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標準《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解讀

2016-11-12 01:03安徽省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劉宏斌
大眾標準化 2016年9期
關鍵詞:竹筍示范區標準化

● 安徽省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 劉宏斌

國家標準《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解讀

● 安徽省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劉宏斌

劉宏斌,安徽省寧國市人,先后參與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級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等項目的組織實施,參與編制安徽省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多項,參與申報省級科技成果2項、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

2015年12月31日,由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起草的GB/Z32342-2015《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國家標準,經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予以公布,2016年9月1日起實施。

標準編制的背景和意義

特色農業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其特點表現在3個方面:特色農業之“魂”是惟我獨存或惟我獨尊。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對于發展特色農業來講,也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稱之為“特”;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農業發展自然各有特色;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特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農業對提高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解決入世后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壓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深層次調整都有重要作用。開展特色農業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既有利于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又有利于特色農業的文化傳承。近年來,隨著特色農業在國民生活、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何在經濟發展中把特色農業的特殊技術、文化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保護和傳承下去,保護其不在社會發展中日漸流失,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開展此項標準的研究有利于促進特色農業特殊技術、文化和自然生存環境、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傳承,采取主動保護的方式引起社會的重視,保護國家特色農業文化。同時,本標準的制定與發布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完善了特色農業標準體系。

工作過程

1.組成標準起草小組

根據質檢行業公益項目“特色農業多功能開發利用標準與示范研究”任務和要求,2012年7月下旬,由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主持召開了《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通則》標準制定研討會。會上,組成了標準起草工作組,明確了任務要求,安排了工作進度,成立了標準起草工作小組,會議研究討論了《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初稿,對起草小組在標準起草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及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刻討論,各單位代表就標準的范圍界定、保護、傳承措施等內容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對標準的整體框架進行了討論。

2.開展相關調研情況

首先,起草工作小組開展了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情況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調研工作。在調研中,主要查閱了我國有關特色多功能農業的規劃、研究論文等,以及與特色農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及保護與傳承等重要資料。

其次,標準化起草小組深入企業及相關單位實地開展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調研,了解現狀,掌握實際情況。

3.標準起草過程

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的內容,按照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等要求,研究了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的依據、原則、方法,確定了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的范圍及措施等內容。依據 《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對《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標準開展了起草工作。2012年10月底,起草工作小組完成了《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國家標準(草案)。2013年4月和6月,在合肥市召開的兩次標準草案討論會上,與會人員對標準草案逐條逐句地進行了討論,并對術語的整體框架做了調整,使術語的層次更加清晰,形成了征求意見稿。

標準編制原則及主要內容

1.標準編制原則

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涉及的范圍很大,確定采編范圍、選取原則是編制工作的重點。首先是通用性原則。本標準是我國特色農業標準體系的基礎和后續所有保護與傳承標準的基礎,同時本標準定位于“基礎”;二是實踐性原則。我國特色農業雖然在標準化工作方面剛剛起步,但國家和地方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本標準尊重已經形成并經過實踐檢驗的、被社會廣泛接受的保護與傳承措施,特別農業文化傳承的有關措施;三是規范性原則。標準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要求進行編寫,保證標準形式和內容的規范性;四是前瞻性原則。在兼顧當前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現實情況的同時,還必須體現標準的前瞻性和引導性特點,考慮到未來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趨勢和規范化需求;五是力求全面覆蓋,科學合理,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定位在圍繞特色農業需要保護與傳承的措施上。

2.標準的主要內容

(1)范圍

《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規定了特色農業的術語和定義,保護和傳承原則,保護、傳承及其主體要求和信息化建設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特色農業的保護與傳承。

(2)保護

①保護內容

特色農業的保護內容至少應包括:

種質資源;

產地環境;

生產技術;

特色農產品;

特色農業景觀。

②保護措施

A.種質資源

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建立資源檔案和文獻資料庫;

建立種質資源數據庫和資源庫;

開展種質資源的繁殖研究,以及性狀鑒定和評價。

B.產地環境

維護特色農業生產的特有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定期開展產地環境的檢測;

避免過度開發,建設特色農業自然保護區域;

保證產地土壤環境符合GB 15618中二級標準,農田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要求。

C.生產技術

收集和整理特色農業的生產和加工技術,并制定相關標準;

建立特色農業的生產檔案和資料庫。

D.特色農產品

應按照特色農產品的特定質量、衛生安全等要求,制定和完善相關產品標準;

應完善產品的檢驗檢測體系,建立日常檢驗檢測機制;

應完善產品的綜合標準體系,產品質量特色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應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過程管理的可追溯性;

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減少或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

E.特色農業景觀

建立特色農業景觀保護區域;

景觀資源不受破壞;

