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能源格局走勢分析

2016-11-15 11:13林衛斌陳麗娜
開放導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能源結構能源供應能源需求

林衛斌+陳麗娜

[摘要] 世界能源格局走勢的初步判斷為:新興市場國家將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預計未來20年世界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4%左右;全球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污染防治將深度改變未來能源結構,預計未來20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未來能源供應在地域上更趨多極化,能源生產西移,在能源品種上更趨多元化;能源貿易重心從大西洋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能源價格將逐步走出低迷狀態,緩慢回升。

[關鍵詞] 能源需求 能源結構 能源供應 能源價格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5-0013-04

[作者簡介] 林衛斌(1981 — ),福建安溪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能源經濟和產業經濟;陳麗娜,女,江蘇興化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能源經濟。

近年來,全球能源供過于求,能源價格持續低迷,未來能源供需形勢將可能會發生什么變化?能源結構將如何深度調整?研究判斷未來能源市場的供求狀況、能源價格走勢、能源結構變化等問題,對各國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及應對能源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興市場經濟體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

從2012年開始,世界能源需求呈現疲軟態勢,增速逐步放緩,2012、2013、2014和201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增速分別為1.4%、2.0%、1.1%和1.0%,顯著低于之前10年2.7%的年均增速。但是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不斷推進,人口規模持續擴大,未來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BP、IEA等權威能源機構的預測來看,盡管因為統計口徑及電力折一次能源方法不同導致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判斷存在差異,但趨勢大體相同。到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預計在249~280億噸標準煤的范圍內波動。其中,BP的預測最為保守,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249億噸標準煤,較2015年增加約61億噸標準煤,累計增長34%,年均增長1.4%,增速與近幾年相比較有小幅的提升。

分地區看傳統的高能源消費地區,如北美、歐洲等,受經濟和人口增長放緩、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影響,未來的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維持不變。而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將在未來的20年間貢獻幾乎全部的能源需求增長。在所有拉動未來能源需求增長的新興經濟體中,印度的表現最為突出。雖然印度2015年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僅有10億噸標準煤左右,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不足6%,但與10年前相比,其消費量幾乎翻了一倍,且這種增長趨勢并沒有減緩,近幾年增速仍維持在5%~6%之間。另外,印度對世界能源需求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二、能源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

到目前為止,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主體地位仍不可撼動,但其內部結構卻在不斷發生變化。進入20世紀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持續增加,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最主要的能源。根據BP統計數據,石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在1973年達到峰值(占比48.7%)后逐年降低,到2015年,石油占比為32.9%;天然氣所占份額不斷提升,由1965年的15.8%上升到2015年的23.9%,提高了約8個百分點;煤炭的占比在1999年降到最低點后(約25%),又出現小幅回升,近幾年占比維持在30%左右;核能的占比在經歷了短暫上升后又開始下滑,到2015年占比不到4.5%;可再生能源的消費量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直穩步增加(主要以水電為主),所占比重由1965年的5.6%上升到2015年的9.6%,提高了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迄今為止,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另外,化石能源內部此消彼長,它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一直維持在85%以上,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依舊很小。

盡管短期內化石能源作為主導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但是受全球氣候變化、新技術的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未來能源結構將會發生顯著變化。一方面,在可預見的未來,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將不斷下降,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天然氣的開采成本越來越低,且作為一種相對清潔、低碳的燃料,天然氣將取代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盡管不同機構的預測存在一定的差別,但只要各國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未來能源結構變化的趨勢大體相同?;茉丛谝淮文茉聪M中的比重顯著降低,由當前的85%降低到占75%左右。其中,石油預計以年均0.9%的速度穩定增長,但它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卻在不斷下降,盡管如此,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燃料;天然氣預計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成為增長最快的化石能源,到2030年將取代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另外,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是可再生能源。

在全球能源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的同時,世界各個地區的能源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未來受碳排放量制約,亞太地區的煤炭消費比重將會顯著降低,同時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將趨于上升。以中國為例,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預測,到2030年,煤炭消費占比大幅下降至49%,較2015年下降15個百分點;石油消費占比下降至17%,降幅不大;清潔能源合計(包括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34%,較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三、能源供應更趨多極化、多元化

隨著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的興起,能源供應日趨多極化、多元化。受益于頁巖氣革命,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委內瑞拉等美洲國家豐富的油氣資源得以開發利用,根據BP統計數據,在2015年石油剩余可探明儲量中,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占到世界的33.4%,為中東剩余可探明儲量的70.6%,美洲的石油(包括原油、頁巖油、液化天然氣等)供應由2005年的21.0百萬桶/日增加到2015年的27.4百萬桶/日,年均增加64萬桶/日,增長潛力巨大。若美洲的石油供應繼續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長下去,它將在2025年左右超過中東成為最大的石油供應區。同樣得益于頁巖氣開發技術的突破,2009年美國以5840.0億立方米的產量首次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并以4.7%的速度持續增長,2015年年產量已超過俄羅斯約2000億立方米。endprint

隨著非常規油氣的開發日趨成熟和壯大,美洲地區有望成為“第二個中東”。從發展速度看,美國尤其令人矚目。美國很有可能在2020年以后成為石油的凈出口國,而據BP的保守預測,美國也將在2030年成為石油的凈出口國。以上表明,美國“能源獨立”戰略將成為可能。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加拿大可能成為新的能源超級大國,據IEA預測數據,到2030年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將達到30~60百萬桶/日。美洲能源的高地崛起,進一步加強了能源供應的多極化趨勢。

