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進程影響居民福利的內在機制探究

2016-11-24 10:53李彤彤
2016年34期
關鍵詞:影響機制城鎮化

李彤彤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經過快速發展,城市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城鎮化野蠻擴張所引起的諸多城市問題,給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的人們帶來生活不便和健康損失。緊迫的現實要求我國城鎮化進行戰略調整,更加關注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本文就城鎮化進程影響居民福利的內在機制進行探究,并以此為依據對未來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居民福利;影響機制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城鎮化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到2015年僅僅三十幾年的時間,城鎮化率由17.9%增長到了56.1%。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人口和資源向城市區域集聚,必然地引起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迅速變化;另一方面城鎮建設速度的加快和規模的擴大,城市無法承受人口、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結構性問題不可避免地凸顯。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強調不能把城鎮化簡單等同于城市建設,而是要堅持人的城鎮化的核心要求,實現人自身方方面面由農村到城鎮的轉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200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城鎮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居民福利的全面提升。因此探究城鎮化進程中居民福利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吸取經驗,從而更好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使我國的城鎮化切實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城鎮化改變了什么

不同學科關注城鎮化的視角的差異,使各學科對城鎮化的定義也有所差別。經濟學將城鎮化定義為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人們脫離農業經濟向非農經濟轉移并發生空間集聚的過程;而人口學更關注人口因素,將其定義為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中的地域轉換過程,表現為城市數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規模增加;地理學將城鎮化定義為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轉移過程;社會學定義的城鎮化指居民生活方式由農村轉為城市的過程。所以,城鎮化過程所涉及的領域和內涵是多元的,表現為非農產業化、人口城鎮化、地域城鎮化(具體表現為農村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城鎮化。城鎮化伴隨著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多方面的質變,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不斷變化和演進的過程。

城鎮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對城鎮化過程如何影響居民福利,這正是本文想要探究的問題。

三、城鎮化進程是如何影響居民福利

要探究城鎮化進程對居民福利的影響,必須先對居民福利的內涵做出界定。目前少有學者對居民福利給出明確的定義,而且 “福利”一詞更多地在管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中提及,與我們此處研究的居民福利內涵上相差甚遠。羅爾斯J.Rawls、阿馬蒂亞·森將居民福利定義為居民個人擁有的資源量,包括權力、自由、機會、收入、財富、價值以及能力和自尊等,是一個人耐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本文在此借鑒他們給出的定義。

討論城鎮化對居民福利的影響,需要從城鎮化的作用和這個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城鎮化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可以享受著更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環境、衛生等資源,居民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化內在的結構性失衡使房價上漲、環境污染、收入差距擴大、土地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困擾居民的生活,拉低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城鎮化本是象征著人類邁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但現在似乎進入了發展瓶頸期,我們可以看到,前一時期只重數量和速度的城鎮化政策的負效應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一)城市經濟增長

城市經濟增長是城市經濟作為一個經濟主體,整體上規模擴張與經濟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是城市經濟周而復始地動態演化過程,集中體現在城市GDP水平的不斷提升。不考慮制度因素,城市經濟增長帶來居民收入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

首先,城市經濟的增長給社會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是必然結果。阿瑪蒂亞·森認為個人收入的增加是擴展社會成員享有的自由的手段,我們追求更多地收入或財富是因為它們是極好的通用手段,使我們獲取更多地自由去享受我們想要珍視的生活。所以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福利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城市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正如經濟學對城鎮化下的定義,非農活動空間集聚的過程就是城鎮化,城市經濟的增長必然伴隨著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發展,在此期間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增加了就業機會,城市進一步集聚,其規模進一步擴大。此外,城市經濟增長擴大了城市的市場規模,可以促進消費,提高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城市經濟增長給居民一系列正面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增長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飛快,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野蠻。由于方法不得當,高投入和高能耗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內部結構性矛盾也異常尖銳,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問題也成為經濟繼續發展的巨大桎梏。而惡化的城市環境對居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著深刻的負面影響。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間結構

我國城市土地的所有權屬于國家所有,這已經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出了明確規定,《土地管理法》對此也做了同樣的規定。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間結構對居民的住房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盡管城市住宅高效且現代化,但是目前房價高企,并不是所有居民都有能力擁有自己的房子?!白∮兴印笔莻鹘y中國人的夢想,住房需求帶來的滿足感是其他商品難以替代的。

城鎮化讓居民享受和居住著現代化住宅,提高了效率和生活品質的同時居民的生活空間被大大的壓縮了。人們在狹小擁堵的城市空間里活動,身體得不到應有的舒展和鍛煉,漸漸亞健康人群不斷擴大。

(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生產和保障人民生活的一般條件,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城市基礎設施包括給給排水、能源、交通、郵電通訊、環境保護,廣義的城市基礎設施在狹義基礎設施上納入了文化教育科教衛生。我們采用廣義基礎設施的定義,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對居民福利的影響。

城市排水、交通、能源、郵電通訊和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居民福利有顯著的正向效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提升了城市居民福利。這些設施也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物質基礎。

(四)城市交通經濟

城市交通經濟也就是擁堵的經濟學分析。城市的交通問題集中體現在交通的供給和需求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交通擁堵不僅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嚴重危害個人心理健康。此外,交通擁堵還破壞著城市的人居環境,集中表現為大氣污染。人們經濟收入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私家車作為交通工具。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快速增加,交通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增加,并已成為城市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污染源。據倫敦20世紀90年代的檢測報告,汽車尾氣排放量構成了大氣中74%的氮氧化物。交通擁堵導致機動車只能在低速狀態下緩慢行駛,頻繁地進行停車和啟動操作不僅增加了汽車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氣排放量和噪聲污染。

