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李廣田缺失性童年經驗下的兒童主題散文創作

2016-11-09 10:16沐尊鳳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散文

沐尊鳳

【摘 要】童年經驗作為獨特生命體驗潛在于作家創作內心,是構成作家創作的珍貴素材來源和重要情感內驅力,李廣田在早期兒童主題的散文創作中,以缺失性童年經驗為獨特創作視角再現自己心酸的童年生活,表達自己對兒童成長主題的關注和思考,使其兒童主題散文作品散發出新鮮的生命個體體驗,擁有較深厚的美學底蘊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李廣田;童年經驗;缺失性童年經驗;散文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54-02

人人都有童年,童年是個體認知心理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階段,是走向成年的必經之路。來自童年生活所獲得的諸如記憶、印象、情感、意志、感受及體驗一起形成個體原初童年生命經驗記憶。童年經驗對成熟個人的人格心理、氣質個性形成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就作家而言,童年經驗作為獨特生命體驗潛在于作家創作內心,是構成作家創作的珍貴素材來源和重要情感內驅力,屬于藝術構思的重要方式,對文學作家的藝術風格、藝術情趣、審美追求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

將童年經驗作為獨特創作視角的作家并不少,大山之子李廣田就是這樣的散文作家之一。相較其他散文作家而言,無論在數量、質量、影響力,還是藝術價值、美學風格方面,他早期散文都有著較高的成就,尤其以《畫廊集》《銀狐集》《雀蓑記》為主的早期散文集最為突出。三本集子選材方面并不是很大,所敘述的內容“多是故鄉童年的回憶或身邊瑣事”。[1]可見,童年故鄉記憶與童年往事儼然成為作者散文創作的主要敘事策略和獨特創作視角。

李廣田早期的兒童散文實際是自己童年生活成長記憶的重塑與折射。在創作中,作者通常對自己所經歷的童年生活片段積極地提取,以回憶這一重要的藝術構思和獨特的兒童視角,來表現自己的童年生活。在敘述中,作者非常注重對兒童孤獨情感體驗、兒童創傷性心理的書寫,呈現出濃厚的內涵底蘊。而這些恰恰得益于作家對缺失性兒童經驗創作手法的運用。缺失性兒童經驗與豐富性童年經驗是相對,主要是指“童年生活很不幸或物質匱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殘、壓抑,生活極端抑郁沉重”,[2]在藝術色彩表現方面呈現出灰暗的底色,為作品抹上憂郁、哀愁的情感基調和沉郁、蒼涼的風格。李廣田缺失性兒童經驗下的散文作品在其早期散文中占很重的比例,很多篇章都是通過缺失性的童年經驗視角來表達自己關于兒童成長主題的關注和思考。

作者從小就被父母過繼給無子的舅父母,為維持貧困的家庭生計,勤勞、樸實的舅父母幾乎將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田地的勞作和家里的操持上,對于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無暇顧及。由于與生俱來的過分實在、穩重性情,使兒時的他“往往顯得懦弱或遲緩,因之主觀的動力不夠強?!盵3]故村里的孩子都故意疏遠他而不和他玩,和他做伴的只有年邁的老祖母及她親手制作的用破紙糊成的風箏、用草葉做成的小笛和用秫秸扎成的車馬等玩具。不僅如此,作者的童年生活也單調、少趣,唯有祖母唱的謠曲聲、那紡車的嗡嗡聲,以及大自然中籬笆上枯葉在風中作響聲、滾滾的黃河水制造出的“琴聲”、小白瓶被風吹拂的嗚嗚聲成了他排遣寂寞的主要方式,為孤獨單調的童年生活增添些許樂趣。正是這樣孤獨單調的生命體驗,使作者對于一切新奇的事物更充滿好奇,想要在新事物的強烈認知及獲得中得到快樂和滿足,并極度渴望玩具?!侗У耐婢摺芬晃?,當祖母從針線筐里取出用棉花包裹著的小麻雀時,作者簡直喜得雀躍了。他覺得小麻雀很可憐,在善良童心和孤獨情感的驅使下,作者用小竹筐和棉花等為它做了個溫暖的“家”,并期待著與他成為好伙伴來告別寂寞。在這一段敘寫中,表現出作者對祖母給他的“玩藝兒”的好奇之心,“簡直喜得雀躍了”的描寫強烈地突出作者對玩具或玩伴的渴求,一個孩子的孤獨生命情感體驗在孩子天真、好奇、充滿童趣的心理活動描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玩具和天真幻想是每一個兒童的夢,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起著撫慰情感的重要作用,兒童可以在玩具的把玩中得到內心愿望的滿足,在無盡的幻想中盡顯純真的童趣。但養父卻忽略了孩子內心對玩具的渴望及純真童趣,在嚴厲、粗暴的指責中損傷了孩子的童心,作品《悲哀的玩具》《過失》兩篇散文就集中描寫出孩童創傷性心理。

