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困境與革新路徑

2016-11-22 12:56鐘之靜
今傳媒 2016年10期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理念師資隊伍

鐘之靜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信息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者間的關系變革,帶來了新聞傳播教育模式的創新。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教育革新勢在必行。本文在闡述新媒體對我國教育傳播模式帶來影響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高校在新聞傳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進而從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和師資隊伍三個方面提出了教育革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126-02

進入新世紀以來,媒體行業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強勢崛起,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成為沖擊中的重中之重。面對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挑戰,新聞傳播教育該如何應對,這成為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課題。

一、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教育模式革新的內涵

關于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在學術界是有理論依據的。早在2012年國內就有學者結合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對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提出新媒體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的觀點[1]。而本文即從其理論框架出發,結合新媒體所具有的互動性、多元性、虛擬性,對新媒體語境下傳授雙方媒介使用權、教育信息傳播渠道、新聞教育的社會價值發生變革的基本內涵進行闡述:

(一)傳受雙方媒介使用權趨于平等

在新媒體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紛紛開始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報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產生了電子報刊、手機新聞客戶端等融合媒介形式;廣播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后產生了播客等新媒體形態,電視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后產生網絡電視等新型視頻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使得載體性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直接導致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空間方向?;ヂ摼W將不同的媒介形式融合起來,進一步擴充了信息容量和豐富了信息形態,信息獲取形式得到拓展,同時,也使得教育傳播中的傳受雙方都能具備同等的發言權和媒介使用權。因此,變革中的新聞傳播方式讓信息傳播的方法和手段越發多樣化,讓信息傳播的傳受雙方地位越發平等化。

新媒體這些技術特性,打破了傳統媒體長期固守傳播領域進行填鴨式教育的格局,傳統意義的新聞生產從采集、制作、發布等傳播流程上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新聞傳播教育要加強如何采用多媒體形式進行發布和傳播新聞信息的教育內容,將聽、說、讀、看、寫、錄等多種手段集合展現在新的媒介終端上,以此吸引更多的受眾。

(二)教育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拓展

在傳統媒體時代,職業新聞工作者承擔著新聞采訪和信息發布的主要功能,而為職業新聞媒介提供信息線索的是以政府機構、企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為主的群體。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種新聞傳播的傳統模式被強制性地改變。用戶自身參與到新聞生產活動之中,一方面豐富了媒介內容、擴充了信息容量、解決了信息的供給問題,但另一方面,受眾因為自身知識架構、媒介素養、對新聞價值的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存在差異,使得擺在人們眼前的信息良莠不齊,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進行有價值的信息分析、判斷、篩選、整合、評論成了新聞傳播者越來越重視的工作。這就要求新聞專業人才不僅具有信息搜集和發布能力等“工具理性”,還要有著淵博的知識存儲、開拓的國際視野、強大的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厚實的文化修養等“價值理性”。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在面對海量信息所帶來的挑戰時,不僅要鞏固學生的“工具理性”,夯實學生新聞采寫的基本功,更要提升學生的“價值理性”,強化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此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麥克盧漢所言的“地球村”成為現實,各種文化思潮、意識形態可經互聯網的傳播而被受眾廣泛認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草根文化等紛紛登場,競相傳播;中西文化、新舊思潮猛烈碰撞;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之下開始變味。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地球村”里,新聞工作者尤其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如此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把關人,才能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讓信息更好地為民眾服務。因此,在新聞教學中強調“價值理性”的培養,應該成為新聞傳播教育在面對海量信息挑戰時的必然選擇。

