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參照指標與建設基礎

2016-09-28 11:11周文杰
圖書與情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理論依據

周文杰

摘要:文章從理論依據、參照標準和建設基礎三個方面對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展開了分析。就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理論依據而言,“世界三”理論解釋了其可能性,“圖書館學五定律”解釋了其必要性,而“社會認識論”解釋了其現實性,ISO及IFLA所制定的與圖書館相關的標準及國際圖書館界開展的若干質量評估項目及其體現的理念為構建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提供了參照。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已具備了社會、職業、政策和方法論的基礎。

關鍵詞:圖書館標準體系;理論依據;參照指標;建設基礎

中圖分類號:G25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國圖書館學界對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90年,黃宗忠教授就提出:“標準化是圖書館管理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實現圖書館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前提。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圖書館的現代化和專業化。因此,圖書館標準是高速發展圖書館事業,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提高圖書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種重要手段?!?/p>

近年來,隨著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各類圖書館及相關機構對于標準規范體系的構建工作得以深入推進。特別是2008年10月全國圖書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設立以后,組織開展了大量建設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過文獻調查發現,盡管圖書館標準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對圖書館標準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參照體系及其建設基礎展開深入分析。顯然,圖書館標準體系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其構建于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谶@一認識,本文在對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調查的基礎上,旨在從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視角,解讀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理論依據,并對國外相關指標體系及其理念進行分析,進而考察圖書館標準規范化的基礎,以期豐富學界對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理論認識,并為圖書館標準規范的制定提供理論參照。

1.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的研究現狀

我國研究者對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三個方面。

大量研究者對高校圖書館的標準化工作展開了研究。據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兩個數據庫中,收錄的高校圖書館標準化相關文獻達368篇,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對歐美日等國外高校圖書館標準的研究:二是從資源建設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技術標準等方面探討了我國高校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問題。此外,張東華等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與美國《高校圖書館標準》進行了比較研究。賈朝霞(2012)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分析了高校圖書館采訪有效性評價標準。王榮分析了高校圖書館書目數據庫的標準化建設工作。王偉赟討論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標準問題。張惠君等評述了“CALIS重點學科網絡資源導航庫”標準與規范。彭一中等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問題。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能力標準與資質認證規范研究。

對于圖書館業務流程標準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獻編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麗就指出,國際編目在向標準化方向努力。楊玉麟(1989)曾對早期我國圖書館文獻工作標準化的成果進行了介紹。陳成桂(2005)分析了網絡信息資源編目問題。梁焰(2006)對我國在版編目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了探討。針對數字圖書館的標準與規范的建設框架問題,張曉琳等(2003)展開了系統論述,對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起到了引導作用。劉錦山(2001)對中國數字圖書館標準化工程建設進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對數字圖書館標準化的成本一收益進行了分析。

此外,劉茲恒等對照ISO和IFLA的圖書館標準體系,分析了其對我國圖書館標準化工作的啟示。王世偉指出,著力于“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著力于“十三五”規劃的制定、著力于“面向國際”戰略的謀劃是圖書館標準化工作的三個著力點。

2.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2.1可能性:“客觀知識”視角下的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

英國哲學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由于能夠完整地回答圖書館何以可能標準化的問題,因此,可被視為圖書館走向標準化重要的理論依據。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則是客觀的思想內容,特別指科學的因果思想以及技術作品的知識世界。其中,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相互影響,而“世界三”卻自成一體,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認為,每一本書都是客觀知識凝結,無論這種知識是真是假、有用或無用、有讀者閱讀或沒讀者閱讀。

自“三個世界”理論產生后,圖情學領域不斷有新的研究出現豐富其內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識觀”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須延伸到信息。他認為,“世界三”中的客觀知識即為記錄、語言、藝術、科學、技術等文化類思想產品,信息科學(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觀的知識理論,而不是主觀的知識理論。Brookes進一步指出,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開拓第一世界,而將他們的成果記錄于“世界三”:社會科學家和人文學家的研究,屬于“世界二”,通過與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將其記錄存留于“世界三”:圖書館和信息服務職業的從業者的工具則是收集和組織“世界三”的記錄,相關理論則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識能夠被更有效地利用。

顯然,如果承認Popper所述的“客觀的知識世界”的存在,那么圖書館的職業活動就可被視為客觀知識的收集、整理、貯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動。通過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圖書館及相關信息服務行業職業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客觀知識”,因此,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視角下的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

