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新疆茶葉貿易中的茶類狀況

2016-11-19 01:41陶德臣
茶業通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涇陽磚茶紅茶

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210000)

民國時期新疆茶葉貿易中的茶類狀況

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210000)

民國時期新疆茶葉貿易衰落,茶葉類別、茶葉來源在清代基礎上有所變化。所售種類有:涇陽磚茶、老青茶磚、米磚等。20世紀40年代處新疆年可銷茶10萬擔。后因運輸困難,運費昂貴,茶源減少,茶價高漲,銷量減少,年僅銷茶6萬多擔。茶葉來源中:俄國人經營茶葉,多從事批發,很少從事零售業務;晉商多采運散茶及湖茶之帽盒、花卷等茶運往新疆;陜甘及天津茶商,采運甘引湖茶、沱茶等;零售茶商則以當地維吾爾族新疆人為多??谷諔馉帟r期,茶源減少造成的“茶荒”所致。茶源斷絕,新疆假茶問題日趨嚴重。

新疆;茶葉;民國時期;“茶荒”

民國時期新疆茶葉貿易衰落,茶葉類別、茶葉來源在清代基礎上有所變化。據20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公司研究課長、茶葉專家莊晚芳先生調查,“新疆銷茶種類頗多,依目前市場情形,有緊壓茶類之老青茶磚米磚、涇陽磚及沱茶等,紅茶類之湖紅、寧紅及少數俄印產之紅茶,綠茶類之珍眉,貢熙,紫陽粗細綠茶,湖南寧鄉細茶及福建花香茶之香片等”[1]。

1 新疆在售茶類

1.1涇陽磚茶

即湖南安化黑茶運往陜西涇陽,經壓制而成官茶專賣之甘引湖茶。官茶的另一種名詞涵意是指“湖茶”,即湖南所產茶,也有指府茶、福茶、茯茶、黑茶等等[2]。規格為長35厘米,寬25厘米,厚5厘米,外封以紙,書印牌號,老秤重5斤4兩。這種茶是“清代以來,指為官茶專賣之甘引湖茶,在新銷路占茶類中之首席”[1]。茯茶以蘭州為中心市場,行銷范圍十分廣闊,“以口外為大宗,此時西口可徑銷巴里坤、古城,西南可通青海、前后藏”[3]。由于茯茶為官茶,行銷量大,因而加工基地涇陽十分繁忙。清代盧坤《泰疆治略》記載:“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萬有余”[4](p608)。這一格局至民國時期中仍未改變,“甘肅茶務仍照前清辦理,是國體雖革,而茶章不變,仍按三年發一案,每案承引四千票到六千票不等”,“按涇陽湖茶集散地,陜甘茶商持引采購運涇制成茶磚,每引規定八百足塊,方得運蘭”[5](p396)。1913—1940年,共發行茶票11案,累計茶票19119張,銷茶604790舊擔(茶數不含1940年第22案)。每案茶票發行數量及茶銷量也呈上升趨勢。具體茶票及茶數量為:1913年第13案506張20240舊擔,1916年第14案1400張56000舊擔,1919年第15案15643張62560舊擔,1922年第16案1265張51400舊擔,1925年第17案1786張71480舊擔,1928年第18案、1931年第19案均為1790張71600舊擔,1934年第20案1533張61310舊擔,1937年第21案2300張92000舊擔,1993年特票1165張46600舊擔,1940年第22案4000[6][7]。據新疆建設廳估計,涇陽磚茶的年銷量為3300余擔,以合盛、天泰、方順等牌號為著名。20世紀40年代初,涇磚茶“在市面甚形缺乏”[1]。1942年,官僚資本的中國茶葉公司成立[8],甘肅茶政發生變化,國民黨實行茶業統制,新疆茶葉貿易由該公司經營。中國茶葉公司直接在湖南安化壓制黑磚茶,運銷西北,“因貨美價廉,頗受人歡迎”,但輸入新疆數量不多,“有人以此種茶饋贈新政府要人。均得好評”。據莊晚芳先生的調查,對中國茶葉公司生產運銷的磚茶,迪化(烏魯木齊)、伊犁商人,“無不稱好,對天地兩字印象尤佳,人和兩字,質價似不甚相配,但仍可暢銷也”[1]。

