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文學傳播中的價值探析

2016-11-22 13:08黃絲雨
今傳媒 2016年10期
關鍵詞:價值

黃絲雨

摘 要: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多年來一直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肯定與激勵廣西文學發展與傳播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當前多種媒介高速發展的語境下,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文學傳播中的價值需要重新評估。其評審導向一直堅持在凸顯民族特色和傳承中外優秀文化中尋找彌合點,其傳播媒介正在不斷拓展,但是要進一步提高其公眾影響力,需要從讀者參與度、市場機制引入、網絡媒體運用等三個方面入手,才能進一步體現其價值。

關鍵詞:銅鼓獎;文學傳播;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156-03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設立于1989年,至今已舉辦了七屆,獲獎的各類文藝作品達到400多件。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地方性文藝獎項相比,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歷史悠久,與創始于1981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類獎項“駿馬獎”年代相近,其頒獎定位鮮明、評選機制相對穩定,見證了27年來廣西文藝創作的逐漸繁榮,是廣西文藝工作者藝術創作的風向標。銅鼓獎共設有10大類,第一類即為廣西文學“銅鼓獎”(含民間文學),其評選范圍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民間文學、文藝理論。廣西文學“銅鼓”獎對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學“桂軍”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的宣傳與激勵作用,著名的廣西文壇“三劍客”都曾獲得“銅鼓獎”的垂青。在多媒介高度化發展的今天,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推動廣西當代文學傳播的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新媒體環境的挑戰,下文將從傳播導向、傳播媒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一、特色鮮明的傳播導向

2015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有關第七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評獎活動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應獎勵“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優秀文藝作品。[1]”這一評選標準體現了“銅鼓獎”數年來相對穩定的價值導向,即:在凸顯民族特色和傳承中外優秀文化中尋找彌合點,在當代精神與歷史基調的雙向維度中確立恰當坐標。這吻合少數民族地區文藝創作的實際狀況,也是對區域文化與主流文化融合趨勢的一種方向性指導。從歷年來的文學類獲獎作品中看,銅鼓獎堅持踐行自身特色鮮明的評選標準,在廣西當代文學傳播過程中起到了推動與示范作用,這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堅持傳播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重視現代文明進程與少數民族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經過詳細統計,從1989年到2016年,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共經歷了七屆,獲獎文學作品共113件。其中,少數民族獲獎作家達到33位,所占比例為29.2%,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則占總體獲獎數的四分之一。這些作品往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積淀,廣西幾個主要少數民族,如壯、瑤、苗、仫佬等民族的民俗民風均滲透到情節與人物當中。如著名瑤族作家藍懷昌的作品《波努河》,填補了瑤族文學史上長篇小說的空白。全書采用瑤族史詩《密洛陀》與當代布努瑤青年創業故事相互文的結構,既展現了布努瑤傳統的宗教信仰、祭司儀式、民歌古詩,更重在表達急劇變化的現代進程中,布努瑤人的心態轉變。

(二)重點推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精品作家,關注先鋒敘事形態下的底層民生展示

20世紀90年代,一直默默無聞的廣西文壇突然異軍突起,崛起了由東西、鬼子、李馮為代表的新銳作家,被譽為“廣西三劍客”。后起之秀凡一平、李約熱也逐漸轉入公眾視野,成為文學桂軍的重要力量。這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廣西籍作家都曾獲得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的肯定與激勵。他們均自覺投身于當代中國小說敘事變革的大潮中,從傳統小說敘事技藝與西方敘事理論中,尋找、摸索、創造適合自己的獨特風格。獲得魯迅文學獎和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雙重肯定的作家東西、與作家鬼子偏重于小說結構上的實驗。例如,東西作品《沒有語言的生活》精心構織了一個雙重寓言結構。在內層故事中,瞎子王老柄、聾子王家寬和啞巴蔡玉珍共同構建了一個殘疾家庭,他們以一種奇特又無比和諧的方式實現了最基本的交流,然而這個沒有語言的袖珍世界卻受到正常語言世界的歧視與欺侮。從外層結構上,小說還設置了山里、山外兩個世界,相對于充滿了物質符號與消費欲望的山外世界而言,封閉、枯燥的山里也恰如一個“沒有語言的世界”,在快速崛起的現代文明中,它猶如被拋棄在主流話語之外的失語癥患者,淹沒在歷史的塵囂之中。與當代影視傳媒關系緊密的作家凡一平也是銅鼓獎的???。他的獲獎作品《跪下》《撲克》借鑒了影視劇本的敘事手法,善于采用多重視點交織敘事的方式,使故事懸念迭生,富于層次感,展現了跨媒介敘事的特征。此外,在敘事變革上走得更遠的年輕作家李約熱等也是銅鼓獎積極肯定與推介的對象。

