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淡形式傳統創新

2016-11-11 16:53周琦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百鳥朝鳳電影形式

摘要: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一經上映,就產生了巨大的話題效應。諸多影評人對其進行了各種熱烈的評論,但是在筆者看來其大多站在形式的層面上,并未深入挖掘電影的真正價值所在。筆者認為其意義所在是通過一個傳統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嗩吶象征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啟示我們如何在保護傳統的同時要進行傳統創新,警示我們文化發展不能停滯不前。筆者希望通過這部電影揭露影評界的一些問題,并為文化創新提供途徑。

關鍵詞:電影;百鳥朝鳳;形式;傳統;創新

中圖分類號:B0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06-01

日暖春色嬌,月朗碧空皎。一曲沖天高,百鳥朝鳳好。

——題記

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上映,伴隨而來是鋪天蓋地的宣傳、點評、爭論:“像第四代導演致敬”、“懷念八十年代”、“方勵下跪涉嫌道德綁架”、“悼念優秀導演吳天明”如今朋友圈被一條條《百鳥朝鳳》的熱點文章刷爆……這樣的熱潮無疑像是看過《感動中國》之后臉上所掛的幾顆淚珠,沒什么實際價值。這讓筆者聯想到石巖松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說的這樣一句話“歲月漸長,感動也變得容易些,然而感動過后又剩下什么?!?/p>

經歷了最初的默默無聞、票房慘淡,也有之后因為“直播下跪”的起死回生,《百鳥朝鳳》裹風挾塵而來。在廣受好評的同時,諸多影評人也開始向其“開炮”:一些專業的批評者以“鄉村電影”、“1980年電影”、“第六代導演”等一系列標簽化的詞語對其進行所謂的“批評分類”。在筆者看來,這種批評模式,已經成為了一種過分注重形式主義的模式,其不斷泛濫乃致中國電影批判進入了一個顛倒錯亂的時代。我們由過去的注重內容走向了如今的更加傾向形式,這種病癥在《百鳥朝鳳》的批評中又一次集中爆發,著實讓人堪憂。舉個例子來說,有些評論家對于吳天明導演的去世大做文章,炒作上位的電影能長久多久?這是典型的中國形式主義思維弊病,注重外在的生死,人只有犧牲了才有價值,才能談得上偉大。這跟豬生前沒有價值,死了變成豬肉才有價值有何兩樣?實際上電影的真正價值無關吳天明導演的去世。也無關“方勵下跪事件”,這個事件本身就很諷刺,這不僅僅是道德綁架,因為我們拒絕賣慘,筆者相信吳天明是值得尊重的,從人格魅力到中國電影改制時期的魄力,以及對于第五代整體意義上的推動,他都功不可沒。所以無論是吳天明本人還是電影本身都不需要這種“悲壯”的賣慘。試問有多少侃侃而談的專家能夠拋開心理預設,拋開形式主義傾向,心平氣和的去欣賞這部電影?方勵那一跪使得《百鳥朝鳳》淪為了輿論的下酒菜,批評的消費品。但筆者卻要呼吁批評界:哪有那么多的形式可尋?形式本身往往就是白菜蘿卜各有所愛的,有多少人看透了形式真正關注電影本身的內容呢?

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以一個傳統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嗩吶象征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難以為繼,主要經歷了“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的鼎盛時期、師傅焦三等老一輩藝術家對嗩吶傳統技藝的堅守時期、徒弟游天明繼承“焦家班”以后迫于時代的壓力遭受西洋樂器的碾壓而難以存活的低谷時期三個階段。這部電影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提醒我們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傳承,這無疑是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還使我們進一步警醒:不能僅僅重視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還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創新,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大浪淘沙之下必有創新!在時代浪潮的大旗下,無雙鎮的紅白喜事不再需要嗩吶,那么嗩吶這門傳統技藝應該如何擺脫當前缺乏市場的困境呢?