既然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因“客觀知識”而具備完全的可能性,則進而需要回答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圖書館學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譽為對圖書館職業的最簡潔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內容包括:書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讀者有其書(every readerhisbook),書有其讀者(everybookits reader)。節省讀者時間(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無疑,Ranganathan描述了圖書館的理想面。然而,在現實中,達成這五個定律殊非易事。我國臺灣圖書館學家何光國指出,現實中的圖書館職業實踐常??梢悦枋鰹椋簳菫闅w集而非利用,有些讀者不得其書,有些書在書架上收集塵埃,浪費讀者和館員時間,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舊貨倉庫。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圖書館,恐怕也無法完全達到Ranganathan所列舉的五項標準,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難看出,把圖書館的理想面轉化為現實面,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其中,館藏資源難以被用戶充分利用是制約圖書館由理想面轉化為現實面的主要障礙。實現管理過程與館藏資源的標準化、統一性,是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基本目的。通過標準規范體系的構建,有效提高館藏資源的可獲取性,顯然是連接圖書館理想面與現實面的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說,要達成圖書館的職業目標,跨越從理想面到現實面的鴻溝,就必須構建完善的圖書館標準體系。在網絡化、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這一體系的構建顯得尤為緊迫。

2.3現實性:“社會認識論”視角下的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

當代圖書館職業面對的最大現實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及其承載的數字化資源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對這一現實,圖書館職業正在經歷一場嬗變。

“社會認識論”的創立者、美國學者Jesse H Shera認為,圖書館專業館員的責任是將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給最需要它的讀者。從Shera的視角看,讀者與館藏資源之間存在著鴻溝,必須依靠圖書館這座橋才能結合在一起。我國臺灣圖書館學家沈寶環基于Shera的理論,提出兩點重要認識:其一,信息資源與讀者之間,無需館員這一中介也能結合。無疑,這一觀念導致圖書館應走向開架;其二,館員要想在信息資源之間扮演中介的角色,則須具備一定知識水平并洞悉讀者所需。早在因特網尚不夠普及的1994年就有學者指出,熟悉網上檢索的讀者,實際上不再需要圖書館和館員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網絡廣為普及的今天,只要圖書館賴以生存的記錄仍然存在,圖書館就仍然存在著勃勃生機,只是信息資源(至少部分地)從有形走向無形,信息服務(至少部分地)從面對面走向遠程化、虛擬化。正是基于這一狀況,與網絡資源之間的有效對接已成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展望未來,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交流系統中的一部分,主動走向標準化,從而自覺地服從于整個社會信息交流系統的規制,這將不僅是圖書館職業價值在信息時代的基本體現,甚至直接關乎圖書館職業存亡。

我國臺灣學者何光國對網絡時代的圖書館在社會信息交流系統中的新角色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社會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會現實,圖書館是否能保持生機,則要看它們是否能夠像過去數千年一樣,機靈地、緊緊地隨著信息記錄形式及使用方法的變遷,而即時相應更易。這便是圖書館亙古不變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學根本。同時,何光國還基于對信息社會背景下“新經濟”的觀察,提出圖書館今后企業和服務發展的指南:資訊本體二值化、資訊載體多元化、資訊內容密集化、資訊組織自動化、資訊需求個別化、資訊服務專業化、資訊供應商業化、資訊溝通雙向化、資訊傳輸宇宙化、資訊資源國際化?;谏鲜龇治?,何光國指出,“在21世紀‘數位化資訊社會里,資訊將全盤‘數位化,‘紀錄的格式也必須趨向統一……現代的圖書館是毛毛蟲,21世紀后半世紀的‘圖書館將會是一只美麗萬千的蝴蝶”。無疑,圖書館業務走向標準化,正是對數字化時代“機靈”地順應。

總之,從理論視角來審視,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現實性。在“數字圖書館”甚囂塵上的今天,圖書館的標準化趨向更顯得緊迫。何光國認為,數位化資訊傳送和收受的各種軟硬件設計規格統一,數位化資訊傳送、檢索和使用格式標準統一,數位化資訊編目分類品質管理統一集中,數位化資訊編目分類應采用統一標準等9個方面是“虛擬圖書館”的生存條件和必經之路。顯然,這些問題都與圖書館標準化息息相關。

