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社團獎勵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功能定位與發展對策研究

2016-10-25 16:08王研張陸
學會 2016年7期
關鍵詞:科技社團改革發展科技創新

王研+ 張陸

[摘 要]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我國科技社團獎勵工作從無到有,已逐漸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科技社團獎勵還處在起步階段,各方面還比較薄弱,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科技體制深化改革,要求進一步明確科技社團在科技獎勵體系中的地位作用,發揮好科技社團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關鍵獨特作用,培育一批具有鮮明學科和行業特色的社會獎勵品牌,使之成為推動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關鍵詞]科技社團 科技獎勵 科技創新 改革發展

科技獎勵通過對科技人員獨創發現和創新成果給予肯定和榮譽,使其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以推動學科建設、科技進步和科技人才成長,已成為國際科技界通行做法[1]。我國科技社團獎勵工作從無到有、從萌芽探索到逐步規范,為鼓勵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204個全國學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依托力量。本文聚焦全國學會科技獎勵工作,旨在進一步明確科技社團獎勵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分析科技社團獎勵的發展現狀,為“十三五”時期科技社團獎勵創新發展提供實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一、科技社團獎勵在推動科技創新中功能作用

(一)構建科技獎勵體系的主要力量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技社團獎項保持著較高水平增長,目前占社會力量設獎總量的40%以上,與行業協會、基金會及其他社會力量設獎并存、并行,相互競爭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由于科技社團獎勵較大程度上代表了本學科最高水平,并在獎項專業化建設、建立健全評審機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享有良好的學術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已成為社會力量設獎的主體和重要基礎?!笆濉逼陂g,政府獎勵的數量得到適當控制,給予科技社團獎勵更大的發展空間,初步滿足了科技工作者渴望得到的多層次要求,拓寬了科技獎勵內涵和范圍,科技社團獎勵逐漸發展為政府獎勵的有力補充。近五年來,全國學會面向廣大優秀科技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開展獎勵工作,覆蓋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主要領域,獎勵累計超過8萬人(或項)次,其中獎勵人數增長18%,獎勵科技項目數增長30%,科技社團獎勵與政府獎勵體量失衡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是在獎勵規模、獎勵強度、學術及社會影響力等方面與政府獎勵相去甚遠。

(二)激勵科技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

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加大對科技人才的獎勵力度,促進優秀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黨和政府賦予科技社團的重要任務,也是科技社團的根本職責和歷史使命??萍忌鐖F通過科技獎勵機制為科技人才提供良性競爭環境,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的重要通道。近年來,科技社團獎勵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關于大力發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要求,積極推動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生態環保、能源資源、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學科領域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長,獎勵政策向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部署、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傾斜,為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及創新團隊鋪路搭橋。同時,突出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托舉作用,發現舉薦大批承前啟后、堪當重任的青年科學家,在國內外學術舞臺嶄露頭角。此外,科技社團獎勵還擔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關注在科研生產一線、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從事企業創新、科技普及工作等科技人才的成長。

(三)孕育創新文化精髓的深厚載體

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價值信仰、思想動力和思維方式[2]。良好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規范,在學術共同體的組織行為中發揮著極大的激勵和約束作用[3]??萍忌鐖F獎勵制度以學術共同體內部遵守的科學和道德規范為衡量基準,通過科學界同行對科學家和科學成果的廣泛認同,并對違背學術道德行為予以嚴厲懲罰,倡導求實嚴謹的科學精神,不畏艱難的求索和質疑精神,使之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覺意志,使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回歸到科學精神上來??萍忌鐖F獎勵是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學術共同體的科學價值導向,并飽含承載著科學家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一大批以老一輩科學家命名設立的獎項在科技工作者心中扎根發芽。另外,科技社團通過獎勵機制,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外部環境,為全社會的創新文化氛圍提供了積極的樣板,更有利于追求創新的科學技術事業本身成長壯大。