二、不斷擴展的傳播媒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高速發展的多媒介語境為文學傳播帶來了多重機遇與挑戰。作為一種具有明確價值導向的文學活動,文學評獎也必然要尋求恰當的渠道傳播評審結果,并擴大獲獎作品的影響力。2013年頒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藝創作銅鼓獎評獎辦法》第十二條指出:“各新聞媒體要加強對銅鼓獎的宣傳報道力度。[2]”其中提出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電視臺、文藝類報刊等各類媒體都應積極參與銅鼓獎的宣傳工作。從實際傳播狀況看,除了上述提及的媒體外,網易、鳳凰網以及酷6網等網絡媒體也對銅鼓獎有一些報道。根據媒介特性的差異,目前銅鼓獎傳播所采用的平臺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傳統官方媒體的整合平臺

官方媒體是指直屬于各級新聞主管部門或者實際控制權屬于官方的媒體平臺。在廣西區域內,如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電視臺等。人民日報社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張首映指出:“主流媒體或主流報章應重在宣傳國家民族或黨政的主流價值觀?!盵5]官媒的主流導向與權威特性由此可見。近三十年來,《廣西日報》及時登載了第一屆至第七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獲獎名單。廣西電視臺于2011年8月轉播了第六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頒獎儀式,并策劃了銅鼓獎獲獎作家的專題訪談節目。同時,官方媒體在其相應的網絡平臺也投放了相關信息,利用“兩微一端”使獲獎信息的傳播網絡更加立體。采用官方媒體進行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的信息傳播,是其傳播策略的首要步驟,這是評審合法性、公開性、權威性的證明,同時也意味著獲獎作家作品獲得了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二)文學類刊物的刊載、評論與推介

在商品化大潮與市場化寫作的夾擊下,當前文學類刊物正面臨著辦刊定位的一系列變革與調整,但是,仍有一部分文學刊物能夠堅守純文學品位,承擔著傳播文化精品的任務,例如一直致力于廣西文學推介與傳播的刊物《南方文壇》《廣西日報》文藝副刊等,這成為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獲獎作家作品重要的傳播陣地。自1996年改版以來,《南方文壇》開辟了“南方百家”與“未來文壇”兩個專欄,集中推介為廣西文學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作品。小說家藍懷昌、東西、鬼子、凡一平、李約熱,女性作家林白、楊映川、黃詠梅,散文家徐治平、詩人劉春,這些在銅鼓獎評選中榜上有名的作家,均有系列文章對其作品特征與風貌進行品讀與評鑒。如果說官方新聞媒體僅僅承擔了獲獎信息發布的功能,文學類刊物則提供了讀者對獲獎作品一窺原貌的機會,并從文學本體價值上肯定作品的意義,是文學傳播中較具實質性的一環。

(三)是大型門戶網站的轉載與進一步傳播

大型門戶網站在當前的網絡傳播平臺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綜合性、便捷性與功能性決定了其廣泛的受眾面與良好的傳播效果。在2015年中國互聯網影響力調查中,網易、新浪、搜狐的影響力名列門戶網站類的前茅。然而,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對這類網站的利用率還比較低。從2001年至2016年,網易上涉及廣西文藝銅鼓獎的新聞僅有11條,新浪5條、搜狐4條、鳳凰網僅2條。除了大型門戶網站利用率不高以外,正在蓬勃興起的自媒體平臺更是鮮見銅鼓獎的宣傳身影。這說明銅鼓獎主辦方對于當前多媒介語境下文藝獎項的傳播渠道了解有限,沒能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媒體,對于多媒體立體傳播平臺的建構還缺乏自覺,這限制了銅鼓獎在公眾中的影響力,下文將會述及。

