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出土北宋木俑考析

2016-11-26 04:36曹冬梅
長江叢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鎧甲武士泰州

曹冬梅

?

泰州出土北宋木俑考析

曹冬梅

【摘 要】俑是一種用木頭、陶瓷土、銅鐵金屬等材料制成的,專門用于陪葬的物品,是滿足人死后追求靈魂安慰的一種象征性東西。古人事死如生,將生前所擁有的奴仆和金銀財富都隨葬到墓中,供在另一個世界使用。近年來江蘇泰州出土有北宋時期的木俑,展現出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關鍵詞】木俑 泰州

俑的出現是古代以人殉葬觀念變化后的產物,據考古發掘發現,我國商朝墓葬中用真人殉葬,隨著時代的發展,轉而采用芻靈,即草人來取代活人,后來感覺芻靈不夠生動,于是俑這種像人的冥器出現了。

一、宋代墓俑的幾個特點

(一)盛行紙質明器,墓葬俑類減少

目前發現最早的木俑見于安陽殷墟商代王室墓中與人殉一同發現的一件雙手綁縛的奴隸俑,表明以俑陪葬的濫觴,其后俑逐步成為了主流,從秦漢直至隋唐時期都很盛行,而且時代越早藝術感染力越高。

宋元時代,隨著佛教的盛行,由土葬變為流行火葬。宋代墓葬也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等明器隨葬的習俗,僅有少數碗、罐之類,而用紙扎糊偶人明器,在葬前焚燒,因而出現墓中陶俑等隨葬品驟然減少的現象。雖然如此,宋代用俑陪葬的習俗還是存在的,其質地也不外乎木質、石質、瓷質、陶質幾種,而陶俑在宋代明器中仍占主要地位,只是出土數量較以前大為減少。俑的身份簡化為文武俑、男女仆俑為主,武士俑的形象大都身披鎧甲,頭戴兜鍪,鍪頂豎火焰形纓飾,側面有護耳,有的向上飄起,形似雙翼,手持兵器,豎眉怒目,立于橢圓形底座上,有如現世真正的武士。文官俑除手握笏板,筆直站立外,有的身體還向不同方向傾斜,就像現實人物的簡化版。

(二)宋代神煞俑的構成

宋代因受當時流行的堪輿術的影響,俑群中反映出行儀衛和家內奴仆的形象減少或消失,神煞俑逐漸增多,以求趨吉避兇。所謂神煞俑又叫神怪俑,是指墓葬中隨葬的有鎮墓辟邪和壓勝作用的人物俑、動物俑或其他造型特殊的俑類。宋代的神煞俑基本包括鎮殿將軍俑、鎮墓獸、十二生肖俑、人首魚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鳥身俑、伏臥俑等。鎮殿將軍是古時朝廷新年朝會時立于殿角的武裝侍衛,身上穿有甲胄,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旦朝會》:“正旦大朝會,車駕坐大慶殿,有介胄,長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謂之鎮殿將軍”,顧名思義是鎮守大殿的將軍。人首魚身俑又叫“儀魚”,最初出見在隋代河北地區,后來多見于唐代河北和河東地區中下階層的墓葬中,晚唐五代時更是傳播到廣大的南方,并開始出現在一些高等級墓葬中。蛇體雙人首的俑叫“墓龍”,人首鳥身的俑叫“觀風鳥”。

(三)獨具特色的十二生肖俑

以生肖俑隨葬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在隋唐時期逐漸形成體系,并一直沿用到宋元。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安放都有嚴格的排列順序,一般分別放在于墓室四角,東、南、西、北各放3個,從老鼠為始,到豬結束,按從南到北順時針的方向安放,表示它們在一天輪流值班,守護著墓主。

二、泰州出土宋俑的概況

江蘇泰州地處東南,宋代因鹽業運輸的發達帶來經濟的繁榮,地下墓葬的出土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佐證。1951年在泰州北郊森森莊發現一座北宋紀年墓,一年后又在這座墓的東側挖到另一座同類的墓葬,出土了不少隨葬器物,棺里尸體已經嚴重腐爛,但是有木俑、四角木頭亭子、墓地記、銅錢、金鐲子、錫編鐘、瓷碗等隨葬品。由于這幾處墓葬均未經科學發掘,墓葬的葬式及隨葬器物分布情況已無法得知,但是其中出土的幾件木俑卻是顯得十分珍貴。

三、相關文獻和泰州宋墓相關出土文物分析

從文獻和出土文物可以知道,森森莊前后共出土了一塊半木質墓地記和三塊石質墓志銘,木質墓地記一是北宋元豐八年馬氏四娘子木墓地記,另半塊文字模糊不可辨,墓志銘一是《宋故將仕郎守泰州司馬姜君墓志銘》,另外兩塊墓志一是1958年普查時了解的姜氏墓志,但是志石已散失。還有一方墓志,在清代出土,墓主人姜諤,道光年間被泰州姜荃收藏,《民國泰縣志稿》曾有著錄。上述三塊墓志主人分別為姜仁惠、姜仁惠女兒姜氏,姜仁惠兒子姜諤,他們分別死于北宋至和三年、治平三年和嘉 三年,這些情況說明這里是北宋至和到治平年間姜仁惠的家族墓。據墓志銘記載,姜仁惠是泰州的一個大富豪,生活在北宋中晚期,那時的泰州已發展成一個以鹽、糧集散為主的內河港口城市,已有“淮海名區”之稱。

