一、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

與傳統的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不同,“網絡暴力是網絡話語暴力的一種簡稱,它是指在網絡這一虛擬平臺上,用話語暴力侵犯他人隱私,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傷害他人尊嚴、編造謠言誣陷他人的行為,所以也被稱作‘網絡欺凌?!盵1]按照“暴力等級”,新浪微博上的網絡暴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跟風發泄,網民針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微博上評論或發布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如2012年舒淇在甄子丹和趙文卓罵戰中被網民“炮轟”,2015年歌手曹格因網民主觀臆斷其孩子傷害明星吳鎮宇的兒子被侮辱、謾罵等,這種形式的網絡暴力多發自烏合之眾,其傳染性易造成事件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侮辱、情緒低迷失落。

其二是泄露隱私,網民在微博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如2006年“高跟鞋虐貓事件”、2008年的“女白領死亡博客事件”、2015年“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引發的人肉搜索等,這種形式的網絡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使其真實信息暴露在虛擬環境下,其現實生活易受干擾。

其三是在現實生活中侵犯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致其人身權利受損。如2015年6月,部分網友組團騷擾江西省永新縣施暴女生及其家人的現實生活,這種虛擬環境里的網絡暴力已發展成現實生活中的犯罪,當事人的人身權利易受到侵犯。

二、網絡暴力的動因

(一)“二重建構”下的“欲望”扭曲

具備虛擬身份的普通微博用戶的言論隱匿,與現實世界中的社會法則形成張力,這為網絡暴力的產生提供機會。首先,虛擬網絡賦予網民現實與想象、個體與從眾、內秀與張揚的雙重身份,這使得網民的生活方式、規范行為、語言表現都迥異于現實。其次,虛擬環境的管制門檻較低,這使得網民在現實中拿捏得當的言論演變成網絡上“抨擊社會、挑起事端、編造謊言”等語言行為。這種現實與虛擬“二重建構”下的文化心理是大眾內心欲望的反照,是受眾發泄公憤和私欲的窗口,是滿足個人窺私欲的平臺,是魯迅先生筆下“看客”心理的文化體現。

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人們使用媒介的動機來自認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個人整合的需要、社會整合的需要、舒解壓力的需要。對微博用戶而言,新浪微博擴大了他們的傳媒接近權,他們通過新浪微博關注和評論娛樂明星,滿足對明星的“窺私欲”,通過八卦明星獲得談資、舒解壓力,甚至把明星的微博當作發泄負面情緒的平臺,以此來滿足認知和情感的需要,微博用戶非理性的使用方法和畸形的滿足欲是催發網絡暴力的主觀原因。

(二)“失語”的傾聽者

赫胥黎曾預言了一個失去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世界,同樣,“在批判學派眼里,‘大眾受眾一詞多少帶有一些貶抑之意,意味著個性喪失、非理性和缺乏自我意識。用馬爾庫塞的話來說,大眾受眾的形成是控制與同質化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控制和同質化導致了單維度 (又譯單向度)的社會和單維度的人。他們無力為自己辯解, 而傳媒卻可以將‘心理無知強加給他們?!盵2]自電視、電腦和互聯網誕生以來,大眾步入“拒絕記憶”的讀圖時代。讀圖時代下媒介越來越重視圖片,微博上的靜態和動態圖片占據大量篇幅,然而,“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認,看文字卻需要能理解”[3],讀圖時代的話語結構弱化了受眾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受眾容易被媒介輿論風向控制。少量的、溫婉的言論會被強硬的、占大多數的意見口誅筆伐,片面化觀點如多米諾骨牌般被消解,受眾受到支配言論蝴蝶效應般的影響,失去了話語權,成為了“失語”的傾聽者。

