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格嘎-拉青一帶巖金礦找礦前景初探

2016-10-20 08:37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質大隊青海格爾木816009
地球 2016年10期
關鍵詞:孔雀石褐鐵礦大理巖

(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質大隊 青海格爾木816009)

(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質大隊 青海格爾木816009)

本文依據西藏格嘎-拉青水系沉積物測量及區域找礦成果,結合云南北衙金礦特征,探討該區巖金礦找礦前景。

西藏格嘎-拉青一帶巖金礦

1 前言

矽卡巖型金礦是金礦的重要成礦類型之一,以往認為矽卡巖型金礦品位高、規模小,適于小規模民采。近年來,云南北衙金礦勘探工作改變了傳統認知。北衙金礦為與堿性斑巖有關的金多金屬礦床,根據礦體形態、礦物成分、產出部位等進一步劃分為矽卡巖型、熱液充填型、殘坡積型三個亞類,其中矽卡巖型礦體呈環帶狀沿喜山期石英正長斑巖與三疊系北衙組碳酸鹽巖的內外接觸帶產出;熱液充填型脈狀礦體在巖體附近的北衙組碳酸鹽巖裂隙、層間破碎帶及北衙組與三疊系青天堡組碎屑巖不整合接觸面呈似層狀產出;殘坡積型(俗稱紅土型)礦體沿第四系蛇山組與北衙組碳酸鹽巖接觸面呈層狀產出。北衙金礦共獲得122b+332+333金資源量155t,并伴生銅、鐵、鉛鋅等礦產,矽卡巖型為主要成礦類型,金資源量約為121t。根據勘查成果,其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那么在西藏是否可能找到規模較大的矽卡巖型金礦呢?筆者認為在西藏格嘎—拉青一帶具有較大的找礦前景。

該區位于改則縣、措勤縣、仲巴縣境內,2001—2006年西藏地勘局地質五隊在該區開展了砂金預—普查工作,提交了多個中小型砂金礦,同時發現了少量的金銅多金屬礦化線索。而后,在該地先后開展了1/5萬水系化探、巖金預普查工作,利用地表工程、少量的鉆探工作,在天公尼勒、布東拉圈定多個銅金礦體,礦床類型為熱液充填脈狀礦體,礦體規模均較小,目前僅能小規模民采,隨著礦山生產、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對金礦礦體特征、成礦規律、成礦類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本文試圖通過對該區已取得地質成果,結合礦山生產情況,對該區巖金找礦前景進行初步探討。

2 地質背景

工作區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革吉-措勤復合弧后盆地、格爾-江達斷隆帶內,北部緊鄰班公錯-怒江縫合帶。

2.1 地層

工作區屬于岡底斯—騰沖地層區班戈-八宿地層分區、措勤—申扎地層分區,出露地層特征見表1。

表1 格嘎—拉青一帶地層表

2.2 構造

該區地處班公錯-怒江縫合帶北緣,受其影響,區內構造較為發育,總體構造線為北西或北西西向,斷層面、褶皺軸面北東傾斜??v向上其構造變形主要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以石炭系、二疊系構成的古生界構造層,其變形樣式主要為小規模的緊閉--中常等厚褶皺,斷層構造巖類型主要為脆性碎裂巖系列,局部見有鈣質糜棱巖,另一個層次是中-新生界所構成的構造層,其變形樣式主要為小規模中常-寬緩褶皺,斷層構造巖類型為脆性碎裂巖。

2.3 巖漿巖

燕山早期—喜山晚期均有巖漿的侵入與噴發活動,其中燕山晚期最為強烈。

燕山晚期的基性—中酸性侵入巖與該區金礦成礦關系十分密切。根據侵入時間、巖性特征大致可以劃分為兩期侵入,第一期侵入巖侵位時間集中在130~100Ma,侵位的最新地層為下白堊統則弄群,巖性為中性-基性巖、中酸性-酸性巖為主,沿格嘎—蔡幾錯一帶呈北西西-南東東展布;第二期侵入巖侵位時間集中在98.2~65.1Ma之間,侵位的最新地層為下白堊統郎山組,巖性為中酸性-酸性巖為主,分布在布東拉一帶,位置明顯北移。

巖漿巖的侵位時間與構造形變的時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2.4 變質作用

在中酸性侵入巖體的內外接觸帶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現象。主要表現為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角巖化和大理巖化;其次為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矽卡巖化,矽卡巖呈帶狀、環帶狀沿接觸帶產出,與矽卡巖化有關的礦化主要為磁鐵礦化,并伴有銅、鉛、金、銀礦化。

