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市黨報在扶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為

2016-11-14 17:55邱樹添
中國記者 2016年8期
關鍵詞:閩東日報社日報

邱樹添

內容提要 扶貧事業特別需要新聞媒體發揮積極作用,《閩東日報》從30年前的一封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讀者來信著手,深挖其中的價值和意義,用新聞報道策劃引發廣泛關注,助推當地扶貧事業。

關鍵詞 扶貧攻堅 地市黨報 讀者來信 閩東日報

20i6年2月19日,地處閩東大山深處的寧德市赤溪村令人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與赤溪村千群代表進行視頻通話、在線交流,充分肯定了“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扶貧開發成就,提出了殷切希望。在與32年前給《人民日報》寫信的基層通訊員、《閩東日報》原總編輯王紹據通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戰線的同志也要接地氣,深入基層,這樣才能了解真實的情況。你幾十年前報道的赤溪村的情況,在當時就很有新聞價值?!?/p>

一、三十載扶貧: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三十年前,一封發自閩東的讀者來信開啟了全國一場波瀾壯闊、曠日持久的扶貧攻堅事業。三十年后,一場特別策劃再度引燃大范圍扶貧開發之火。

三十年悠悠不了情,《閩東日報》在赤溪扶貧開發進程中書寫了地方黨報與一個貧困村落長久特殊的情緣與作為——

赤溪曾是個極端貧困的山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在一版刊發了一封出自閩東通訊員王紹據之手的讀者來信《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反映了下山溪自然村的貧困狀況,并配發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關注。由此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曠日持久的扶貧攻堅事業。因此,2009年下山溪群眾在新村前自發立起一塊“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30年來,赤溪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支持下,一步一個腳印擺脫貧困,步入“生態立村、農林強村、旅游富村”的致富之路,實現著幸福嬗變,也成為寧德矢志不渝推進扶貧開發事業的一個生動縮影。

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均按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版面時段搞好報道,通過多種手段為之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而《閩東日報》在助力赤溪村這個案例的脫貧致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30年來,《閩東日報》也在密切關注、著力推動赤溪村一步一個腳印擺脫貧困。一批批記者、通訊員深入該村,用文字、用相機見證著、記錄著赤溪村循序漸進的每一步,以實際行動開展扶貧工作,結下了深情厚誼。

2014年初赤溪村成為閩東日報社黨組首次組織實施的百個“采編力量下沉一線掛鉤聯系點”之一。20i4年3月26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帶領相關人員前往該村為掛鉤聯系點掛牌。由于交通仍然不便,一行人繞道翻越高高的太姥山(2015年7月開通新路可從高速路口直通村里)、輾轉近三個小時才到達村里。時值讀者來信發表30周年,但是能否把報道弄出彩,報社主要領導心中并無底數,也有人潑冷水。但他深入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只要找準切入點,突出特色,還是有可為之處。于是決定一試,便著手全方位精心組織策劃,派出兩名骨干記者深入采訪,集中有限力量打一場特殊的戰役。5月6日《閩東日報》的《幸福福鼎》整版推出長篇扶貧調查報道《“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幸福嬗變》及啟示,圖文并茂,并且從內容到編排上都有意突出30周年,迅速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特別是專題報道被轉載轉報后,得到中央領導肯定。這下使報道驟然升溫。

赤溪以及福鼎、寧德扶貧工作成效、經驗,一時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引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和重視,并于2015年1月29日作出重要批示肯定。習總書記的重要批示肯定再次讓這個村子聞名遐爾。中宣部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兩次組織《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6家中央主要媒體記者集中前來采訪,進一步做好赤溪扶貧開發經驗宣傳報道,接連引起巨大反響。

赤溪之變轟動全國,成為扶貧開發“寧德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扶貧辦和寧德市委充分肯定了《閩東日報》在其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0年前,一封信讓我們村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由此邁上了脫貧致富之路。30年后,又是一篇報道使我們村再次引發全國關注。這將為我們村加快發展帶來又一次難得機遇!”憧憬未來,赤溪村民希冀萬千,干勁十足。

從《人民日報》刊發讀者來信到《閩東日報》持續推動,跨越30多年的時空,赤溪村再度以特殊的方式進入社會各界視野,成為聚光點,以“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獨特姿態留在中國扶貧開發史上。

縱觀這一歷程,不難感受到一股熱流在涌動,那就是:黨報的力量!