(四)參與社會公共治理的有力抓手

科技社團因其學術性、公益性和群眾性,可承擔大量社會化服務職能,促進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增強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活力??萍吉剟钭鳛榭萍忌鐖F運轉的基礎機制,是目前科技社團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最為成熟的內容[4]。進入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出臺,國務院取消了審批社會力量設立的面向全國、跨國境和跨省區域的科學技術獎項登記項目,社會力量設獎大門被進一步打開,國家有關部委的科技獎勵職能陸續向科技社團轉移,目前已有88個全國學會承接了98項政府支持或委托的科技獎勵項目。2015年7月,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圍繞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相關職能承轉開展擴大試點工作,中國科協擇優推薦了10個所屬全國學會,作為向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直接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單位。截至2015年,全國學會作為國家科技獎勵項目直接推薦單位已達26個,并取得顯著成果。

二、新時期科技社團獎勵的發展狀況

(一)獎項規模

科技社團獎勵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直至1999年科技部啟動受理社會力量設獎申請工作,有關獎勵活動才全面發展起來?!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設獎”,隨后科技社團獎勵進入高速增長階段。2011年以來,全國學會科技獎項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新增獎項109項,占獎項總量的33%,特別是國務院取消了行政審批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勵登記審批之后,社會力量設獎的一些規定被解除,2014年全國學會科技獎項增量達到29項,為歷年最高。截至2015年,全國學會開展科技獎勵326項,見圖1。從涉及學科領域看,理科學會設獎99項,工科學會設獎139項,農科學會設獎26項,醫科學會設獎33項,交叉學科學會設獎29項,獎項涉及47個一級學科,占一級學科總數的76%,覆蓋我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交叉學科大多數領域。從單位設獎數量看,全國學會設獎數量普遍較少,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全國性學會,有73個全國學會僅設獎1項,另有60個全國學會未開展科技獎勵,科技獎勵總體發展空間和潛能亟待進一步發掘。

(二)主體與對象

從獎勵主體的類型看,科技獎勵大致分可為獨立設獎、共同設獎、承辦(或協辦)設獎三類形式??萍忌鐖F獎勵的主體形式長期以來相對固定,始終以獨立設獎為主要形式,占獎項總量的90%以上,而聯合其他社會力量共同設獎,以及受基金會、個人等其他社會力量委托承辦(或協辦)某些獎項的形式較少。2011年以來,新增獨立設獎103項,與其他學會、行業協會或企業共同設獎4項,而作為協辦或承辦單位的獎項僅2項,獎勵主體多元化發展較為滯后,反映出科技社團作為社會組織的主要構成,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方式還較為守舊,缺乏與其他社會資源合作對接的有效機制及途徑。

從獎勵對象的類型看,科技獎勵通常分為人物獎勵和成果獎勵??萍忌鐖F的獎勵范圍延伸至科技活動的多個領域和層面,較好地平衡了人物獎和項目獎的關系[5]。目前,全國學會設立227項人物獎,占獎項總量的69.6%;99項成果獎,占總量的30.4%。獎勵對象分布演化情況,見圖2。早期科技社團獎項較少,基本面向人物獎勵,旨在培養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改變當時我國科技人才青黃不接的不利局面。如1983年最早設立的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體制改革,以國家科技獎勵為代表的政府獎勵導向作用突顯,加之撤銷的省部級獎勵大多以科技社團獎項的形式延續下來,全國學會設立科技成果獎項快速增長,2001-2010年,新增成果獎項66項,同期新增人物獎項98項。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的緊迫要求,“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設獎加大對科技人才的獎勵力度,促進優秀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和政府意愿越來越強,科技社團在科技人才培養舉薦的重要作用日益顯著,獎項重點再次回到科技人才獎勵,2011年以來,增新人物獎80項,占新增總量的73%。

