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印度陸軍(上)

2016-11-22 00:06巨克軍丁麗
輕兵器 2016年21期
關鍵詞:軍團指揮部陸軍

巨克軍+丁麗

每兩年舉行一屆的印度DefExpo展是印度最主要的防務展。2016年印度召開了第9屆DefExpo防務展,此次防務展地點由往屆的新德里移師到位于印度西海岸的果阿邦。雖然果阿邦位置偏僻,為參加此次防務展的廠商及觀眾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但是展會會場面積比新德里的幾乎大一半,不但地面展示空間更為充足,而且也能夠承辦更大規模的空中展示。本次展會的參展國家和參展商數量達到歷年之最,共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35家廠商參展,比參加2014年第8屆展會的國家和生產商數量多25%。

印度是一個軍事體系和軍事力量比較神秘的國家,很多讀者恐對其不甚了解,本文以本次展會為契機,分3期介紹印度陸軍的結構體系以及在本次展會上展示的正在印度服役的新裝備和新車輛——

印度陸軍溯源

印度陸軍是印度武裝部隊中最大的軍種,由印度總統作為最高指揮官。其最早組建于1895年4月,作為英屬印度陸軍。早在1776年,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為了便于對英屬印度的軍事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創建了一個軍事部門。除了東印度公司的軍事部門外,孟加拉、孟買和馬德拉斯聯邦都有各自的軍隊,直到1895年4月,各個聯邦軍隊被整合進入東印度公司的軍事部門,并被重新命名為英屬印度陸軍。為了便于管理,當時英屬印度陸軍被分為4個指揮部,分別為旁遮普(包括英屬印度西北部邊境)指揮部、孟加拉指揮部、馬德拉斯(包括緬甸)指揮部和孟買(包括信德、基達和亞?。┲笓]部。

參與二戰的印度士兵

英屬印度陸軍為英國稱霸整個印度乃至全世界立下不小功勞。其除了幫助英國維持在印度的統治之外,曾參與很多與英國相關的其他戰爭,包括多次英緬戰爭、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第一次英阿戰爭、第二次英阿戰爭、第三次英阿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在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舊稱)以及對抗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等等。進入20世紀之后,英屬印度陸軍也是英國陸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支重要附屬軍隊。曾有130萬印度士兵為英國參與一戰。1915年,在新加坡發生印度兵變,印度士兵不再支援英軍,直到英國承諾在印度實施國家議會自治之后,其重新返回戰場支援英軍。但是英國卻在一戰結束后背棄承諾,印度沒能實現自治,此后印度的獨立運動加強。

1912年3月,英屬印度陸軍開始實施“印度化”,在德拉敦建立了威爾士王子皇家印度軍事學院,其目的是為印度貴族后裔提供軍事教育,從中挑選出表現優秀的男子進入英國陸軍軍官學?!始臆娛聦W院學習,學習完成后由這些印度軍官任職英屬印度陸軍的下級軍官。但是英屬印度陸軍印度化的過程比預計緩慢得多,在1918~1932年培養出經過英國皇家授權的印度軍官僅有69人。在印度國內獨立運動不斷加強的政治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妥協,在1932年建立了印度軍事學院,此后培養和授權出更多數量的印度軍官。

二戰中,印度士兵曾深度參與英軍的戰斗。但實際上,在二戰剛開始的1939年,英國官方并沒有計劃對英屬印度陸軍擴大規模和進行相應訓練,以應對二戰。當時的英屬印度陸軍有13萬人(此外還有44000人加入到駐守印度的英軍部隊中),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防衛印度的內部安全,以及應對蘇聯可能通過阿富汗對印度造成威脅。隨著戰爭的推進,英軍部隊越來越難以支撐,因此大大擴展英屬印度陸軍的規模,并將其越來越多地派駐到前線戰斗。雖然面臨缺乏裝備的難題,但英屬印度陸軍在二戰中的參戰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如在1944~1945年的第三次緬甸戰役中,平均一支英軍部隊由1個英國師、3個英屬非洲師和5個英屬印度師組成。此外,英屬印度陸軍還曾大規模參與在眾多地區的作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洲和中東作戰的英屬印度陸軍中,被俘虜的印度部隊在被送入戰俘集中營之前,被提議可以加入到德國陸軍中,如果幫助德國取勝就可以實現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印度的目標。這些最終選擇加入到德國陸軍的印度戰俘以及在戰爭爆發伊始正在德國留學的印度學生,組成了一支自由印度軍團。其最初的意圖是作為德軍在亞洲作戰的先鋒部隊,但組成之后很快被派往駐守大西洋地區。在最頂峰時期,自由印度軍團共有3000多人,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參與任何戰爭。隨著1942年英國在新加坡戰役中的失敗,大約有4萬印度士兵被日軍俘虜,其中有超過3萬人加入了與日本聯盟的印度國家陸軍。