就一個偏遠貧困村與一份地市黨報關系長期如此密切特殊,進而在全國扶貧開發史上留下鮮明印記,并不多見,也進而生動詮釋了黨報與黨和人民事業休戚相關這一真諦。

二、牢記職責與使命:弘揚優良傳統傾力推動工作

從發出一封讀者來信反映情況到組織一場特別策劃引起習近平總書記注意和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再到視頻連線,推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30多年間,《閩東日報》在中國扶貧開發歷程中發揮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閩東日報社黨組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創新理念,積極探索出地方黨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赤溪現象也表明,只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心中裝著人民,黨報的力量就無可估量。這帶給了我們一些啟示與思考:

一要心中裝著人民。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目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黨性和人民_生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近年來閩東日報社黨組傳承優良傳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高服務基層力度,把百姓疾苦冷暖掛在心頭,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深地根植于思想與行動中,為人民鼓與呼。

二要不忘初心,堅持新聞理想?!爸静涣?,天下無可成之事?!绷暯娇倳浽谥匾v話中強調,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度A嚴經》也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背跣臑槲覀冎该髁朔较?,提供了前進的動力,更提醒我們在迷茫彷徨時不要忘了來時的路,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要牢記職責和使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鼓與呼。尤其是在當下媒體生態發生了變化情況下,面對紙媒關停、媒體轉型,和時代大變局下的迷茫與搖擺,媒體人更要牢記職責與使命,堅定信心,不忘初心。不論是發出讀者來信,還是組織策劃特別報道,體現的是閩東報人矢志不移的新聞堅守與奮進。

三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才能采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才能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要俯身向下,踐行“腳板底下出新聞”和“走轉改”理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書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近年來閩東日報社黨組領導帶頭下基層一線采寫出了一批新聞佳作,受到好評。

四要勇于創新,善于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推動融合發展,提高報道影響力和覆蓋面。地市黨報受發行限制,很難突破區域局限,但是網絡無邊界、新媒體不受此束縛。因此,組織的報道通過新的傳播平臺更容易引起上級部門和領導的關注,進而引起重視,產生始料未及的效果。

不忘初心,增強信心。事實再一次證明,任何時候只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堅持新聞理想,才能真正把新聞寫在古老而青春的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

三、精準坐標定位:不忘初心,順勢而謀,砥礪前行

亞馬遜河畔的一只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卻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掀起了一場颶風。

新聞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30余年深情關注,30余年助推發展,《閩東日報》與赤溪村的不解情緣,在當地傳為美談,深受畬村群眾稱贊。關注基層、服務發展,體現擔當、彰顯本色,在赤溪村脫貧致富的前行路上,閩東報人初心不改、深情永續1

2016年5月4日上午,一支隊伍行進在赤溪村通往下山溪的荒蕪小徑上。這是閩東日報社黨組創新理念轉作風,組織開展“牢記習近平同志囑托一一堅定方向弘揚正氣振興閩東‘憶傳統、走基層、促發展”主題活動,組織報社黨員干部和下屬機構負責人50多人重走赤溪村下山溪舊址,重溫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報》的《復刊詞》中提出的辦報宗旨與編輯方針,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走轉改”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全體參加人員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攀爬前往實地、親身體驗。隨后在村里設立“閩東日報社走轉改活動永久實踐地”,報社新老主要領導一起掛牌。

特別作為黨報情。黨報的力量在赤溪村得到了充分展示。從“掛鉤聯系點”到“永久實踐地”,習近平同志關懷下復刊的《閩東日報》交出一份特殊的答卷,在中國扶貧開發史上留下了特殊印記。公信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傳播力也與日俱增,彰顯、煥發了一份地方黨報的風采。(作者是福建省寧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閩東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猜你喜歡
閩東日報社日報
65歲,《焦作日報》正青春
閩東茶詩中的概念隱喻與轉喻
閩東才女潘玉珂往事
傳統木帆船閩東“復活”
2019年de第一場雪
夢幻老君山
閩東古法制糖“老樹發新芽”
集體“失憶”
對《朝鮮日報》涉藏報道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