從能源供應結構看,受碳排放政策日趨嚴格和能源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影響,天然氣的供應進入黃金時代,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持續上升,能源供應持續向更為高效、清潔的多元化方向發展。頁巖氣在總產量中的比重由2014年略大于10%上升到2035年接近25%,未來10年內幾乎所有頁巖氣產出的增長都源于美國,而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對頁巖氣產量增加貢獻最大的國家,每日產量達到3.7億立方米左右。天然氣的供應由“分布式”取代了“集中式”,緩解了制約天然氣發展的一大問題——遠距離輸送,未來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地位還會不斷提升。

可再生能源作為一種更加清潔的能源,在能源供應多元化發展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發電領域。據IEA的預測,2035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水力)將占全球發電量增長的一半,在全球發電總量中的占比將增加至31%,成為電力行業最主要的燃料。此外,歐盟將繼續引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是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發電增幅最大的國家,超過歐盟和美國之和。綜上所述,能源供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

四、能源貿易重心從大西洋

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

隨著能源供需格局的改變,世界能源貿易重心將從大西洋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強勁的經濟增長推動能源需求快速增長,世界能源貿易中心將轉向亞太地區。當前,僅中國和印度的石油進口量就已經達到12.6百萬桶/日,超過美國9.4百萬桶/日的進口量,直逼歐洲的13.6百萬桶/日。據IEA預測,到2035年,亞洲將成為全球石油貿易中心。

分地區來看,北美逐步向石油出口區轉變,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以美國為例,為扭轉能源供應受制于中東的局面,美國一直致力于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路徑。美國天然氣將實現自給自足并有富余的供應出口。在提升能源自給率的同時,美國還將加拿大、墨西哥等周邊國家發展成穩定可靠的石油供應國,對地緣政治復雜、地區沖突不斷的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的石油依賴明顯降低。據BP統計數據,2015年美國從加拿大凈進口石油量高達2.8百萬桶/日,同年從中東地區的石油凈進口量只有1.5百萬桶/日左右,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一半左右。美國的石油自給及周邊國家的供應已占到消費總量的80%以上,逐漸退出全球能源貿易的中心。

為滿足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亞洲將成長為新的全球能源貿易中心,到2035年,亞洲占區域間凈進口的比重接近80%,并且超過40%的一次能源需求將依賴于進口,基本貢獻了全部新增能源貿易量。具體以中國來看,“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由2010年的5.8百萬桶/日增加至2015年的7.4百萬桶/日,203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8%左右。目前來看,中東地區仍是中國石油進口的最大供給方,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其中,沙特阿拉伯曾是中國第一大原油供應國,但是從2014年10月開始,中國就逐漸減少對沙特阿拉伯原油的進口量,轉而大幅增加對俄羅斯的石油進口。

五、能源價格將逐步回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數據,石油價格在2016年達到34.8美元/桶①歷史新低后,開始出現小幅上升,2020年石油價格將達到49.4美元/桶,年均上升9.2%;天然氣價格由2016年的2.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升至2020年的2.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年均上升7.2%;截至2020年,煤炭價格的上升趨勢還未顯現出來。以石油為例,這一期間價格回升的根本原因還是供求狀況的改變。從需求層面看,受印度、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拉動,全球石油需求穩步增加,非OECD地區將貢獻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大部分;從供給層面看,OPEC地區將貢獻全球石油供應增量的多數,但其增幅將有所趨緩,同時由于低油價致美國、歐洲、拉丁美洲、中國等相對高成本產油區產量下滑,加拿大森林大火、尼日利亞武裝沖突等偶然事件致該地區石油供應削減,全球石油市場過剩局面逐步緩和,國際油價較年初低位逐步回升。

2020年以后,盡管日趨嚴格的碳排放政策增加了清潔能源對石油的替代,減少了對石油的需求,但受全球人口增長及新興市場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支撐,全球石油需求仍將保持增長,不過增幅逐漸放緩。為滿足全球增加的石油需求,石油領域也將新增大量投資。同時,隨著石油開采區域逐漸向高成本區域轉移,石油邊際開采成本將逐步上升。因此,綜合預計國際油價將保持上升趨勢,但平均回升速度較2016~2020年有所放緩,據IEA預測,在這之后的10幾年里,Brent原油期貨年均價格或升至80~120美元/桶。

總體來看,北美“頁巖氣革命”、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和新能源突破發展等因素促使世界能源格局發生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盡管當前能源需求疲軟,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將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未來天然氣將取代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迅速上升;隨著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的興起,能源供應更趨多極化、多元化;能源貿易重心從大西洋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未來全球能源供需趨于平衡,能源價格將緩步上升。

[參考文獻]

[1] 楊松梅,王婕.全球能源格局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國際金融,2014,03:44-51.endprint

猜你喜歡
能源結構能源供應能源需求
稻田魚蟹養殖飛蟲捕食裝置的發展現狀
能源供應與能源外交
“煤改氣”工程的安全問題的研究
煤礦機電安全管理創新與實踐
淺談火力發電廠如何提升繼電保護運行可靠性
一種節能電梯的設計
基于社會碳成本理論視角下的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研究
基于組合模型的能源需求預測
火電廠熱能動力聯產系統節能改革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