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戰爭時期(1894-1896)許南英愛國詩歌分析

2016-11-26 04:36羅紫軒
長江叢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分析

羅紫軒

?

甲午戰爭時期(1894-1896)許南英愛國詩歌分析

羅紫軒

【摘 要】“臺灣詩壇四杰”之一許南英在甲午戰爭時期(1894-1896)創作大量愛國詩歌,以臺灣人民的角度對抗日保臺戰爭做出客觀分析與主觀評價。愛國詩創作的母題下,其愛國思想出現多層分流,愛國情懷也呈復雜之態。本文將對許南英甲午戰爭期間創作的各類愛國詩歌進行分析,并闡釋對許南英愛國思想的理解。

【關鍵詞】許南英 甲午戰爭時期 愛國詩 分析

許南英作為抗日保臺時的將士與文人,甲午戰爭期間(1894—1896)創作大量愛國詩歌。氣度與風骨從愛國詩歌中淋漓展現,國家衰敗和流離失所境遇之下的復雜心態與真摯感情亦是通過愛國詩句深切揭示。本文以詩歌內容為標準,將許南英甲午戰爭時期所創作的愛國詩分為客觀分析類與主觀抒情類,并將結合許南英個人經歷,重點分析其愛國思想的指向和內涵,以便許南英愛國詩得以系統化梳理與歸納。

一、客觀分析類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許南英被唐景崧聘入“臺灣通志總局”,并在之后任“團練局”(前身為“臺南采訪局”)統領。許南英作為需承擔軍事抗戰任務的文人,具有大量戰爭相關的一手資料,故在抗日保臺運動中,留下眾多以重要事件為題材的詩歌,其中不乏分析局勢的佳作,被視為該時期的“詩史”。

詩歌《吊吳季轆參謀》,用質樸凝練的語言將“吳彭年揮七星旗與敵軍抗戰而后困死八卦山”之事基本脈絡展示而出,并緊扣該事件做出了及時評論:“旗卷七星援卒散,山圍八卦賊氛然”二句,將七星軍被圍八卦山一事直接點明,簡潔的語言中既有對于吳彭年等人英雄氣概的欽佩,也有對于戰況悲壯的感慨。另外如:《和祁陽陳仲英觀察感時示諸將原韻》,詩句“已撤屏藩資廣島,那堪保障督并州!”、“半世紫光名相業,一朝斷送海東頭?!奔磁c“李鴻章屈膝求和一事”直接掛鉤,事件記載明確清晰,有敘事詩的意味,同時與現實問題及時關聯,反映許南英對于時局形勢的迫切關心。其他還有“悲歌有客來燕趙,憑無吊人管海山”(《奉和實甫觀察原韻》)反映了“實甫來臺商辦軍務”之事;“旗卷七星援卒散,山圍八卦賊氛然”“練軍小隊駐南莊,號召園丁偏四鄉”(《防匪》)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參與戰爭抵御外來侵略”的情形等。這些詩都是經過對國家和社會的層面的思考才創作而出的,在其中很難看到“狹隘小我”的一面,許南英將國家前途命運以具體迫切的現實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展現出他作為軍人的大氣和文人的眼界。

值得注意的是,許南英的此類詩歌并不能被完全視為客觀的戰事分析,其詩必然受到自身價值評判的影響而存在主觀色彩。當時文壇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影響深厚,許南英必然具有士大夫固有的民族存亡意識和政治使命感,并不自覺地將其作為待人處事的標準:詩句如“沙場白骨臣之壯,幕府青衫我獨賢”、“死猶仗劍為雄鬼,生亦工詩作浪仙”(《吊吳季轆參謀》)即不僅僅是吳彭年事跡的闡述,也存在自身對錚錚鐵骨與賢德臣子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說許南英筆下如“詩史”般的詩歌仍然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記事,并不能完全視為史實材料,而應該是帶有歷史色彩的文學作品。

二、主觀抒情類

許南英愛國詩在客觀紀事之外,主觀抒情的成分亦不容忽視。許的愛國情懷的抒發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強烈憤慨地直接抒發保家衛國的激情,另一方面則是相較內斂地抒發以“愁”為基調的對國家故土的熱愛。色調一暖一冷,相互呼應,使得許南英的愛國情懷更為立體與具象。

就前者而言,許南英慷慨激昂展現愛國斗志的詩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為抒發對清朝政府喪權辱國行為的不滿;一為對日本侵略者殘暴行徑的斥責和抵抗。

