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發展理論”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設置的啟示

2016-11-30 16:06高琴霞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24期
關鍵詞:埃里克森課程目標學校

高琴霞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有針對性、科學性,其目的旨在促進青少年積極正面成長。本文以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和香港理工大學石丹理教授提出的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為基礎,具體闡釋青少年在各個階段所需的能力,并討論課程改革對這些正面成長素養的落實建議。

【關鍵詞】學校 課程目標 埃里克森 正面成長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236-01

在我國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年齡大概在6-15歲之間。從心理學上來講,埃里克森認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

1.學齡期(6-12歲)小學教育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存在“勤奮和自卑”的矛盾,如果學生的主動探究行為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學生很容易形成自主性,逐漸培養出自勝感和勤奮感,如果學生的行為遭到家長和老師的質疑,甚至是諷刺,學生在這一階段就會失去自信心,產生自卑的心理。

2.青春期早期(12-15歲)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在這一年齡段呈現出與學齡期完全不同的心理特點。他們特別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和在集體中的情感位置。如果能在集體中獲得認同,就能向正面發展;如果沒有獲得認同感,就會出現角色混亂的危機。

綜上,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和設置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調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標。學生所需要的基礎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智育,更有德育、美育等多種形式。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石丹理在其主編的《共創成長路:青少年培育計劃概念構架及課程設計手冊Ⅱ》中提出了青少年成長計劃,并指出,青少年正面成長需要逐漸養成和具備15種能力和素養①,這對基礎教育改革和課程設置改革有重大啟示意義。對青少年產生正面影響的課程設置或教育目標設置都涵蓋了這15種素養中的一個或者多個。

如何將這15種能力在青少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設置中加以滲透是教育的重要環節。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角度來看,學校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從教育目標的設置來看,學校是客體,學生是主體。學校要教給學生什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展開。

一、小學課程目標和課程設置的改革

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矛盾是“勤奮和自卑”。正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勤奮而避免自卑,增強學生對自我的認同,讓學生萌生出對自我的肯定,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我能行”的信念。從教育態度上來說,認同參與者的正面行為是一種典型的賞識教育,教師以信任、真愛和鼓勵為前提,通過對受教育者的賞識和贊揚,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發展其潛能;從教育行為上來看,認同參與者要多角度發現學生學習和生活行為中的積極因素,加以表揚;從課程設置來看,當前小學課程單一,這一目標主要滲透在其他科目的教學(主要為語文和思想品德等課程)或開展專題課程,通過兩個步驟構建學生對正面行為的認同,進而從教師的認同發展到學生的認同②。此外,認同小學生的正面行為更要注重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正面貢獻(日常生活中的助人為樂行為等)。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發展勝任感和勤奮感,讓學生覺得“天生我才必有用”。

二、初中生課程目標和課程設置的改革

能正確樹立正面身份的初中生通常能夠順利踏入成年期。有三個因素可以幫助初中生實現角色的同一性:

第一:提升自尊。應試教育背景下,針對中學生開設的課程往往較為單一,主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雖然在教學設計中有所體現卻往往不能得到落實。青少年在這一階段學習壓力加大,往往在學校和家庭中處于被動地位,一旦學習成績不穩定,很容易收獲的是消極負面的評價,自尊心受挫;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的過渡期:部分承襲小學階段的心理特點的同時部分擁有對成年人生活的渴望,想稱為一個“小大人”。因此,針對這一較為普遍的現象,提升學生自尊,尤其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自尊,開設特殊的課程能幫助學生度過“角色潛在混亂③”的時期。

第二:鼓勵探索和投入。青少年需要接觸不同機會和出境來考驗他們理解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在特定的活動和環境中確立自身的角色。學校應該在課堂之外提供足夠的活動建設引導學生更深入和多角度評價自己的經歷,建立處理壓力和解決問題的效力和能力。

第三:減少自我差距。

在尋群身份的過程中,青少年經常碰上自我之間的差距(理想中的自我、真實的自我、自己眼中的自我和別人眼中的自我)。這些自我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使得青少年在成長期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容易產生消極甚至是危險的情緒和行為(如厭學、輕生等)。

在此背景下,心理學課程或者一些有助于青少年成長的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開設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目前,在香港地區和國內部分田家炳中學已經開設了“共創成長路”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習得15種能力和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安全感的提升、獨特感的培養、聯系感的方向感的習得和能力感的發掘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尊能力,有利于青少年學生確立正面身份。因而,在課程設置中,應該重視:

1.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可以搭建一個可供學生信賴、依靠和獲得幫助的平臺;

2.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重點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學生的特點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校本課程,幫助學生訂立目標,督促學生執行計劃;

4.開設心理課程,設置心理咨詢室,疏導學生消極的情緒,幫助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總之,基礎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當前,學齡期和青春早期學生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危機和諸多社會問題。學校要以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基礎重審課程設置目標;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契機,設置全面的課程來補充和完善當前基礎教育。

參考文獻:

[1]石丹理,馬慶強主編《共創成長路:青少年培育計劃概念構架及課程設計課程Ⅱ》,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7月:P3

猜你喜歡
埃里克森課程目標學校
國內外高中化學課程目標比較與啟示
埃里克森:歐錦賽十三分鐘生死救援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探析
學校推介
歷史課程目標及其分類的探索
淺談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