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2016-10-14 13:35賈文山
人民論壇 2016年27期
關鍵詞:退場文化自信

賈文山

【摘要】互聯網的開放性、平等性、親和力和滲透力讓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更加便捷、更易接受、更易扎根、難以防御。因此,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方文化帝國主義侵蝕的風險。我們應該積極主導與文化帝國主義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面對面博弈,主動設置議程,達到弱化甚至馴服文化帝國主義、促進中華文明復興和構建包容互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自信 文化判斷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帝國主義是一種難以察覺的“話語滲透”,主要表現為西方發達世界的價值體系向不發達地區的滲透與對弱勢文化的同化

早在20世紀60年代,文化帝國主義便成為了一個被人們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社會現象。隨著冷戰的結束,進入9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興起,文化帝國主義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所謂文化帝國主義,是由“文化”和“帝國主義”兩個詞組成,它是指帝國主義在文化領域中的表現,是繼帝國主義時代以來的“殖民主義”之后的更高級、更廣泛而又隱蔽的擴張形式。如果說“殖民主義”是一種赤裸裸的軍事入侵和經濟掠奪形式,那么文化帝國主義則是一種難以察覺的“話語滲透”,它往往伴隨著市場的全球化,同時又為經濟擴張和不平等的貿易秩序提供保護。具體說來,文化帝國主義主要是西方發達世界的價值體系向不發達地區的滲透與對弱勢文化的同化。

英國學者約翰·湯林森曾經從話語分析的層面將文化帝國主義批判分為四個層次,即“媒介帝國主義、民族國家的話語、全球資本主義的話語以及現代性的批判”,他還指出,不僅僅西方國家對非西方國家存在文化帝國主義,西方國家之間也存在文化帝國主義現象 。例如, 法國和加拿大等為了保護本國的文化價值體系的完整和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 制定相應法規對美國影視產品的進口進行限制。

文化帝國主義往往以貿易自由化為借口,通過大眾媒介和文化產業,例如電影、電視、廣告等載體或產品積極打入其他國家的文化市場,滲透和企圖代替本土文化價值體系并由此獲利。隨著強勢的外來文化入侵,本地的文化市場會逐漸被外來文化及文化產品所占領,本土文化會從此走向日益萎縮和衰落。而且,文化帝國主義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擴張,更嚴重的是它居高臨下,向目標國傳播自我標榜為“普世性”但不接地氣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價值體系,并對其目標國家或民族的原有的政治制度、文化價值體系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予以排斥、否定、貶低、打壓和妖魔化,從而使目標國民眾對本國的理論、制度、道路、價值和文化都失去自信,導致目標國及其精英和民眾文化主體性削弱或讓位給了文化帝國主義,從而使目標國民眾過著失魂落魄的生活。

互聯網使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更加全面、更為隱蔽,增加了我們與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面對面博弈的難度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變成了地球村?;ヂ摼W把世界連為一體,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影響?;ヂ摼W互聯互通的特性使文化帝國主義擁有了更快捷的傳播渠道,也使它呈現出新的形態。一方面,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更加全面、更為隱蔽,因為互聯網極大地提高了人們接觸不同文化的頻率。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易接近性、網絡內容的豐盛和龐雜、網民素質的參差不齊,使文化帝國主義侵蝕變得更加隱秘和容易,這就增加了我們與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面對面博弈的難度。另一方面,互聯網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平臺。因此,這種開放性和去中心化在理論上講也可能會削弱甚至消除文化帝國主義的影響,逼迫文化帝國主義退場,使包容多元的全球性文化變得更為可能。

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滲透并真正對中國產生巨大沖擊,是鴉片戰爭之后的事。鴉片戰爭后,盡管文化保守派反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盡管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折衷方針,西方文化帝國主義仍然以絕對的優勢壓倒中國傳統文化,幾乎使整個中國知識界都帶著一種無比瞻仰和模仿的心態來看待西方文化,費正清的“挑戰—反應”理論正是對這一時期中國追隨西方腳步的最好描述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以及后來的建設和發展,創造性地從西方學習到——并且正在中國踐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克星。

然而,我國這種批判性學習西方的行為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時段,慢慢沉淀為一種崇洋媚外的心理,深深植根于一部分中國人的意識中。在很多人看來,無論是西方的政治體制,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或商品都是優秀的,而中國的傳統則是低劣的。這種簡單錯誤的區分為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盡管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我們完全拒絕了西方文化(但也同時封閉了自己),但是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化又得以不加鑒別地被引進。在“與國際接軌”的號召下,全國各行各業, 例如教育界、新聞媒體界、文化藝術界等,和互聯網及自媒體一道,不加思索和不加選擇地擁抱西方消費文化和價值文化。我們在國內看到,很多明明是中國的產品卻冒用西方的品牌,廣告牌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西方模特,西方的電影或電視一放映往往觀者如潮。對于中國自身優秀的東西,他們或視而不見,或妄加抨擊。許多國人這樣做其實是在不知不覺地強化西方白人種族優越論和西方文化優越論。這種情形既是今日西方文化帝國主義侵蝕的結果,又是它得以擴張的原因。尤其隨著互聯網推動著全球傳播的發展,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和行為明顯加劇了?;ヂ摼W全球傳播使我們文化與世界的互動更加全面、持久和頻繁,防御、圍堵和刪貼只能是水來土掩,治標不治本。