自1946年,印度士兵開始反叛英國軍隊的統治。經過不斷的努力與抗爭,印度最終于1947年獨立,在獨立的同時,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割成為兩個國家。在印度獨立之時,英屬印度陸軍共有10個廓爾喀團,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其中4個廓爾喀團被轉入到英國陸軍旗下,剩余的廓爾喀團以及英屬印度陸軍的其他部隊,則被新成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分配。被分配給印度的陸軍改稱為印度陸軍。

印度士兵在二戰中參與東南亞叢林作戰

印度陸軍獨立后,先后參與多次大規模戰斗,包括1947年的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也稱為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年吞并海德巴拉戰役、1950~1953年之間在朝鮮戰爭中對英美聯軍進行醫療協助、1961年吞并果阿、達曼和第烏戰役(也被稱為蒲印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1965年印巴戰爭、1967年中印沖突、1971年對抗納薩爾派行動、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爭、1984年錫亞琴沖突、1999年克什米爾戰爭以及其國內不斷爆發的叛亂行動。除了參與大規模戰爭之外,印度陸軍也負責在自然災害和騷亂中執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其曾40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維和地區包括塞浦路斯、黎巴嫩、剛果、安哥拉、柬埔寨、越南、納米比亞、薩爾瓦多、利比里亞、莫桑比克和索馬里等。

印度陸軍組織結構

印度陸軍采取志愿服務體系,其人員數量達到印度現役防衛人員數量的80%以上。印度陸軍總部位于新德里,現役人員132.5萬人,預備役人員115.5萬人,崇尚的座右銘是“先人后己”。目前,印度陸軍正在進行步兵現代化改造,對其裝甲、炮兵和航空部隊進行升級,并同時加強特種部隊建設。

印度陸軍在地域上被分為7個指揮部,其中有6個作戰指揮部和1個訓練指揮部。1個指揮部一般包含2個或更多個軍團,印度陸軍中的軍團共有3種類型,分別為打擊軍團、守備軍團和混合軍團。整個印度陸軍中共有13個軍團,每個軍團下轄有3~4個師。目前,印度陸軍共有37個師,包括4個重組陸軍平原步兵師、18個步兵師、10個山地師、3個裝甲師和2個炮兵師。每個師中通常包含3~4個旅,1個旅大約有3000名戰斗士兵,分為3個步兵營,還有其他多個支援單位。除了下轄在陸軍師中的旅,印度陸軍中還有5個獨立裝甲旅、15個獨立炮兵旅、7個獨立步兵旅、1個獨立傘降旅、3個獨立防空旅和4個獨立工兵旅。這些獨立旅由各個軍團直接指揮。步兵營是步兵的主要戰斗部隊,每個步兵營中包含4個步兵連和1個加塔克排。每個步兵連包含3個排,每個排下轄有3個小隊,每個小隊中有10名士兵。

印度裝甲師士兵正在進行坦克訓練

由于印度陸軍下屬結構中很多對外保密,本文盡可能詳細地將其中已向外批露的部隊加以介紹。

指揮部總部

印度陸軍的7個指揮部總部位于新德里。而7個指揮部根據所在地域分別為中部指揮部、東部指揮部、北部指揮部、南部指揮部、西南指揮部、西部指揮部和陸軍訓練指揮部。

指揮部總部下轄第50獨立傘降旅。第50獨立傘降旅總部位于阿格拉,其是一支空運部隊,執行傘降步兵任務。該旅成立于二戰期間的1941年10月,最初成立時包括第151英國傘降營、第152印度傘降營、第153廓爾喀傘降營等,第151英國傘降營返回英國后,其由第154廓爾喀傘降營取代,該營后來又陸續加入第411傘降中隊、第50中型機槍連等。二戰結束后,第50傘降旅曾參與1961年的果阿戰役。

進入20世紀后,第50獨立傘降旅的下屬單位包含2個傘降營、1個特種部隊營、第60傘降戰場救護車隊、第411獨立傘降戰場連、第622傘降合成連、武器分部、信號連、第2獨立傘降戰場工廠連、第1傘降戰場團(炮兵)、1個監獄看守分部、1個空防炮兵連、1個探路者連(由總統護衛隊組成)等。

