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時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探析

2016-12-01 17:08陳思熠
重慶行政 2016年5期
關鍵詞:公信力輿情民眾

陳思熠

近年來在網絡背景下頻頻發生的網絡熱點事件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密切關注,并對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質疑,這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守舊的行政傳統思維、地方政府腐敗現象、公民自身參與意識的增強、地方政府的回應性不及時、不足等原因,導致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民眾心中有所下降。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無疑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且不容怠慢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由內而外、由上至下”進行穿透式改變,從根本上構建服務型政府,同時搭建與民眾的交流溝通平臺,健全監管、預警和處置機制,保障公民權利,包括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必將對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起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網絡時代下地方政府公信力面臨的考驗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內涵及意義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人民群眾評判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信譽的一項價值標準。它不僅對地方政府權威性、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民主、服務和法制建設上的水平。用一個公式可以表示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眾滿意度。[1]

地方政府政策、方針的順利實施都必須以較高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為前提,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廣大民眾的信任,那就意味著地方政府執政的合法性受到相應的質疑。同時,地方政府公信力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輕易形成的,而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發展并建立的一種“軟實力”。如果地方政府公信力不高,相應的其執政成本也就越來越高,所能達到的效果也會不盡人意。因此,地方政府擁有一個良好的公信力意味著地方政府的順利執政以及政府政策的順利實施,同時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網絡時代對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戰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在京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2]互聯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給廣大民眾帶來了不少便利,同時也對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新挑戰。

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可以監督地方政府的執政情況,同時提高現代公民政治參與程度,但同時也讓地方政府公信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對事件的報道、轉載是在政府宣傳部門的控制下進行篩選和批準。而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具有更加開放、自由、互動的優勢,廣大網民們可以相對隱匿、自由、平等地對某件事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如果通過網絡將政府官員腐敗違法的現象或者政府體制缺陷的問題暴露出來時,一個網絡輿論攻勢便可迅速在網上形成,對地方政府公信力帶來嚴重的沖擊。如果政府處理不當,便會使得其公信力在民眾心中大打折扣。例如,近些年來網絡上發生的“女檢察長豪車事件”、“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表哥事件”等,都是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暴露出來的腐敗事件,并在事件發生不久就形成了強烈的網絡輿論攻勢。另外,由于網絡推手、網絡水軍的存在,加上網民易情緒化、敏感性以及放大性,使得網絡輿情在一些情況下受操控而具有一定偏差,這也會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產生強有力的沖擊。例如,“貴州甕安事件”、“上海膠州路大火事件”、“溫州動車特大事故災難事件”等在事件曝光后就引發了很多謠言傳播。網絡時代背景下,群眾政治參與度提高,網絡輿情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也在提高。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損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從而影響其執政政策的推行,更會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而,對網絡時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網絡時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守舊的傳統行政思維

1.“官本位”思想。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官本位”的價值導向,一些地方政府行政人員在制定相應決策時,受到這種“官本位”的思想觀念影響,急于求成,提前預支了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有的行政人員沒有落實為人民服務,一心追求經濟成果,忽視了民眾的生活質量等,這些都是“官本位”思想的具體體現。當這些沒有按照黨的宗旨做事,還損害了民眾公共利益,欺騙了百姓感情的事件被曝光后,必然引起廣大民眾的不滿與質疑,從而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產生強烈的沖擊。

2.維穩思維。社會穩定是社會有序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在近年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當中,維護社會穩定成為地方政府處理矛盾的一個借口,例如一些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選擇不公開一些企業污染嚴重、暴力拆遷等問題。然而,可以從已經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中看到,這樣的回應只會激化干群矛盾,加深廣大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從而產生危機。

3.地方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而且還是阻礙市場要素流通的一大因素。但是,出于地方相關利益問題的考慮,當今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依然存在??v觀近年來發生的一些網絡輿情事件,不乏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例如河南雙匯“瘦肉精”事件,地方政府為了對當地企業進行保護,對地方企業的監管不到位,進而導致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的發生。[3]因此,地方政府想要提升公信力,則不應該對地方企業過度保護,而應堅持以人為本,真真切切地為人民服務。

(二)一些地方政府腐敗現象滋生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體制、機制、制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因為對貪污犯罪的監管力度不夠,且問責手段不夠強,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腐敗現象滋生,例如“女檢察長豪車事件”、“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廣西煙草局局長的日記門”、“江蘇溧陽市衛生局局長微博開房門”等,都是在網絡背景下揭露出的地方政府官員的腐敗案例。這些不僅是地方政府官員利用職權牟取私利,貪污犯罪,沒有落實真正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責任,而且也反映出我國在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一旦曝光這些地方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事件,網絡輿論場將不斷放大其危害,從而引發網絡輿情危機,使廣大民眾對地方政府失去信任。