首先,許南英對待清朝政府的態度與其他來自內陸的文人存在差異。一方面,許南英出生臺灣,作為本土詩人,對于清朝政府不可避免地存在隔閡。另外,在被清政府欽點為主事后,許南英曾作詩:“天生傲骨自嶙峋,不合時宜只合貧”,說明許南英對于清朝政府官僚體制的腐朽墮落早有不滿。而且,清政府在許南英浴血奮戰之時簽訂《馬關條約》,將他的故鄉拱手讓給侵略者,這必然進一步激化了許南英對清政府的厭惡之情。

許南英在甲午戰爭期間,借詩歌表達了對于清政府的不滿,但這種不滿多體現在對清朝政府庸臣奸賊的斥責上。比如:《和祁陽陳仲英觀察感時示諸將原韻》一詩:“半世紫光名相業,一朝斷送海東頭?!?、“一局殘棋混未定,甲兵何日洗天河?”的詩句,都針對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的軍事策略和割讓臺灣的外交行為提出了尖銳的質疑和批判。誠然,許南英對待清政府的態度不可能完全與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中分割開來,也不可能將沖突矛盾直接指向朝廷,但是也不可忽視,他對清朝的態度對于他愛國詩的影響。

除對清朝政府的態度在詩歌中十分明確地表現外,對于日本侵略者的態度也能在詩歌中找到載體。早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日本侵略者即已逐步霸占臺灣,并給臺灣人民帶來深度的傷害。許南英擔任團練局統領,直接面對的敵人即是頗有野心的日本侵略者,作為文壇大將也不可避免地對異族文化的入侵帶有本族文化本位的意識,因此詩句之中不乏對于日本侵略者的憎惡仇視情緒,且這種情緒多體現在對于難民的同情、殺敵救國的決心、抗日英雄及逃跑將領的評價。

許南英受傳統士大夫的影響,有著對社會底層人民自覺地同情與責任感。其詩《防匪》后四句:“雞犬桑麻付劫灰,流離瑣尾怯歸來。倉箱有粟鳥爭啄,籬落無人門自開。避地偶隨親友去,隔溪潛約女兒回。斯民憂樂誠吾事,滿目凄涼亦可哀”,即描述了戰爭對于人民的摧殘,可以看出許南英對于人民的關懷,心納社會。另如:“大帥易旗能御敵,平民制梃愿從戎”(《題畫梅,贈陳煥耀》)、“荷戈御敵皆農父,太息犁鋤盡息耕”(《防匪》),也表現出了許南英對于人民作用的肯定,看到了農民在戰爭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許南英的大篇幅愛國詩還是以鼓舞將士殺敵報國為主,期間多數詩歌直抒胸臆,一灑男兒熱血豪情,表現出許南英濃烈且真摯的愛國熱情。如詩歌《奉和實甫觀察原韻》鮮明地表示了自身上陣殺敵的決心和誓死不脫下漢民族服飾的意念。語句沉郁頓挫,感情充沛,極力體現了詩人的憤慨之情。豪邁雄健之氣通過“強弩三千”、“怒射狂潮”灑脫展現,一掃黯然之氣。

對于以吳彭年為代表的抗日英雄和以劉永福為代表的懦弱將領,許南英皆在詩歌中做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如在《吊吳季篯參謀》中表現了對吳彭年的深度肯定,以及對只是身為幕僚的吳彭年犧牲的悲痛之情以及贊許之意。在《無題》詩中,對劉永福攜軍餉潛逃一事做出尖銳的諷刺:“纏腰有客號知幾,官努搜羅十萬歸太息蓬門貧女命,為他人作嫁時衣”。

同時,許南英的愛國情懷不僅局限在高亢的反抗精神上,也帶有感時懷舊,凄苦迷惘的味道,這更為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處于風云變幻中的文人的愛國心路歷程。而這種“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未堅守戰場至最后而產生的自省意識,二為離開家鄉四處漂泊而出現的思鄉愁苦,三為對自身前途迷茫引發的身世之感。

