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黃龍景區水源特征與鈣華地貌形成及演化

2016-10-20 08:37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四川松潘623300
地球 2016年10期
關鍵詞:五彩池華彩黃龍

(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四川松潘623300)

(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四川松潘623300)

黃龍望鄉臺南部是黃龍鈣華景觀形成的主要水源補給區,區域內水體向北順勢而下,遇到非可溶性巖的阻隔,在望鄉臺一帶出露于地表,形成黃龍鈣華景觀的源水。從望鄉臺至黃龍溝口一帶是源水的徑流轉換區。在該區域,水體經過多次地表地下循環后又多次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泉水每一次出露地表后,會根據所流經地的地貌狀況形成不同形態的鈣華地貌景觀,同時,水流量、水流速、水流狀態等都會對景觀的形成與演化產生重要影響。

淺析水源特征景觀形成與演化黃龍景區

1 引言

黃龍鈣華地貌景觀發育于雪寶頂北側一條南北向的U型溝谷中,海拔在3100-4500米左右,全長3.5km。鈣華彩池、鈣華灘流、鈣華瀑布、鈣華洞穴四種鈣華景觀組成了黃龍景區大型的露天鈣華景觀。形態各異的鈣華地貌景觀的形成與水有著最直接的關聯,其中,水源分布、水流量、水流速及水流狀態等特征對鈣華地貌形成與演化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就黃龍景區的水源分布、水流量及水流狀態與鈣華景觀形成演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2 研究區水文環境概況

黃龍景區的水循環是一個上游深部循環,下游淺表循環的水體循環體系,是由“地下-地表-地下-再地表”的轉換系統構成[1]。在該系統中,南部為補給系統、北部為徑流系統。其中北部徑流系統又由次級循環系統構成,次級循環系統是景觀形成中的主要水循環系統(圖1)。

圖1 黃龍溝地質剖面及水循環示意圖(據張金流等[2]修改)

3 水源分布與景觀形成

3.1 水循環過程與水源分布

黃龍鈣華地貌景觀始于望鄉臺,止于黃龍溝口。在望鄉臺冰磧壟一帶海拔3600米處出露的黃龍泉群及地表水為景觀形成的源水(圖1)。源水在流經五彩池地段形成五彩池群后,大部分水流逐漸滲透和漏失,而后在海拔3400米處第一次出露地表形成的轉化泉形成了鈣華彩池群——爭艷彩池。在海拔3300米處第二次出露地表的轉化泉形成了約1km長的鈣華灘流——金沙鋪地及其下游的鈣華景觀。在海拔3200米處第三次出露于地表的轉化泉形成了區內最末端的鈣華彩池——迎賓池及其相鄰的鈣華景觀。

全區水循環系統經歷了四次“地表-地下-再地表”的循環轉化階段,而每一次循環轉化后出露的泉水都將會根據所流經地的地貌狀況形成不同形態的鈣華地貌景觀。

3.2 水源分布與景觀形成

3.2.1 “源水區”與五彩池景觀

以轉花泉為代表的黃龍鈣華泉群和地表水,不僅是黃龍鈣華景觀構成的“源水”區[3],同時也是形成五彩池的主要水源。據監測發現,泉群鈣離子濃度含量高達149-240mg/l、水溫3-7oC、PH值6.5-7.5。五彩池鈣離子含量及鈣沉積速率均極高,因此五彩池是區內鈣華彩池中鈣華沉積速率最快,色彩最為艷麗的彩池(照片1)。

照片1五彩池

3.2.2 玉液泉與爭艷彩池景觀

在海拔3400米以玉液泉、接仙橋泉為代表的轉化泉,是“源水”經過再次轉化后第一次出露于地表所形成的泉。泉水向下徑流的過程中形成了爭艷彩池群等鈣華彩池景觀。玉液泉與接仙橋泉水量是區內最大的泉水,因此,也形成了區內規模最大的鈣華彩池群——爭艷彩池群(照片2)。