涇陽磚茶運新疆路線與清代有所變化。茯黑茶在湖南安化制造,用帆船運益陽?;疖嚹┩〞r,換大帆船運湖北沙市,經天門、樊城至老河口,用牲口車經龍駒塞運西安,甘引茶直達涇陽?;疖囃ê?,換大帆船運漢口,沿平漢線至河南鄭州,轉隴海線至西安、咸陽,再換汽車或牲口運至涇陽后運蘭州??谷諔馉幈l后,黑茶運路分二條路線:一條是益蘭線。由產地運益陽后,用小輪拖帶,再用帆船經沅江口、安鄉、公安、松滋運至宜昌,改駁帆船用輪船扡經秭歸、巴東入四川巫山、奉節、萬縣(現屬重慶),再用小輪經合川、南充,至廣元裝車入陜西,經寧羌、漹縣、褒城、鳳縣至寶雞,換火車經扶六、平興至咸陽,然后裝車運涇陽壓磚,裝船沿涇河至邠縣,由此裝車經長城入甘肅,經涇川、平涼、定西到蘭州。另一條路線是安蘭線。從產地裝船,沿資江上駛安化煙溪,裝車至溆浦底莊改裝船,行120里至潊浦大江口,順沅水而下,經辰溪、滬溪抵沅陵,改小帆船沿酉水經流水順、保靖之里耶魯班潭,裝車入四川酉陽彭水,用帆船裝運重慶,再沿嘉陵江上至廣元,裝汽車經川陜公路、華雙公路程至蘭州。茯茶由蘭州入新疆走蘭猩線。由蘭州經永登、古浪、武威、永昌、張掖、鹽池、酒泉、安西,全長1171公里,需耗時8日。由安西經哈密至奇臺1250公里。以大車運輸,蘭州至肅州共需18日,肅州至哈密18日,哈密至迪化20日。冬季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抵迪化,夏季由天山北麓,經奇臺抵迪化[9]。

1.2老青茶磚

別名老茶磚、大茶、青磚、綠磚茶等。由湖南、湖北所產老青茶制成,主要是崇陽、通山、蒲圻、臨湘等地原料,在羊樓司、聶家市、羊樓洞等地壓制。大部分為山西幫商人掌握,茶廠設備簡陋,手續包括稱茶、蒸茶、裝匣、加壓、出磚、修磚、干燥、包裝等。規格為長31厘米,寬14厘米,厚3.5厘米,外表印有蒙文、俄文及“大”字“川”字等,重3斤、4斤不等,每年均銷1000余擔。三六磚(每箱重92斤4兩,片重2斤9兩),每塊重41兩5錢,二七磚(每箱重94斤半,片重3斤半),每塊重55兩,三九磚(每箱重136斤半,片重3斤半),每塊重55兩,四八磚塊重41兩,二四磚塊重88兩、90兩(每箱重132斤,片重5斤半),四五磚塊重41兩5錢(每箱重115斤5兩,片重3斤9兩),六四磚塊重16兩(每箱重64斤,片重1斤)[9][10][11](p97—98)。消費者以蒙古人為主。

青磚茶運輸路線與晚清有所變化。茶由產地集中漢口后,由東口出關。自漢口行由平漢線轉平綏路至歸綏,然后分運各地。原來“新疆茶葉多由綏遠輸入。自蒙古獨立后,道路阻塞,蒙新茶銷為俄人所操縱”。綏新線如下:從歸綏經武川至百靈廟,西行經黑沙圖、松稻嶺等轉入寧夏境,行于阿拉善額魯特北境,經居延海西北,北行出寧夏境,穿甘肅西北馬鬃山入新疆境,經哈密、奇臺而至迪化,全長3500公里。1933年8月曾試通汽車,由于新疆政局變動未果,歸綏至肅州段曾通汽車[9]。

