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初中語文活動課

2016-11-22 02:31趙莎
儷人·教師版 2016年14期
關鍵詞:主體地位自學能力

趙莎

【摘要】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語文教學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實踐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是一種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全新的教育形式,本文對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意義、理論依據和具體實施情況進行了論述,以期能夠對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 自主實踐 主體地位 自學能力

一、語文活動課的構想及意義

我國的語文教學深受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就是教師的所有家當,但是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要想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使他們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我們就必須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許多一線語文教師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其中涌現了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寧鴻彬、張富、歐陽代娜等,他們通過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創設出了樹狀結構教學法、卡片輔助教學法、開發學生潛能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語文教學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教學方法也變得靈活多樣。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初中語文新課程又增添了新的教學內容。

從1993年秋季開始,初中教學就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初中要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因此,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規定:“課程包括學科和活動兩部分”,由此“活動課程”被納入到課程軌道。這一規定刷新了舊有的課程觀念,為全面實施“活動課程”提供了尚方寶劍。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重大改革,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

二、語文活動課實施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處于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語文活動課將語文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將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此,學生通過語文活動課所學得的知識就更會全面深刻、切實有用。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而語文活動課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始至終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我設計、自我活動和自我感受與體會。所以,在語文活動課飛過程中,學生可以將通過自主探索所獲得的新知識轉換成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進而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只有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三、走進語文活動課

語文活動課的實施,既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甚至還可以在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近幾年我遵循語文課改的要求,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將語文活動課安排在課堂中

課堂中的語文活動課可以采用課前五分鐘說話的形式,并將說話內容和當堂所要講的內容聯系起來。如在講授《散步》時,我就在課前引導學生講述一些關于親情的小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本節課的教學。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教師很好地導入新課,一舉兩得。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講課文的過程中開展語文活動,例如,在講《背影》時,我就設計了 “一個 的背影”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用恰當的形容詞填寫空白,并說明理由。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難忘、蹣跚、堅強、遠去”等形容詞填入空白,表達了他們對父愛的多重理解。

(二)將語文活動課安排在課堂后

我們可以在講完一篇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不同的語文活動。學生是語文活動課的主人,所以在語文活動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著重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體會和理解。比如,在學了《羚羊木雕》之后,我及時組織學生開展了關于友誼與金錢的重要性的辯論會,以此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又如,針對八年級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關于戰爭的故事會”的語文活動,來讓學生認識到“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必要性。語文活動課是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語言展示的平臺。

(三)語文綜合實踐課

語文綜合實踐課即每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課,包括四部分內容,即搜集材料、設計活動過程、主持活動和活動評價。在語文綜合實踐課中,教師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更要突出學生的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我設計,自己主持,自我評價。例如在《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就特別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整個活動都讓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在這次活動課的設計中,我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通過網絡、雜志、課本等途徑搜集資料,然后由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活動過程。大家通過討論制定了如下方案,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進行活動:(1)比一比,看一看??凑l知道的關于黃河的知識多。(2)朗誦歷代贊頌黃河的詩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室里充滿著熱烈的氛圍。(3)講述關于黃河的歷史故事、民謠、傳說等,在這環節里,學生更多地把黃河和祖國、家鄉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樣也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即由黃河引申到愛家鄉、愛祖國的主題上來。(4)由說到唱,情不自禁。學生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高唱《我的中國心》,課堂氣氛由此達到高潮。

這次學習活動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學生的設計、活動能力都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并為他們創設發揮自己才能的舞臺。

在語文綜合實踐課中,教師還要優化活動的競賽情景,從而使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性格特征和特長。初中語文1-6冊有24次“語文活動”,大多數活動都有評比、展示優秀的作品、頒獎等活動程序。如果“評優”這一環節運作適當,學生將會受到極大的激勵。例如,在學了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后,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抓住作品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畫一副塞上風景圖,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身的繪畫才能的平臺,而且也有助于他們對詩作的理解。,課后學生還做了評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成長的煩惱”活動課中,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表演小品、朗誦、歌曲、相聲等節目,其中有兩個女生演一對母女,星期天女孩一直不停地補課,晚上還有好多的作業,孩子想休息一下,母親卻只有一味的說教和斥責。她們惟妙惟肖的表演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評委們給了他們一等獎。

總之,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特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學生的知識結構,是活動課的終極目的,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綜合活動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習學好語文的信心。因此,我們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來豐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

猜你喜歡
主體地位自學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分層教學模式研究
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尊重主體地位,彰顯人文關懷
淺析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