3.圖書館標準體系的參照指標及其理念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圖書館界針對圖書館業務活動,起草了一系列標準、規范,初步形成了一個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標準規范框架。整體而言,我國圖書館相關標準文件從內容上借鑒國外規范文本,努力體現國際圖書館界相關標準規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標準及其理念

從一定程度上說,我國圖書館的標準規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國恢復ISO成員國資格。自1979年全國信息與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原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以來,我國圖書館工作者參照國際標準,制定了大量規范文件,這些文件從不同角度體現了ISO相關標準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圖書館績效指標(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圖書館績效指標補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補充本第1版,2003年7月)。這一指標的基本理念在兩方面:一是比照圖書館自身的任務、目的和目標,對其服務及相關活動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評估:二是通過過程性評估,促進圖書館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最終實現圖書館之間的比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電子圖書館服務績效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長性”評估,證明圖書館價值并促進館際比較。具體評估策略是通過對單個圖書館不同年度績效數據的比較,發現圖書館歷年以來業務量與業務結構的變化,從而識別其圖書館的“成長性”,并據此做出管理決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國際圖書館統計(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這一指標體系所體現的最重要理念是經過標準化的圖書館業務活動與其他相似機構之間是類似的,通過對標準化的圖書館業務流程的全程監控,并通過圖書館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比較,可以有效評估圖書館業務活動的價值與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圖書館標準化中的應用

除ISO標準外,我國圖書館界還積極參照更大適用范圍的標準規范文本,努力提高圖書館工作效益。近年來,卓越績效評估工作已得到圖書館界的一定重視。卓越績效評價準則(GB/T 19580-2012)是由國家質檢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管理會發布,屬我國國家標準。這是一個適用于各類組織機構進行評估的準則。2013年,東莞圖書館在東莞市卓越績效評估中獲得一等獎,首開我國公共文化機構展開卓越績效評估的先河。

卓越績效評估的整體架構包括“兩個三角”和“七大模塊”。兩個三角即“驅動三角”——領導、戰略、顧客與服務對象和“從動三角”——資源、過程、結果。七大模塊指領導力與組織架構、戰略目標的設定與實施、服務對象的界定與業務活動的展開、資源的整合與協調、價值創造過程、其支撐系統、績效測量與知識管理、結果評估與反饋機制。這一評估可被用來作為業務工作改進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務績效衡量工具。

從圖書館標準體系建設的角度來看,卓越績效評估體現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戶需求導向,實現發展戰略標準化;關注價值創造,追求績效輸出標準化;優化管理過程,促進業務流程標準化。卓越績效評估所體現的核心價值觀對于圖書館標準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具體包括: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組織文化,顧客驅動,強調組織和個人的學習,重視員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應和適度靈活,關注未來,促進創新,基于事實展開管理,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公民義務,關注結果和創造價值等。

3.3國際圖書館界質量管理項目的主要理念

圖書館質量管理項目著眼點在于對圖書館的服務行為和服務效益進行評估,這些項目所體現的理念對于構建圖書館服務標準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1)LIBECON。LIBECON即國際圖書館管理研究項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這一項目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法國國際公共財經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歐盟委員會、國際圖聯(IFLA)等機構發起的。其主要目標是建成一個定標比超的工具,通過為決策者提供數據信息支撐,促使全球化層面的圖書館行業政策的形成。貫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對圖書館事業運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圖書館事業的社會價值。

(2)LibQUAL+。LibQUAL+系統是由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RL)為美國及國際圖書館界提供的統計及評估圖書館服務質量的一整套在線服務。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讀者角度而展開圖書館的業務活動。具體而言,這一系統通過征求、跟蹤、了解讀者對圖書館質量的意見,進而將這些意見轉化為開展業務活動的具體依據。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國和愛爾蘭的大學圖書館共同組成。這一平臺主要提供圖書館績效測評數據、工具及測量技術。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對電子資源的全面評估,有效支撐學術研究,實現大學圖書館的職業價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個重要的圖書館服務研究機構,一直致力于為英聯邦相關國家提供相關統計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基于績效評估,形成獨立的“第三方”建議,以便為圖書館職業針對文化和學術研究開展活動提供管理支撐。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網絡電子資源在線利用統計項目。這一項目由一家注冊于英國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負責運營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過設立標準,促進采用統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來記錄和報告在線利用統計,從而為圖書館員、出版商和中間服務商服務。

