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非遺——安徽當涂民歌與蕪湖大橋民歌傳承傳播之斷想

2016-11-29 09:50姜夏夏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 2016年17期

姜夏夏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本文從國家級非遺——安徽當涂民歌與蕪湖(北鄉)大橋民歌具有同宗同源的關系角度出發,介紹了蕪湖大橋民歌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及由于行政區域的不同,而在非遺申報保護中存在的差別現象。對安徽當涂民歌及蕪湖大橋民歌的傳承、傳播提出了己見。

關鍵詞 當涂民歌 蕪湖大橋民歌 傳承傳播

一、行政區劃的調整及蕪湖大橋鎮的變化軌跡

安徽當涂民歌是流行于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當涂素有“名歌之?!钡拿雷u。當涂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民歌在該縣流行極廣,且種類繁多。

二、蕪湖大橋民歌印象

蕪湖大橋民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創作的《田夫踏田歌》。這首歌謠,集中表現了農家生活和農民渴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良好愿望。實際上,北鄉民歌中包括有號子、山歌、秧歌、小調等民歌種類。早在至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在在北鄉這塊土地上勞動,伴隨著勞動的“號子”就已產生。因此,蕪湖大橋民歌的歷史,應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只不過因缺乏史料記載無法佐證而已。

明清以后,大橋民歌小調層出不窮,種類繁多。真實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生產和愛情生活,在聲腔吐字上,又帶有濃厚的蕪湖北鄉方言音韻,地方特色極為明顯。越發顯得真切樸實,委婉動聽。大橋民歌中,隨著人們的勞動而產生的號子歌,特點是清脆明快,熱情奔放。號子的旋律雖十分口語化,但節奏感卻很強,且富有鼓動性,諸如《打麥歌》《打夯號子》《車水號子》等。此外還有山歌類如《唱山歌》《對山歌》《放牛歌》等;秧歌類如:《薅稻歌》《鋤田歌》《唱得綠海泛金波》等;歌舞類如:《劃龍船》等;小調類如:《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大橋民歌歌聲清純質樸,委婉舒展,唱起來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無窮。

由于大橋民歌的影響,2007年底,大橋民歌入選蕪湖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蕪湖大橋民歌與當涂民歌同宗同源

大橋鎮是遠近聞名的民歌之鄉。大橋的農民們,祖祖輩輩一直在生產勞動中口口相傳著清新質樸的民歌,當地百姓說:“當涂是民歌之海,大橋是民歌之王。足見大橋民歌在整個當涂民歌體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當涂和蕪湖一衣帶水,緊密相連。當年大橋鎮從當涂劃歸蕪湖,當涂人難舍情結。特別是李白的那首《望天門山》的詩所描繪的東天門山就在大橋鎮境內,更使當涂人難以掩飾那無法割裂的情感。

四、民歌與城市記憶

我們看到:在民歌的傳承發展方面,馬鞍山市及當涂縣的宣傳文化等有關部門對“當涂民歌”的傳承發展十分重視,近年已編輯出版了《當涂民歌》作品集、《當涂民歌》音像碟片、馬鞍山、蕪湖兩市的專業藝術劇院還聯合創作排演了大型當涂民歌劇《姑溪情歌》在第九屆安徽省藝術節上獲得一等獎。成績頗多,成果斐然。

近年來,蕪湖市也舉辦過“著名作曲家印青作品與蕪湖民歌演唱會”、蕪湖市文委和安師大音樂學院聯合舉辦過“蕪湖地方民歌的創新與開發展演”音樂會、蕪湖市文化館召開了蕪湖民歌研討會,并正在整理編輯出版《蕪湖優秀民歌選集》。

五、民歌傳承的諸多措施

簡言之就是“保護、整理、改編、創作、研究”。

嚴格保護本源性的傳統民歌。民歌保護應有“原產地”意識。對當涂及蕪湖發掘整理的一批具有本源意義的傳統民歌,要堅持尊重歷史的原則,傳統的旋律、節奏、語言、演唱形式和風格都要依樣還原,歌手的選擇要盡可能本地化鄉土化,并把它們作為地方文化歷史檔案永久保存。