1.3米磚

由紅茶片末壓制而成。大部分是湖紅茶末,間有寧紅、祁紅及印度、錫蘭紅茶末拼堆而成。主要在漢口生產,皆用鐵機壓制,制作序與做青磚茶相同。七二磚,塊重32兩,八O磚,塊重28兩。規格大約長24厘米,寬18厘米,厚1.5厘米,因牌號不同,重1斤半至2斤不等。蘇俄所制一種小型米磚,重約半斤,約長12厘米,寬8厘米,厚1厘米,外包厚紙,裝璜美麗。伊犁一帶“均見有此種米磚應銷,年約銷一千二百擔”[1]。

米磚茶的運輸路線與青磚茶相同,集散中心均為歸綏。民國時期,葉知水先生調查說:西北茶葉集散中心中,“西安為細茶區中心市場,歸綏為米心茶、青磚之中心市場,而蘭州為茯茶之中心市場”。歸綏東距張家口750華里,西距包頭340華里,經后套以通甘肅、新疆,北越蒙古而至庫倫,“為西北交通總匯之樞”,自歸綏至新疆奇臺5000華里,行70余日可達[9]。

1.4紅茶

以湖紅為多,祁紅、寧紅、閩紅次之,產地包括湖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也有湖北漁陽關生產的漁紅茶,“系由我公司(中國茶葉公司——引者注)售與俄人而轉售于新疆者。俄人自制之紅茶亦有少數。此外,南疆一帶,亦可見印度紅茶”。全疆年可銷紅茶600擔至1000擔,“紅茶出售多經俄人改裝,每一百克成一包,分為三等級,由猩猩峽至霍爾果斯公路上,各中途站皆飲用此種茶葉”[1]。

1.5綠茶

以紫陽綠茶、湖南細茶、香片等為多。湖南細茶產于寧鄉,紫陽茶產于陜西紫陽石泉一帶,香片產于福建福州。間有四川花茶,均由陜西、湖南、天津商人運往新疆銷售,消費者以漢人為主,每年僅50余擔,“其他外銷綠茶如珍眉、貢熙等,伊犁一帶頗盛銷,皆由俄人批售者”[1]。皖南綠茶、浙江龍井大抵先集中上海運天津,或由漢口分運西北。福建花茶香片運天津,由津浦路轉正太路、同浦路,轉隴海路至西安轉西北。紫陽茶大抵運至漢陰,沿公路至褒城,轉運西安赴西北[9]。

1.6普洱茶

即普洱沱茶、人頭茶?!半m名為滇產普洱茶,實為四川產制者,皆為漢商經營,各族人均可飲用,每年可銷二百擔左右”[1]。四川城口產茶亦豐,故以紫陽茶名之。萬源茶沿渝漢公路運至漢中褒城,再轉西北。巴山茶是以巴山鳳南各地之腹茶,但大都產于川西北的平武、北川、安縣等地,大多經成都、岷縣等輸入各地,或從廣元沿川陜公路運至西安轉西北。成都茶由川陜公路運西安,或轉華雙公路輸入天水、蘭州[1]。