三、有待提升的傳播影響

作為廣西文藝創作的最高獎項,“銅鼓獎”的權威性與導向性不容質疑。通過官方媒體、文藝類刊物、大型門戶網站,有關“銅鼓獎”獲獎作家作品的信息也在持續不斷地向公眾傳播,但其傳播影響力究竟如何,這是一個需要深入調查的問題。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師生曾在2016年寒假就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公眾中的接受程度,展開廣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知道銅鼓獎的占調查對象的23.2%,對該獎項一點不了解的占76.8%,認為與大眾閱讀取向有一定差距的占50.9%,感到沒意思的占13.7%,認為官方性太強的占51.1%”。調查說明,作為區域性重要文藝獎項,銅鼓獎在公眾中的知名度仍然有限,從讀者閱讀、接受、認同的程度看,其影響力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如何提升讀者對銅鼓獎獲獎作品的接受程度,并盡可能地促進文學消費,是目前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傳播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梢栽囍鴱囊韵氯齻€方面去尋找突破口。

(一)增強讀者對評獎的參與度,突破銅鼓獎封閉性的評審狀態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的評獎領導小組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文聯領導,及各官方媒體負責人構成,其下設的第一評選委會負責文學類作品的評審,其成員多數為各級文聯人員、專業性刊物編輯等,各級評審中幾乎沒有讀者參與的身影。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銅鼓獎純文學的品位,卻削弱了這一獎項的民眾親和力。

事實上,讀者參與評獎的范例在實踐中有不少成功經驗可以借鑒。1978年由《人民文學》雜志主辦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活動就采用了讀者與專家相結合的方式。首先誠邀讀者推薦優秀作品,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評審。這大大促進了讀者參與文學評獎的熱情,這一屆評審選出的多數作品都成了讀者心中膾炙人口的文學經典,例如,劉心武的《班主任》、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也可借鑒這一方式,并注重增強評審過程的公開透明性,讓讀者能夠感受自己切實的參與度與影響力,這將會一定程度打破銅鼓獎象牙塔似的封閉狀態,促進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雙向交流。

(二)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完善銅鼓獎的多媒介立體傳播平臺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新興的網絡媒體正逐漸成為大眾傳媒的傳播主力。由于它準入制低、覆蓋面廣、傳播速度迅捷的特征,文學評獎活動一旦與其合作便會迅速增強其公眾影響力。

例如第六屆茅盾文學獎首開與網站合作的先河,與新浪讀書頻道和中國作家網聯合報道該獎項的評審過程及結果。第八屆茅盾文學類更是建設了有關評獎的獨立網站,刊載評審規則,跟進投票情況,對于候選作家作品的情況均有詳細介紹,評審結果公布后更是載入獲獎作家的采訪視頻,還增加了讀者互動環節,讓讀者可以就評獎話題進行評論,可以說是在網絡語境中全方位、立體化的構建了文學評獎的傳播平臺。2012年,山東大學文學學院曾做過有關茅盾文學獎影響力的調查,調查顯示公眾對該獎項的認知度達到73.2%[3],這與其2005年以來便積極開展與網媒的合作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在傳播過程中對網絡媒體的運用仍十分有限,在借鑒茅盾文學獎范例的同時,也應警惕“審美娛樂化”的傾向,合理利用網絡媒體這把雙刃劍。

(三)適當引進市場活動,促進銅鼓獎獲獎作品的文學消費

文學評獎的最終目在于導引文學創作規范,指導讀者閱讀實踐,達到文學創作與消費的雙向繁榮。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學消費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它既意味著物質形態的購買,例如出版物、光盤、電子書等,同時也包含了讀者通過閱讀所實現的精神性消費的過程,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這一過程可以視為對作品的二度創造。文化市場對消費的引導常常決定了讀者閱讀的取舍,一些有市場策劃經驗的文化傳播公司十分擅長此類文化項目的運作。

2011年,《小說選刊》與北京文海書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第二屆全國小說筆會,收到稿件6000余篇,獲獎作品集結出版為《小說選刊.第二屆全國小說筆會獲獎作品集》,銷售量激增。這類由“評委會負責作品評選,文化公司負責獎項的策劃與推介的方式,是探索文學類獎項與市場結合的可能途徑。[4]”在這種探索中仍需謹慎過于赤裸的市場運作,如文學評獎的商標冠名權拍賣等,以及資本市場對于評審活動的過多滲透。

參考文獻:

[1] 桂政辦發(2015)70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七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評獎活動的通知[R].2015.

[2] 桂政辦發(2013)16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文藝創作銅鼓獎評獎辦法的通知[R].2013.

[3] 張學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接受狀況調查[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8).

[4] 楊建軍.論新世紀少數民族文學評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責任編輯:東方緒]

猜你喜歡
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一塊石頭的價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價值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價值低估50名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價值低高估50名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價值低高估50名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價值低估50名
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價值低估50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