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傷于濕 冬生咳嗽”析

2016-10-29 09:11王洪武王玉興王小平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咳嗽內經

王洪武 王玉興 王小平

關鍵詞:內經;秋傷于濕;咳嗽;痿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28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10-0115-02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類似的句式在《內經》凡三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靈樞·論疾診尺》“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按六氣與季節配屬理論,春、夏、冬三季都是主令之氣傷人,獨秋季非本季之旺氣——燥氣傷人,反而強調“秋傷于濕”,對此,后世醫家一直有所爭議。茲做如下評析,以抒己見。

1 濕邪致病說

考上述原文,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靈樞·論疾診尺》在“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語句之前皆有“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句,故“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重陰必陽”理論的臨床舉例。秋為季節之陰,濕為邪氣之陰,是謂重陰,咳嗽應為陽證?!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酚小按簜陲L,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者屬“重陽必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者屬“重陰必陽”的病證描述,意即陽季感受陽邪(重陽),伏而未發,下個季節轉發為陰性病證(必陰);陰季感受陰邪(重陰),伏而未發,到下個季節轉發為陽性病證(必陽)。這種語言環境下,“秋傷于濕,上逆而咳”應指秋季感受濕邪,濕邪伏而后發,至冬季,濕郁化熱,轉發為陽性的痰熱咳嗽病證。

從《素問·痿論篇》對痿證的成因看,其咳嗽應是陽熱證咳嗽,進而演變為“痿厥”。該病應指足部痿廢不用的病證(痿證)?!秴问洗呵铩ぜ敬杭o》有“痿”“蹶”并稱,表示足疾的文字,古代“厥”和“蹶”字音字形相似,混用不分。故“痿厥”應指足部痿廢不用?!端貑枴ゐ粽撈贰梆糗L”一詞即指四肢(尤其下肢)痿廢不用,活動不便的病證??梢?,“痿厥”即指“痿躄”一癥,并認為五臟內熱與痿證的發生密不可分,因而提出“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的觀點。同時濕邪也是痿證發生的初始原因之一,《素問·痿論篇》曰:“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發為肉痿?!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芬嗾f:“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北砻鳚裥昂头螣崾浅绅舻闹匾?,此處咳嗽即為熱咳。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也認為,秋季感受濕邪,可產生咳嗽、痿厥的病癥。因秋時有濕氣,感人可郁蒸化熱,傷肺成咳。又王履《醫經溯洄集·四氣所傷論》云:“秋令為燥,然秋之三月,前近于長夏,其不及則為濕所勝,其太過則同火化,其平氣則又不傷人,此《經》所以于傷人止言風、暑、濕、寒,而不言燥也?!?/p>

可見,“秋傷于濕”可導致熱性咳嗽,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濕熱內蘊,阻遏氣血,不能養筋,出現痿證。

2 秋傷于燥說

有醫家認為“秋傷于濕”可能有誤。如喻嘉言《醫門法律·秋燥論》認為:“春傷于風,夏傷于暑,長夏傷于濕,秋傷于燥,冬傷于寒。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敝赋觥秲冉洝分小扒飩跐瘛蹦藶橹囌`,將“秋傷于濕”改為“秋傷于燥”,提出“秋燥論”,并擬定清燥救肺湯治療燥咳及痿證?!睹t類案·痿》用東垣清燥救肺湯治愈痿證醫案也體現了《內經》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任應秋先生對此表示認可,對“秋燥論”持肯定態度[1]。

在四時邪氣傷人過程中,濕邪在秋季亦可常見,且從伏而后發來看,濕邪易困脾,脾主升清,“上輸于肺”,濕邪可循手太陰肺經,從中焦“上逆”,傷肺而出現咳嗽,這是伏邪發病的過程。因此,在此處將文字徑改,值得商榷。

3 燥濕各半說

因《內經》多次提到“秋傷于濕”,3處均有誤的可能性不大。故筆者認為《內經》一定還有其他寓意。若從運氣角度分析,大暑至白露主氣為太陰濕土,秋分至立冬主氣為陽明燥金,有醫家提出秋季燥濕均存在,秋分前傷濕,秋分后傷燥,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寒濕》曰:“《經》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后而言,秋之后半截也?!崩棕S《時病論·卷之六·秋傷于濕大意》亦持類似觀點,“濕氣在秋分之前,燥氣在秋分之后”??傊?,秋季感邪可傷濕、傷燥,體現六淫邪氣的致病特點,傷于燥邪可感邪即發,感濕邪是伏而后發,同時體現了“重陰必陽”的一種發病規律,因此,燥濕各半說應合經旨。