(五)城市環境經濟

城市環境問題的本質在于: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過度攫取,資源環境自身的更新凈化速度難以維持生態平衡。城市環境問題較之生態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復雜,包含了水體污染、大氣污染、食品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電磁波輻射污染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問題。

以上的各種污染中對居民影響最大的是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地下水和江河湖海,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動植物生長和生態平衡。結果就是水體富氧化導致魚類的死亡,水中重金屬超標導致人類患上某些“公害病”。煙塵、煙氣和尾氣導致的大氣污染使城市空氣污濁,使人容易患上呼吸道系統等疾病,嚴重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最典型的后果是光化學煙霧和酸雨。各種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影響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環境污染也形導致了潛在的醫療費用支出,降低了居民在城市生活的效用。

四、如何在城鎮化發展的同時提升居民福利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問題,居民福利的提升也應該是發展的根本目標。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城鎮化的速度快于居民福利提升的速度,而且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城鎮化的野蠻擴展導致的經濟社會問題愈加突出,必須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問題的現實性和緊迫性要求在未來城鎮化發展的戰略和布局上突出提升居民福利的地位,不能只關注人獲得收入和財富,而且著重強調對居民生活質量和實質性自由的發展。

(一)城市經濟增長目標的轉變

在城鎮化發展初期,以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最初原動力的城市規模等級都比較小,需要加緊經濟建設的步伐,發揮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作用,增強其經濟上的競爭力,吸引勞動力和資源向城市地域聚集。所以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注重速度和效率,對質量和公平的關注并不多。但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一味地強調增長速度和效率而罔顧質量和公平已經不再適用了,粗放的增長方式帶來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導致交通、住房、環境等條件的惡化。逐漸尖銳的各種矛盾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調整,追求社會分配的公平性,使人們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因此新的社會經濟形勢要求轉變經濟增長目標,強調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和社會福利的公平化。

(二)科學城市規劃,突出人居需求

城市土地本身的稀缺性給城市發展設定了天然邊界。如何使人們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需要城市管理者的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城市是一個人口和產業高度聚集的區域,城鎮化伴隨著能源結構改變、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傳遞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綠地減少、人們相應的生活習慣改變等一系列空間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都要求在城市規劃從宜居、發展和發展的視角出發,體現高度的人文關懷。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上,注重居住區的區位選擇,首先保證居住區的環境最優,同時注意配套相關公共福利設施和設置文化休閑地帶。

(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快速的進展,形成了可觀的規模,但一方面居民的需求高速增長,基礎設施的存量難以滿足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曾是基礎設施建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諸如城市基礎設施存量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適應;城市基礎設施設計、布局、質量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比較混亂,產業化程度低等,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成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一是數量要增長;二是質量跟要上、規劃要合理;三是管理要配套。

(四)加強交通管理規劃,發展公共交通

在交通管理規劃制定中堅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交通管理入手緩解城市交通問題。鼓勵和發展公交、BRT、地鐵等公共交通,降低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污染。

交通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增加供給只能帶來一時的緩解,交通需求會隨著供給的增加跟著增加,如此循環往復。因此我們要明確交通供給和需求相對平衡的觀念,盡量使交通資源在時間空間上分布均勻,鼓勵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保持交通供給方向的平衡,;在交通需求的管理上體現社會公平,保證各社會階層的交通需求;利用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優化交通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五)城市環境的外部性內部化

從經濟學角度看城市環境問題,本質上是城市環境的外部性問題。城市活動的私人成本是低于社會成本的,因此均衡水平下城市活動量是大于最優城市活動量的。超出最優活動量的部分就造成了城市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問題的出現。因此要改善城市環境、治理環境污染需要從消除外部性入手。目前國際間流行的排污權收費原則,幾種具體實施形式有污染收費、押金制度、經濟處罰、財政補貼等,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五、小結

綜上所述,城鎮化過程中促進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利于居民生活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城鎮化也到了戰略調整階段,要求更多地體現人民的訴求,追求人的自由和發展。本文對城鎮化進程影響居民福利的內在機制進行了探析,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各項活動都會對居民福利產生相應的影響,在未來的城鎮化的推進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人的感受和發展,人應該是發展的最終落腳點。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

[2] 簡新華,羅鉅鈞,黃錕.中國城鎮化的質量問題和健康發展[J].當代財經,2013,09:5-16.

[3] 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03:28-39.

[4] 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丁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5] 楊愛婷.基于可持續發展和福利增長的經濟績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6] 歐陽葵,王國成.社會福利函數與收入不平等的度量——一個羅爾斯主義視角[J].經濟研究,2014,02:87-100.

[7] 李小勝,宋馬林,安慶賢.中國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異質性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3,05:96-114.

[8] 鄭思齊,萬廣華,孫偉增,羅黨論.公眾訴求與城市環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06:72-84.

[9] 朱暉,政府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方案優選決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0[D]

[10] 馬新文.阿瑪蒂亞·森的權利貧困理論與方法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8,02:69-74.

[11] 王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J].上海城市規劃,2000,04:36-38.

[12] 單卓然,黃亞平.試論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調整、行動策略、績效評估[J].規劃師,2013,04:10-14.

[13] 吳德春,饒會林,郭鴻懋,雷仲敏.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中國城市經濟,2006,07:29-37.

[14] 李楨業.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的省際差異——沿海地區12?。▍^、市)城市居民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8,03:41-48.

猜你喜歡
影響機制城鎮化
房地產投資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讓老年農民挑起城鎮化的重擔?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應對之道
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