2 茶葉消費狀況

2.1茶葉銷量

據20世紀40年代初新疆建設廳調查,新疆年可銷茶10萬擔。因運輸困難,運費昂貴,茶源減少,茶價高漲,銷量減少,年僅銷茶6萬多擔。具體情況如下:茯茶33000斤(老斤),米茶117000斤,大茶108000斤,紅茶60000斤(以上為蘇新公司經營),湖南細茶9600斤(湖商經營),普洱茶18000斤(陜甘商經營),紫陽茶3600斤(陜商經營),香片3000斤(天津商經營)。合計649200斤。莊晚芳先生從哈密至伊犁,沿途調查得到的各種茶葉價格為:涇陽磚每塊70—120新幣(1新幣等于5法幣),老青磚每塊40—90新幣,米磚每塊40—60新幣,小型米磚每塊15—20新幣,紅茶每斤40—60新幣,湖南細茶每斤60—80新幣,紫陽茶每斤20—50新幣,香片每斤40—80新幣,普洱茶每斤20—30新幣。茶價如此之高,實“近因交通梗阻,茶葉來源不易”,故“茶價高漲”,地方當局評價出售,但無貨,茶葉“多售黑市”[1]。整體而言,新疆茶葉消費量仍比較大。據1934年民國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調查,西北茶葉消費量中新疆人口4360020,人均消費1.50市斤,總消費茶65400.300市擔,人均消費量排在青海、蒙古的 2.24市斤之后,位列寧夏、綏遠、察哈爾之前,總消費量位居第一,占青海、新疆、寧夏、綏遠、察哈爾、蒙古消費總數282736.44市擔的 23.13%[12]。民國時期的新疆茶葉市場完全由俄商控制?!俺贁稻G茶、花茶、普洱茶外,泰半為俄商包辦,每年所需之磚茶、紅茶及涇陽壓制之湖茶,無不由俄人經營蘇新公司供給”。這一局面到20世紀40年代仍無改變。

2.2茶葉來源

俄國人經營茶葉,多從事批發,很少從事零售業務。經營的茶葉以老青磚、米磚等磚茶為多,其次是紅茶、綠茶。紅、綠茶均經過再次包裝,每包100克,“外標新式裝璜及標記,貿易以北路之塔城,中路之伊寧,南路之喀什為集中地點,然后由此分散于天山南北路”[1]。

晉商多采運散茶及湖茶之帽盒、花卷等茶運往新疆。運茶路線主要有二條:一條由甘肅出嘉峪關,經猩猩峽、哈密到奇臺。另一條從山西經歸化,取道蒙古草地,入新疆鎮西而至奇臺。茶在奇臺集中后,即分發各地,北至阿爾泰山、塔城,西至伊犁,南入迪化、吐魯番、拜城而至南疆和闐、疏附各地。1932年,馬仲英變亂后,奇臺遭到搶劫,損失慘重,10余年尚未恢復,茶市中心不復存在。

陜甘及天津茶商,采運甘引湖茶、沱茶、紫陽茶及福建花茶等,赴新疆銷售。路線是由甘肅入新疆哈密,或由敦煌過玉門關至新疆、焉耆,然后分散各地。粗茶用駝馬運輸,名貴細茶如細茶等,20世紀40年代多賴郵包寄送。

茶葉零售以兼營為多。據調查,“至于境內各城市零售茶商,極為普遍,凡百貨食品店等,無不兼售茶葉。而專售之茶號、茶店,則不多睹。在伊犁一帶,有茶葉攤之設專售零壺茶葉,將各種茶葉置于竹木盒中,任顧客選擇。零售茶商以維新為多,漢人亦聞有之”[1]。

