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的行為道德價值論探究

2016-10-21 21:43嚴志偉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康德責任

【摘 要】康德以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為前提,賦予人的行為以具有道德價值的可能性,并將責任看作人類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的評價標準,即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關鍵詞】康德;道德價值;責任

康德在他的道德哲學大廈中致力于尋找并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他以理性為前提,以規律為基礎,以自由為目的,他給予善良意志以至高無上的地位,并首先關注到什么樣的行為能夠必然的具有道德價值。在這一問題中,責任居于中心地位,康德認為,一種行為只有出于責任,以責任為動機,才具有道德價值。

一、人的行為何以有道德價值

康德認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一方面容易按其自然本性追求自身欲望與愛好的滿足,另一方面又要受到理性規律的支配,所以理性道德原則對他是一種“應該”和命令。因此,只有人這種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即“惟有生活在雙重世界、集雙重性格于一身的人,才有道德問題,感性和理性的對立和統一構成了道德主體的根本特性”。正是由這一前提出發,康德才進一步引申出責任與道德價值問題。

人是作為有理性的存在,因而在人類那里,理性可以說就是主宰行為的機能,如果理性功能在活動中就是去獲得幸福,那么,本能倒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更好的手段?!拔覀兘K究被賦予了理性,作為實踐能力,亦即作為一種能夠給予意志以影響力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產生完成其他意圖的工具,而是去產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是唯一的無條件的善,正如他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開篇提到的:“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設想一個無條件善的東西”。

善良意志有兩個特點:它總是惟一地無條件地善的事物;它的價值遠遠地高于本身是善的所有其他事物。但是因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具有理性的同時必須反對違法的沖動和欲望,這樣,善良意志就表現在了為了責任的行為中。所以,責任作為善良意志的體現被提了出來,從而成為衡量人類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的標準。

二、行為只有是出于責任的才具有道德價值

康德認為,責任作為善良意志在人類行為評價中的體現,必然會受到人類經驗的限制,摻雜著愛好與欲望。因此,他將人類的行為分為與責任相抵觸的行為、合乎責任且出于直接愛好的行為、合乎責任且不出于直接愛好的行為以及出于責任的行為??档抡J為,只有那些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涵義。他進而提出了責任的三大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這是說人的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取決于行為是否合乎責任,更不能是出于直接的愛好甚至是利己之心,而在于它是否出于責任,即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上的善,這個命題可稱之為責任的動機命題。

第二個命題是:一個出于責任的行為,其道德價值不取決于它所要實現的意圖,而取決于它所被規定的準則。這是講人在行為時必須實現自己的責任,而不要去管責任是什么,這一命題可稱之為責任的形式命題,指明了道德價值的來源。

第三個命題:責任是由于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這個結論可以這樣認為:理性的個人在行動時純粹為了責任而責任,而責任是以規律為基礎的,這樣就是因為尊重規律而行動,這個命題可稱之為責任的尊重命題。

通過以上對責任三大命題的闡述可以看出,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于它所期待達到的結果,也不在于由期待產生出來的任何原則,而僅僅在于是否出于責任,而責任是與規律、準則密切聯系著的。它們三者的關系是這樣的:一個出于責任的行為,應該完全擺脫意志所受的影響,擺脫意志的對象,所以,客觀上只有意志,主觀上也只有對這種實踐規律的純粹尊重,也就是準則,才能夠規定意志,才能使自己服從這規律,抑制自己的全部愛好。

三、道德原則必須完全被先天把握,道德不是盲目模仿

從上文可知,康德把責任看做是普通人的理性在自己的道德知識的范圍內可以找得到的原則,他從實際生活中舉出各類責任的例子,以方便人們通過責任概念而達至道德規律。盡管在經驗生活中,我們已經通過例證將道德的最高原則和普通道德判斷分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責任就是一個經驗概念了,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通過對我們經驗中的道德上善良行為的概括,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原則。相反,康德認為在我們的經驗中找不到一個完全的例子,來說明人們有意出于純粹責任而行動,即使我們有對責任的經驗,判斷一個行為是合乎責任的,但這也無法表明行為本身就一定是出于責任的,因而也就無法確定無疑地判定其具有道德價值。我們所要證明的是一種對一切有理性東西都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則,是一切有理性的東西自身所應遵循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普遍必然與絕對有效的,只能在純粹而又實踐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因而對于道德規律而言,道德上善良的例證永遠不能代替道德原則,因為道德原則才是判斷一個行為是道德上善良的例證的依據和基礎,一個例證是否合適與值得,需要事先以道德原則為基礎。我們無法從經驗的角度去尋找道德價值的確定無疑的基礎,但我們相信道德行為的規律是先天的,必然的,存在于通過先天根據而規定著意志的、理性的觀念之中。而且,“模仿并不出現于道德之中,例證只能起鼓舞作用,也就是把規律所規定的東西變成可行的,無可懷疑的”。因而,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行為真正所應依據與遵循的是那些我們所看不到的出于純粹理性的先天道德準則與道德規律,而不是那些具體的經驗的行為。責任也就僅僅通過理性途徑對人的心靈發生影響,也正因為規律的普遍性,使得責任具有絕對的純潔性,從而對一切有理性東西都普遍有效,進而成為一切道德價值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德]伊曼努爾·康德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靳鳳林.道德法則的守護神—伊曼努爾·康德[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嚴志偉(1989- ),男,江西贛州人,碩士,中共贛州市委黨校馬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猜你喜歡
康德責任
康德的統覺理論及其價值一文補正
《責任與擔當》
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圈里事兒
誰的責任
責任(四)
責任(一)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康德調鐘
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