(三)評價機制

良好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是形成正確評價導向、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活力的關鍵措施[6]。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科技社團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客觀規律的科技獎勵機制。全國學會科技獎勵工作在推薦申報、專家遴選、評審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向公平、公正方面逐步完善??萍忌鐖F獎勵的推薦方式,以單位推薦、專家提名及自愿申報三種方式并存。大多數獎項還沿用各地方學會、學科專業委員會及團體會員單位逐級推薦的方式,24%的獎項采用國際通用的專家提名制,還有14%的獎項采用個人或單位自愿申請的方式,另有17%的獎項采用以上三種方式聯合推薦的形式。全國學會獎勵基本建立評審委員會制度,較好地體現了學術共同體同行評議原則,評審專家多為專業委員會委員、兩院院士及歷屆獲獎者杰出代表等,評審委員會下設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多數設在全國學會辦事機構,僅有8%的全國學會專門設立科技獎勵部門或工作委員會,負責獎項日常運行,專業化隊伍建設相對落后。評審程序采用一級評審制和二級評審并存,一級評審由評審委員會直接評選出候選人,而二級評審基本采用專業評審小組初評、評審委員會終評的形式。獎勵通常按照學科專業、工作性質或行業領域分別規定評選標準,但多數評價標準的表述模糊、籠統,缺少進一步解釋和細化。此外,學會獎項普遍缺少監督及異議處理機制,其中超過2/3的學會獎項未對公示情況進行規定,超過90%的獎項未將對評委及候選人違規行為的罰則納入評審辦法。

(四)學術和社會影響力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評價和科技獎勵主要被政府壟斷,社會力量設獎數量雖大,但影響有限[7]。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科技社團獎項得到更多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其在科技獎勵及人才舉薦方面的基礎作用逐步得到政府部門認可,并在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及青年人才舉薦中得以發揮。截至2015年,16個全國學會先后成為國家科技獎勵項目推薦單位,自2011年共推薦國家科技獎勵項目100余項,獲獎56項。10個全國學會作為國家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的推薦單位,自2013年推薦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近60人,現有14人入選。但科技社團獎勵的獎金額度遠低于國家科技獎勵等政府獎勵,行業協會或聯合會,企業以及基金會等社會力量設獎,難以充分發揮激勵引導作用,制約了獎項的社會影響力提升。2014年,國家科技獎勵獎金約為4000萬元,上海市科技獎勵獎金約為2800萬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約為2600萬元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約為2400萬元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約為980萬元,陳嘉庚科學獎為600萬元,光華工程科技獎為470萬元,而全國學會科技獎勵總獎金僅為3000萬元左右,也直接影響了科技社團獎勵在科技界及社會影響力的擴大提升。

三、科技社團獎勵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在科技獎勵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不清晰

受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制約,有些科技社團依附于政府部門或者掛靠在企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能力十分薄弱,有些社團雖然已從政府部門剝離出來,但組織體制和運行模式仍然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烙印,其主要業務范圍也僅限于政府原有的行政管理職能,自身能力相對欠缺,科技獎勵體系還很難進一步發揮學術共同體同行評議的基礎作用。2014年,國家及省級科技獎勵項目6000余項,表彰獎勵約45000人,而學會科技獎勵項目4000余項,表彰獎勵約30000人。相比美國的科技獎勵情況,美國政府性質科技獎項不超過30項,而全國性學會設立獎項在3000~4000項,同時不管是政府科技獎項還是社會力量設獎,基本上都是由學術團體和咨詢機構組織評定[8]。此外,科技社團獎勵面臨來自行業協會、企業及基金會設獎的有力競爭,何梁何利獎、光華工程技術獎等標桿性的社會力量設獎脫穎而出,在獎勵基金運行增值、專業化建設等方面表現更為突出。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科技社團獎勵由于在科技界的認可程度較低,影響范圍小,單位不予承認,降低了獎勵的權威性[9]。

(二)科技獎項的社會品牌效應不顯著

科技社團獎勵相對于政府獎項的高影響力,其建立品牌效應和做好宣傳工作尤為重要。然而,大多數科技社團缺乏品牌意識,把獎項的運作和管理看成了簡單的日常事務,沒有進行獎項品牌的策劃和推廣。由于我國對社會力量設獎的指導監督工作沒有系統化,一些科技社團獎項的設立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由于運行缺少規范性,起不到應有的激勵導向作用。獎項組織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手段利用不充分,正在運行的全國學會獎項中有84%的學會網站設有表彰獎勵專欄,其中僅有36%的學會網站建有獎勵宗旨、組織機構、獎勵條例及新聞動態等較為豐富完善的獎項內容,導致公眾無法便捷地獲取獎項信息[10]。另外,我國科技社團設獎缺乏開闊的視野,設獎初期對獎項的國際化考慮就不夠,在發展過程中獎項缺少引入開發的國際評價機制,獎項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目前,國際性的科技社團獎勵數量不超過5項,如此之少,與我國的大國地位是很不相稱的[11]。