紐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持有某種態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達支配意見和不表達意見的個人數量增加的時候會放棄原有的想法和態度,實現與主導意見的趨同。同時,由于大眾媒介表達支配意見,再加上對異常意見的人際支持日益缺乏,就形成一個沉默的螺旋”[4]。在成都被打女司機盧某卷入的網絡暴力事件中,新浪微博用戶從最初“一邊倒”的同情支持到集體謾罵,網友的輿論風向變化之快、來勢之洶涌,把網絡暴力之火迅速點燃又頃刻撲滅。

(三)“興風作浪”的娛樂掌舵人

對明星發起道德審判的并不只是缺乏理性的網民,部分娛樂記者在職業道德和新聞自由交集圈外圍打起“擦邊球”。風行工作室創始人卓偉,這位讓明星聞風喪膽的娛樂記者曾爆料過王菲和謝霆鋒復合、文章出軌、陳赫出軌等,由其發起的“周一見”和“周三見”等“微博效應”牽動全民,盡管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聲稱“捍衛公民言論自由權及新聞媒體監督權,不跨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但其爆料尺度引起不少明星和微博普通用戶對其職業道德的質疑。

麥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對議論的先后順序?!盵5]新浪微博每天為用戶提供的話題無計其數,卓偉作為娛樂八卦話題的制造者之一,其編寫的娛樂八卦新聞一經發出便炸開鍋,可以說,這些“娛樂掌舵人”為微博用戶設置的娛樂議程有效地將觀眾的注意力轉向娛樂八卦話題,盡管這些話題滿足了用戶獲取娛樂八卦信息的需求,但“娛樂至死”的傳播內容和方法極易誤導受眾。

三、網絡暴力的治理策略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下,部分公眾對媒介的認識不足,極易缺乏理性和約束力,從而非理性地使用媒介,滋生網絡暴力;而不少追求“娛樂至死”的傳媒工作者對職業的認識發生偏差,未能平衡新聞自由和職業道德的關系,過分迎合受眾的“看客”心理,勢必會誤導受眾。治理網絡暴力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道德和法制兩個層面、針對受眾和傳者兩種群體多管齊下。

在道德層面,針對受眾,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受眾的道德自律意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絡行為;針對傳者,要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和職業道德,發動人民群眾進行輿論監督,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

在法制方面,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快對網絡暴力的立法研究,借鑒各國已有的法制經驗,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依法懲治的力度,例如,可以通過采取網絡實名制和設置網絡監督中心有效地管制監控網絡暴力。

四、結語

麥克盧漢曾預言了我們的時代:在電子時代,媒介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人們自戀又麻木地受控于自己所創造的高科技中,缺乏清醒和超脫的旁觀者態度。作為一種對傳播媒介資源、人際關系和信息傳播方式整合變革的新媒體形式,微博裂變式的傳播方式最大釋放了公眾的話語權,因此,中國作為第一大微博用戶國,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有其必然性。盡管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網絡暴力的社會危害,但在這樣一個道德與價值對抗博弈、媒介與利益相盈難下、娛樂至上的時代背景下,網絡環境的改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微博作為一個點對點的傳播平臺,監管的責任最終要落實到每一位用戶自身。對受眾來說,面對爭議話題,不應當隨波逐流發起道德審判,而應當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厘清自己的立場,莫做烏合之眾的情緒宣泄;作為把握話語權的意見領袖以及媒體平臺,不應當完全順應網絡輿情的認知趨同與思維慣性,而是應當在“集體噤聲”之際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消減或抑制負面的傳播效應,凈化網絡戾氣。

[參考文獻]

[1]李巖.網絡話語的暴力效果——以??略捳Z理論解讀網絡暴力的生成[J].當代傳播,2014,(5).[2]劉燕南.受眾分析:解讀與思考[J].現代傳播,2006,(1).[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5]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上官濤]

猜你喜歡
大眾傳播網絡暴力
究傳播學角度下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的內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設的農村大眾傳播效果管窺
網絡暴力的危害及產生根源
“網絡暴力”
大學生網絡暴力語言分析
廣播新聞創新性改革文獻綜述
新形勢下的主持人輿論引導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網絡暴力的法理學透視
中國獨立電影的跨文化調和與妥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