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許南英逃離臺灣,開始以“遺民”自居。由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可知,當自身并未戰死沙場且并無力扭轉時局,解救故土之時,漂泊他鄉對于許南英而言,無非是一難以下咽的苦果。其間,許南英寫下多篇詩作用于闡述自己在“‘抗日保臺運動’以失敗告終”的愧疚之情。如光緒二十二年丙申所作《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去年此日日人登臺南)》:“涼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祗自慚!漢代衣冠遺族恨,順昌旗幟老生談!血枯魂化傷春鳥,繭破絲纏未死蠶。今日飄零游絕國,海天東望哭臺南!”,運用多個典故表示自己內心的悲愴和辛酸。迷茫的情緒與對國家現狀的痛心相聯系,流露出祖國被割棄而自身無可奈何的悲惋之情。

許南英在思鄉詩的寫作上技巧嫻熟且有一定的經驗,早在其赴京任職之時就已開始創作相類似的詩歌。但是在當時,臺灣的淪亡對海峽兩岸的愛國文人都帶來了極大沖擊,“哭臺”一時成為當時的創作母題,思國懷鄉題材也作為文學浪潮對文人創作帶來極大影響,這使得許南英此時的思鄉感情卻不能與甲午時期的思鄉詩等同。

許南英經歷了遠離故鄉臺灣,然后遠離祖國內陸的兩個階段,這使得他的思鄉情懷會存在一種泛化,也就是說,許南英在“抗日保臺期間”存在著保衛家鄉和維護國家民族的雙重情感,而他在離開祖國,至與中華民族差異更大的異域時,離鄉情思則帶有了表達文化認同、家國歸屬的意味。也就是說,許南英的思鄉對象存在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能僅僅理解為單單對故鄉或對祖國大陸的眷戀之情。

甲午戰爭時期對處于臺灣的文人而言是極其特殊的,許南英也不例外。當個體生命被放于時代的風云變幻之中,個體除開對于時代的抒懷,必然也存在對自身訴求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如:“今日飄零游絕國,海天東望哭臺南!”(《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通過“飄零”、“哭臺南”等景象表現出詩人漂泊在外的凄苦和感傷,用詞簡練,但其間對于與祖國分離的辛酸苦楚已通過文字傳達而出;再如《題林云臣還來就菊花小照》“我展斯圖秋興起,歸來欲賦已無家”一句,通過“欲賦無家”揭示出了身處異鄉的孤獨感與寂寥感;《述懷(客新嘉坡除夕作)》“獨客已無家,客中重作客。蛇江己他鄉,他鄉復行役”也再次點明許南英身處異鄉而產生的對前途命運的無措。詩人對于自身前途的思考大篇幅體現在身處異鄉的無奈,即與對故鄉的思念和抗日保臺戰爭的回想相交織,因此許南英始終以一個大家的角度和身份看待事物,對國家和故鄉的情誼關切始終貫穿在詩歌之中。

綜上所述,在現實政治情境與自身價值標準的影響下,許南英的愛國詩歌不自覺出現了多種層次??陀^分析類詩歌中,因許南英本身具有戰事的一手資料,不可避免地對時事戰爭做出標記,使愛國詩帶有敘事意味,只是許南英對于這些資料的處理自然地透露了主觀的判斷并非完全客觀。主觀抒情類詩歌中,首先,許南英對抗戰殺敵的激情表現為對清朝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的鮮明態度,而這兩種態度亦與許南英自身的經歷密切聯系;其次,對山河破碎的憂思則分流為未能實現保家衛國抱負的自責、離開故土而無法斷絕的思鄉愁情、自身浮萍般命運前途的迷茫,個中興亡之感相互交織,不能獨立理解。

參考文獻:

[1]張寧.許南英評傳[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2]陶德宗.評<馬關條約>割臺后臺灣詩壇四杰的詩歌創作[J].黑龍江社會科學報,2006(1).

[3]劉榮平,尤玉兵.許南英<窺園詞>管窺[J]閩江學院學報,2008,29(3).

[4]包恒新,黃拔光,莊義仁.臺灣愛國詩人許南英及其創作[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1982(02).

[5]賀麗.許南英及其詩歌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0.

[6]楊齊福.試論清代臺灣舉人之詩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8]趙沛霖.丘逢甲與許南英[J].廣東社會科學學報,1988(03).

[9]趙沛霖.清末臺灣愛國詩人——許南英[J].廣東社會科學學報,1985(0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猜你喜歡
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0~6歲兒童行為測聽與tb-ABR的相關性分析
高層建筑加固糾偏技術分析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開挖模擬分析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分析探討
民航甚高頻通信同頻復用干擾分析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分析:是誰要過節
回頭潮
徐訏 40 年代“現代志怪” 的小說敘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