(三)符合國際學術慣例的評價機制不健全

我國的科技社團在獎項管理和操作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同時與政府獎項相比,科技社團獎勵的申報過程、評審程序過于簡單,評審過程容易摻雜著主觀意志,影響獎勵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不能保證及時、準確地給科技工作者相應的“承認”。我國科技獎勵遵循的是逐級申報原則,這樣雖然可以增加科技獎勵的權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層一層的申報往往會造成中間環節過多,由于每一層專家可能對申報內容存在異議,也會導致一些有見解的創新成果被埋沒。雖然科技社團不同于政府獎項,但是由于許多社團的管理仍沿襲掛靠單位的做法,因此政府逐級申報的現象在一些科技社團也明顯存在。一些科技社團獎項在發布推薦通知、獎項評選、獲獎名單公布及頒獎等各環節沒有進行任何媒體宣傳和公示,一切都在內部默默無聞地進行,導致科技人員對獎項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影響科技社團獎勵社會公信力。

(四)缺少有效的社會融資渠道和專業的基金管理能力

科技社團作為非營利組織,其開展獎勵活動的經費來源相當有限。目前,科技社團獎勵經費的融資渠道較為常見的方式是利用學術交流、科技咨詢、展覽出版及會員會費等服務性經費自籌獎勵資金,或是由業務主管(或掛靠)單位提供相應的資金資助,再或是依靠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的一次性捐贈。專業化的獎勵基金建設相對落后,并且獎勵基金發展狀況兩級化嚴重。目前,75%的全國學會沒有建立有效持續的獎勵基金機制,獎項資金難以提供持續保障,僅有部分全國學會設有專項獎勵基金,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基金管理能力,基本上是僅僅利用基金利息收入開展獎勵活動。從2007年到2011年,建立獎勵基金的全國學會數量增長了50%,但與學會總量相比,發展規模仍然較小。同時,基金總額增長了19%,但獎勵金額并未隨之持續增長,這可能與當年基金利息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有關,利息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加之獎勵成本逐年增加,導致獎勵金額逐年變動較大。

四、科技社團獎勵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科技社團獎勵在社會評價中的主體作用

科技體制深化改革要求,健全政府為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科技獎勵體制,凝聚起激勵科技創新的合力。把科技獎勵作為當前科技社團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重點,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塑造誠信形象,提高社會公信力,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主體作用,精心培育優秀獎勵品牌,獎項要體現學術共同體的價值體系、行為規范、制度約束等內部治理準則,弘揚以求真求實和寬容失敗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在社會評價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營造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褒揚先進、淡泊名利的氛圍。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獎勵要強調經過時間沉淀和考驗,拒絕授予既沒有原始理論創新,又還沒有證明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所謂“中間成果”。大力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以科技工作者作為先進生產力開拓者和先進文化傳播者的精神風貌引領社會文化潮流[12]。發揮好“推手”作用,進一步做好國家科技獎勵項目推薦工作,在確保評審質量的基礎上,形成更廣泛的動態推薦機制,獲得更多的政府和社會支持信任。

(二)科學定位科技社團獎項與政府獎項之間的關系

近些年,科技社團與政府獎勵之間的關系得到一定改善,但國家科技獎勵依然處在“一覽眾山小”的地位,科技社團獎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依舊無法與其同日而語[13]。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國家科技獎勵的有力補充。從功能定位上來看,政府獎勵主要針對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社會公益性項目、基礎科學類長遠計劃項目等,以科學家本身為獎勵對象的人物獎項發展相對緩慢,不利于激發科研人員的自主創新熱情[14]??萍忌鐖F獎項主要針對不同學科領域的科技人員及創新成果,保證各個不同學科的科技人員都能受到激勵[15]。重點對科研生產一線、基層的優秀科技人才及科技創新團隊給予獎勵,并以發現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為重要己任,不斷加大了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舉薦力度。探索“不拘一格薦人才”的獎勵制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價值實現鋪路搭橋,讓各類主體的創造潛能充分激發和釋放出來。