鼓勵運用當涂及蕪湖大橋傳統民歌素材創作新民歌。創新是積極意義上的傳承,也是避免當涂及蕪湖大橋民歌自身衰落的必然途徑。創作新民歌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演唱,要探討與舞蹈、器樂演奏、曲藝、戲劇,甚至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形式的融合交流和借鑒吸收。只有這樣,才能期待出現精品力作。

如果說民歌傳承是靠人的作為,那民歌傳播就要靠媒體的功能了。筆者認為——

六、民歌的當代傳播途徑

當代已是傳媒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即便是歷史悠久,長期依靠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民歌,更應通過現代多種傳播途徑,助其傳承與發展。

1.民歌通過廣播、電視、紙質傳媒出版物的傳播。

廣播是聲音“自由飛翔的天空”,而民歌就是聲音的藝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民歌榜》欄目是一檔大型的民歌排行榜節目,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傳唱,又有新時代創作的新民歌,是老、中、青聽眾十分喜愛的節目。

正是由于民歌的藝術魅力,很多電視媒體對其刮目相看。如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欄目就頗受大眾的歡迎。它為中國民歌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宣傳展示平臺。

2.民歌通過民歌文化節、民歌賽活動的傳播。

民歌作為一種久享盛譽的信息載體,在對外宣傳與文化傳承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地方都對舉辦民歌文化節情有獨鐘,較為有名的當數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它在1993年創辦,每年舉辦一次,在民歌節上,國內著名的藝術家、歌手以及外國藝術家聯袂獻藝。又如內蒙古察哈爾民歌文化節每年6月10日至9月30日都要舉辦一次,活動期間邀請區內外民歌手參加專業和業余民歌手大賽,賽后還刻制察哈爾民歌光盤,并選拔優秀人才,組建專業的民歌表演團隊,這也可謂將民歌發揚光大的一項有益舉措。

3.民歌通過新媒體的傳播。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而民歌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的傳播功能,也是當今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實踐的。

網絡陣地已經成為當代民歌傳承的生力軍。今天只要你打開音樂網頁,就會發現,不管是百度MP3、搜搜音樂、狗狗音樂、QQ音樂,還是九天音樂、九酷音樂等網站,都有民歌精選等類似欄目,可以讓網友反復欣賞,盡情享受民歌呈獻的藝術盛宴。很多網站不但可以聽到民歌,看到歌手的演唱,而且能夠下載歌詞,這種多介質的傳播方式對民歌傳承而言是一大善舉,它能讓欣賞者從欣賞開始,一直步入迷戀的境地。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正是因為看到網絡的力量,所以特意建立一個個民歌網站,對民歌進行專門的網上宣傳。中國民歌網、山西民歌網、陜北民歌網、科爾沁民歌網等不同級別的網站都在宣揚民歌的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當今的“三網合一”(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計算機互聯網)也為民歌開辟了嶄新的陣地,比如手機鈴聲和微信平臺就是一種極好的民歌傳播媒介,每當電話鈴聲和手機音樂響起,一曲悠揚的民歌會讓人心曠神怡。

當涂及蕪湖大橋民歌不僅在傳統的傳播方式上,更在如何充分發揮利用新的傳播途徑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借助這些傳播途徑:

-----當涂與蕪湖可以聯合“舉辦民歌文化藝術節”,旨在促進當涂及大橋民歌的發展提高,通過節慶活動,吸引年輕一代對民歌的認同和喜愛,并積極參與其中。

-----文化部門單位要加強對民歌活動的組織輔導,發現和培養民歌新人。

------將當涂及蕪湖大橋民歌打造成為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大力開展“民歌進校園”演唱活動。

-----充實健全當涂及蕪湖大橋民歌的檔案庫;開設“民歌研究”網站,編印民歌研究報刊,建立開放式的民歌研究和賞析的平臺。

可以想見,正因為傳播途徑的多樣發展,正因為當代傳媒的鼎力相助,才會有當涂及蕪湖大橋民歌傳承的燦爛今天和美好明天。因此,如何將現代傳播手段與當代民歌傳承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并使其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和積極作用,乃是任重道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