3 化探

該區在2009—2010年完成了1/5萬水系化探工作,Au元素在不同地質單元中均接近或略低于背景值,但在白堊系地層及燕山期二期侵入巖中變差系數大于1,顯示Au元素在該地質體中分布不均勻,有局部富集成礦的可能。

R型聚類分析顯示Au、Cu、Sb、Pb、Zn、Bi、Hg相關性較強,為中低溫成礦元素組合,顯示形成金多金屬礦的可能較大。

化探成圖后,異常多而繁雜,規律性較差,為了尋找化探異常與金礦體、地質背景的關系,更加突出巖金礦的礦至異常,首先刪除第四系中的假異常,而后優選主成礦Au元素峰值高、濃集中心明顯并具有三級分帶的異常(Au異常下限為2×10-9),最后再根據各類相關元素異常強度、套合、規模等情況進行優化篩選出兩大區塊(分別與燕山晚期第一期侵入巖、第二期侵入巖有關)11處綜合異常,異常多集中在燕山晚期侵入巖體與圍巖接觸部位,局部位于離巖體較近的圍巖中或巖體中,呈現大片高背景和局部異常,部分異常與前期發現的礦(化)點套和較好。

4 區域礦產及成礦類型

區內發現嘎如來、江莫、桑熱等砂金礦和天公尼勒、布東拉、嘎木弄、門剁弄巴等金銅礦(化)點,其中天公尼勒、布東拉開展了普查工作工作。

4.1 天公尼勒金礦

2005年通過槽探、少量的淺鉆工程,圈定熱液脈狀金礦體3個,礦體沿北西西向、北東向斷裂破碎帶產出。其中AuⅡ礦體規模較大,礦體呈近于直立透鏡狀產出在大理巖裂隙內,礦體走向呈北西--南東(110°)展布,長150m,在傾向上延伸長46.00m,平均厚10.1m,礦石為含金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硅化大理巖。獲得334金資源量423.6Kg,礦體Au平均品位為5.69g/t。

AuⅡ礦體目前已開采完畢,礦體實際情況與勘探成果基本吻合,礦體主要受近東西向脆性斷裂控制,在與北東向斷裂交匯部位,礦體出現膨大現象,同時黃銅礦、鉛鋅礦含量明顯增加,在礦體邊部巖石裂隙中多見孔雀石呈薄膜狀產出。

在天公尼勒北西約2Km處有一處正在開采的礦體,該含金褐鐵礦礦體沿灰巖層間滑脫帶近于水平似層狀產出,礦體厚約1.5-3.5m,東西長約130m,南北寬約20m,含金褐鐵礦呈紋層狀構造。在礦體的西側見中酸性巖體產出,巖體與灰巖接觸帶近于直立,在接觸帶中見厚約20--40cm的褐鐵礦化矽卡巖。

4.2 布東拉金礦

2009年,通過槽探、少量的淺鉆工程,圈定金礦體6個(其中有3個礦體伴生銅),礦化體9個。礦(化)體均呈北西向展布,主要賦存于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崗巖體和斜長輝石巖體內的北西向裂隙內(與區域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含礦巖石為石英脈及脈體邊部的強褐鐵礦化蝕變巖,脈體產狀較為平緩,沿傾向上延伸均小于17m,沿走向上延伸小于100m,礦體厚度0.33—3.6m。獲得334金金屬資源量215.8Kg,金平均品位為10.1g/t。在巖體接觸帶邊部見少量的孔雀石化、磁鐵礦化矽卡巖,未評價。

4.3 嘎木弄金礦

緊鄰天公尼勒金礦的金礦,為商業勘查項目,在平硐中發現厚度大于30m的含金磁鐵礦化、孔雀石化矽卡巖帶,礦石含金品位較高。

5 找礦前景分析

通過該區地質、成礦機制、控礦因素、化探特征的綜合研究,初步確定了以下幾個找礦遠景區域:

5.1 納木欽拉—天公尼勒—桑嘎成礦遠景區

該區主要包括Ⅱ-1~6等六個綜合異常,總體呈半弧狀展布。地表出露地層主要為下拉組P2x、則弄群K1z,灰巖多已大理巖化;燕山晚期第一期侵入的中性-基性巖、中酸性-酸性巖呈巖株狀少量出露;該區位于一小型背斜核部,地層中裂隙十分發育。在侵入巖與(大理巖化)灰巖接觸帶附近多見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矽卡巖,在巖體附近的(大理巖化)灰巖裂隙中見孔雀石、褐鐵礦呈細脈、薄膜狀產出。該區Au、Cu、、Pb、Zn、Sb Bi、Hg元素峰值高、相互套和好,濃集中心明顯,成片產出。結合勘查情況,認為該處巖體埋深較淺,礦體基本未受剝蝕。而且目前已發現的銅金礦體均位于異常的邊部,找礦潛力巨大。

