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楊莊遺址保護現狀及發展前景

2016-11-15 10:37董聯英
科技資訊 2016年19期
關鍵詞:保護利用

董聯英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70

摘 要:該文章通過對三楊莊遺址基本情況和文物保護利用現狀的調查分析,論述了三楊莊遺址的基本狀況及其重要價值,遺址發現以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并對遺址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探討,提出了進一步做好遺址文物保護和綜合利用的意見建議,明確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發展目標,以實現遺址的可持續保護與充分展示利用相結合的目的。

關鍵詞:三楊莊遺址 保護利用 前景建議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170-02

三楊莊是全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漢代農村遺址,該遺址再現了漢代農村的真實景象,對研究漢代基層社會組織、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狀況、農耕文化以及黃河治理與河道變遷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由于深埋地表以下4~5 m處,文物保存較為完整,在考古界堪稱中國的“龐貝古城”。

1 基本情況

三楊莊位于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一帶,分布范圍10 km2以上,于2013年6月實施“引黃入內”硝河河道疏浚工程時發現,屬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農村聚落遺址,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該遺址一經發現,即在考古界引起轟動,當年被中國社科院評為“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列為國家重要大遺址,2010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截至目前,考古部門共完成超過100萬m2的鉆探調查工作,共發現14處庭院遺址、1處窯址、1處池塘遺址、1處約萬余平方米的大型遺址以及道路、農田、水系故道等多處遺址。已初步揭露四處庭院遺址,面積約9 000 m2,遺址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包括:“貨泉”銅錢4枚,“益壽萬歲”瓦當若干,石、鐵、陶質生產生活用具70余件,器物類型多樣,包括輪盤、盆、豆、甕、石臼、石磨、犁、斧等陶器、石器、金屬器。

2 保護現狀

三楊莊遺址自發現以來,其前期鉆探、發掘、保護等工作均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組織進行,至今仍駐有工作站進行鉆探調查、文物修復、資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內黃縣文物旅游局負責日常保護。

已經發掘的4處庭院遺址,因發掘時露天操作,遺址因保存環境的改變而泛堿酥解風化,其中1、3、4號庭院遺址于2006年11月全部采取初步回填保護,二號庭院遺址2009年建成保護展示館,對庭院全貌進行了揭露展示,對出土文物進行了陳列展示,對文物本體進行了科技保護研究,文物本體保護技術正在測試并逐步完善,以2號庭院遺址保護展示館為中心,逐步配套建設了道路、水電、參觀甬道、棧道、多媒體演播廳、排水、技防安防、行政看護房等基礎配套設施,遺址初步具備了保護、展示基本功能。專門組建了“內黃縣顓頊帝嚳陵·三楊莊遺址景區管理委員會”保護管理機構,負責對遺址日??醋o和保護,確保文物安全。

三楊莊遺址發現以來,在社會上形成了積極影響,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一定進展,展示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文物本體保護技術仍不成熟,幾年來一直處于研究、試驗階段,還不夠完善,文物本體的酥堿風化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雨季硝河滲漏也是威脅文物安全的一大隱患;二是遺址本身雖然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巨大,但平面可視性、可觀瞻性效果差,游客稀少,收入甚微,商業性運營難以為繼,現基本處于閉館狀態。

3 發展前景及建議

三楊莊遺址今后的發展,應嚴格按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要求,在逐步完善文物保護技術,做好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遺址揭露展示規模,整治周邊環境,以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目標,實現遺址的可持續保護與充分展示利用相結合的目的。

(1)盡快完善文物本體保護技術,切實做好文物保護。所有已發掘揭露的遺址面臨泛堿、風化、酥解等病害,盡管近幾年文物本體保護的專項技術一直在研究、試驗、應用之中,但技術仍不成熟,保護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應盡快完善文物本體保護技術,為遺址出土的石、磚、瓦等多種遺存保護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盡快實施硝河防滲工程,切實加強遺址的日常管理和保護,切實做好各項文物保護工作。

(2)進一步擴大遺址保護展示規模,整治周邊環境,健全配套設施。在文物本體保護技術成熟之后,應增建1、3、4號庭院遺址保護展示館,對其進行揭露展示和研究利用,在充分進行遺址考古研究的基礎上,適時籌建漢代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以用地置換的方式,適量恢復漢代農業景觀,進一步擴大遺址保護展示規模,整治好周邊環境,健全道路、停車場、標識等配套服務設施,全面提高遺址的保護展示水平。

(3)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遺址保護展示規模擴大后,應及時籌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進行1∶1復原展示,依據考古資料對漢代田壟、道路、樹木、農作物等進行模擬復原展示,籌建漢代民俗文化一條街,再現漢代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場景,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脊胚z址公園在功能分區上應包括遺址揭露區、復原展示區、博物館區、生態休閑體驗區等,集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展示利用、休閑體驗、管理服務于一體,實現三楊莊遺址可持續文物保護與充分展示利用相結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肖莉.讓城市守護歷史 讓歷史守望未來 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J].中國文化遺產,2010(1):8,34-47.

[2] 徐光冀.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J].洛陽考古,2013(1):85-88.

猜你喜歡
保護利用
實施“記憶工程”,推進僑批檔案保護利用工作
德江縣林木種質資源現狀及保護利用
廣東省古村落現狀與保護利用模式研究
關于博物館產業發展路徑的探索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推進保定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對策研究
蘇州市園林植物病蟲害天敵資源調查及保護利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建設
關于汕頭市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