(三)新聞教育的社會價值得到放大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漸趨成熟以及傳統新聞媒體的轉型,信息的采集與發布已經不再是傳統傳媒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更多地將競爭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內容產品的整合上。傳媒集團力圖通過這種整合,以此提升其價值,使得其內容生產成為社會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點,較大范圍擴展到更廣的社會領域,并生成傳媒集團的新型的產品服務鏈和社會價值鏈。因此,新聞傳播教育不能再局限于新聞傳播專業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水平,它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層次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培養更多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此外,我國的社會大環境也需要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目前,自媒體已經成為各個企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工具,在國家層面的“互聯網+”的要求下,傳媒集團也在進行著“傳媒+”的實踐:傳媒+房產,傳媒+旅游、傳媒+通訊,傳媒+游戲等形式日漸多樣,這些新興領域的創立更需要上述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因此,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根據社會和市場的多種需求,重新設計課程體系,以實現其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二、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結合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梳理有關新聞傳媒教育的文獻以及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可發現,我國現行的新聞傳播教育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學科建構和師資隊伍等三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不能與時俱進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和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2]??v觀國內各大高校,新媒體環境下其教學理念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通識教育不足。通識教育源自于19世紀的歐美國家,當時的學科知識較為單一專門,嚴重割裂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此,不少學者提出了通識教育的觀念。它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進行獨立思考,建立起知識的相互關聯,實現人才培養的完全性和完整性。結合新聞傳播教育的具體實際,通識教育主要是指學生不僅要學習新聞學基本知識,同時還需要培養全面的素質。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要將精力集中到信息處理能力和不斷推新的媒介形態使用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政治、經濟、文哲史等多學科的知識。目前來說的國內高校里,大多數新聞學院還是以新聞類課程為主,其他學科課程安排得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安排,這就造成了學生通識教育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培養出來的人才顯然不能滿足新媒體發展的需要。

2.前沿知識缺乏。新媒體的前沿發展趨勢帶來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新視野,比如,大數據傳播、網絡輿情引導、新媒體營銷等,隨著新媒體介質和新型傳播方式的出現,新聞傳播的新概念不斷涌現。然而,在當前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中,部分學校和教師缺乏這些新媒體理念,沒有及時進行課程調整和理念轉變以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還在使用傳統媒體時代編寫的教材教授知識,即使部分院校開始了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但是建立全媒體工作室的學院則十分少見,在這樣的課程設置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滿足當前新媒體發展的現實需要。而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只有將通識教育和前沿知識相結合,才能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優秀合格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二)學科設置不合理

新聞學的學科架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聞學學科的專業框架,也就是新聞學的專業和方向設置;另一個是新聞學科的組織擴建,也就是新聞學的各個專業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3]。目前,我國高校中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科設置基本上還是在傳統媒體對人才需要的基礎上設立起來的,與新媒體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較為單一的專業設置。目前,我國大多數新聞院系的專業設置,基本上是按照1997年新聞傳播學升級為一級學科以后,教育部所指定的專業目錄來劃分的,是在網絡和新媒體等數字化信息技術全面進入新聞傳播領域之前所指定的[3]。傳統的專業分類方法的培養目標更為注重以單一的新聞傳播規律和信息傳播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新媒體傳播中已經注入的新傳播技能和新傳播元素。比如,新聞學側重培養能在報社、電視臺、廣播和雜志等傳統媒體做記者的新聞人才,廣告學主要培養的是從事廣告設計方面的專業人才等。而在新媒體發展的現代社會,不同媒體形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倘若還以媒介的共性特征來設置專業和課程的新聞傳播教育就已經難以適應信息傳播的需要。目前有些走在改革前列的新聞院校已經看到了這種模式的弊端,開始按照新媒體的特性來安排課程,比如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開始了數字營銷的課程,以適應新媒體對新型人才的需要。

2.較為平行發展的課程體系?;ヂ摼W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擴展加快了新媒體在新聞領域的廣泛運用,倒逼了不少新聞院系逐漸開始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并在原有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上做出了較大的改變,比如增加了輿情應對、大數據等體現新媒體特性的專業。只是比較遺憾的是,新開設的專業相對傳統專業來說,還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它們還是主要圍繞某一單個媒體來進行具體教學,比如輿情應對只注重微博等新媒體上的輿情監控,對于線下傳統媒體的監控則又少有問津,這就使得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課程缺乏交叉,容易導致各個專業的學生只注重本專業的學習而忽視了其他專業知識的基礎,這樣培養出的學生,顯然也是不符合新媒體發展的需要。

