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語文核心素養一個操作邊界

2016-11-01 17:50黃會興
關鍵詞:文史哲漁父語文核心素養

黃會興

摘 要:語文課程內容的模糊性特點和近年來如火如荼的文本細讀,產生了一些“個性化”的文本教學,一些結論甚至引起業界爭議?!拔氖氛苋S定位”從文史哲三個維度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思維范式和實施方法進行定位,以避免在語文教學中出現文本細讀的偏頗、脫離歷史的臆測和人文主題的空泛等問題。

關鍵詞:文史哲;語文核心素養;《漁父》

語文課程內容的模糊性特點和近年來如火如荼的文本細讀,產生了一些“個性化”的文本教學案例,一些結論甚至引起業界爭議。片面強調“人文性”導致語文知識的流散,片面強調文本細讀導致“技術流”泛濫。語文課堂教學的邊界在哪里?“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概念及時提供了一個目標,但是,依然沒有操作邊界?;诖?,多維度共同構建的課堂思想浮出水面?!拔氖氛苋S定位”指依托教材(或課文)的文本細讀、還原歷史的文本判斷、探索哲思的文化解讀這三個維度構成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思維范式和實施方法。以下試以《漁父》的教學為例闡述之。

一、文本中的挑剔——洞悉語言的纖毫

面對《漁父》這樣的文言文,其教學如何解決言、文、意三者的協調問題呢?抓住文本,比較還原是可行的做法。

(一)前期文本摸底,形成有效反饋

教師可通過讓學生預習把握學生在文言知識點與翻譯等文言素養方面的情況,即利用課前疑難反饋,摸清學生的認知情況,以便課堂上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稘O父》一課,筆者采用了課前學案反饋和分角色朗讀的辦法。

首先,翻譯重點句,解決文字關,重點考察實詞(舉、淈、揚、餔、歠、醨)、虛詞(以、于、之)、文言句式(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以及比興修辭手法(“滄浪”句)。如:(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2)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3)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4)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其次,寫出學生讀后的疑問。學生比較集中的疑問是:(1)屈原的形象和人格是怎樣的?(2)漁父具有怎樣的處世態度?(3)漁父和屈原是什么關系?(4)為何要塑造漁父這一形象?(5)楚辭的知識與文章寫法。

再次,分角色朗讀課文。

這里要注意的是預習題的布置要抓住重難點、易錯點;細致分析總結學生答題情況;學案要前置,以便教師在上課前準確掌握一手學情,掌握學生的易錯點和疑問處。而這些都基于對文本的掌握,不離語文主體,不失語文本色。

(二)細讀文本比較,對比分析形象

學習《漁父》一文,可以通過文中兩次對屈原、漁父的形象刻畫和兩次問答,請學生說出屈原和漁父各自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和人格特點:屈原志向高潔,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漁父隨遇而安,與世推移,不慍不怒,超然豁達??梢酝ㄟ^“《史記》中的《漁父》——聚焦屈原”“《楚辭》中的《漁父》——探究漁父”兩個環節的文本比較閱讀,分別辨析“屈原”和“漁父”的形象。筆者在教學中借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下稱“史文”)中有關的文本和《楚辭·漁父》(以下稱“楚文”)開展對比閱讀,要求學生找出兩者在題目、結尾、用詞、用意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強化兩者的形象。如:

“史文”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句,“楚文”則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俺摹辩H鏘有力,有文人的文采和詩歌的節奏感;“史文”則平靜敘事,自然真切。

“史文”中“何故而至此”句,“楚文”則為“何故至于斯”?!按恕彼坪鯇V傅攸c,明顯弱化了漁父形象,“斯”既指地點,也指生存狀態,一語雙關,漁父的見識立顯。

“史文”中“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句,“楚文”則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個“而”字之差,前者舒緩卻突出“我”屈原,后者無“而”則強調事實的對立和屈原的窘迫。

“史文”中寫漁父用“隨其流”顯示其溫和順遂,形象弱化;“楚文”用“淈其泥”則有推波助瀾的意味,形象強化?!笆肺摹薄皯谚砧ぁ泵黠@贊屈原高潔;“楚文”“深思高舉”凸顯屈原特立獨行,格格不入。