3.4IFLA相關標準的理念與啟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為當前最大的圖書館行業性國際組織,在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迄今為止,IFLA及其各分支機構已出臺了大量標準規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國圖書館界的普遍應用。2012年,IFLA成立了標準化委員會(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為6個戰略計劃中的1個,全面協調IFLA內部和外部的標準化工作,同時也支持各個專業部,尤其是專業組的標準化工作,標志著IFLA圖書館標準化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這些標準涉及技術、服務、流程等多個方面。如,1996年,IFLA學術和研究圖書館專業組頒布《學術圖書館績效評估國際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該指標體系重心在以用戶為導向的指標上,包括:有效性、文獻傳遞、館藏利用、采訪速度、圖書加工處理速度、館際互借速度以及用戶滿意度等。該指南所體現的基本理念包括:圖書館職業活動質量評估應該具有可比性,優質的圖書館業務活動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獲得可靠的業績。

4.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建設的基礎

4.1社會基礎

21世紀以來,社會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經濟、政治、文化等諸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地變遷。在信息資源日益上升為重要戰略資源的背景下,作為專業信息服務機構的公共圖書館需要比其他行業更迅捷地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的社會環境。無論從硬件環境還是軟件條件看,信息資源賴以傳播的網絡都是一個高度標準化、規范化的體系。作為信息資源的存貯者和提供者,圖書館無疑需要自覺實現標準化、規范化,以便能接入整個社會的信息交流系統之中。

4.2政策基礎

自2012年起,我國政府實施的“三館”免費開放政策已經使數以億計的民眾受益。然而,圖書館職業的從業者必須意識到,作為政府支撐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部門,公共圖書館只有不斷地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效益與價值,方能得到社會源源不斷的支持。從長遠來看,公共資源必將(也只能)向能產生最大社會效益的部門集中。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一個目的,是把圖書館置入社會效益評估的整體環境之中,以便實現圖書館與其他機構之間效益的實質性比較。只有通過這種跨部門的比較,圖書館才能向全社會證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證明了自身的效益,圖書館才能得到持久而強勁的支持。

4.3職業基礎

知識組織整理方法是圖書館學最富有生命力和動態性的領域之一。從杜威十進分類法開始,現代意義上的分類體系已歷經一個多世紀而不衰,并在數字化的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圖書館學家Richmond曾樂觀地預言,“在已有的分類法、參照系統、索引、敘詞表等技術之外,我們完全有可能增添處理更難問題的更復雜的方法”。不難看出。知識整序是圖書館職業的核心業務,而這一業務正是基于一整套標準化、規范化的體系而展開的。

4.4方法論基礎

著名標準化專家李春田把標準化的方法論基礎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目標導向。即標準化是先有目標并且以目標為先導,引領標準化全過程。目標導向是標準化方法論的一塊重要基石。在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中,所涉及的環節、部門都分別承擔著為確??偰繕藢崿F的分目標,從而形成圖書館業務活動的高度組織性和整體效能;二是系統分析。在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決策和執行的反復交替。諸如分析服務對象、確定總目標、明確相關要素、分析要素之間以及要素與整體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目標分解、對標準規范體系的評審、直到標準規范體系的驗收;三是整體協調。標準規范體系及其影響因素是一個整體,要仔細分析和確定它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性質和作用。這就要求圖書館業務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放到系統中加以考察和調整,都必須符合系統整體的要求。所謂整體協調,簡單地說,就是為實現最佳整體目標而優化業務流程,根據總目標的要求同時相互協調。整體協調是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過程中最難的工作,同時也是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工作??梢哉f整體協調是創造價值的活動,是圖書館規范標準體系之所以能獲得最佳整體效益的內在根據。

5.結語

標準規范體系的構建已得到我國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對我國圖書館界對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從理論依據、參照標準和建設基礎三個方面展開了分析。就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理論依據而言,本文提出,“世界三”理論解釋了其可能性,“圖書館五定律”解釋了其必要性,而“社會認識論”解釋了其現實性。進而,本研究對ISO及IFLA所制定與圖書館相關的標準所體現的理念進行了解讀,同時分析了若干圖書館質量評估項目,從而為構建我國圖書館標準體系提供了參照。最后,從社會、職業、政策和方法論四個方面解讀了構建圖書館標準體系的基礎。

猜你喜歡
理論依據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法簡析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課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研究
試論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
試論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
情感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某車載信號源的熱設計
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基礎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