姜氏家族墓中出土隨葬品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經破損嚴重。此墓有木構明器六十多件,現在可看出形狀的是一個四角攢尖亭屋頂,另外就是一些散落的斗拱、雕刻構件等,有錫編鐘十四只,尺寸雖小卻與真器無二,扁圓形,環紐弧肩,自肩向下漸大,小小鐘身上還鑄有蓮瓣紋、幾何紋等三層圖案,應屬明器類的樂器。有錫飛魚雖殘能見器形,龍頭魚身,張口卷舌,齒尖利,兩眼圓瞪,鼻卷曲,頭長雙角,下有龍須。魚身扁長,滿飾鱗紋,魚翅張開,似騰空起飛。如此多的錫器也是宋代社會風俗的縮影,文獻中的記述表明,宋代社會普遍使用錫器,特別是將大量錫器作為殉葬品。

墓葬中保存最好的是木俑七件,其中人俑五件,豬俑二件,出土時俑的表面涂粉,現在已經剝落。特別是其中的武士俑給我們傳遞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信息,原來宋代就是如此的不同??梢韵胂?,這些隨葬品如果完整當是一個地下莊園的世界,飛檐斗角,屋舍儼然,中有編鐘以奏樂,旁有侍從供驅使,文武守衛在身旁。

四、從泰州宋俑的幾個細節看其歷史價值

泰州出土宋俑最大的價值體現在武士俑上,我們可以從其一些細節來做一個認識。武士俑陪葬古已有之,且不乏精品,他們默默保衛著主人,一副威武的樣子,最可貴的是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鎧甲戎裝的模樣,秦始皇兵馬俑、漢唐武士莫不如此。泰州宋墓出土的武士俑也有自己的味道,先看看他的樣子,頭戴圓形兜鍪,兩側有鳳翅形裝飾,肩部有披膊,帶子在頸前結成一個蝴蝶結,上身前后穿著胸甲和背甲,再用帶成縱橫十字形來束住鎧甲,腰部有帶,正背面分別裝飾菱形和方形帶銙,下部系著兩片膝裙。再看人物面部,濃眉大眼,面帶微笑,手腕部有圓孔,表明原來手中應該持有武器,可惜已沒有了。這件武士俑最珍貴的是為我們保留了宋代鎧甲的原始信息。鎧甲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先秦時主要用皮革制造, 稱“甲”、“介”、“函”等。戰國后期,開始用鐵制造,改稱從“金”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后,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胄是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又稱兜鍪、頭鍪、盔等,宋朝以后,兜鍪又多稱為“盔”。由于它常與護體的鎧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詞成為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

文獻記載,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護臂和身甲三部分,身甲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護腿,在肩背腰部綁緊,甲按材料分為鐵、皮、紙三等。關于宋朝盔甲形制,慶歷四年出版的《武經總要》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前集卷十三《器圖》中,有五種盔甲和一種馬甲的示意圖??讏D有簡要說明:“其制有甲身,上綴披膊,下屬吊腿,首則兜鍪頓頂”。宋朝盔甲中比較典型而又精堅的盔甲為步兵盔甲,術語叫“步人甲”。其形制如下:身甲為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長方形甲片組成,上面是護胸、護背,用帶子從肩上系聯,腰部用帶子從后往前束,腰下垂有左右兩片膝裙。身甲上綴披膊(《器圖》中又稱“掩膊”),左右兩片披膊在背后聯成一體,以帶紐結在頸下。頭盔呈圓形覆缽狀,后綴護頸(術語叫“頓頂”),頂部插著三朵長纓。這些特點在這批木俑里大多都有反映,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直觀的感性認識。

從全國來看,北宋木俑出土不多,主要有1953年浙江杭州老和山宋墓出土木俑,直立,頭戴冠幘,寬臉長耳,身著圓領廣袖長袍,雙手似持笏拱于胸前,閉目沉思,屬于文吏。北京大興縣馬直溫夫婦墓出土木俑13件,多為生肖俑。江蘇江陰北宋至和二年瑞昌縣君孫四娘子墓出土木俑33件,其中有文武士俑、生肖俑、四靈和動物俑。泰州宋墓出土的這件木俑時代和江陰宋墓相近,雖然尺寸不大,但它身材各部位比例準確,人物面部刻畫簡潔,表情生動傳神,衣紋轉折曲折有致,反映出那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特別可貴的是木俑的裝束服飾真實地反映了宋代軍士的原始風貌,與文獻記載十分吻合,因而可以考見當時軍隊的生活習俗,是為數不多研究宋代軍戎服飾的重要資料,同時對研究我國古代人物俑的歷史也有一定的幫助。

(作者單位:泰州博物館)

猜你喜歡
鎧甲武士泰州
泰州海陵區剛柔相濟 深抓中小企業責任落實
《國王排名》:用極致的純粹,擊穿成年人的“鎧甲”
幸福水天堂——泰州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對峙
猴子和武士
劍龍是武士嗎
泰州古韻
“武士”擋道
鮮花鎧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