“史文”中沒有“楚文”“漁父莞爾而笑”一段。前者明顯突出屈原,漁父與屈原是襯托關系;后者漁父與屈原是對比關系,兩者平衡,甚至略有突出漁父的意味。

通過對不同文言文本的細致比較閱讀,學生才能發現不同作者的取舍、特色和用意,才能對課文的理解更明晰、深入、準確。

二、歷史中的還原——明辨文本的坐標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彼抉R遷推崇屈原的舉賢授能政治主張,最主要的還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爭精神。而在《楚辭》中為什么要強化“漁父”形象呢?這也是學生的疑問:為何要塑造漁父這一形象?對此,課堂上可以利用“問題探究”這一方法來研討。其實,這是個偽命題,因為我們連《漁父》的作者和寫作年代都不能確定,更無從知道問題的答案了;但是這又是一個有思考深度和勾連作用的好問題。因勢利導,我們可以把它分解為兩個問題加以考慮:漁父形象形成的文學(或文化)源流,漁父(或屈原)形象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一)追尋緣起與流變

《漁父》“是一篇(屈原)與鄉野平民的對話,詩中屈原稱舉世皆‘濁而己獨‘清”[1]。對于“鄉野平民”的提法,很多學生都不認同。那么,“漁父是一個 的 者形象”,“漁父處在一個 的時代”。通過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把握形象深入研究歷史。根據有關《楚辭》的研究資料,大致可以斷定《漁父》形成于秦漢時期,結合當時社會的思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余韻還在,人們思想活躍,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社會動蕩不安,入世與出世,儒家與道家思想并存不足為奇。還原歷史,我們就不能苛責屈原的倔強和漁父的油滑。另外,一個是置身事外的普通漁父,一個是背負國仇家恨的沒落大夫,身份和處境的不同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心態和人生選擇。所以,任何抑彼揚此的結論都有失偏頗。

從《漁父》的思想流變看,“《漁父》對中國詩歌傳統與文學傳統的影響,就一點也不能小視了。必須注意到《漁父》中有兩個文化原型或者說母題,貫穿了整部中國古代文學史。一是清濁之辯既夢與覺,二是漁父意象”[2],“《漁父》之后,清官與清流思潮,基本上成了歷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歷代文學大多鮮有出其窠臼者”[2]。

(二)探討影響與演進

通過舉例說說后代詩文中漁父形象,學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王維的“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張志和的《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蘇軾《赤壁賦》……那種自由隱逸生活令人神往。文學的流變也生生不息。

從《漁父》的寫作形式看,它明顯繼承了《詩經》的“賦比興”手法,以及先秦諸子的散文形態和對話體式,駢散結合,剛柔并濟。而細讀還有押韻的痕跡,因為楚辭也還是詩歌,并且它的句式整齊對仗,運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明顯影響了后來的賦體文。它還保有如《孟子》等對話體的痕跡,二人針鋒相對,饒有趣味。

三、哲學中的覺悟——對話經典的靈魂

關于《漁父》對現代的啟示,筆者通過“‘我眼中的《漁父》——品味人生”這個環節,讓學生去體悟《漁父》給“我”的啟示。這里的關鍵是給學生的提示:可以從處世(特別是困境)、為人、自處(協調自己的內心)三個角度思考。三個角度可以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使他們不至于信馬由韁;三個維度的追問,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反省內心,作出忠實于內心的選擇。

《漁父》的思想中兼有儒家“當仁不讓”的風骨與道家“處順逍遙”的氣韻,完全可以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探討,因為學生對本國思想、文化較為熟悉。上溯到《論語》《莊子》,我們很容易看到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當仁不讓于師”“以天下為己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思想,也可以聯想起長沮桀溺的“耰而不輟”、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情形。擔當還是隱逸,這是個重要的價值問題。

只有剖開文本堅硬厚實的椰殼,才能吮吸到甜美的思想椰汁。對話經典的靈魂,梳理文中的哲思,就要老老實實地了解相關知識;要盡量做到辯證思考,舉一反三。閱讀只有到達文化思想層面,才能避免就文論文;才能豁然開朗,觸類旁通;才能直抵作者的靈魂深處,與文明對話。

文是高度,史是廣度,哲是深度;文是屋宇建筑,史是家園藩籬,哲是精神寄托。文本細讀離不開歷史還原,歷史還原是為了知人論世,而知人論世的要旨在理解內涵,指引讀者。如此,方能形成“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語文認知脈絡。

參考文獻:

[1] 宇文所安.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M].劉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110.

[2]章曉宇.論楚辭《漁父》的文學史地位[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3):34-35.

(責任編輯:方龍云)

猜你喜歡
文史哲漁父語文核心素養
我校舉行座談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暨“5.17”講話精神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重要回信精神
丁酉端午前重讀《漁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漁父
為什么眾多大科學家都精通文史哲
明朝散發弄扁舟——“漁父”形象解讀
文史哲人才培養也要“從娃娃抓起”
“蘇世獨立”與“遁世隱逸”——《漁父》主旨分析
基于期待視域理論確定詩歌教學內容的研究
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基礎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