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樂學古詩,感受吟誦的魅力

2016-11-26 08:41梁吉平
啟迪與智慧·教育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鋤草勞動者古詩

梁吉平

《鋤禾》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詩人李紳通過對農民勞作形象的刻畫,告訴大家糧食來之不易,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針對現代的孩子來說,農民的勞動場景離他太遠。如果照著詩句說意思,睜著眼睛背古詩未免有些枯燥。如何讓孩子們在認知中了解節儉,珍惜資源的重要性,從行為中體驗勞動者的艱辛,從情感中感知尊重勞動者及他們勞動成果的榮譽感,這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現代,確實不易。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回憶古人的吟詩賦詞,大人小孩子都能來上一兩句。如果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吟誦的方式,讓學生從小就在吟誦中感受農民的勞作,體會詩句的意境,也明白我們吃的糧食呀、菜呀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要珍惜,效果會不會更好?事實證明學生在聲音的感染下吟得津津有味,少了生講硬灌,多了學生的自我探知,那是一種樂趣,那是—種需要。

一、按部就班學方法

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先來介紹一下吟誦的基本規則“平長仄短”:

①出古詩的聲調符號;

②介紹一二聲調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③師生共同畫出平聲和仄聲;

④一二聲長,三四聲短而重;

⑤師生吟出長短字;

⑥指出詩中的入聲字“日”“滴”“粒?!?,入聲字為仄聲。

這時在教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通過反復誦讀,讀出長短、輕重、快慢,感受詩歌節奏的美感,個個是搖頭擺尾煞有介事。

二、進入畫面情境吟誦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迸d趣是一種內驅力,學生有了學詩的興趣,隨著知識的積累與生命的成長,再加教者持之以恒、形式多樣的引導,吟誦定能內化為內動力,為孩子整個生命歷程奠下堅實的基礎。我以多媒體課件為突破口,使學生積極動口、動腦,進入古詩情境。我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邊看邊想三個問題:誰在鋤禾?他鋤禾是什么樣?辛不辛苦?學生看完后馬上舉手回答。我不著急尋求答案,繼續追問:你從哪兒發現的?你又是如何知曉的?這樣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把語言文字變成畫面,學生既感興趣,又開動腦筋進入學習狀態。這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吟誦,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動態的畫面,吟誦的趣味濃。

三、抓住重點進行吟誦

古詩的教學最煩枯燥的字詞解釋,你解釋的再多,也毫無生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有了上面情境的感知,那就要進入文字的感悟中去。師生按照平長仄短來誦古詩特別是抓住入聲字“日”“滴”“粒?!?,讓孩子感受太陽的毒辣,農民汗滴的多、大。比如:“日”為什么吟的短而重?“太陽給你什么感覺”、“你認為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從哪看出”這就是“日當午”指名學生吟一吟,用手勢打出韻律的節奏。再比如:教師吟誦“汗滴禾下土”,是誰在滴汗?他為什么會滴汗?(他在農田里鋤草、松土)這就是“鋤禾”的意思?!暗巍倍潭?,給你什么感覺?你覺得這汗珠怎樣?是呀,真的很熱呀!那為什么在中午的時候鋤草呢?(聯系生活設實際談談,教師也可以告知)……

就這樣在抑揚頓挫中孩子們感受到古詩中字詞韻律所到來的不同感,就更好地進入故事的意境中,感知字的含義。

四、結合生活體驗進行吟誦

低年級孩子的生活體驗很單調,但將古詩所要表達的教育含義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那就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多感官去接觸古詩,進入古詩及作者的內心。如在教學中設計:火辣辣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像要將萬物烤熟,此時的我們最想干什么?(學生說說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現在咱們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句連起來,看看詩,想想農民伯伯滿頭大汗鋤草的圖,吟一吟。自由吟,指名吟,教師適時評價(我感受到夏天太陽火辣辣的,真讓人受不了!我仿佛看到老爺爺額頭上的汗珠正一顆一顆地往下落呢!不好——聽了你的吟誦,我感到這太陽光還不怎么熱,你能吟得再熱一點嗎?我好像沒看到老爺爺在流汗,想—想該怎么吟?等)。通過啟發談話,吟誦達意,喚起學生的回憶,再現其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展開聯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曬下在地里鋤禾的古代窮苦農民的艱辛。讓學生那激動的情感有以聲傳情,一吐為快的機會。

綜其上述,緊抓吟誦的抑揚頓挫,借助吟誦,透過文字,通過對話,從一點一滴中看到勞動者的成果,感受勞動者的不易,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我想,這也達到了教學古詩的目的——彰顯了古詩的現代意義!這也顯示了古詩背后閃動的靈魂——感受吟誦的魅力,快樂學古詩!

猜你喜歡
鋤草勞動者古詩
致敬勞動者
古詩教我珍惜時間
致敬最美勞動者
勞勞亭
科普小貼士
鋤草自動翻轉器
鋤草
在云端
唐.歐陽詢《九成宮》集古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