在特色農業景觀邊緣建立保護緩沖區,避免過度開發,人為破壞,防止水土流失。

(3)傳承

①傳承內容

特色農業的傳承內容至少應包括:

農業文化;

傳統技藝;

品牌。

②傳承方法

A.農業文化

通過農業考古、農業歷史、傳統農業哲學及農業民俗學等途徑,研究特色農業的形成、發展等歷史過程,充分挖掘特色農業的文化價值。

制定特色農業文化的傳承規劃;

建立特色農業文化博物館、科普館、展覽館等,開展特色農業文化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代表性文化的宣傳、展示;

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和農村服務業;

建立特色農業文化之鄉的申報、審核和命名機制;

開展農業文化的宣傳,舉辦農耕文化節,突出地方特色。

B.傳統技藝

建立特色農業生產的技藝傳承人(傳承單位)的認定和培訓機制;

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培養后繼人才;

建立技藝保護名錄,分級管理和開發。

C.品牌

提高品牌的產品質量和信譽,打擊侵權行為;

注重品牌文化內涵的發掘,及品牌的宣傳;

建立完善的配套支撐服務體系。

(4)保護與傳承的主體要求

建立科學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機制;

培育大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重視專家指導和人才隊伍建設;

d.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

(5)保護與傳承的信息化建設要求

①建立功能齊全的特色農業網絡平臺,實現農業信息化,促進市場、資源、技術、生產等信息共享,服務于特色農業的市場開拓、生產技術推廣與傳承、產業化經營和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于特色農業產品生產設備,研制適合現代生產的機械設備。

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于特色農業產品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關鍵問題的說明

《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標準制定的關鍵技術問題是研究范圍的確定、保護措施和傳承方法的研究。

1.研究范圍的確定

為使特色農業保護與傳承標準研究工作順利開展,界定其涉及范圍對標準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范圍在確定上主要考慮在特色農業的范圍基礎之上開展、在種植歷史方面研究基礎之上開展、在地域研究基礎之上開展。

2.保護措施

為了使特色農業能夠隨著社會發展、產業發展朝良性方向發展,需要制定一系列保護措施。結合特色農業的特點確定產品相關的種質資源、技術方法、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3.傳承方法

傳承特色農業的農耕文化,確定傳承方法使農耕文化發揚光大,延續發展。傳承方法的確定主要是圍繞特色農業的發展特性。

標準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雖然為推薦性國家標準,不具有強制性,但是卻對特色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起到了指導性和示范性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寧國市小徑竹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為例:

1.圍繞本標準,示范區建立了從種質資源到產品種植、加工、品牌等環節完善的標準化體系,包括《無公害竹筍標準化生產技術》《有機竹筍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雷竹筍用林培育技術規程》《中小徑散生竹筍用林豐產栽培技術規程》《鄉村園藝產品的保護與傳承指南》《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通則》6項安徽省地方標準以及《脫水小徑筍》《蔬菜干制品》《脫水蔬菜》3項企業標準,上述標準科技含量高、適用性與可操作性強,提高了竹筍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2.示范區以標準為指導,經濟、社會效益明顯。

(1)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壯大了小徑竹筍產業

示范區標準化實施面積達2 000 hm2,并輻射帶動全市及廣德、臨安等地7 000 hm2竹林開展標準化生產,使小徑竹筍產業成為寧國市農業三大重點骨干產業之一,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協會、經營種植戶共贏的良好發展格局。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豐產栽培等多項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示范區實現竹筍畝均增產30%,2013年示范區年產鮮筍總產量達3.2萬噸,產值近7 000萬元。綜合計算,示范區1.32萬戶筍農,戶均增收約0.38萬元,大大提高了農戶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2)打造優勢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

通過標準化生產的實施,示范區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遠銷全國17個省市,深受消費者喜愛。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已建成國內最大的脫水筍生產、加工基地,多項種植、加工新技術、新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先進單位”“省級農業龍頭”“省級林業龍頭”和“省級民營科技”企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林業示范社”和“省級農業示范社”,示范基地被評為“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

(3)生態效益顯著,建設美麗鄉村取得實效

示范區建設制定了完善的標準體系,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強引導和監督,規范了各項農業投入品的經營和使用,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種植、加工各個環節對環境的影響。

示范區建設帶動了筍農增收,提高了筍農從事竹筍種植的積極性,小徑竹筍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8 000 hm2增加至2013年的9 330 hm2,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空氣質量,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了積極的力量?!?/p>

猜你喜歡
竹筍示范區標準化
河灘地建起中藥材示范區
標準化簡述
中國第三個國家級入境再制造示范區通過驗收
竹筍
竹筍
小竹筍的夢
標準化是綜合交通運輸的保障——解讀《交通運輸標準化體系》
挖竹筍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通知
著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升級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