中部指揮部

中部指揮部總部位于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始建于二戰期間的1942年4月,任務是接管南部指揮部對英屬印度陸軍的部分訓練職責,二戰結束后于1946年解散。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后,該指揮部于1963年5月被重建。其目前的下屬單位不明。

東部指揮部

1895年4月,印度的3個聯邦陸軍被聯合成英屬印度陸軍,同時聯邦軍隊被廢除。英屬印度陸軍成立后,其分為4個指揮部,分別為孟加拉指揮部、孟買指揮部、馬德拉斯指揮部和旁遮普指揮部。1908年,4個指揮部被融合為2個陸軍部隊,即北部陸軍和南部陸軍,直到1920年2個陸軍聯合再次分為4個指揮部,分別為東部指揮部、北部指揮部、南部指揮部和西部指揮部。東部指揮部成立之初總部位于勒克瑙,直到1963年5月成立中部指揮部,隨即將東部指揮部總部遷移到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目前,東部指揮部的下屬單位包括:第23步兵師、第3軍團、第4軍團和第33軍團。

第23步兵師成立于二戰期間的1942年1月,其徽章是一個黃色圓圈中帶有一只紅色的戰斗公雞。在成立之后的當年5月,第23步兵師尚未完全建設完成之時,就被派遣到緬甸,參與對日軍的戰斗。1945年中期,其被派遣到馬來亞參與作戰,1947年被解散,人員被第5步兵師接收。1959年9月,那加蘭邦暴亂爆發,第23步兵師被重建。

第3軍團主要執行反暴亂任務,總部位于那加蘭邦的迪馬布爾,下轄第2山地師、第57山地師和第56山地師。第3軍團是在一戰時期的1915年12月成立,最初被命名為底格里斯軍團,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被解散。1941年中期第3軍團被重建,并派遣到馬來亞參加戰斗,但被日軍打敗,于1942年2月撤退到新加坡,在新加坡被迫投降。為了應對中國,第3軍團于1980年代被重建。其下轄的第2山地師是于1942年8月通過重組第30步兵旅組建而成,成立的目的是參與偽裝作戰。1944~1946年間,該旅被擴充為第2師并經過多次重組,1944年6月又被解散。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后,第2師被重建為第2山地師,除參與與中國的作戰外,還負責開展反暴亂行動。目前,該師的下屬單位可能包含第82山地旅、第181山地旅、達赫師炮兵旅和阿薩姆步槍團第25分隊。第2軍團下轄的第56山地師據稱組建于2009年10月,其包含第46旅和第22旅,但也有消息顯示第22旅可能已經被轉移到第2山地師。第2軍團下轄的第57山地師因反暴亂之需而組建于1966年,此后曾參與1971年的印巴戰爭。

第4軍團成立于1961年,總部位于提斯浦爾,曾參與1971年印巴戰爭。第4軍團下轄第71山地師、第5山地師和第21山地師。第5山地師組建于二戰期間的1939年,是在二戰中都曾與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主要軸心國作戰的少數印度部隊之一。其在二戰期間曾在非洲和緬甸作戰,二戰后進入新加坡,并很快于1945年被解散。印度獨立后,該師被重建,但重建的具體時間不明。其徽章為黑色背景下的一個紅圈,因此也被昵稱為“火球師”。第4軍團所屬的第21山地師組建于二戰時期的1944年4月,其并未參與二戰,惟一的下屬單位是第268步兵旅。1944年6月該師被解散,其人員轉移到第44航空師。1963年,第21山地師被重建,下屬單位不明。

第33軍團成立后曾參與1971年的印巴戰爭。該軍團下轄第17山地師、第20山地師、第27山地師和1個炮兵旅。第17山地師總部位于甘托克,其最初建立于二戰期間的1941年,被命名為第17步兵師,曾在二戰中參與緬甸戰役,并因此而成名,被昵稱為“黑貓師”,二戰結束后的1946年被解散。1959年第17步兵師被重建,并于1963年轉變為一個山地師。第20山地師于二戰期間的1942年4月在班加羅爾組建,組建之初被命名為第20步兵師,最初下轄第32旅、第51旅和第53旅。第20步兵師組建之初的目的就是在叢林和山地作戰,以及在艱苦的鄉村環境下通過動物或是機械的混合方式為部隊運輸裝備和給養。該師的徽章是在黑色背景下,以白色調勾勒出一只揮舞著彎刀的手。組建不久,其在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進行叢林和山地作戰訓練后即被派遣到緬甸參與作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派遣到法屬印度支那增援法國,此后其曾參與越南戰爭,1946年返回印度后被解散。1963年,第20步兵師被重建為第20山地師,總部位于比那圭,據稱其下屬單位應包含第66山地旅、第165山地旅和第202山地旅。第27山地師最初組建時也是一支步兵師,1963年被轉變為一支山地師,其總部位于噶倫堡。