(三)公民自身參與意識的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隨著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而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廣大民眾更加主動地參與進國家政治當中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與便捷性。例如,在“表哥事件”中,網友們因在一張陜西延安特大車禍現場照片中發現一名官員面帶微笑而對這名官員進行“人肉搜索”。經網友核查,該官員是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某,進而發現其在不同活動中經常更換自己的手表,每塊價值萬元以上,最高達20~40萬,有關部門進而查出其嚴重違紀。在廣大民眾更加便捷的政治參與下,地方政府、每一位政府官員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這對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一個新的挑戰。如果地方政府信息做不到透明公開,且在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不及時回應,事件的真相沒有得到及時公布,人民群眾必將對地方政府公信力心生疑慮。

(四)地方政府回應性不足

在互聯網絡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具有及時、迅速、范圍廣的特點,因此,網絡輿情事件從萌芽階段演變成重大網絡輿情危機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現代媒體意識和新聞執政理念,不習慣來自網民的直面監督,喜歡運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來對待網絡輿情。[4]這會導致網絡輿情事件的進一步激化,引起廣大民眾的更大猜疑與不滿,進而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產生嚴重的影響。例如在“上海膠州路大火事件”中,在事件曝光后,不少網民對責任主體進行質疑,但政府不但沒有對此問題進行回應,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報道救援情況,回應的不足只會引起網友們的反感與更加強烈的質疑,降低地方政府在廣大民眾心中的信任與好感。及時的回應不僅是群眾判斷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個直接標準,也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關鍵。

三 網絡時代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對策

網絡輿情與地方政府公信力相互影響,事關社會穩定與發展。想要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應該“由內而外,由上至下”穿透式進行改變,內部深化建設服務型政府,外部搭建交流溝通平臺,上部健全監管、輿情預警和處置機制,下部保障公民權利。其中,轉變地方政府內部思想和風氣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及時給予人民群眾準確可信的回應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關鍵。

(一)深化建設服務型政府

縱觀近幾年來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產生嚴重沖擊的網絡熱點事件,不少是因為政府官員作風以及濫用權力的問題,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想要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根本要從地方政府內部著手。加強內部教育與培訓,轉變一些執政人員的官僚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只有從根本上樹立服務意識、構建服務型政府才能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二)搭建交流溝通平臺

通過交流溝通平臺建設信息公開的透明型政府,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不僅有利于政府為廣大民眾提供便捷服務,也有利于公民了解政府的相關工作,從而加強地方政府與廣大民眾的橫向聯系。如果網絡輿情事件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場時,地方政府應該更加主動地公開網絡輿情事件真相,引導廣大群眾的參與和討論,建立地方政府與廣大群眾之間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信用問責制度與政府失信懲罰制度,在這兩種制度下,一旦爆發網絡輿情危機,地方政府需要承擔相應的政治、法律、行政和道德責任。由于網絡輿情往往對事件具有放大效應,如果地方政府不及時回應,只會增加公民的猜疑,并對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以及公信力產生質疑。通過外部交流溝通平臺,地方政府及時有效而準確地進行回應,能夠有效增加地方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三)健全監管、預警和處置機制

一方面,為了防止“網絡暴力”和“網絡審判”的產生,地方政府應該健全網絡監管機制,凈化網絡環境,正確引導民眾更加理性、公正地進行監督和意見表達。另一方面,為了防患于未然,相關部門應對網絡輿情事件常發領域和進展狀況進行相應的實時監測,并對預警技術進行研究,便于在網絡輿情事件萌芽階段具有預知和警示的能力,及時獲取權威信息,妥善處理網絡輿情。同時,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經驗逐漸完善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置機制,不僅需要及時回應廣大民眾的疑問,搜集民意表達和理性訴求,同時應該公正、公平、公開、快速對網絡輿情事件進行處置,力爭給訴求者以及廣大民眾滿意的解決方式。

(四)保障公民權利

信息公開不透明,造成民眾的知情權受到限制,政府內部的決策不能充分吸取民智,難以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5]政務信息越公開透明,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的概率越低。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微博、網站等工具對其政務信息進行公開,還可多渠道搜集廣大民眾的意見,主動提高網民的問責意識,讓網民用合適的問責方式進行網絡問責。在廣大網友的知情、參與、監督下,能夠有效加強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責任感,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張藝華.網絡化時代重塑我國政府公信力的路徑選擇[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2)[2016-06-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3]涂章志,劉麗文.論網絡輿情視角下我國地方政府公信力[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1(4).

[4]艾春香.網絡輿情語境中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審視與提升[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4)

[5]龍江.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因素與提升[J].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5).

作 者: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級國際關系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宋英俊

猜你喜歡
公信力輿情民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新時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對策
輿情
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提升媒體的公信力
輿情
輿情
內參影響力與媒體公信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