要防止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根本就在于我們必須對自身的文化和制度保持自信,同時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長處,做到西方文化的中國化

在以互聯網推動的全球傳播邏輯下,為了有效應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首先就是要恢復和持續保持文化自信,力求設置和駕馭互聯網全球傳播的議程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實在是意味深長。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更不是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了。中西發展之間的落差正在不斷縮小,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足以讓我們相信,我們在很多方面比西方更具有優越性,所以面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對自身文化和傳統的信心。不可否認,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可取之處,關鍵是我們要公正客觀地看待,深刻體會中國文化的內涵與特質,對中國文化的優劣把脈清晰。只有在深刻理解、認同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建立起來。許多國人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主要表現為兩種:要么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西方文化,要么懷著警惕恐懼的心理對西方文化全盤否定,把自己封閉起來免受西方文化的侵擾。毋庸置疑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

今天大家公認的是:一方面,中國必須積極參入、推動引領全球化,積極與西方等國家展開合作、交流、競爭;另一方面,中國又必須謹防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警惕西方利用其價值觀念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這兩個方面的道理看似不言而喻,事實卻是非常矛盾復雜的,具體操作起來難免會發生偏差,因為它意味著我們既要接納又要拒斥,既要包容又要警惕。對于西方文化我們既要堅持開放和包容的原則,又要加以甄別,進行批判性地吸收,而不是拿來主義。這就意味著對于西方的東西,我們必須把它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通過“中國化”才能為我所用。

對于西方傳入到中國的文化價值,我們既要了解其產生的根源和土壤、明白它的變遷和演化,又要認清它在中國新的環境下進行重塑的可能性,既要了解它的長處又要知道它的短處,明確它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其實中國在長期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產生了獨特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價值和制度。例如,一談到民主,在國人看來似乎美國的民主就是最好的,但是扎根于中國土壤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其實更適合中國的民主體制。又如西方長期把自由與計劃看成是相互對立、不可調和的,而中國的中庸文化卻能把它們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計劃和自由相結合的模式。因此,要防止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根本就在于我們必須對自身的文化和制度保持自信,同時對西方文化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長處,做到西方文化的中國化。當然這種自信不是自我膨脹、目空一切。這種自信至少讓我們在面對西方的文化價值不是不假思索地去接受或模仿,而是要進一步追問兩種文化到底有何關聯與不同、它們各自的優劣是什么、西方文化要在中國的土壤中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什么等諸多問題。

西方文化不是鐵板一塊,它也具有這樣那樣的內在矛盾

為了確保這種文化自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利用互聯網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尤其展示中國文化的現代發展以及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外,在傳播西方文化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傳播,而是要在認清西方文化優劣的基礎上,探索西方文化如何結合中國實踐,使之更加適合中國的需要。所以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在內容建設時不應當只是任由西方文化流入,而應當加強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和西方文化的中國化內容的建設。同時,要增強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增強對外來文化的辨別和批判,提升全民的媒介素養。

我們之所以看不清西方文化里的文化帝國主義現象,除了我們的缺乏自信及盲目跟風的心理之外,還與我們自身的判斷力有關,我們認為所有西方的都是好的,主要原因是我們還沒有認清楚西方文化的特質、局限以及它生存和發展的歷史社會境遇。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缺限。西方文化不是鐵板一塊,它也具有這樣那樣的內在矛盾。同時,不是所有的西方文化都是文化帝國主義性質的。西方社會也常常被它們的文化所困惑,其自身的短板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和挑戰。在西方,尤其美國一些利益團體,為了保護兒童和自己的族群、宗教、文化價值體系,對打著言論自由的晃子但為了吸引眼球而充斥的暴力和性暴露等信息的內容極力反對,經常舉行抗議示威,甚至訴訟。

即使一種優秀的外來文化進入到本地文化之后,也不能一成不變地發揮作用,它只有與本地文化互補、交融和改造才能適用本地社會的需要。因此,對于西方的價值和觀念文化的傳入,我們要站穩立場、仔細辨別、批判性地吸收。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ヂ摼W是一個多元的輿論場域,各種文化和思想在此相互碰撞,這無疑有利于拓寬我們的視野,增強我們看待問題的全面性,而且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有利于我們打破對西方文化的迷思,但是這也為我們對付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侵蝕打開了新的缺口。目前和未來的當務之急就是在我國社會各個階層,如教育、宣傳、文化藝術和媒體互聯網等領域,大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積極主導與文化帝國主義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面對面的日常博弈,主動設置議程,達到弱化,甚至馴服文化帝國主義、促進中華文明復興和構建包容互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趙立敏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英]約翰·湯林森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責編/譚峰

猜你喜歡
退場文化自信
退好人生的每一個“場”
網絡文學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臺輿論激辯學運何時“退場”
你會怎樣對待“沉沒成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