4 燥濕同源說

考前人之論,尚有“燥濕同源”說。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外所因論》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上經》收而為四,即冬傷寒,春溫??;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此乃因四時而序者?!奔戳鶜庾兓揭欢ㄏ薅?,??上蛳喾捶矫孓D化,燥太過可化濕,濕太過亦可轉化為燥,即燥濕同源。關于“燥濕同源”,《內經》有相關論述,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奔粗赋瞿I苦于干燥,用辛味之品可以潤燥。對此,《類經》注曰:“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其能開腠理,致津液,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唯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奔茨I陰不足,氣化不行,則津液不得輸布而見燥象,辛味之品可以推動氣的運行,進而推動津液正常輸布而達到潤燥的目的??梢?,腎苦之燥乃水結不潤所致燥象。臨床上此類病癥亦多見,如《傷寒論》五苓散證、小青龍湯證等皆有痰濕阻滯、津液不布所致的“口干”。如果僅看外在表象“口干”,易誤診為燥邪傷津,但此口干卻不欲飲水,并可見苔白膩等表現,實為濕邪困脾,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所致。周學?!蹲x醫隨筆·燥濕同形同病》指出:“郁則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則見濕矣;積久不能生新,則燥化見矣?!闭J為濕與燥同形同病,濕病可在長期郁積后轉化為燥病,或兼見燥象。

然以上所述為濕困陽氣,津液不布,出現燥象,雖有形病相似,但究其病邪陰陽屬性、病機變化規律、臨床用藥各異,由此推出燥濕同源似不應為據。

5 驗案舉隅

雷豐《時病論·卷之七·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大意》舉一痰嗽補脾取效的案例。有一程姓患者,咳嗽月余,至冬未愈。診脈沉弱而滑,舌體不榮,苔根白膩,形神疲倦,不欲飲食。辨為脾虛濕困,釀痰入肺。以脾濕為本,肺痰為標。治以補脾為主。即用六君子湯加紫蘇子、薏苡仁,服5劑而神氣稍振,痰嗽漸消,繼服10余劑,病得痊愈。該案從脈象沉滑可見伏氣之脈,伏氣之嗽日久,濕化成痰,故治以扶脾、祛其濕、化其痰,方以六君健脾,加紫蘇子降氣、薏苡仁滲濕,則氣順痰消,諸癥得愈。本案乃“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臨床應用的明證。

6 小結

綜上,“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可理解為:秋季感受濕邪,伏而未發,蘊濕化痰,郁而化熱,上逆于肺,冬季產生痰熱咳嗽,或濕邪阻滯,津液不布,或熱傷肺陰化為燥咳。若病證持續發展,濕熱內蘊,阻滯脈絡,或肺陰虧虛,精血不能濡養筋脈,皆可出現“痿厥”的病證。

總結前人所論,各有道理。但其中的方法論意義不容忽視,分析《內經》相關論述,均為六氣配四時的一般規律,偏偏秋不傷于燥而傷于濕,旨在提示后人,自然界生態環境及人體疾病的復雜性,即秋可傷于燥,也可傷于濕;即使是傷于濕邪,也會出現燥象或演變為燥證。所以,發病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秲冉洝范嗵幉捎眠@種“常中有變”的論述方式闡釋生理病理變化。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肺惡寒”與“腎惡燥”、《靈樞·海論》“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等,皆是常中有變的論述方法。故臨證既要掌握一般規律,也要認識特殊性,此乃《內經》“知常達變”思想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 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各家學說[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4:204.

(收稿日期:2016-04-17;編輯:梅智勝)

猜你喜歡
咳嗽內經
俞曲園辯《內經》又論“廢醫”
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治療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杏蘇散加減聯合艾灸治療慢性咳嗽41例療效觀察
從氣機升降的角度論治咳嗽的理論探討
氨溴索大劑量沖擊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后咳嗽的臨床觀察
《內經》之“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新解
關于《內經》“七損八益”研究的思考
《內經》治未病與亞健康的干預
論《內經》肝為罷極之本及其現代應用
《內經》衰老理論及延緩衰老的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