正在進行射擊訓練的印度士兵

北部指揮部

北部指揮部組建于1908年,總部位于克什米爾的烏丹普爾。1942年4月北部指揮部被重組為西北部陸軍,以保衛印度的西北部邊境,前西部指揮部亦被吸納入西北部陸軍,其于1945年11月被重新命名為北部指揮部。印度獨立后,北部指揮部被解散,1972年6月被重建。目前,北部指揮部的下屬單位包括第14軍團、第15軍團和第16軍團。

第14軍團成立于1999年,總部位于列城。其下轄第3步兵師和第8山地師。第3步兵師總部位于距列城40km外的卡如。該師組建于1962年10月,曾參與1965年的印巴戰爭,在1999年克什米爾戰爭爆發時被下劃到第14軍團,當時該師下轄第3炮兵旅、第70步兵旅(現被派遣到中印邊境上)和第102步兵旅。第8山地師主要擅長山地作戰,被昵稱為“三葉草師”。其最早于二戰時期的1940年10月組建,被命名為第8步兵師,成立之初在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波斯等地參戰,1943年開始被派遣到意大利作戰。二戰結束后,該師于1946年被解散,后于1962年那加蘭邦叛亂時被重建為第8山地師,重建之后其不同于傳統的步兵師,而是將重點放在步兵戰術作戰和在山地地形中駕駛裝甲車作戰。1990年代中期其被派遣到克什米爾地區,1999年第14軍團成立后劃歸到該軍團旗下。在克什米爾戰役中,該師的下轄部隊包含第50傘降旅、第56山地旅、第79山地旅、第192山地旅和第121獨立步兵旅。目前其下屬單位不明,只能明確的是第56山地旅尚在該師旗下。

第15軍團于2014年將總部遷移到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被昵稱為“法國梧桐樹軍團”。其下轄第19步兵師、第28山地師和1個炮兵旅。第15軍團最初組建于1942年3月,總部位于阿薩姆和孟加拉區,用以防御孟加拉地區,1945年被解散。印度獨立后,其于1955年被重建,曾參與歷次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作戰。第15軍團下轄的第19步兵師的徽章是在一個紅色背景下用黃色調勾勒出一只高舉匕首的手,因此被昵稱為“匕首師”,總部位于巴拉姆拉。其成立于二戰時期的1941年10月,主要任務是防御日本可能發動的海上侵略,下轄有第47步兵旅、第48步兵旅和第49步兵旅。該師1944年7月被派遣到緬甸參與作戰。目前,該師的下屬單位不明。

第16軍團組建于1972年6月,總部位于克什米爾地區的訥格羅達軍營。其下轄第10步兵師、第25步兵師、第39步兵師和第10炮兵旅。第10步兵師總部位于阿克努爾,其成立于二戰時期的1941年早期,成立之后在中東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等地作戰,1942年被派遣到北非作戰,1944年到意大利作戰。該師于1947年短暫解散后很快又被重建起來。第25步兵師總部位于賈烏里,最初成立于1942年8月,建立的目的是抵御日本侵略,1944年被派遣到緬甸作戰,1946年3月在馬來亞被解散。1948年該師被重建,重建后其下屬單位可能有第80步兵旅、第93步兵旅和第120步兵旅。第39步兵師總部位于約拉,其于1941年7月在緬甸組建,成立之初被命名為第1緬甸師,很快就轉變為一個輕型師,下轄有2個步兵旅和騾子運輸連、吉普車運輸連。但該師的轉變只是停留在名稱階段,并沒有實質轉變為以騾子和吉普車為載體的運輸師。1943年6月該師從緬甸返回印度,由于其在緬甸戰役中執行力較差,使英屬印度軍方意識到其部隊雖然并不缺乏傳統的軍事戰斗技巧,但卻缺乏在緬甸叢林地區作戰的必要知識,因此將該師轉變為一個叢林戰訓練師。目前,該師的下屬單位包括第106步兵旅、第113步兵旅和其他部隊。其中,第106步兵旅下轄有威靈頓公爵團第2營、第7拉其普特團第2營、第9賈特團第1營、第8廓爾喀步槍團第1營、第19海德巴拉團第5營、第15旁遮普團第7營、第16旁遮普團第9營和第14旁遮普團第15營。第113步兵旅下轄有第18皇家加瓦爾步槍團第1營、國王約克郡輕步兵團第2營、第1旁遮普團第5營、第13邊境部隊步槍團第2營、第29廓爾喀步槍訓練營、第12邊境部隊團第7營、第17/18聯合訓練部隊和印度聯邦部隊訓練團。其他部隊包括第10俾路支團第7營、威靈頓公爵團第2營、皇家炮兵第24輕型反飛行器/反坦克團、皇家炮兵第9戰場團、皇家炮兵第145戰場團、馬萊爾科特拉戰場連、第26戰場工兵連、第82戰場工兵連。

