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十針加減聯合許氏和化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療效觀察

2016-10-11 07:45張樹源王麗平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年25期
關鍵詞:許氏螺桿菌幽門

張樹源,王麗平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北京 100035)

?

老十針加減聯合許氏和化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療效觀察

張樹源,王麗平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北京 100035)

目的觀察老十針加減聯合許氏和化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132例按就診順序分為2組。對照組單純服用許氏和化湯,每日1劑;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老十針針刺治療,每周針刺1次;2組均治療4周后評估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臨床及胃鏡愈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2組臨床及胃鏡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2組治療前后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正常,在服藥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針刺過程未出現暈針、過敏等反應。結論老十針加減聯合許氏和化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療效更好,且安全。

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老十針;許氏和化湯

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臨床以前兩種較為多見?,F代醫學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不易清除,使得慢性胃炎反復發作,久治不愈,需要長期服藥,然而隨著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人群感染耐藥性幽門螺桿菌菌株的比例越來越高,一些以往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的方案療效也會下降[1],耐藥往往是導致根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2],且有些抗生素不良反應較多[3]。故探求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仍是臨床需要解決的難題。本病屬于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反酸”范疇,臨床中以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較常見,故筆者觀察了許氏和化湯與王氏“老十針”優化組合的方式治療肝胃不和證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4月于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專家門診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針灸門診就診的慢性胃炎患者132例,均經其他醫院確診并納入試驗前3個月內經電子胃鏡檢查證實,均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4]中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及《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5]中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診斷分型標準,納入實驗3個月內曾經規范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無效且停藥2周以上;年齡30~65歲;依從性好,愿意配合研究。排除妊娠期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合并消化性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常增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腎、消化、造血系統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有腹部手術史及外傷史者;2周內使用過對慢性胃炎有治療作用的西藥者;對多種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按患者就診順序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2組:治療組66例,男37例,女29例;年齡36~65(51.04±6.94)歲;病程(3.01±0.51)年(6個月~5年);慢性淺表性胃炎48例,萎縮性胃炎15例,特殊類型胃炎3例;伴幽門螺桿菌感染34例,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11例,反流性食管炎9例;胃鏡檢查正常0例,Ⅰ級16例,Ⅱ級39例,Ⅲ級11例。對照組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齡35~65(50.18±5.89)歲;病程(3.26±0.68)年(4個月~6年);慢性萎縮性胃炎14例,慢性淺表性胃炎51例,特殊類型胃炎1例;伴幽門螺桿菌感染30例,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13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胃鏡檢查正常0例,Ⅰ級18例,Ⅱ級37例,Ⅲ級11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胃炎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服用許氏和化湯?;痉浇M成:黃芪30 g,半夏12 g,吳茱萸9 g,黃連3 g,甘草12 g。偏于郁熱者加黃芩12 g,偏于氣滯者加郁金15 g、白芍15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 mL混合后于早餐及晚餐后30 min溫服,療程28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老十針”針刺治療。主穴: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足三里(雙),公孫、章門;配穴:夾熱加內庭;偏氣滯加外關太沖。針具規格為0.22×25 mm(1寸)、0.22×40 mm(1.5寸)的不銹鋼一次性毫針?;颊哐雠P位,局部常規皮膚消毒后針刺選取穴位。上脘、中脘、下脘直刺0.5~1.0寸,天樞直刺0.8~1.2寸,便秘者刺至肌膜深刺,便溏者刺至脂肪層,得氣即收手補法。氣海直刺0.8~1.2寸,內關直刺0.5~0.8寸,陰陵泉、豐隆、直刺1~1.2寸;足三里直刺0.5~1.0寸。內關、陰陵泉、豐隆穴位均已得氣后收手為度。公孫、太白、內庭直刺0.3~0.5寸,快速刺入皮下,無需針感,腹脹、便秘者用瀉法針感略強一些,墜脹便溏者用補法針感略輕一些,呃逆者用平補平瀉。留針20 min,每周針刺2次,連續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①中醫癥狀體征改善情況:于治療前后觀察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所有癥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癥分別記0,2,4,6分,次癥分別記0,1,2,3分。②胃鏡檢查:于治療前后進行胃鏡檢查,觀察胃黏膜顏色改變、血管透見、病變范圍等變化,按照嚴重程度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③安全性:于治療前后進行血尿便常規檢查,心電圖、肝腎功能檢查,并在治療過程中記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評估安全性。

1.4療效評定標準

1.4.1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制定療效標準。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2胃鏡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胃鏡下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至正常;顯效:胃鏡下胃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積分減少2級以上;有效:胃鏡下胃黏膜病變稍有改善,積分減少1級;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甚至加重。

2 結  果

2.1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觀察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4.373,P<0.05。

2.22組胃鏡療效比較觀察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胃鏡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4.389,P<0.05。

2.3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經過4周的治療,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安全性評價2組治療前后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正常,在服藥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針刺過程未出現暈針、過敏等反應。