首先,經濟的貧困決定了文化的貧困。藝術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匠活,它的出現起初要有價值能掙錢,能滿足工匠們的衣食溫飽。正如《俗世奇人》中所提到的“泥人張”、“刷子李”起初都是為了生活為藝術。也有人說那種“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的藝術形式不也存在嗎?在那個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舊兩代嗩吶藝人把對于嗩吶的信念的堅守化歸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尤其是,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更是在很多處讓觀影者動容,他在“游家班”解散后不顧自身病情重組原班人馬演奏百鳥朝鳳,他吹奏的不是樂曲,是他對嗩吶的堅守,是他對師道的信奉。他是“把嗩吶吹進骨頭縫里的人”。這種“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但是對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貧苦的農村和農民而言,一味堅持這種為藝不為利的精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經濟決定了鄉村農民的命運,是經濟問題使得藍玉這些師兄弟從小去學習嗩吶,也是經濟問題迫使他們背井離鄉出門打工放棄嗩吶,所以究其根本,這并不是嗩吶藝術的衰落,而是嗩吶匠社會命運和社會地位的衰落。

其次,文化自身封閉只能衰退。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以焦三爺為代表的一系列老藝術家對傳統持有癡迷的態度,當他拿出祖師爺傳下來的嗩吶時臉上帶有一種迷信般的絕對虔誠。中國的民間藝術確實在閉關鎖國的社會環境中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總認為老祖宗傳下來的就是好的,就會故步自封。三爺身上有值得我們后人敬重的“工匠精神”,他甚至以生命相拼,一味死守,影片后半部分他為了嗩吶班帶病吹起了“百鳥朝鳳”,他嗩吶里流出的血水更讓人無不動容,但是感動過后我們都應該理智的明白一味地死守并不能改變嗩吶衰落的命運。正如之前提到的,只有依靠開放和創新,接受時代的挑戰和檢驗,才能使藝術的生命力經久不息,從而才能使我們優秀的傳統以另一種姿態留下來,而不是一味地封閉、保守和以生命去抵抗。

我們要感謝吳導和他的《百鳥朝鳳》,他將鄉土電影和民間藝術重新拉回公眾領域。讓我們欣賞民間傳統藝術的精粹的同時,也激勵我們通過發展、改革、創新、交流等方式保護嗩吶藝術,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傳承。吳導這一曲確實譜的好!非要說美中不足的則是這部影片的結尾值得商榷。影片的最后,焦三爺終于撒手西去,游天鳴也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在師傅的墓地前吹響了“百鳥朝鳳”。吳天明導演是希望以焦三爺的死將矛盾推向高潮,這其實與大眾輿論重視“死亡”如出一轍。于是網絡上出現了這樣的調侃“深情總是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諸如“死亡”之類的一道道形式一層層套路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民眾已不敏感的神經仍舊一次次被撩撥、一次次的“中招”。筆者再次呼吁:不要讓“死亡”等一系列的形式成為影片上座、影評上位的噱頭!這部影片給我們留下的真正值得思考的應該是:如何讓傳統文化一方面順應現代化,而另一方面又盡可能地保留下有價值的東西?

筆者最終還是想說:一曲沖天高,百鳥朝鳳好。

參考文獻:

[1]顧春芳.電影<百鳥朝鳳>的當代意義.中國文藝評論,2016(07)。

[2]鄭曉林.“下跪”之后的不變與應變[J].中國文藝評論,2016(07)。

[3]陳悅青.中國西部電影的精神內涵初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7(05)。

[4]黃和平.《百鳥朝鳳》:期待文藝片的春天[J].文化月刊,2016(12)。

[5]吳景濤.全國中青年文藝評論骨干關注《百鳥朝鳳》[J].中國文藝評論,2016(07)。

[6]張萌.遠去的背影——電影《百鳥朝鳳》的文化情懷[J].戲劇之家,2016(15)。

作者簡介:周琦,女,漢族,山東省,碩士,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師范大學,美學。

猜你喜歡
百鳥朝鳳電影形式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百鳥朝鳳》的前世今生
《百鳥朝鳳》對“西部電影”風格的堅守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解讀張藝謀影片的視覺審美
后現代視域下香港電影的解構與建構
國產“現象級”影片的跨文化癥候
莫讓《百鳥朝鳳》下跪重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