印度士兵正在進行沙漠偽裝作戰訓練

南部指揮部

南部指揮部組建于1908年,總部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浦那。二戰期間的1942年4月,南部指揮部被重組為南部陸軍,后于1945年11月被重命名為南部指揮部。二戰后,其多次參與印度國內的反暴亂戰斗,所管轄的地區包含9個邦和4個聯合領地,涵蓋印度領土的40%。目前,南部指揮部的下屬單位有第41炮兵師、第12軍團和第21軍團。

第12軍團成立于1987年1月,總部位于焦特布爾。其下轄有第4裝甲旅、第340機械化旅、第11步兵師、第12步兵師。第12軍團被昵稱為“沙漠軍團”,主要擅長沙漠作戰,但其下轄的第340機械化旅是一支兩棲作戰部隊。第11步兵師成立于1940年9月,是印度軍團馬來亞指揮部的一部分,最初在馬來亞戰斗,后被部署到新加坡,但隨著英軍在新加坡的失利而于1942年2月向日本投降而解散,當時該師的下屬單位包括第6步兵旅、第15步兵旅和第28步兵旅。印度獨立后,第11步兵師被重建,總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甘地訥格爾,其下屬部隊不明。第12步兵師組建于二戰時期的1943年5月,下轄有第34步兵旅、第39步兵旅和第60步兵旅,1945年被解散。1966年11月該師被重建,1971年12月被下劃到南部指揮部,下轄有第30步兵旅、第45步兵旅、第322步兵旅、第140裝甲旅等。

第21軍團是一個打擊軍團,總部位于博帕爾,被昵稱為“蘇達香精神力量軍團”。其下轄有第31裝甲師、第36重組陸軍平原步兵師、第54步兵師和第475工兵旅。該軍團組建于1942年6月,駐守在波斯和伊拉克等地,以防止德國入侵高加索地區。但德國的入侵并未發生,因此該軍團于1943年8月被解散。1990年第21軍團被重建,其總部管理印度遠征部隊,因此該軍團既是一個打擊部隊,也是一個海外干預部隊。該軍團下轄的第31裝甲師被昵稱為“白虎師”,總部位于北方邦的占西,目前可能下轄有第94裝甲旅。該師于1940年組建,組建之初被命名為第1裝甲師,成立時下轄有第1裝甲旅、第2裝甲旅和第3摩托旅。1941年晚期,該師被重組并重命名為第31裝甲師,之后參與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埃及等地的作戰。第36重組陸軍平原步兵師下轄有1個炮兵旅、第18裝甲旅、第72步兵旅、第115步兵旅和第36步兵旅。第54步兵師下轄有第91步兵旅和第47步兵旅等,其中第91步兵旅是一個兩棲作戰旅,第47步兵旅可擔負空中突擊任務。