(三)師資隊伍新媒體知識背景缺乏

目前在高校新聞學院中任教的老師,大部分是一種單一型媒介,只熟悉某一具體媒介形式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登上講臺講授課程,缺乏全媒體的概念。此外,從事教學任務的老師大多精通于自己所教授的課程,而對其他新聞類課程所了解的不多,更不用說跨學科去了解互聯網、企業營銷這類新媒體課程。這樣的師資隊伍不利于培養新媒體技術特性所要求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跨媒體的工作能力。

三、新聞傳播教育的革新路徑

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要求新聞院校應該與時俱進,進一步思考如何結合新媒體的特性,對傳統新聞傳播教育進行革新。根據上述三大困境,本文提出以下三種建議。

(一)調整教研理念,革新教學方法

新媒體發展變化速度快,新聞傳播教育者應引導學生研究媒體生態圈和捕捉新媒體發展態勢,主動應對新媒體中出現的問題和帶來的挑戰,調整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內容和方法。比如,要積極地傳授新媒體知識教育,指引學生掌握與新媒體相關的傳播技能,如大數據挖掘、融合新聞寫作等,讓學生成為主角,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和新型的教學工具與學生開展互動教學,比如可以將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媒體作為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開展新聞傳播教育,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實踐,亦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新媒體的特性和功能,掌握新媒介的運行理念,提高學生新媒介素養??傊?,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應關注通識教育的傳授,關注新媒體知識的融會貫通。

(二)課程設置要傾斜于新媒體方向

新媒體的出現引起了媒介生態圈的巨變,這要求高校新聞課程設置應打破傳統媒體時代專業教學的壁壘限制,引導學生在積累多元化知識和跨媒體思維的基礎上,掌握新媒體的各種技能。因此,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設置要重點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運用新媒體的實踐能力,建構起基礎厚、跨媒體、精專業、重實踐的新聞學科課程體系,培養出數字化的記者。在新的課程體系中,文字能力仍舊是基礎,口頭播報、視頻剪輯、網絡編輯以及事件策劃能力等仍舊是新聞專業學生的重要生存技能。在當下新媒體時代,課程設置要注重加強對數字化記者的培養。

此外,新聞學課程設計要注意將兩個方面融合起來,一是將教學、實驗、實踐融合起來,另一方面是要將新聞業務、媒介經營與管理融合起來。課程與課程之間,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共享,也要留有一定的擴充余地,以便適應新媒體更新換代周期比較短的特性。

(三)重構教師隊伍內涵

新聞傳播專業教師是新媒體時代的主要教育工作者,新聞傳播專業教師要不斷學習新媒體知識和更新知識結構,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實現新媒體知識的重構,達到知識系統的重啟,才能承擔起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學生的責任。高??蓮拿襟w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記者、編輯、新媒體平臺管理人員等,讓他們直接參與到教學任務中。這就要求學校在引進人才時,要突破學歷上的過高要求,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外,還應具備一個讓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保障。新媒體的發展顯示了技術的強大力量,技術的進步更加凸顯創意的珍貴。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即技術平臺的保障[4]。沒有前沿的技術理念和熟練的業務操作能力,師資隊伍的重構就很難實現,創意的活動也難以實現。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為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面對挑戰,必須進行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新教育理念,進入移動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形式作為教學手段和工具,進行跨學科的通識教育的培養,積極構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同時,還要進行課程設計的革新,將課程設計的重點放在新媒體上,加強對數字記者的培養。此外,由于教師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5],這要求在新聞傳播教育的革新中,要特別注意教師隊伍的內涵重構,從而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得到完善。只有這樣,新聞傳播教育才能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蔣銀健.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2] 孫亞玲,傅淳.教學理念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4).

[3] 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07(7).

[4] 鄭亞楠.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傳播師資隊伍重構芻議[J].新聞傳播, 2015(6).

[5] 余秀才.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革新[J].新聞大學,2015(4).

猜你喜歡
新聞傳播教育理念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卓越師資隊伍建設途徑探析
關于推進實戰化教學的思考
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如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創新型人才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新形勢下數據庫原理的雙語教學
探究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力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發展制約因素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