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意

2016-11-03 08:55
當代貴州 2016年30期
關鍵詞:制高點主題思想美感

文章的三意,即指文章的立意、意境和意象。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求形真、情濃、理明;意象求奇、求巧、求絕。

文章的三意,即指文章的立意、意境和意象。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題,即文章的“主題思想”,它決定文章的成敗。因為信息、知識都會過時,而思想之樹是常青的。

文章的立意有三個要求:第一是站得要高。高瞻遠矚,能把讀者領到一個制高點上。如我1998年發表《大無大有周恩來》,盡管快20年過去了,但幾乎每年一月份總理去世的紀念日都有刊物拿出來轉載。這是因為文中提出了一個思想——總理的“六個無”,把對周總理品質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高度,這就是文章的制高點。

第二是挖掘要深,這個深就是指透過表面看到更深一層,幫讀者發現新的內容。我經常講寫文章就是從無到有,《赤壁賦》很有名,就是因為它通過有形的自然景物領悟到無形的人生。

第三是角度要新。我們知道新聞工作者講角度,其實作家也講角度。比如一部小說從哪里構思。最近我在寫“人文古樹”的系列,我們愛樹,但是有多少人關注過樹的人文價值。在福建三明有一片森林——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為什么叫格氏栲呢?是100年前一個叫格瑞米的英國傳教士發現了它,全世界成片樹林只有兩片,一個在巴西600畝,一個在中國2500畝。傳教士在中國辦過學校,辦過醫院,但我們很少知道他還發現和保護了稀有樹木,這是一個全新的角度。

“立意”的要求就是高、深、新。高,是要有制高點,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深,是講穿透力,透過表面看里面。新,就是角度新,說新話。

立意解決主題思想問題,意境解決美感問題。

文章的意境有三個層次。一是形境,是描述美。二是情境,抒情美。三是理境,哲理美。三境具全,文章才有美感。

描寫的美,是一種繪畫的美。畫家畫靜物,一個石膏?;蛩?,畫出了靜物的美,主要解決空間位置的構圖和顏色,是冷靜的美?!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弊髡咦约翰徽f心情如何,但惆悵之感躍然紙上。

抒情的美,就是把心里的東西說出來,與讀者共鳴。用什么來共鳴呢?用一種大家通用的感情,如民族情、父愛、母愛、情愛之類的感情。如魯迅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庇幸环N深沉的、悲壯的感情。

第三層的美感是哲理美,靠的是概念、邏輯推出來的,你不得不相信。相對論很復雜,但愛因斯坦用一個公式就說清了。E=mc?,很簡潔。文學創作也是這樣,你能從形象上升到理性,抽象出一種理,這種力量就不得了,理性的美。

美的部分講完了,下面講意象。意象進入到另一個層次,文章的技巧層面。

意象就是最能體現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種象征,是借以還魂的軀殼,是詩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文學是形象藝術。一切藝術都講形象,并運用形象。意象是形象的抽象運用,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先象后意,另一類是先意后象。

“先象”是先看到形象,從形象聯想到道理,是從形象出發的靈感思維。比如我收入中學課本的《覓渡,覓渡,渡何處》,是我去常州參觀瞿秋白紀念館,碰見幾個戴紅領巾的小學生在打掃衛生,我問孩子們是哪里的?當地人說是旁邊一個叫“覓渡小學”的。這個名字讓我想到瞿秋白一生都在覓渡,都在尋找人生的渡口,這就是文章的主題。找到主題后用什么來落實呢?就用這個“覓渡”的意象來落實,這叫先象后意。

第二類叫先意后象,先有主題思想再去找那個具體的“象”。建黨80周年的時候,我特別想寫一篇文章,說說中國共產黨是怎么走過來的。一天我在報紙看到說南湖的紅船已經修復接待游客了。這就是“象”,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黨代會就是在這個船上開的。我立即去浙江南湖采訪,寫了《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這篇文章。這么小的一條船上有12個代表,到建黨80周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6500萬黨員。文章一共2600字,提到了46個船字,這就是利用“船”的意象,是先意后象。

剛才講了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是求形真、情濃、理明,造成一種美的境界,那么意象就是:求奇、求巧、求絕。(責任編輯/張立人)

猜你喜歡
制高點主題思想美感
幾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高職院校樞紐型學生社團精品化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不一樣的地面美感 地磚扮靚空間
自然美感的桌子
緊扣細節文字,著眼文章“分歧”
論電影《建黨偉業》的主題思想和敘事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