西南指揮部

西南指揮部組建于2005年4月,總部位于拉賈斯坦邦的齋普爾。目前,其下屬部隊包括第42炮兵師、第1軍團和第10軍團。

1965年印巴戰爭爆發時,第1軍團被匆匆組建,該軍團被派往戰場時,尚未完全組建完成,就在印巴戰爭中開展反攻擊行動。第1軍團是一個打擊軍團,總部位于北方邦的馬圖拉市,1965年印巴戰爭后曾參與1971年印巴戰爭。第1軍團下轄有第4步兵師、第6山地師、第33裝甲師。第4步兵師被昵稱為“紅鷹師”。第33裝甲師包含第33炮兵旅、第39裝甲旅、第57裝甲旅和第88裝甲旅。第4步兵師于1939年在埃及組建,是二戰期間第一支在海外作戰的印度部隊,曾參與東非、敘利亞、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的戰役。該師的徽章是黑色背景下的一只紅鷹,因此也被昵稱為“紅鷹部隊”。1947年,該師被下劃到新成立的旁遮普邊境部隊,旁遮普邊境部隊解散后,該師被遷移到賈朗達爾,并于1962年參與中印戰爭,1963年轉變為一個山地師,此后參與1971年印巴戰爭,當時的下屬部隊包括第7山地旅、第46山地旅和第62山地旅?,F在,該師總部遷移到阿拉哈巴德,下屬部隊不明。第6山地師組建于1941年3月,組建之初命名為第6步兵師,被派遣到伊拉克和伊朗等地參戰,1944年10月在伊拉克被解散。1963年該師被重建為第6山地師,總部位于巴雷利,被昵稱為“揭路茶(印度神話中鷹頭人身的金翅鳥)師”。第33裝甲師總部位于新德里,其下轄有5個旅,分別為第39裝甲旅、第57裝甲旅、第88裝甲旅、第627獨立裝甲防空旅和第33炮兵旅。該師最初為機械化師,于1989年12月轉變為裝甲師。第39裝甲旅、第57裝甲旅和第88裝甲旅各下轄有1個裝甲團和2個機械化營。第33炮兵旅下轄1個塔式炮兵團、1個自推進炮兵團和1個輕型防空炮兵團。

第10軍團大約建立于1976年,總部位于珀丁達,是一個打擊軍團,被昵稱為“獵豹軍團”。第10軍團下轄有第16步兵師、第18重組陸軍平原步兵師、第24重組陸軍平原步兵師、第6獨立防空旅和第471工兵旅。

西部指揮部

西部指揮部成立于1920年,1942年4月重組并擴建為西北部陸軍,守衛印度的西北邊境。印度獨立后,原本的北部指揮部歸屬到巴基斯坦,印巴之間的雙邊沖突不斷加強,致使印度決定在西北部陸軍基礎上建立一個指揮部,因此于1947年9月在德里建立了德里&東旁遮普指揮部,同年10月更名為西部指揮部。西部指揮部自成立后曾參與1947年印巴戰爭、1965年印巴戰爭和1971年印巴戰爭。目前,西部指揮部的總部位于旁遮普邦的昌迪曼第爾,其下轄有第40炮兵師、第2軍團、第9軍團和第11軍團。

第2軍團組建于1971年印巴戰爭時期,是一個打擊軍團,總部位于安巴拉,被昵稱為“綠洲軍團”。其下轄有第1裝甲師、第14重建陸軍平原步兵師、第22步兵師、第474工兵旅和第614機械化獨立防空旅。第1裝甲師總部位于旁遮普,被昵稱為“黑象師”。其于1945年9月由第31裝甲師重組而成,曾參與1948年吞并海德巴拉戰役、1965年印巴戰爭、1971年印巴戰爭。目前,該師的下轄單位可能包括第1裝甲旅、第43裝甲旅、第5裝甲團和第63騎兵團。

第9軍團成立于2005年,是印度陸軍中組建時間最短的軍團,因此被昵稱為“后起之秀軍團”,總部位于喜馬偕爾邦的達蘭薩拉。其下轄有第26步兵師、第29步兵師、第2獨立裝甲旅、第3獨立裝甲旅。第26步兵師是在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后匆忙組建并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被派往緬甸作戰。1945年8月被解散,此后被重建。該師的徽章是黑色背景下一只進入藍色三角形的孟加拉虎,其中,三角形代表恒河三角洲,因此被昵稱為“虎頭師”。

第11軍團是一個打擊軍團,總部位于賈朗達爾,被昵稱為“金剛軍團”。該軍團組建于1948年以應對來自巴基斯坦的威脅。其下轄有第7步兵師、第9步兵師、第15步兵師、第23裝甲旅和第55機械化旅。第9步兵師成立于1940年9月,被派遣到馬來亞戰斗,1942年12月被摧毀,此后被重建,具體重建時間不明。

陸軍訓練指揮部

陸軍訓練指揮部成立于1991年10月,其總部位于西姆拉,成立主旨是最大化提高印度陸軍訓練的效率。

(待續)

編輯/王曉西

猜你喜歡
軍團指揮部陸軍
組建你的恐龍軍團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陸軍海戰第一連
黑龍江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揮部第2號公告
劍指創新,CBE“包裝軍團”再擴容!
吉利4A軍團出戰
奮進吧陸軍
陸軍士兵之歌
溧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地
關于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時間及組建情況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