3 討  論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學“痞滿”“胃心痛”的范圍,主要以胃脘疼痛、噯氣、呃逆、痞滿、口苦、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的病位在脾胃,與肝相關。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運化水谷精微,胃主降,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與脾互為表里。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肝膽與脾胃間屬木土相克關系,肝氣動則乘犯脾土,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肝脾不和,樞機不利,胃不降呃逆,呃逆泛酸,阻滯于胃脘而痞滿??梢?,脾胃的升清降濁,腐熟水谷有賴于陰陽協調,升降有度。若脾胃失和,納化傳輸失職,可致陰陽失衡,升降失司,寒熱錯雜[7]。因此,和化失宜是導致慢性胃炎并影響預后的重要病機。治療上當以和化陰陽作為基本治療方法,恢復臟腑功能。

和化法是許彭齡教授創立的治療脾胃病的基本治法[8-9]。本研究根據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機,并根據許彭齡教授的用藥規律進行加減,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斂瘡生??;甘草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吳茱萸溫中理氣,助陽止瀉,降逆止嘔;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連清熱燥濕。上述方藥合用,發揮和化陰陽、調整臟腑、調理三焦和調暢氣機的作用。另外,辛以行之散之,甘以補之,苦以燥之瀉之,辛甘化陽,辛開苦降,寒熱并用,三焦兼調,補消合劑,方小而藥精,藥物配伍對立統一,相互協調,達到改善進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祖國醫學認為,胃氣強則受納豐,水谷充盈則化有源,故人以胃氣為本,治療胃病需要治其根本,以胃為先。根據以上觀點和臨床經驗,金針王樂亭教授創立了老十針來治療脾胃疾病[10],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雙)、上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臨床療效滿意。雖然老十針和和化法在治療慢性胃炎上療效顯著,但針藥結合應用較少?;诟挝覆缓托吐晕秆椎牟C,本采用許氏化和法和老十針進行加減治療,其中取穴除了老十針基礎穴位外,還增加了公孫、章門,夾熱加內庭,偏氣滯加外關、太沖穴位。做到了取穴左右相稱,上下相應,主輔相配。中脘為胃之募穴,是承接胸腹上部氣血,而后經此向下繼續流行部位。針刺此穴位可助消化水谷,升清降濁,具有疏利中焦氣機,調和陰陽之功;上脘開胃腹受納之門,飲食水谷得以入胃;針刺下脘則溫通胃腸,益氣降逆。通過針刺三脘穴調理胃腑,有助化生氣血,治理六腑,和胃調中[11]。足三里為足陽明經胃穴,補足三里穴,可補益氣血,強健脾胃;瀉足三里穴則降逆化濁,通調腸腹。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通于任脈,寧神和胃,寬胸理氣,配足三里有助升清降濁,調理氣機[12]。氣海是補益氣血,精氣通達之穴位,有助于胃消化水谷,升清降濁,調理中州之氣;天樞為腹部足陽明胃經落穴,針刺可促進胃腸蠕動,予邪氣出路,健脾和胃;天樞與氣海相配,協同振奮下焦之陽氣,助胃腸腐熟水谷。章門是脾之募穴,足厥陰肝經。此穴可健脾益氣,行氣化濕,調理五臟氣機,通經活絡;公孫為足太陰脾經,健脾益胃,通調經脈,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脹痛。通過針刺上述穴位,達到理氣疏肝,健脾和胃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4周的治療,2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且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觀察組中醫癥候愈顯率和胃鏡愈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老十針加減聯合許氏和化湯能顯著提高愈顯率,且安全。

綜上所述,在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針灸作為外治法主要以調理臟腑氣機為主,口服許氏和化湯通過內治來調脾和胃,兩種治療方法通過內理臟腑,外調經絡,共調內外之氣機以達治療目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為脾胃病針藥結合治療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1]胡品津. 規范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J]. 中華內科雜志,2004,43(4):243

[2]成虹,胡伏蓮,李江. 幽門螺桿菌耐藥性對其根除治療影響的研究[J]. 中華醫學雜志,2006,86(38):2679-2682

[3]金殲,陳潔. 三聯療法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腸道菌群狀態的影響[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5,17(2):124-125

[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 胃腸病學,2006,11(11):674-683

[5]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 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1):2697-2700

[6]張萬岱,李軍祥,陳治水,等. 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7]林楚華,劉鳳斌. 中醫藥對慢性胃炎病因病機認識的現代進展探討[J]. 時珍國醫國藥,2012,23(6):1511-1512

[8]張其慧. 許彭齡教授和化思想淵源探究[J]. 新中醫,2013,45(11):167-168

[9]張其慧,王麗平,周煒,等. 許彭齡和化法治療慢性胃炎120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2009,31(7):969-970

[10]李慶云.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的臨床應用[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4):472-473

[11]徐蕾,楊紅星,章越,等. 上脘,中脘,下脘穴的體表定位匯考與局部解剖探析[J]. 針灸臨床雜志,2012,28(9):4-6

[12]韓國偉. 選用足三里,中脘,內關為“胃病基本方”文獻簡述[J]. 針灸臨床雜志,2003,19(6):1-2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5.015

R573.3

B

1008-8849(2016)25-2782-03

2015-12-10

猜你喜歡
許氏螺桿菌幽門
遠離幽門螺旋桿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研究進展
幽門螺桿菌生物膜的研究進展
水溫變化對近海網箱養殖中許氏平鲉攝食及生長的影響
名醫妙用單方治好胃下垂
口腔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
5種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的比較
許氏平鲉早期異速生長模式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