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思孟學派心性論綜論

2016-10-21 22:12嚴志偉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摘 要】思孟學派建立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哲學,將儒學的研究視野從天人之際拉回到人本身,對人之本性、德行修養等進行了深入的闡述,成為宋明理學發端的重要思想源泉,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關鍵詞】思孟學派;心性論;性自命出

心性論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論題,它發端于中國古代哲學關于天人之際的討論,探討的是人的德性來源、性質、護養及教化方式等問題??鬃又?,思孟學派“以心為官”、“以性為善”,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心性理論,成為了宋明理學發端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文章意欲通過對先秦思孟學派心性論的梳理,探究窺測心性問題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心學的影響。

一、孔子的心性論

在儒學的創立者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對心性問題探究得比較少?!白迂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論語》當中孔子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雖然,在這里提到了“心”與“性”,但是對這兩個范疇卻沒有具體的論述。然而,孔子的卻開啟了儒學的人道主義傳統,因此孔子也可以說是將中國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一個重要哲學家。

二、《性自命出》的心性論思想

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性自命出》一篇,該篇被證實是孔子后學——思孟學派的作品?!缎宰悦觥芬晃某鐾梁?,引起了中國哲學界的強烈關注。該文的出土不僅彌補了孔子去世后到孟子這段時間的理論空白,還對孔子不太涉及的人性問題進行了論述,并集中地討論了“性”問題。

《性自命出》中提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顯然,在這里“性”已經具備了道德意義。不僅如此,該篇還將“性”“命”“天”“道”等幾個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范疇聯系到一起,將這幾個概念我們可以用邏輯圖的形式展示:天→命→性→情→道。在這個邏輯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性”作為連接“天”“命”與“情”“道”之間的一個中間范疇,已經具有道德屬性。這里是要解決道德的根源問題,與先秦儒學的很多觀點一樣,該篇同樣將道德的本源歸結于天,希望對道德之本源做一個終極解釋。在接下來的論述當中,該篇又強調“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這觸及到了心性之間的關系問題。由于“性”的終極本源是“天”,而天這個范疇是唯一的,絕對的,因此,由“天”衍生出來的“性”當然也是人人所相同的。這里無疑隱含了性善論的根源,為孟子的人性論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人們在后天生活當中的差異,該篇將原因歸結于教化的原因。上天所賦予的性是一樣的,但是還需要心的作用,這個性才可以體現出來?!半m有性,心弗取不出”,這與后來哲學家們所提出來的“心之已發”與“心之未發”遙相呼應。

三、孟子的心性論思想

孟子發展了儒學的人道主義傳統,對儒學的心性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提出了以“性善”為主題的人性理論,將儒學心性論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新的高度。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系統的探討人性問題的哲學家。

孟子的人性論是以“四端說”為基礎的,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備“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端存在于人心當中,是人生而具有的四種美德。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我固有之也”。這仁”“義”“禮”“智”四心,孟子又稱之為良心或本心,是指人先天所具有的善心。孟子認為,這種善心是人人先天具足的,不假外求,就像人民看見小孩落井時,都會自覺伸出援助之手,這種幫助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而是處于純粹的“不忍人之心”?;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在對心與性兩者的聯系方面,孟子認為要先通過“盡心”的修行方法才能達到“知性”進而“知天”。很顯然,這個思路還是沿襲了《性自命出》當中的思路。因為心與性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為了使先天就具有的善心不至于丟失,孟子又提出了“存心養性”“求其放心”的命題。即孟子所說的“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按嫘酿B性”就是要保存心中原有的善,使本可以為善的人性墮落或丟失,方法就是孟子所謂的“求其放心”即不斷地去尋找已經丟失的本心,使其回歸到人身上來,最終達到道德的至善境界。

孟子的心性論以性善為基礎,以天人貫通為特征,雖有先驗論的色彩,但是這種心性論的確立,對儒學的發展史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在于它彌補了孔子仁學的缺憾,為其所倡導的仁義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論上的根據,從而使其真正變得切實可行,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它將人與天、自我與外物溝通聯結起來,從而將宇宙人生貫通一氣。孟學對后世儒學的影響、孟學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即是由這些因素決定的。

綜之,先秦思孟學派的心性論是儒學發展初期對天人問題的一種創新性的思考,它深化了儒學的人道主義傳統,為哲學視界從天到人之間的轉變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切入點。此外,從儒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深化了儒學的理論,使儒學初期的以人倫道德為主要研究對象不斷地轉變到關注天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回歸到人自身的研究。在宋明時期,理學家們所闡述的心性問題有很多就是從思孟學派當中吸取了思想的營養,促進了儒學的哲學化,為儒學對應佛道的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嚴志偉(1989- ),男,江西贛州人,碩士,中共贛州市委黨校馬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