3.2.3 含羞泉與金沙鋪地景觀

在海拔3300米的含羞泉、隱芳泉是第二次轉化泉。兩泉所流徑區域形成了世界上同類地質構造中,狀態最好,面積最大,距離最長,色彩最艷的地表鈣華灘流——金沙鋪地。

3.2.4 龍泉眼與迎賓池景觀

轉化泉在經過地表地下循環轉化后,在海拔3200米第三次出露于地表,形成了區內最末端的泉——龍泉眼。由于龍泉眼的流量及水中鈣物質含量遠低于上游泉水,因此,迎賓彩池群也是區內規模最小、鈣華沉積作用最弱的彩池群。

照片2爭艷彩池

3.3 水流狀態與景觀演化

在黃龍鈣華景觀形成過程中,除水源分布、水流量及水化學組份對景觀形成有直接關系外,水流速、水流態對鈣華景觀的演化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3.3.1 水流速與景觀演化

在鈣華的形成過程中,水流速對鈣華沉積速率有著顯著的控制的出現頻率逐漸增大,2012年內出現兩次極端高溫天氣,均刷新了有氣象資料以來的歷史極值。作用。其原因是,水流在地表凸處,水層變薄,水速加快,水溫增高,造成局部地區低壓甚至負壓,使水中溶解的Ca(HCO3)2易于釋放出CO2產生CaCO3析出并沉積。同時,溫度差在CaCO3的溶解與沉積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淺灘處的水溫高于其它部位,有利于CaCO3在淺灘或壩體上析出沉淀[4]。這就是鈣華彩池池壁、鈣華灘流處的鈣華沉積速率遠高于水流速較慢的鈣華彩池內部的原因所在。

3.3.2 水流態與景觀演化

景區鈣華彩池、鈣華灘流等地貌的形成,漫流是景觀形成的主要水流形態。在彩池形成初期是以堆積池埂為主,此時漫流狀的水流流向近似垂直的弧形,水層中挾帶的枯枝落葉及木質碎屑,在突起處受阻停積,逐漸堆積成池埂,圈閉成雛形鈣華池池埂。漫流利于池埂的加積和增厚。

區內水體的散狀或線狀流態是鈣華景觀形成過程中極其不利的水流形態。其原因是水流散亂且水量較小,不利于景觀的形成。近年來,由于自然及人為的諸多因素造成區內水流出現散流、線性水流狀態,這些水流狀態會對鈣華景觀造成切割、搬運并最終使鈣華景觀消亡,是景區不容忽視的現象。

4 結論

(1)由南部補給系統和北部徑流系統組成了黃龍鈣華景觀形成的完整水循環系統。其中,南部補給系統控制著北部徑流系統的水量、水質;

(2)望鄉臺北至溝口段是黃龍鈣華景觀的主要形成區域。補給系統的水源在這一區域內進行了四次地表地下的循環轉換,每一次出露于地表的地下水(泉)在地表徑流過程中,水體會根據該地段的地貌特征形成各具形態的鈣華地貌景觀。在區內由四次出露于地表的水源分別形成了五彩池群、爭艷彩池群、金沙鋪地灘流、迎賓彩池群等鈣華景觀組群;

(3)在景區鈣華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中,水源的流向、流量、化學組份、流速及流態對鈣華景觀的形成和演化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1]郭建強.四川九寨溝、黃龍鈣華景觀保護研究[J].四川地質學報,2005,25(1);23-25.

[2]張金流,唐淑.黃龍自然風景區地表水流量減少原因初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5..37(6).688-691

[3]李前銀,范崇榮.黃龍景區水循環系統與景觀演化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9,36,(1)

[4]郭建強,彭東,楊俊義.松潘黃龍水循環及鈣華景觀成因研究 [J].四川地質學報,2002,22(1):2l-26.

淺析黃龍景區水源特征與鈣華地貌形成及演化

■唐淑 張清明 汪孝萍

P641.4+3[文獻碼]B

1000-405X(2016)-10-104-2

猜你喜歡
五彩池華彩黃龍
歲月的華彩
等價轉化
華彩少年薪火相傳
特約撰稿專家 黃龍光 編審
《五彩池》說課稿
黃龍河川道
西江華彩路
靜謐的五彩池
佐敦蟬聯“華彩獎”斬獲三項殊榮
黃龍核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