2.3“茶荒”導致假茶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茶源斷絕,新疆假茶問題。烏魯木齊只有蘇聯間接進口的茶葉和福州散茶,少數民族需要的黑茶和磚茶一時斷貨,造成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利用各種果樹葉、野樹葉偽造官茶、磚茶,進行銷售。1943年元月,新疆裕新土產公司呈請省政府對這種制假行為予以取締,內稱:“查近因茶葉缺乏,伊塔兩區民眾利用果木樹葉、野草等偽造成內地茯茶、大茶、紅茶,并冒充牌號以利推銷,各族民眾只圖價廉,不辨真偽,爭相購買,發運各區縣者甚多。并且假茶茶質惡劣,飲則瀉腹,對于人生之健康損傷實多”[13]。后經省公安管理處遵政府令予以嚴厲查禁。在此取締行動稍早一些,莊晚芳考察后也談到了新疆假茶問題,他說:近因交通梗阻,茶葉來源不易,茶價高漲,假茶應運而生。烏蘇一帶人民,有以新發之紅柳葉或榆樹葉制成茶葉,名為柳葉茶。伊犁一帶有各種假磚茶之壓制,推銷各地。用蘋果葉壓成老青磚,每塊售新幣8—15元不等,用柳榆樹葉壓成米磚,每磚售價15元左右,亦用柳葉、蘋果葉等壓成假湖茶,每塊30元。此等假茶多銷哈蒙維族,但均知其假,以茶葉奇缺,生活所關,不得而購用之。各種假茶的外表裝璜,均仿各種真茶,并印上“中國制”字樣。從事制造假茶者,多系由蘇聯回新疆之華商,間亦有蘇聯人在內。莊晚芳先生認為,此種假茶頗值注意,從茶業角度來說,如果聽其演變,不免要使哈薩克、蒙古各族人民對國產磚茶有不良印象。此于我國茶業前途,影響甚大,不可不加注意[1]。為此,1941年12月,國民黨行政院通過磚茶運銷西北方法,責成中國茶葉公司統籌辦理。各地所產磚茶及湖南茯茶、毛茶應由中國茶葉公司統籌收購,分配公私茶廠制磚交公司統銷售,每年壓制磚茶400萬—600萬片,專銷西北[14](p469)。產生這種不正?,F象的主要原因是茶源減少造成的“茶荒”所致。據調查,磚茶、紅茶、香片的價格上漲幅度十分驚人。茲見表 1(注:平均價是一年中之6月計。價格單位:元/斤)[9]:

表1 1937-1942年新疆在售3種茶類價格統計

1942年,蘭州市評價委員會評定涇磚茶價120元/斤,但黑市卻要170元/斤以上。河西、西寧據說在250元/斤以上,柴達木一帶更要450元以上[9]。雖然這個價格并非新疆茶價,但蘭州是涇磚茶的集散中心和新疆茶的主要來源地,由此可見“茶荒”的嚴重后果。

[1]莊晚芳.新疆茶業考察紀要[J].貿易月刊,1943,(2).

[2]莊晚芳,王家斌.西北茶葉貿易史研究[J].農史研究(第3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3](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咨札·札試辦甘省茶務章程[M].

[4]陳祖椝,朱自振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財政經濟》(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6]徐方干.歷代茶葉邊貿史略[J].邊政公論,1944,(11).

[7]葉知水.西北銷茶之產區銷量及其市場變遷[J].邊政公論,1944,(11).

[8]陶德臣.民國時期的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J].茶業通報,2002,(1).

[9]葉知水.西北茶市概況及其發展途徑[J].中農月刊,1943,(6).

[10]民國蒲圻縣鄉土志·農業·茶業[M].

[11]朱自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12]佚名.邊茶與邊政[J].邊政公論,1944,(11).

[13]張德珍.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J].西部,2004,(6).

[14]陳椽.茶業通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蔣文倩)

K250.6 文獻標示碼:A

1006-5768(2016)03-140-05

2016-08-20

陶德臣(1965—),男,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江蘇省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江蘇省農業歷史學會理事,安徽農業大學茶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茶業經濟和文化史、軍事歷史、黨的創新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涇陽磚茶紅茶
《幸福的紅茶時光》
陜西涇陽:深山里辦起扶貧車間
陜西涇陽:產業發展 點燃致富希望
涇陽社樹姚家體現的陜商社會價值
蜜香紅茶
Happy Afternoon Tea
涇陽茯磚茶
磚茶型氟鋁聯合應用對大鼠牙齒和骨代謝生化指標的影響
國際茶葉產量少量增加
茯磚茶中優勢微生物在不同培養基的差異性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