《悲哀的玩具》中,正當作者沉浸在美好時光的想象中時,回家來的養父看到了作者手中的小麻雀,粗暴地奪過他手中的鳥籠放飛了它,并陰沉著臉訓斥他糟蹋信門。

《過失》這篇散文里,作者像舅爺一樣喜歡花草,想讓自己的家也像舅爺家一樣有滿院繁茂的鮮花和鳥兒,變成一座小花園。于是他從舅爺家里移回一株月季花,小心翼翼地把它栽在院子里,并且為它開鑿了一條灌溉的“小河”。正當作者沉浸在未來滿園花色的憧憬之中時,養父暴躁地將可憐的月季花連根拔起扔出院外,并且用“養鳥不如養雞、種花不如種菜”[4]的俗語來訓斥他。

童心是可貴的,最能顯示出孩子純真爛漫的天性,在上述兩篇散文作品中,充分展示出孩子好貪玩、喜幻想的本性,但這樣的本性卻在兒童(作者)與成人(養父)的活動、兒童(作者)與成人(養父)的話語敘述中受到壓制、損傷,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李廣田描寫孤獨的生命體驗、受創的兒童心理,并不是對養父母無暇關照自己兒時情感世界的埋怨,也不是對養父當年粗暴行為的指責,而是通過孤獨的童年和受創的兒童心理事件描寫,給予孤獨童年情感體驗的關照及創傷性心理的撫慰,并在兒童與成人世界的沖突中進一步揭示出苦難生活下成人世界飽含著的滄桑。

在塑造養父形象時,作者并沒有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而只是通過幾個動作、幾句簡單的話語,就深深地刻畫出其勤勞樸素、脾氣暴躁、堅強倔強、不茍言笑的悲苦形象。養父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少了樂觀的生活態度,總是陰沉著臉,在他眼里,永遠沒有什么比種田來得實際,因而他只是關心田地的莊稼、家里的牲口,對于孩子內心情感世界的需求及純真的童心無暇給予關注,甚至暴躁地損壞、摧毀。當作者立足現實,回過頭進一步審視當年養父不近人情的粗暴行為及這些行為對自己造成內心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時,對養父當時的行為給予理解和寬容,體現出作者富于涵養的寬容品性及自身對不同時代和社會的理解。

李廣田巧妙運用缺失性兒童經驗視角敘述自己苦澀、沉悶、孤獨、受挫的童年生活,對當下兒童這個特殊的社會個體處于被漠視、被支配的尷尬境地進行關注和描寫,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對悲苦生命存在的思考和悲憫態度,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自身對兒童存在價值和成長諸多問題的思考,對創傷性兒童心理的關懷,對健康、美好童心的肯定和追求,自然喚起社會對兒童這一特殊生命個體存在的關照和尊重。

缺失性童年經驗視角的創作大大豐富了李廣田兒童題材散文的表現力,使早期表現兒童經驗主題的散文作品散發出新鮮的生命個體體驗,較好地詮釋了其老師周作人提出的對于兒童“應當客觀的理解他們,并加以相當的尊重”的“兒童本位主義”[5]使缺失性童年經驗下的散文創作擁有較深厚的美學底蘊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山東省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現代文學散論[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260.

[2]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3,(4):61.

[3]梁理森.李廣田研究專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3.

[4]李廣田.李廣田文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3,147.

[5]錢理群.周作人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236.

猜你喜歡
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散文二題
桃紅又是一年春(同題散文兩篇)
散文短章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評論獎(10名)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