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尼克松主義與“和平新戰略”

2016-11-11 15:58時婷李蔚
人間 2016年27期

時婷李蔚

摘要: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十分緊張和復雜。為了擺脫美國的困境,第37任總統尼克松入主白宮之際,采取現實主義態度,提出新的對外戰略——尼克松主義,緩和美國力量相對下降面臨的危機,堪稱是這一時期美國外交的點睛之筆。①

關鍵詞:尼克松主義;和平新戰略;國際局勢

中圖分類號:D83/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87-01

一、尼克松政府對外戰略簡析

在國內一些教科書和專著中,大都強調尼克松政府的對外戰略已從昔日的“進攻型的全球戰略轉變為防守型的全球戰略?!蔽覀冋J為,這種提法過于籠統,缺乏分析。尼克松主義在實踐中確實在軍事領域內進行過局部的戰略退卻。但是一個國家的對外戰略理應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科技等國際關系的各個領域,軍事領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軍事上的退卻并不意味著美國政府的整個對外戰略轉變為防守。事實上,尼克松執政時期的美國政府只是局部調整了其對外戰略的戰略重點,即從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上的進攻轉移到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的進攻。美國政府之所以要調整其對外戰略的戰略重點,是為種種原因所迫,不得已而為之。首先,從時代背景來看,尼克松主義指導之下的這種戰略調整是美國與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國際競爭的新對策。其次,從戰略思想上來分析,尼克松主義旨在緩和的口號下向社會主義國家發起新形式的進攻,以便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權。②最后,從美國歷屆政府對外戰略演變的角度來分析,尼克松主義是美國統治階級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一貫政策在新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傊?,尼克松主義乃是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要求的集中體現,它的戰略重點是在非軍事領域內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因此,單純地把它理解為從全球性的戰略進攻轉向全球性的戰略退卻是不全面的。認識這一點,不但有助于我們全面地認識尼克松主義,而且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美國政府的對外戰略,有助于我們在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正常關系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二、尼克松主義提出的歷史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十分緊張和復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尼克松政府內外交困,國內一片混亂,在世界上非常孤立。③

在這樣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尼克松政府吸取了過去進行武裝干涉帶來的教訓,為了緩解美蘇爭霸中蘇聯帶來的強大威脅,同時保住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尼克松認為越戰結束后,必須制定出新的亞洲政策,并且新的亞洲政策主要是對付中國,所以,此時新的政府不得不考慮到這些現實的不利的因素,不得不放棄“全球干涉”的政策,改變策略,采取“收縮”、“緩和”方針來應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國際局勢,爭取到更多同盟者甚至是非同盟的同情和支持。

三、尼克松對亞太地區提出的政策構想

早在尼克松競選總統的時候,他就曾經提到過:“新領導將在太平洋地區結束戰爭,贏得和平?!边@些可以表明他早已經考慮到要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作出重大的調整。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在關島就亞洲政策發表講話。這一講話是美國決心“收縮力量”的修補說明,被正式稱為“尼克松主義”或“關島主義”。半年后,他向美國國會遞交了一份題為《70 年代美國的對外政策:爭取和平的新戰略》的咨文,這個咨文進一步把“尼克松主義”發展成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其宗旨就是以盟國的伙伴關系為核心,以實力為基礎和后盾,以談判為重要手段,推行美國的世界緩和新戰略,以遏制蘇聯擴張為目的。④由此,尼克松就把關島講話從對亞洲的政策推廣為美國的全球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尼克松政府開始了美國外交新布局,主要采取了如下幾個外交突破:1.結束越南戰爭。2.調整與盟國的關系。3.改善與中國等第三世界的關系。4.以緩和外交遏制蘇聯的擴張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于成功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實現了中美關系正?;?,并為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表明了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接觸,這不僅對中美兩國,甚至對中國與聯合國以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產生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美國來說,它對改變由于“越戰”所帶來的國際威信日益下降,經濟實力大為削減的狀況,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緩解與改善;同時,使尼克松可以在其“五級世界”的理論基礎上,重新確立美國的戰略部署,繼續維持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F在看來尼克松的“和平新戰略”思想,十分重視同社會主義國家的“接觸”就改善中美關系這一個實踐來看,尼克松主義的實質無非有最明顯的兩點,那就是通過改善中美關系來增強對抗蘇聯的實力;還有一點就是要服從和服務于他們構想的“和平演變”的戰略和政策。所謂尼克松主義是在尼克松第一任期內逐漸形成的,并由相關官員、記者和學者們總結深化而成的。其實,尼克松在1969年關島記者會后,也并沒有嚴格執行所謂的尼克松主義。在尼克松主義的實施問題上,也必須區別對待,如從1969年到1971年,美國確實減少了在越南、泰國、菲律賓、日本、韓國的駐軍,但尼克松政府在印度支那多次使用軍事升級的手段,支持老撾及柬埔寨政權。⑤

在尼克松任內,尼克松主義是一把政治雙刃劍。從肯定方面來看,媒體和公眾認為美國在海外的軍事行為已經逐步收縮,許多人輕信尼克松的花言巧語,認為他不會再使美國卷入類似越南戰爭的沖突中。從消極方面來看,批評者利用尼克松主義反對尼克松,特別是當他對柬埔寨轟炸升級,對老撾轟炸,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期間派巡洋艦到印度洋。在中東地區,尼克松確實遵循尼克松主義,美國加強對伊朗國王巴列維的支持以對付內外威脅。而美國這一外交政策到卡特政府時期最終以災難性結局收場。在拉美,尼克松政府對巴西的政策傾斜,引起阿根廷等國對巴西的強烈不滿,形成對美國的抗衡。

四、結語

尼克松從現實主義的思想出發,以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面臨的內外環境提出了尼克松主義。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從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從攻勢轉為守勢,是美國戰后全球戰略的重大調整,為以后美國的對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指導方針,更重的是它在外交上做出的努力也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國際格局的形成。

注釋:

①楊帆:《淺析尼克松主義出臺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動因》,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月第28卷 第3期。

②吳健,周文琪.美國對華戰略演變史.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版。

③同上。

④ 朱繼婷《淺析尼克松主義與美國外交的新布局》

⑤ 夏亞峰 《“尼克松主義”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參考文獻:

專著:

[1]吳健,周文琪.美國對華戰略演變史.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慶四.美國國會與美國對華政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論文:

[1]夏亞峰.“尼克松主義”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4期.

[2]朱繼婷.淺析尼克松主義與美國外交的新布局.

[3]王杏芳,金正昆.尼克松主義的主要內容及美國的戰略調整.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期.

[4]楊帆.淺析尼克松主義出臺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動因.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月第28卷 第3期.

作者簡介:時婷(1991-),女,山東威海人,研究生在讀,山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國史。

李蔚(1969-),女,山東淄博人,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