(三)進一步完善同行評議機制

科技社團獎勵要堅持同行評議的學術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由國內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由其獨立行使職能,對評審結果負責,并采取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對于一些優秀的品牌獎項及個別國際獎項,可吸引國外知名科學家和優秀智力資源參與評審工作,提高獎項的國際開放程度。進一步規范自身的報獎機制,倡導實行國際通用的“提名制”,由評審委員會核準的有關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術權威和學科帶頭人進行提名。評審工作建立監督及異議處理機制,逐步引入全程監督機制,強調工作紀律,并與相關人員簽署“誠信承諾書”,按規定嚴肅處理違規行為。擴大評獎項目及評獎人參評信息等公示內容,為社會公眾監督提供方便,主動接受學術同行、媒體及公眾的廣泛監督。探索科學、合理的獎勵方式,既要用事業和榮譽鼓勵科技人員創新,也要用必要的物質獎勵激勵科技人員創新。此外,完善業務指導和監管體系,把獎勵工作跟蹤研究、指導監督納入業務主管部門視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對科技社會獎勵培育、扶持的政策法規環境。

(四)建立健全獎勵基金現代管理運營模式

持續充足的資金經費是科技獎勵穩步、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而要保證獎金來源,就必須加強獎項的資金運作和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資金的保值和增值[16]??萍忌鐖F亟需建立多元化的獎勵資金投入及管理機制,提升科技獎勵的“造血功能”。充分整合科技社團現有學術及社會資源,進一步提高會議、展覽、出版、會費、咨詢等經營服務性收入,重點吸納社會資金的捐贈,并定期同捐贈人或企業溝通,并通報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優異的獎勵業績和社會影響力回報社會,爭取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科技獎勵。鼓勵有能力的科技社團嘗試成立獎勵基金會,借鑒何梁何利基金會、陳嘉庚基金會等社會力量設獎的成熟做法和運作方式,將獎項基金實行信任委托管理,設立專門信托委員會,依照信托契約負責基金的經營、財務管理及獎勵事宜,運用專業化的資金運作手段和高效的管理方式,為獎項基金提供可持續性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學會獎項簡介[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吳恒亮. 科學精神——創新文化的核心要素[J].科技管理研究,2008(8):273-275.

[3]袁建湘.科技獎勵中的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6.

[4]沈愛民.發揮學會獨特優勢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J].科協論壇,2013(9):11-14.

[5]徐頑強,熊小剛,李月.科研人員申報社會力量科技獎勵的意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4):80-87.

[6]萬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N].光明日報,2012-07-11.

[7]王春法.關于科技社團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幾點思考[J].科學學研究,2012,30(10):1445-1448.

[8]姚昆侖.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制度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

[9]周建中,肖雯.科技工作者對不同類型科技獎勵的認知與評價研究[J].科技促進發展,2014,10(3):95-103.

[10]中國科協“國家科技獎勵體系中的非政府獎項研究”課題組.大力加強非政府科技獎項品牌建設[J].科技導報,2011,29(5):11.

[11]徐頑強,熊小剛.我國非政府科技獎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及對策[J].科學學研究,2010,28(11):1656-1660.

[12]陳希.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新征程中更加奮發有為[J].中國科技產業,2012(7):26-27.

[13]周春雪,孫啟蓮.培植獎勵文化土壤:任重而道遠[J].中國科技獎勵,2009(6):57-58.

[14]徐頑強,熊小剛.論非政府科技獎勵與自主創新戰略的互動關系[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0,27(6):103-107.

[15]陳廣仁,齊志紅.從中國數學會三大獎談中國科協所屬學會科技獎勵[J].科技導報,2007,25(22):17-22.

[16]徐頑強,熊小剛.我國非政府獎項品牌化發展研究[J].軟科學,2011,25(3):13-17.

猜你喜歡
科技社團改革發展科技創新
科技社團服務管理內部控制建設分析
新時期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解析與思路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基于全面收費背景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現狀及改革研究
新常態下西部地區高校后勤改革發展探析
關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研究
科技社團智庫建設的深度思考
泰州市提高科技社團能力的調查與思考
科技工作者參與科協團體情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