5.2 八耳莫—門剁弄巴成礦遠景區

該區主要包括Ⅰ-3、Ⅰ-5兩處綜合異常,呈北西向展布。地表出露地層主要為下拉組P2x、則弄群K1z,局部灰巖大理巖化較強;燕山晚期第二期侵入的中酸性-酸性巖呈巖株狀少量出露;該區地層中裂隙十分發育。在侵入巖與(大理巖化)灰巖接觸帶附近局部見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矽卡巖,在巖體附近的(大理巖化)灰巖裂隙中局部孔雀石、褐鐵礦呈細脈、薄膜狀產出。該區Sb、Hg元素峰值高、大面積成片產出,濃集中心不明顯,而Au、Cu、Pb、Zn元素峰值較低、相互套和較好,呈島狀分布在Sb、Hg異常范圍內。顯示巖體埋深較大,礦體未受剝蝕。

5.3 扎嘎日—布東拉成礦遠景區

該區主要包括Ⅰ-2、Ⅰ-4兩處綜合異常,呈南北向展布。地表出露地層主要為郎山組K1l的灰巖、多尼組K1d碎屑巖;燕山晚期第二期侵入的中酸性-酸性巖大面積出露。在侵入巖與圍巖及殘留頂蓋接觸帶附近局部見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矽卡巖,在巖體及附近的圍巖裂隙中局部孔雀石、褐鐵礦石英脈產出。在巖體分布區Au、Cu、Pb、Zn元素峰值高、大面積成片產出,濃集中心不明顯,而Sb、Hg元素僅在巖體接觸帶附近峰值較高??紤]到巖體中存在大量的圍巖殘留頂蓋,認為該處巖體總體剝蝕不大,但巖體頂部的礦體剝蝕較大。

5.4 嘎如來成礦遠景區

位于Ⅰ-1綜合異常處,呈北西向展布。地表出露地層主要為郎山組K1l的灰巖下,局部灰巖大理巖化較強;未見巖體出露;在(大理巖化灰巖)裂隙中局部孔雀石、褐鐵礦呈細脈、薄膜狀產出。該區Sb、Hg元素峰值高、大面積成片產出,濃集中心不明顯,而Au、Cu、Pb、Zn元素峰值較低、相互套和較好,呈島狀分布在Sb、Hg異常范圍內。顯示巖體埋深較大,礦體未受剝蝕。

6 結論

從已有勘查成果來看,區域內金礦表現為巖體接觸帶附近的矽卡巖型礦體與邊部構造裂隙控制的熱液脈狀礦體的復合型礦體。其中納木欽拉—天公尼勒—桑嘎成礦遠景區內細脈狀熱液脈狀礦體廣泛出露,局部矽卡巖礦體出露,主礦體保存完好,以往工作主要著眼于熱液脈狀礦體勘查、開發,礦體規模小、規律性較差,建議以矽卡巖礦體為勘查主體,排除邊部脈狀礦體干擾,有望取得重大找礦突破。

八耳莫—門剁弄巴成礦遠景區、嘎如來成礦遠景區化探異常以頭暈元素為主,僅見少量礦化線索,顯示深部有成礦可能,但勘查難度較大。

扎嘎日—布東拉成礦遠景區大面積出露巖體,僅殘存少量的矽卡巖礦體,顯示主礦體剝蝕殆盡,找礦潛力較差。

[1]西藏拉清-格嘎地區1/5萬化探四幅聯測地質報告 張智林 李彥波 2010年 西藏第五地質大隊

[2]西藏改則縣布東拉巖金礦普查地質報告 衛魯杰2009年西藏第五地質大隊

[3]云南省鶴慶縣北衙鐵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地質報告 蘇綱生 楊銳符德貴 李永生 2011年云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格嘎-拉青一帶巖金礦找礦前景初探

■劉朝強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0-129-2

猜你喜歡
孔雀石褐鐵礦大理巖
高溫熱循環作用下大理巖三軸壓縮力學特性
安鋼燒結機配加澳褐鐵礦粉的生產實踐
安徽省宿松縣小崗飾面用大理巖礦床特征
褐鐵礦粉的燒結基礎特性的實驗研究
BiOBr1-xIx的制備及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綠
鈷摻雜Bi2O3的制備及其可見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綠廢水的研究
國內褐鐵礦燒結技術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X射線粉晶衍射儀在大理巖鑒定與分類中的應用
D12-孔雀石綠的合成
山東榮成馬草夼大理巖中的榴輝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